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余烬 >

第103部分

盛唐余烬-第103部分

小说: 盛唐余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刚刚抵达不过一天的北庭兵马,一支接一支地在大营里列队。

    两军有着太多的渊源,特别是封常清的这支军中,七成都是去年王正见从北庭带来的,而做为北庭主力的瀚海军,占据了全镇一半以上的数目,这支为数高达四千二人的骑军,更是主力中的主力,其中最少的服役年限,也超过了三年。

    骑军,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弓马娴熟。

    因此,这支由大部分老卒组成的骑军,有着非同一般的傲气,胯下的北地骏马,每一匹都出自天山脚下的牧场,高大威猛,至少从卖相上,给人以极具震撼的视觉冲击。

    瀚海军副使王惟良,是这支骑军的统领,作为前任大都护王正见的同族,自然是倚为心腹,如今虽然换了个主帅,可要在北庭站稳脚跟,也少不得他们这些老人的撑腰,此次出征,被点到名的,便是一种信号。

    他高琚马上,四下盼顾,有些不满地哼了一声:“刘稷那小子呢?”

    左右哪里知晓,正待派人去找,正主儿施施然地出现了。

    “王副使。”刘稷朝他拱拱手,后者的面色一下子就沉了下去,这个称呼虽然准确,却没有多少敬意,倘若是封常清这等身份也就罢了,他一个小小的戍主,还是北庭建制下的,怎敢如此怠慢。

    “都在等着你呢。”王惟良压下火,此地是安西军的地盘,不宜太过出格,等上了路有的是机会。

    “好教副使知晓,从此地前往贡塘城,要经过象雄人的地方,某家需得先行一步,同他们打好招呼,带路这等小事,自有某的下属为之,副使放心,他们都是走过数遍的,绝不会让你们在荒原中迷失了去向。”

    这番话,顿时将王惟良的火气堵进了肚子里,发作不得,前路茫茫,全靠熟识地理的向导,一旦他们使个什么坏,那真是哭都没处哭去,没有水源没有粮食,只需要一两天功夫,就会渴死饿死,这种威胁比什么都来得实在,他如何敢不信。

    “那就有劳了。”王惟良挤出一个笑容,看上去肌肉耸动,一拧一拧地,极为勉强。

    刘稷毫不在意摆摆手,径直转身就走,只留了个军士做为向导,自己带着咄骨利、陈金等人,离营而去。

    他们的目标,是前方那座象雄人的都城,穹隆银城。

    筑于山体上的雄城犹如大鹏展翅,跃跃欲飞,城墙上下占满了人,就连周围的山边,也是人潮涌动,不知道有多少民众汇聚于此。

    饶是见多识广的刘稷也心跳不已,如此大的号召力,决非一朝一夕可成,那位神秘的守墓人,所费的功夫,只怕不只这十多年,从这些人群穿过去,在他们的脸上,看到了一种狂热的力量,尽管蔽衣褛衫、食不果腹,却依然目光坚定,毫不畏惧。

    收到消息,前来迎接他们的,还是那位名为“小五”的男子,进城之前,刘稷好奇地问了一句。

    “这么多人,够吃吗?”

    小五一边在前头引路,一边解释道:“这里是象雄人都城,经营了上千年,城中的积存加上那些大户的抄掠,吃上一年都没有问题,等到局势稳定了,将那些牧场、田地分给他们,什么养不出来。”

    这倒是实话,刘稷点头不语,财富的再分配,能极大的满足所有人的期望,他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唐人的大军马上就要通过,粮草补给如果能在这里解决,那就再好不过了。

    前路所有的吐蕃人部落,都被他们一扫而空,只有到了贡塘城,才能得到补给,毕竟有两三天的路程,饿着肚子可不成。

    说话间,他们已经从山路进到了城中,城中的景像与他之前到来时并无两样,守卫城门的,依然是穿着老式衣甲的本地守军,看来这些人已经投靠了新的主人,对于角色上的转换十分自然。

    做为一座有着千年气象的大城,它的险峻与守军的实力决定了,很难打出一次贡塘那样的突袭战,如果不是发生了这样的变故,唐人只怕就会和张博济的想法一样,在目前的控制线上进行和谈。

    象雄守不住,尼婆国就难保,他这么久以来所花费的心血,全都会付诸东流,眼下虽然结果不理想,但至少争取到了一个有利的时机,当刘稷满怀信心地来到王宫前,看到的同样是数不清的人群。

    “度母!”

    这些人全都光着脚,双手合什然后匍匐于地,口中喊着整齐的称呼,正是这个称呼让他有些奇怪,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太对劲。

    象雄人的王宫是一座石砌的建筑,外形方正,没有太多复杂的装饰,屋子里四面墙上都是壁画,看上去,像是一些古老的传说,或许,记载着这个王国的历史。

    这些精美的壁画,并没有流传于世,刘稷走在这里面,犹如在观赏一座博物馆,每一步都显得弥足珍贵。

    “它们出自天竺人之手,是当地最好的画师。”

    听到声音,刘稷回过头,看着那个渐渐走近的女子,抚胸作礼:“我该怎么称呼你呢,女王么?”

    曾九娘笑吟吟地说道:“我还是喜欢你叫我九娘子。”

    “那就恕我不敬了。”刘稷站直身体,感叹了一句:“没想到,你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那不是我的。”曾九娘同他并排站在一块儿,指着前面的座位说道:“看到了那里了么,象雄人的王传了上百代,如今不过是一堆老朽不堪的木头罢了。”

    “人的一生如此短暂,若是无声无息地消逝,那他来到这个世上的目地,又是为什么呢?”

    刘稷听着一愣,人生哲理之类的鸡汤,在后世已经成了微信上的段子,听着热泪盈眶,其实过后就忘,现代的生活节奏,让人根本无法停下来,去思考什么人生的意义。

    曾经他也迷茫过,自己来到这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想这个答案,也许要等到闭上眼的那一刻,才会突然有所悟吧。”

    刘稷的话让她停下了脚步,眼中充满了疑惑:“五郎,你倒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越是走得近,就越是看不懂呢?”

    “一个俗人而已,见色心喜、闻香而动,也只有你,才会把人想得那么复杂。”

    曾九娘摇摇头:“我不信。”

    刘稷正色看着她,一字一句地说道:“无论你信不信,他就在那里,现在我需要的是你的帮助,大唐兵马即将过境,城中能否为他们提供粮草水源?”

    “真的么?”曾九娘欣喜不已:“没有问题,我还可以发动人手,协同你们作战,他们熟悉地形,一定能帮得上忙。”

    “人是要的,但不是去作战。”

    刘稷的话,让她吃惊,有些不明所以。

第二百零三章 病倒() 
“你说什么?”

    听到刘稷的解释,曾九娘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声音都在颤抖着。

    “大唐决意要与吐蕃议和,双方会以目前的控制线为界,商定盟约,从长安来的使者已经到了,他将由大唐的军马护送,前往贡塘,在那里等待吐蕃人的。。。。。。”

    ‘到来’两个字还没有说出口,就听到了一声厉喝。

    “为什么!”

    “因为主持中枢的那位李相国病重难愈,行将离世,他希望在死之前,将这一切定下来,成为标榜史册的功绩,保住他身后的家声名望。”

    曾九娘睁大了眼睛,似乎难以相信这个事实,她突然抓住了刘稷的手,话说得又急又快。

    “不,不能停战,吐蕃人就要完了,他们就要完了,逻些城里人心惶惶,那些部落头人怕得要死,他们的赞普,那个人躲到远处,只要大唐的兵马一到,他们就完了,相信我,我在那边有眼线,什么都知道。”

    刘稷从来没有看到过,她会急得如此失态,一直以来,就算是那一回,被自己的刀子逼着,这个女子也是优雅的,那些动作仿佛天成,举手投足之间,都透着十足的教养,何尝有过如此失措的模样。

    “九娘,听我说。。。。。。”刘稷的手被她紧紧地抓着,挣都挣脱,只能极力地劝说。

    可对方根本就不听,一连串的话语,不停地从红唇中吐出来:“不能议和啊,他们没有信用,不会遵守的,这么多年以来,吐蕃人哪一次不是过后就忘,只要有了喘息之机,他们说翻脸就翻脸,你们一走,那些百姓怎么办?”

    刘稷惊异地看到,女子的眼中渗出了泪水,这份急切竟然是真的,他不得不放大音量,大叫了一声。

    “九娘子!”曾九娘怔怔地看着他,泪水划过脸庞,一滴滴地落下来。

    “你先放开我的手,好吗。”刘稷抽回手,柔声说道:“我知道你不好受,我也是一样,可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戍主,手底下还不到两百人,能有什么法子呢?”

    曾九娘仿佛被人抽去了魂魄,嘴里喃喃自语:“是啊,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九娘,九娘。”刘稷看她的样子有些担心,一连喊了几声,女子才抬起头,似乎想要笑。

    没等那个笑容浮现,突然身子一软,就这么瘫了下去,刘稷眼疾手快,一把将她抱住,俯身一看,女子双眸紧闭,面色苍白,竟然已经不醒人事。

    “快,去寻郎中来!”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刘稷完全没有想到,他一边抱着女子朝后面走,一边向小五吩咐。

    来到后室,他将女子放到榻上,仔细地听了听她的心跳,感觉有些弱,心里不由得一凛,只怕不是气急攻心,而是病了不短的时间,可平日里,根本就看不出来啊。

    等到小五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人,小四也跟在了后头,两人都是焦急无比,趁着看病的空子,刘稷向他们一打听,果然,这是旧疾发作了。

    “。。。。。。娘子素来身子骨就弱,将养了许久才稍见起色,那一年生产,又落下了心悸的毛病,一躺就是半年,后来出来了,日日清修,倒也不曾发作过,只是近几个月,劳心废神,才会体力不支,晕厥过去的。”

    原来是心脏病,这可不是什么好治的,刘稷同他们默默地等了一会儿,很快就有了动静,人醒过来了。

    几个人赶紧进去,只见榻上的女子转动着眼珠子,最后停在了他的身上。

    刘稷上前握住她的手,安慰道:“不要着急,事情还没有到最后,你一定要相信我。”

    曾九娘努力撑起一个笑容,气息微弱地说道:“我相信你,五郎,这里的一切,都交与你了,小四、小五。”

    她转向自己的手下:“我的话,你们都听到了么?”

    两人一齐恭身应道:“我们一定听命行事。”

    得到了她的授权,刘稷立刻行动起来,城中的人数很多,光是原来的守军就有一万多人,他安排人打开军械库,将所有的武器都发了下去,一下子组织起将近六万人的军队。

    两天之后,大唐的兵马从城下经过,虽然不过万人,可是那雄壮的军容,威武的阵形,还有将士们嘴里高唱的战歌,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大唐军马,这是大唐的军马!”病体未愈的曾九娘,被人搀扶着走到城墙边上,激动得热泪盈眶:“想不到,死之前还能一睹故国雄兵。”

    “谁说的,大唐军人不一直都在你身边吗?”刘稷故作不悦地说道:“原来在你心目中,我连个军士都不是啊。”

    曾九娘被他逗得想笑,却怎么也无力笑出来,喊出来的称呼更像是娇嗔一般:“五郎。”

    “你以后会经常看到大唐的军士,只莫要烦了才好。”

    唐军在城下歇了一夜,第二日一早就上了路,仍是以北庭骑军为先导,封常清带着安西唐军主力跟在后头,当他看到刘稷所做的一切时,忍不住又想要提醒他。

    “象雄人形势如此,你就不怕尾大不掉?”

    刘稷满不在乎地摇摇头:“我还怕他们太弱,如果真的强,就不会几百年来,被个吐蕃压在头上了。”

    “势大难控,你自己心中有数才好。”

    几万暴民组成的队伍,并没有放在封常清的心上,唐人讲究精兵政策,一般很少会追求数量,远在西域的四镇更是如此,不是没有那么多兵可招,而是养不起,军费太贵了。

    此时的大唐,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全国的边军加一块儿,也就六、七十万出头,却要守卫着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漫长得多的边境线,就在这种情况下,朝廷还在一直叫嚷着削减军费,因为北方无战事啊。

    所以说,安胖子不反都不符合科学,他实在是闲得太无聊了,无聊到主动去逼反一个同僚,然后再去玩平叛。

    都他妈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