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蒙牛方法论: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 >

第6部分

蒙牛方法论: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第6部分

小说: 蒙牛方法论: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块被称作“只占份额,不占利润”的微利市场。
  但正是靠着这个在红海里左冲右突打拼出来的平台,靠着“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在消费者心目中铸就的品牌,蒙牛步步为营地向高端发展——“红海业务”成了滋生“蓝海业务”的根基:第一赢得了研发力,第二赢得了市场力,一旦有了某个创新产品,便会如天雨一般,一夜间“倾盆”到全国的角角落落。
  2005年诞生的自主研发产品“特仑苏”,就是一个例证,它迅速占据了中国高端牛奶70%的市场份额。
  蒙牛的实践表明:如果你在“红海”里软得站不住,那你踏入“蓝海”的宏图多半会化作“空中楼阁”——不会走,“飞”的事想也甭想。
  
  【案例2】特仑苏为亚洲争光
  2006年,第27届世界乳业大会在上海举行。在这届大会上,蒙牛成为国际乳坛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在全部三个奖项中,代表中国乳业入围的三个产品全部来自蒙牛——特仑苏,早餐奶,酸酸乳。最终,特仑苏夺得世界乳业最高奖:产品创新奖。
  这是四年一届的世界乳业大会历时104年来,亚洲地区的企业第一次夺得全球乳业的最高奖(之前曾有日本的产品入围,但未获奖),不仅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亚洲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牛根生回顾说:“蒙牛2004年建第一个国际示范牧场的时候,我就在构想生产‘中国最高端牛奶’,它的价格是普通牛奶的3倍、4倍、5倍!有市场吗?没作过试验,但直觉上感到可行:小平同志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应在健康领域,就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喝起来’。这就是今天的特仑苏,它成功了。如果不走这一步,在全球乳业的竞争格局中,中国乳业的自主创新就不可能实现2006年的后来居上。”
  事实上,“特仑苏”还有一个姊妹篇——“六特乳”。这两种高端牛奶的主要区别是在销售渠道上:“特仑苏”通过现代商超售卖,而“六特乳”走的是直销、特供之路。
  2007年,蒙牛建起了中国第一个高科技乳品研究院,为早日实现把呼和浩特建为“世界乳都”、把内蒙古建成“世界乳业中心”的奋斗目标,积极抢占研发制高点。
  老牛感言:
  强&8226;大&8226;强大
  大与强是什么关系呢?有把两者割裂开来的观点认为,在战略抉择中,强优先于大;也有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观点认为,大是强的必要条件,无大则无强。
  实际上,用动态观点看,“大”与“强”的辩证关系至少可以细分为以下7种情况:
  第一种,强则必大——高竞争力,高效益,这样的企业做大是必然的,做不大是偶然的。
  “强”意味着在市场上有核心竞争力,有好的赢利模式,这样的企业必然是与时俱进的,在万千企业的马拉松长跑中,“弱”的企业不停地掉队,“强”的企业不停地超越,做不大是没有道理的。
  上世纪40年代末,瑞典利乐公司尝试推出一种食品包装新技术——高温瞬时灭菌辅以无菌纸包装,结果使牛奶的保鲜期由六七天延长至六七个月,从而掀起了“牛奶保鲜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巴氏杀菌是“牛奶保鲜技术的第一次革命”),于是风靡世界,占据了全球3/4的市场份额!一个小国的一个曾经的小企业,凭借其核心竞争力与独特的赢利模式,一步步走向全球,生动地诠释了“强则必大”的商业逻辑。
  由此也可以看出,自主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战略意义。
  由于“强则必大”指的是一种逻辑趋势,所以,如果从过程中去考察,所谓“强”的企业,实际上既有“强+大”组合,也有“强+小+潜大”组合。对于后一种组合,其如何向“强+大”过渡,则有两种抉择:“强而速大”,或者“强而慢大”。
  第二种,强而速大——高竞争力,但刻意降低利润,以求市场的迅速扩大、品牌集中度的迅速提高,简称“以利润换市场”。
  假设一个情境,你是第一个生产彩色电视机的企业,你显然比已经统治了市场多年的黑白电视机“强”出许多,但你毫无价格优势,因为你不得不在产品中摊销庞大的研发费用或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这时候,你就会面临着“优先要市场”还是“优先保利润”的抉择——你要的利润越小,相对而言,市场就容易做大,企业的规模就越可能迅速扩大……眼前看,你作了很大的牺牲;但从长远看,规模效益使你在总利润上可能并不吃亏。
  当然,最紧要的还不仅仅是利润问题,而是你抢在其他竞争队友崛起之前,先入为主,牢牢地把守了一份自己的市场“领地”,它可能成为你未来的“利润源”,使你下一个新产品获得了潜在的播种地,让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第三种,强而慢大——高竞争力,但恃此攫取高额利润,因此市场扩大缓慢。
  

法则10:两栖战略(2)
  选择这种战略的企业,资本收益率是蛮高的,真所谓每一文钱掉在地上都能砸个坑!
  它可能部分适用于开发稀缺性资源的企业,如石油企业、煤炭企业、稀土企业等。
  但如果是一家凭借技术吃饭的企业,过度依赖这种战略的后果,可能在你尚沉醉于“头三壶美酒”的时候,替代性技术已经崛起,并迅速摧垮了你原有的技术优势,其结果等于错过了凭借领先优势迅速壮大的机遇。
  即使是资源型企业,有时也会遭受类似际遇——天下石油虽然稀缺,却并非独家所有;当你奇货可居的时候,如果有竞争者走“强而速大”的道路,那么,下一口油井,你可能就无力问津了。
  第四种,强而不大——在一些狭窄的市场领域,一些企业生产出了拳头产品,但其市场总容量有限,于是出现了“战无对手,市仅果腹”的奇特局面……这样的企业,如果跨行业对比,它不算大;但在其所在的狭窄市场里,它已顶尖了。
  一些“隐形冠军”就居于这种位置。比如,杭州有家全世界最大的赛艇生产公司,连2004年雅典奥运会都选用过它的产品,但在赛艇行当,它大起来的机会就非常渺茫——满打满算,全世界每年能够需要多少新的赛艇?
  这类企业要想做大,就需要革新自己的赢利模式,将“利润点”扩展为“利润面”,例如,做与赛艇有关的旅游项目、文化项目、会议项目、海洋项目等。
  第五种,不强反大——中竞争力,低利润,换取规模。
  这是目前我国最受舆论诟病的一类企业。它们做到了相当规模,有的市场占有率甚至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它们的“利润点”只盘踞在低端产品上,并以低价取胜——这也正是它们获得规模的原因,却使企业技术开发后继无力,甚至长期挣扎在亏损线上。
  但是,毋庸置疑,在技术条件、资金实力、管理经验普遍落后于跨国企业的情况下,中国新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它们中的大多数根本没有可能走“强而速大”的路子,“不强反大”往往是它们走向“强大”的过程中无法绕行的“前奏音乐”、“滑行跑道”——不奏完这一段,“正曲”难以登台;不滑完这一程,“翔天”无从实现。
  第六种,大则易强——有规模,有效益,从而容易争得竞争优势。
  毛泽东为什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自己太弱小嘛!如果自己足够强大,哪还用绕着山沟沟打游击,飞机对飞机、坦克对坦克地硬碰硬就可以了。
  “不强反大”为何成为中国许多企业的无奈选择?也是由于跨国企业这个对手太强大的缘故。攻强手要打弱点。市场上最容易突破的地方当然是利润最低的领域。如果我们在低端产品上占尽规模,那么,调动后续资源的实力就增大,闪转腾挪的空间也扩大,这就有了向中端产品与高端产品进攻的“根据地”。这是在市场经济中所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比如,在冰淇淋领域,过去国外品牌长期盘踞高端市场与中端市场,国内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场上“稀稠”……但这样“搅”了十几年后,今天哪个洋品牌还敢小觑国产品牌?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冰淇淋销量的冠军、亚军都是国产品牌,国产品牌已经逐渐向中高端市场渗透,洋品牌也不得不转过身来经营低端市场。
  第七种,大而不强——有规模,低效益,低竞争力。
  这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走完“不强反大”的历程后,始终无法跳过“大则易强”的龙门。另一种情况是,走完“强则必大”的路子后,不能持续创新,后继乏力,开始走下坡路。不管由哪一个路径实现的“大”,都是一笔宝贵的资产。在“小而不强”与“大而不强”之间,显然“大而不强”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质变,它欠的只是“画龙点睛”的功夫了。
  如何“点睛”呢?这还得采取《孙子兵法》的通用战略: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一点,再由“点强”走向“面强”。假如企业竞争是“五指对五指”,那么,“做大”意味着你有了“五指”,“不强”意味着你“五指”皆弱——这时候,全面竞争是危险的,但你若把“五指”并拢起来形成“一根铁手指”,胜算就极大。这个“突破点”,可以是研发,可以是原料,可以是渠道,可以是人才,可以是服务……第一个关键点做强了,再去做强第二个关键点,依此类推,直到各点皆强,这时候,一个全面强大的企业就诞生了。
  综上所述,“强”与“大”的七种辩证关系表明,二者是动态关联的,“强”不是完美的,“大”也不是完美的,“强大”才是一种理想的组合,其实现路径,有时候是“先强后大”,有时候是“先大后强”,还有时候是“边大边强”——但任何一次“强大”都无法成为“终结”,历史长河浩浩荡荡,顺?则昌,逆势则亡,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强无封顶,大无边界!(2007年9月)
  国夫醒语:
  两栖战略VS蓝海战略
  国夫之所以提出“两栖战略”,是因为“蓝海战略”值得商榷:
  第一,竞争(红海)是常态,无竞争(蓝海)是非常态,常态是恒久的,非常态是短暂的。
  第二,微利化是企业的常态,暴利化是企业的变态,从时代发展趋势看,支持微利化,排斥暴利化。
  第三,蓝海必然转化为红海。现在的“红海”,都曾是过去的“蓝海”;现在的“蓝海”,也必将是明天的“红海”。时代越发展,这种转化的速度越快。
  第四,红海是培植蓝海的摇篮。一个不参与红海竞争的企业,怎么可能发现蓝海,又怎么会有实力开辟蓝海?
  第五,蓝海要依托红海。红海是确定的,蓝海是不确定的;在确定的领域是不容易翻船的,在不确定的领域是容易翻船的(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哪一次新尝试不是胜负难测);一个企业如果只有蓝海业务,没有红海业务,一旦翻船,便一切玩完,反之,若兼有“不沉的红海”做后方,那么,即使蓝海翻船,仍可再战,即红蓝双跨的企业具有“再生功能”。
  因此,在现实环境中,完全的“红海战略”,没有未来;完全的“蓝海战略”,往往连今天都不会有。
  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既要活在今天,也要活在明天,所以,只有红蓝双跨的“两栖战略”才是企业的“常态战略”:即一部分业务在红海中,一部分业务在蓝海中;并且在“蓝变红,红生蓝”的动态平衡中,永无休止地前进着。
  

决胜开端
  2003年6月,有感于“非典”营销的成败,国夫在反思“决胜终端”这一传统思维时,在写给《销售与市场》的文稿《庙算胜者得算多》的“结束语”中首次提出了“决胜开端”以及“营销要营心”的观点:
  “非典”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观念。这种改变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规则,改变我们的未来,只有时间会成为最权威的论证师。
  从营销角度看,“非典”让我们再次明晰地看到两点:
  第一点,营销的全系统性。营销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还是社会的;既是终端的,也是中端的,还是开端的……与其讲“决胜终端”,不如讲“决胜开端”,或者说“决胜三端”:营销乃如常山之蛇,理想的状态是“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第二点,营销要“营心”。不管你财力多么强大,不管你工厂多么雄壮,不管你产品多么优质,“非典”面前,统统不管用,管用的只是消费者对你的感受。“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