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复活的历史 >

第3部分

复活的历史-第3部分

小说: 复活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野合的旧闻演化为神合的美谈,司马迁也许心里明白,只是不好点破,毕竟是本朝的开国皇帝,说话要有分寸,叙事需要含蓄。不比两千年后的历史学家说起话来自由自在,可以在追究史事的心思上发千古之覆,用科学历史的方式开启帝王的隐私,逼近历史的真实。 
                  
公元前256年前后的战国世界
    公元前256年前后的战国世界,是一强六弱的天下。秦国一强在西,无日或休地东进蚕食,秦国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成形。 
    公元前256年,是刘邦的生年。这一年,以刘邦的祖国楚国的历法计算的话,是楚考烈王七年,以天子所在的周朝的历法计算的话,是周赧王五十九年,如果以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的历法计算的话,是秦昭王五十一年。就在这一年,秦国灭掉了西周,天下失去了挂名的天子。这一年,秦始皇刚刚满三岁,与母亲一道躲藏在赵国的首都邯郸。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战国时代的晚期。战国时代,顾名思义,就是列国混战的时代。当时参加混战的国家,主要有七个大国,秦国、楚国、齐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虽说是列国混战的时代,不过,看来像是杂乱不清的混战,也是有其来龙去脉的,各国间的离合走向,也并非无章可寻。大体说来,当时混战中的列国,有一个基本的离合关系,叫作合纵连横。合纵连横的纵,是指南北方向;横,是指东西方向。合纵,就是南北联合,连横,就是东西串连。合纵连横,就是南北联合以割断东西,东西串连以分化南北,讲的是列国间多极外交上的战略谋略。合纵连横的关系,千头万绪,人事纷纭,决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不过,如果我们打开当时的中国地图来看的话,由合纵连横所表达的天下形势大致是可以一目了然的。 
    秦国。首都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兼有四川盆地和甘肃、宁夏部分地区,位于战国世界的西边。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势日益强大。到了秦昭王的时候,秦国已经成为列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咄咄逼人,持续不断地侵攻周边国家,步步向东蚕食扩张,是天下的西极,列国中的超级大国。 
    楚国。以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为中心,是战国世界的南极。楚国曾经强大一时,将势力一直扩张到淮北和河南一带。不过,到了楚怀王的时候,楚国内乱纷争不已,国势日渐衰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领军攻破楚国的首都鄢郢地区(今湖北宜都、江陵一带),占领了楚国西部和南部的大片领土,楚国被迫将首都向东北方向迁移到了陈(今河南淮阳)。从此以后,楚国日渐削弱,失去了扩张的势头。 
    齐国。以山东半岛为中心,首都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地理上与秦东西相望,算是战国世界的东极。齐国也曾经强大一时,与秦国东西呼应,各自称霸称帝。公元前284年,燕国、秦国、赵国、韩国、魏国五国联军攻破齐国,齐国国势衰退,从此一蹶不振,基本上退出了列国间的争斗,力求自保。 
    燕国。以河北北部为中心,兼有辽宁南部,首都在蓟(今北京),是战国世界的北极。燕国在地理上偏处中原的东北,在七国中力量最为弱小。不过,正因为燕国弱小,单独成事困难,更多地需要利用外交手段保卫自己的利益,倡导合纵连横的游士说客,常常汇集到这里来。当时最有名的纵横家苏秦,就是在燕国发的迹,齐国被五国联军攻破,就是他为燕国施展谋略的结果。 
    赵国。在西秦、东齐、南楚、北燕之间,有韩、赵、魏三个王国。韩、赵、魏三国,都是从原来的晋国分离出来的,又被称为三晋。赵国以邯郸(今河北邯郸)为首都,领土北及于陕西东北部,兼有山西大部、河北东南部,山东东部和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也在其领土内。赵国在三晋当中最为强大。有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赵国率先引进游牧民族的骑兵技术和装备服饰,赵国的军事力量由此称冠各国,长期与秦国抗衡,势均力敌。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展开大战,结果赵军惨败,四十万赵军投降秦国,被秦将白起活埋。从此以后,赵国衰弱,再也没有力量和秦国争夺天下了。 
    魏国。魏国的首都在大梁(今河南开封),领土主要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地区和河南省北部的河内地区。魏国国土分散,西接秦,东南接楚,东接齐,北接赵,中间与韩国犬牙交错,为四战之国。魏文侯的时候,魏国率先进行改革,国势一度非常强大。然而,公元前342年,魏军在马陵之战中大败于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93年,魏韩联军被秦将白起击败,二十四万将士阵亡。尔后魏国的命运,就是不断地被秦国攻击蚕食。 
    韩国。韩国的首都在郑(今河南新郑),领土主要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国土西接秦国,南接楚国,西北东三面与魏国交错相连。韩国在三晋中领土最小,国力也最弱,一直困处于周边大国之间。公元前293年魏韩联军败于秦将白起后,韩国基本上沦为秦国的属国。 
    总的来说,公元前256年前后的战国世界,是一强六弱的天下。秦国一强在西,无日或休地东进蚕食,秦国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成形。为了便于东进,分断六国,秦国分别与六国各个联盟,对处于守势的六国实施又拉又打的策略,这就是当时连横之策的基本方向。六弱之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关东,都没有力量单独抗衡秦国,为了阻止秦国无厌无止的侵攻,六国组织南北同盟共同抵抗秦国,这就是当时合纵之策的基本方向。当然,各国之间利害关系交错复杂,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因人成事,因事及人,更使当时的列国关系中增添了无量的变数,常常使人眼花缭乱。 
                  
沛县山川地理
    以泗水郡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古称淮泗地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淮平原一带。这一地区,古来常是战场,历史上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多次在这里进行。 
    刘邦出生的沛县丰邑中阳里,就是今天江苏省北部的丰县一带。沛县丰邑中阳里,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地名。刘邦出生时,沛县属于楚国,刘邦是楚国的臣民。 
    沛县地区,本来是宋国的领土。宋国是殷代遗民的国家,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掉了殷,为了安定殷的遗民,周王朝分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为诸侯,建立宋国,奉祀殷代的先祖,领土在淮北的睢水和泗水一带。到了战国后期,宋国与诸多小国一样,奄奄一息,苟延残喘于大国的争夺之间。公元前286年,东方的大国齐国将宋国灭掉,宋国的领土并入了齐国。齐国的势力扩张,引起其他大国的不满,两年后,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合进攻齐国,齐国首都临淄失守,几乎亡了国。齐国所吞并的宋国领土,一部分被西方邻国魏国攻占,一部分被北上趁火打劫的楚国兼并。沛县,几经反复易手,被并入楚国,直到公元前224年,秦军攻取淮北,沛县入秦,成为秦泗水郡的属县。沛县归属于秦的时候,刘邦已经三十二岁了。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楚国的沛县,作为楚国的国民度过的。 
    沛县在淮河之北,古泗水之西,地处黄淮平原的中部,境内地势平坦,西南高东北低,古来多沼泽湿地。刘邦出生的丰邑,是沛县所属的乡,为城镇型聚落。他的生地中阳里,是丰邑城镇内众多的居住区之一。丰邑在沛县的西北,是沛县内的大邑,有城墙环绕,能够设防自守。刘邦生于丰邑,以沛县为根基取得天下,他做了皇帝以后,将丰邑从沛县分离出来,设置了丰县。为了满足父亲刘太公思念故里的乡情,在首都长安东部,现在的西安市临潼区一带,另外修建了一个丰邑,完全如同旧丰邑的原貌,称为新丰,并将旧丰邑的居民一齐迁徙到新丰,与刘太公重作邻居。刘邦自己偏爱沛县,将沛县作为自己的私人奉养地,世世代代免除沛县人的徭役租税,又将秦时沛县所属的泗水郡改名为沛郡。所以,到了汉代,丰县、沛县,都成了沛郡的属县,首都长安附近,另有一个新丰县。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楚国时代丰沛地区的政区情况,由于史书的失载,我们不大清楚。不过,依据秦帝国时代的状况来作理解的话,大致上是不会相差太远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帝国郡县的设置,基本框架是比照六国的区划。打开秦帝国的政区地图,泗水郡的北部是薛郡,东部是东海郡,南部是九江郡,西南部是陈郡,西北部是砀郡。战国末年,泗水郡是楚国的地方,陈郡、九江郡和东海郡也在楚国领域内。薛郡本是鲁国的所在,孔子的家乡,公元前256年,也就是刘邦出生的这一年,楚国趁秦国和赵国相持于长平大战时,将鲁国吞并,归了楚国。西北方向的砀郡,则是魏国的地方。 
    统而言之,以泗水郡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古称淮泗地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淮平原一带。这一地区,古来常是战场,历史上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多次在这里进行,著名的有楚汉彭城之战、垓下之战,秦晋淝水之战,到了现代,决定国民党和共产党胜负的淮海战役,也发生在这个地区。战场出英雄,英雄出帝王。秦末叛乱纷起,楚汉相争持续,其中心地区,就在淮泗一带,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多出生于这里。一千六百多年后,在元末群雄中崛起的另一位英雄,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他的祖籍在沛县,后来迁徙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也在这个地区,算是刘邦的同乡。 
                  
从模范少年到浪荡游侠
    刘邦后来一生蔑视儒生,公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没有早年的压抑是很难理解的。儒生高冠,正是师道的象征。 
    刘邦的幼年时代是怎么度过的,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他大概也如当时万万千千的家境优裕的乡镇少年一样,在游戏玩耍、朋友打闹中成长。 
    刘邦的童年朋友,我们只知道一位,就是一生跟随刘邦的卢绾,他后来被封为燕王。有趣的是,秦始皇的童年朋友,我们也只知道一位,就是后来指使荆轲到咸阳行刺的姬丹,他是燕国的太子。 
    卢绾与刘邦是同乡同里的邻居。刘太公与卢绾的父亲卢太公意气相投,亲近友爱,两家日常往来,宛若一家人。事情也巧,刘媪有了身孕,卢媪也有了身孕,到了刘邦出生的那天,卢绾也出生了。古来结拜兄弟,对天起誓说,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视不能同生为友情的遗憾。刘邦与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同乡同里,父辈相亲相爱,里中父老乡亲都以为美事,纷纷牵羊持酒前来道贺,平添了许多乡党之情。刘邦和卢绾从小一块儿长大,到了十来岁左右,孩子们要开始学习认字写字了,两人又同在一起学,也是意气相投,相亲相爱。乡里更是以为值得赞美鼓励,再一次牵羊持酒前来道贺,一时传为美谈。据说今日丰县地方,尚有“马公书院”遗址,被视为刘邦少年时代与卢绾一道师从马维先生读书的地方,不妨算是后世为美谈添加的一点花絮。 
    大体说来,刘邦从出生到童年、少年,他的生活是优裕平常的,没有衣食困乏的忧虑,也没有天灾兵祸的苦愁。在这个时期,他与外面的世界似乎也没有什么接触,乐陶陶和融融地生活在丰邑封闭的乡里社会中。就刘邦所生活的乡里社会而言,他是受到了尽可能好的教育,尊师向学,读书识字,亲情友爱,被家庭和社会所期待和规范着。在这个阶段,刘邦天性中叛逆不安、桀骜不驯的因子似乎尚未显现出来,被压抑着,被克制着,或者只是环境尚未成熟,宣泄的渠道尚未成形,宣泄的时机尚未来到而已。 
    我在整理刘邦的一生事迹时,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受。相对于他人而言,刘邦的一切都是太晚,出仕晚(三十四岁),结婚晚(三十七岁),生子晚(四十岁),起兵晚(四十七岁),做皇帝晚(五十岁),哪怕考虑到生年的误差,他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由此生发,我感觉刘邦可能是晚熟的人,他天性中的基本因子,是到成年以后才显露出来。在他平淡无奇、近乎模范少年的早年生活中,隐隐地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压抑。这种压抑,也许与他出生的传闻有关,也许与他早年被老师的过于管教有关?他后来一生蔑视儒生,公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没有早年的压抑是很难理解的。儒生高冠,正是师道的象征。 
    在刘邦生活的战国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