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 >

第1部分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第1部分

小说: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德〕费希特著

 1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著王玖兴译

 2

    译者导言——费希特生平、思想简介——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GrundlagedergesamtenWisenscha-ftslehre)是德国古典哲学重要代表之一费希特(JohannGotliebFichte1762—1814)的主要哲学著作。在费希特的哲学体系里,这本书的地位和作用,约略相当于《逻辑学》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里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构思成熟于1793年,当时费希特正在苏黎世撰写为法国革命辩护和争取思想自由的政治论文。费希特自称《全部知识学的基础》是上述政论文章的额外收获。所以说,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这本书表明德国古典哲学乃是法国革命在德国的反映。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费希特只是作为德国的民族英雄为我国各界人士所熟知,他的哲学思想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不用说对费希特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了。康德作为法国革命前的哲学家,为法国革命开了先声,而黑格尔则反映了法国革命后的社会政治状况,只有费希特正逢法国革命高潮,他的哲学浸透了革命所宣扬的主要精神,即自由。

    费希特曾说过,他自己的哲学体系自始至终是对自由的分析。

    因此,正确评价费希特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历史地位,是一项严肃而迫切的任务。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将为完成这个任务,提供一份主要的材料根据。这里,我们将对费希特的生平事迹和哲学思想作一系统而简要的介绍。

 3

    2译 者 导 言

    一、为自由而斗争的一生

    费希特,1762年5月19日生于德国奥伯劳济兹(Oberlausitz)

    的一个乡村拉梅诺(Ramenau)。父亲是一个手工业者。由于家贫,费希特九岁前为家里牧鹅,他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一生的思想发展影响极深。他一直为他的平民出身感到自豪。

    济本爱欣(Sibeneichen)地区的男爵米勒提兹偶然发现费希特聪慧异常,遂资助他上学。

    费希特171年入学,174年到波尔塔的贵族学校学习。由于他出身低贱,备受同学欺侮。在此期间,对他影响颇深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诗人克罗普斯托克,一个是莱辛。

    1780年,费希特入耶那大学,翌年转学到莱比锡学习神学。这时他的资助人去世,使他在经济上陷于绝境,学习时作时辍,无所收获。

    1788年秋,终于弃学到苏黎世当家庭教师。在苏黎世,费希特结识了狂飚运动的重要成员拉法特,与之过从甚密,通过拉法特,认识了拉恩一家,并和玛丽娅。拉恩相爱,以至订婚。据费希特自己说,玛丽娅没有任何外在的美,也没有很高的精神教养,但却非常赞赏他的为人。

    1790年,费氏重返莱比锡,由于原先计划的事业一无所成,只好再当家庭教师,同时为一个大学生补习哲学。这时,费氏开始研究康德哲学。可以说,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他在给未婚妻的信中写道:“这种哲学,特别是它的道德部分(但这部分如不先读《纯粹理性批判》是不可能弄懂的)

    ,对于一个人思维方法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

    1791年8月间,费希特赴哥尼斯堡(K氹nigsberg)拜谒康德。并将匆匆写成的《对一切启示的批判》一文,送请康德审阅,深受康德

 4

    译 者 导 言3

    赞赏。康德除推荐他到但泽担任家庭教师外,还推荐他把论文送到哈雷出版社出版。

    1792年,该文发表时漏印作者姓名,一度被哲学界误以为是康德本人的著作,后来真相大白,费氏遂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康德主义者。

    1793年,费希特再到苏黎世。针对当时政治思潮的低落,发表了《纠正公众对法国革命的评断》和《向欧洲君主们索回至今仍被压制的思想自由》等激进文章。

    与此同时,他自己的哲学体系也臻于成熟。

    同年底,他在小范围内试讲过他自己的哲学。拉法特在听讲后表示,费希特乃是他所见到过的思想最敏锐,最严密的哲学家。

    这次在苏黎世,费希特还结识了近代伟大的平民教育家斐斯塔洛齐,并深受其影响。

    1794年复活节,费希特被耶那大学聘为教授,接任莱茵荷尔德留下的康德哲学讲座。这以后的几年,是费希特集中从事学术活动的几年。他把自己的学术活动分为两部分:在课内为哲学系学生讲授《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在课余为全校学生作通俗讲演。

    《论学者的使命》就是他第一学期课余讲演的讲稿。

    费希特在耶那大学任教五年,发表了下述哲学著作:《全部知识学的基础》(1794年)

    ,《略论知识学特征》(1795年)

    ,《知识学原理下的自然法基础》(1796年)

    ,《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1798年)。

    此外,还写成有阐发他的“理想国”思想的《闭关的商业国家》一书的大部分。

    费希特的激进民主思想和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赢得了耶那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但也激起教会和封建反动势力对他的仇恨。他们制造种种事端,对他进行百般诬蔑陷害,终于在1799年把他赶出了耶那大学。费氏不得已迁居柏林。他在柏林撰写了《人的使命》和续完了《闭关的商业国家》一稿,并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作了重要的改写,这时,已是1801年了。但费希特在柏林的活动重点不是著述,

 5

    4译 者 导 言

    而主要是进行公开的讲演。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一个演讲家比著述家更能以具体生动的方式震聋发瞆,唤醒人心。

    《当前时代的基本特征》,《论学者的本质》,《至乐生活指南》都是他当时对广大群众公开讲演的讲稿。

    1806年,普法战争爆发,费希特申请以随军讲演员身份参战,被国王婉言拒绝。

    1807年,法军攻占柏林,普鲁士战败媾和,费氏重返柏林。

    1807年年底,费氏在柏林科学院公开发表了对德国政治现实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讲演:《对德意志国民的讲演》,连讲了十四次。

    当时,柏林的法国占领军枪杀了一个散发爱国传单的书商,费希特是知道自己的危险的,但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所追求的是全体国民的振作奋发,我个人的安危早已置之度外。假如我因讲演而死,那也是无上光荣。”

    1810年,费希特就任他参加筹建的柏林大学的第一任当选校长。

    1813年夏,德国爆发了“自由战争”

    ,在格罗斯贝伦战役中,大败法军,保卫了柏林。其时,柏林城内挤满了伤病战士,恶性时疫流行,费希特不幸受到传染,于1814年1月27日病逝,时年五十二岁。

    二、思辨的哲学体系

    (一)知识学以自我为出发点

    费希特把自己的哲学叫“知识学”。

    这个名称明显地表明他的哲学渊源于康德。但是他比康德更进一步,认为认识论不仅是哲学的中心问题,而且就是哲学本身。

    他认为说明知识的哲学,不外乎两种立场:一种从知识客体解释知识主体,以外物说明意识,这叫独断论,亦即

 6

    译 者 导 言5

    唯物论;一种从认识主体解释认识客体,以意识说明外物,这叫唯心论。折衷主义的中间路线是没有的。费希特坚信唯一可能的立场只能是唯心论,他的知识学就是唯心论的哲学。

    知识学并不研究关于个别知识的正误之类的问题。费希特认为,那是科学的任务。知识学探讨的是知识的一般发生的问题,是要弄清楚知识是怎样发生的,知识成立需有什么先决条件,知识有哪些基本要素,它们是怎么来的,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费希特认为康德哲学至少有两个缺点:一是康德的物自体学说;一是康德的先验要素是从经验中分析出来的,不可能尽举无遗,而且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他认为必须从这些先验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把它们都推演出来,包括所谓的物自体在内;而这就必须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他的知识学就是这样一个足以说明一切知识之基础的演绎体系。

    费希特认为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要求有一个最高的,明确无误的,可以凭其独特的性质逐步推演前进的出发点。因此,他给自己制定的首要哲学任务就是发现这样一个统一体系的出发点。他认为知识学的出发点只能是自我。但这个自我不是个别人的经验意识;它并不是现成存在着的意识事实,不是受任何他物规定的意识事实,而是凭自己本身而存在的,它本身只是一种使其自身得以存在的行动。费希特把这个纯粹的意识活动命名为本原行动(Thathandlung)。。。。。

    费希特的自我学说与常识相反,它把存在与活动的关系完全颠倒过来。自我不是以存在为根据,反而是存在的生产者。他说:“因为自我的自身设定,是自我的纯粹活动——自我设定自己本身,而凭着这种纯粹的自身设定,自我才存在。”

    ①因此,自我如何行动以建立自己

    ①《费希特全集》,第1卷,第94页。

 7

    6译 者 导 言

    本身从而成为一切知识的基础,我们在日常经验里并不知道,而要靠我们通过对知识的思辨分析才能了解。知识学就是从事这项工作的,所以知识学实际上是一部意识发生史。自我的本原行动是一切知识的基本根据,其最初的三个行动步骤则是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

    第一步,自我设定自己本身。

    这个本原行动之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可以从最简单的知识亦即“A=A”这个同一命题入手分析出来。

    他认为A=A所依据的明确无疑的关联就是“我是我”。但“我是我”并不是A=A的一个实例。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A=A并不表示实际上是否有A,而“我是我”却表明实际上肯定有我,这是无条件的,因而“我是我”还可以进一步表述为“我是”

    ,亦即“有我”。因此,他认为自我在进行一切设定之前,头一个不自觉的行动就是设定自己本身。

    自我设定自己,是因为它存在着,反之,它存在着,是因为它设定自己,这里出现的是实在性的范畴。它是一切肯定判断的基础,因而是知识学的第一个绝对无条件的基本原理。

    第二步,自我设定非我。设定非我也是自我的一个无条件的自发行动,它在日常知识里表现为“-A不=A”这种矛盾命题。

    费希特认为“A=A”中的“等于”表示的是同一,而这里的“不等于”表示的则是差异,所以设定非我的行动和设定自我本身的行动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自我设定非我行动在形式上也是无条件的,而在内容上则是有条件的,因为-A以A为条件。否定性范畴就是由自我无条件地设定非我这里来的,一切否定判断都以此为基础。

    第三步,“自我在自身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以与一个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

    第一步行动设定了自我,第二步行动设定了非我,于是在同一个绝对自我中设定起来的既是自我又是非我,而是自我就不可能是非我,是非我就不可能是自我,这是矛盾。为了解决矛盾,自我就不得不采取第三步行动以保证普遍的自我意识的统一。第三步行

 8

    译 者 导 言7

    动既然是为了解决前两步行动造成的矛盾,它就是前两步行动所决定了的,就不是自发的,因此它在形式上是有条件的。但是,第三步行动如何解决矛盾却不能从先行的两步活动中推导出来,必须无条件地听从自己的理性命令,因此,它在内容上反而是无条件的。理性指出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将设定起来的自我与非我都加以限制。

    这样,自我就产生了限制性范畴。限制意味着分割。自我成了可分割的、有限。。。。。

    的自我;非我成了可分割的、有限的非我;两者于是可以在同一个绝对无限的自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