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 >

第3部分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第3部分

小说: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伦理的国家观

    费希特最初作为一个契约论者,认为国家乃是一个自我情愿借以划分其自由的法权共同体。对这种国家,公民有三种关系:首先是通。。。。。

    过履行公民义务而成为国家的成员,国家主权的部分所有者;其次,在权利方面既受国家保障又受国家限制;公民如果违背其义务或逾权须受法律制裁。任何时候,如果国家不能履行上述职责,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为了人权的名义,必要时完全应当以暴力将其推翻。所以他把法国大革命描绘为“关于人权和人的尊严这些伟大字眼的瑰丽的映象”。

    1800年,费希特发表《闭关的商业国家》一书,表明他重视国家

    ①费希特:《人的使命》。

 15

    41译 者 导 言

    的伦理性质。这时,他已不认为国家只是保障个人权利或保证个人自由竞争的管理机构,国家主要应该把全部劳动的组织权掌握在手里。

    国家应该保证每个公民都有工作,每个公民都能分享到国家全部收入中自己应得的劳动报酬。劳动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社会上不容有不参加劳动的人。他按劳动工种把公民分为农民、工人和商人三个等级,分别承担生活资料的获取、制作和交换。另外还有一些人从事文化、国防等方面的工作。作为这种组织劳动的前提,国家要掌握全部对外贸易,以保证生产资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在这个闭关的国家里,民族特征鲜明了,伦常风尚纯化了,而且由于贸易平衡,公共福利有保证,饥荒可以消除,国家的内外安全得到巩固。但是,这种国家在保障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权利方面显然相应地有所减弱。费希特作为一个德国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在这点上落后于卢梭是可以理解的。

    费希特本来长期怀有在伦理基础上建立世界主义国家的意图,当时国难深重,他的德意志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于是他痛切地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是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象个别人格一样,有义务为实现唯一最高的“伦理世界秩序”而完成它的特殊的精神使命呢!

    1807年底,在《对德意志国民的讲演》中,他阐述了这样的思想:德意志民族由于它的本原性天生负有实现道德理想的使命。这时费希。。。

    特深信国家的本质乃是至善的一种体现。国家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的道德品质。这是整个“人类由物欲的动物前进而成为纯洁的高尚精神的唯一道路。”

    ①费希特后来特别重视为国家进行教育和传播文化的学者阶层,就是这些思想的表现。

    费希特把国家视为一种伦理组织,负有实现他所说的最高伦理目

    ①费希特:《对德意志国民的讲演》第十二讲。

 16

    译 者 导 言51

    的的使命,所以他认为国家一旦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就没有继续存在的理论根据了。

    (三)目的论的历史观和宗教思想

    在历史观上,费希特认为人类历史乃是理性发展走过的历程。历史的目的就在于最自由地发挥理性的作用,实现“理性王国”。

    他认为“人类的世间生活的目的在于它自由地按照理性安排它的一切关系”

    ①。

    他深信人类理性的威力,认为依靠人类在科学文化上的努力,总有一天整个人类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服从自己的理想,绝对自由地从自身做出它想要做的一切。

    费希特根据他所说的理性所处的不同发展状态,对历史作了分期。

    第一个时期是理性本能的阶段,此时理性的活动完全是自发的,而人类社会是“天真无邪”

    ;第二个时期是理性权威的阶段,由于盲从权威而丧失理性,人类社会于是“初生邪恶”

    ;第三个时期是理性解放的阶段,这时人类社会无视权威,以自私自利为行动原则,具有“罪恶完满”

    的特征;第四个时期是理性开始独立思考的理性知识的阶段,这时人类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开始向善”

    ;第五个时期是理性艺术的阶段,此时理性憧憬着“人类的永恒原型”

    ,人类社会达到“至善完成”

    的最高理想,也是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

    费希特唯心主义地猜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不过他的历史观具有浓厚的伦理性质,因此,他虽然是法国革命最热烈的拥护者,但当拿破仑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时,他就坚决号召德意志国民奋起抗击。他认为他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是“罪恶完满”的时代。

    但按历史的必然,一个“开始向善”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而且必将对人类发展作出特

    ①《费希特全集》,第2卷,第7页。

 17

    61译 者 导 言

    殊的贡献。这一思想后来被纳粹分子严重歪曲和利用。

    在宗教观上,费希特对宗教的观点可以说是他的道德观、历史观的深入发挥。费希特把人类历史发展的顶点比喻为理性的艺术创作,是意味深长的。艺术创作者心目中必先有一个要通过创作来体现的图像,这个图像就是他在伦理学说里所讲的“伦理世界秩序”

    ,这个秩序的秩序,就是“人类的最高原型”

    ,就是神性生活,就是上帝。

    费希特认为知识是上帝启示它自身的唯一形式。理性认识自己,也就是认识上帝。理性知识虽然具有因概念而使上帝隐而不见的性质。

    但终究只有知识是通往上帝的关键,因为到了理性艺术的高度。

    知识自筑的隔墙是可以消失的,“只要上升到宗教的立场,一切遮挡就都消失,世界连同它僵死的原则就离你而去,神性本身就以它的原始的形象,以生活,以你自己的生活,重新进入你的心”。理性艺术的创造者,憧憬着神性生活,自由地塑造自己的理性生活,这样的生活就是上帝,“因为活的上帝就在它的活生生之中”

    ①。

    费希特认为宗教是人的精神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只有站在宗教的立场上人才能摒弃物欲,享受怡然自得的“至乐生活”。

    这时人心中充满的是爱。

    复归于本原就是上帝爱;与同类统一,就是人爱或博爱。

    关于神、上帝、绝对,在费希特早期的知识学里没有专门的论述,只在1800年以后,特别在《人的使命》、《至乐生活指南》里才讲得很多。因此,有人认为他的知识学有本质不同的前期和后期之分。但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宗教论点乃是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沿着本乎良心的伦理学说和趋于至善的历史观点继续前进必然会得出的结论。他自己就说,“这样一来,我就终于申述了一种关于存在,关于生活和关

    ①《费希特全集》,第3卷,第454页。

 18

    译 者 导 言71

    于至乐的学说,亦即阐明了真正思辨的最高实在的观点。“

    ①

    四、知识学的发展演变

    费希特从1794年发表《论知识学或所谓哲学的概念》起,到1813年秋的柏林遗作《知识学引论讲演》止,对知识学的体系前后改写过十几次。由于问题的逐渐展开,重点转移,整个体系的面貌确实发生了变化。

    如上所述,知识学本来不谈最高实在,其起点是绝对的自我,而自我是连它本身的实在也有待它自己来设定的、没有实在性的行动。

    对于这种学说,不习惯于知识学思辨的人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由无实在性的行动所设定的一切,能是实在的吗?

    费希特在1800年曾设身处地地代表这样的人抱怨过:“一切实在都变成了一场怪梦,没有被梦的生活,也没有做梦的人。”

    ②1801年他在知识学里开始提到绝对,。。

    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有人认为知识学后来变了。

    但是,费希特认为,当我们体会我们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意识时,我们最先觉察到的恰恰是我们对我们自己的把握,这是一种“自明行动”

    ,而自明的行动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认知活动,或者说“绝对知识”。因此他坚持“由于我们在……一切可能的知识里,只达到知识,不能超越知识,所以知识学不能从绝对而必须从绝对知识出发。”

    ③直到1806年,费希特还自称“我十三年前就有了的这些哲学见解,尽管

    ①同上,第546页。

    ②《费希特全集》,第3卷,第245页。

    ③同上,第12页。

 19

    81译 者 导 言

    可能发生一些变化,却自那时以来丝毫没有改变。“

    ①

    那么,费希特后期提出来的“绝对”究竟在知识学里居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呢?实际上他只是为绝对知识提供一种“真正思辨的。。。。

    最高实在性“而已。绝对知识和绝对的关系,在费希特看来,是这样的:”绝对只能有一个表现,一个绝对的单一的、永远同一的表现,这就是绝对知识。“

    ②这就是说,没有绝对知识,没有绝对的认识活动,也就没有绝对可言。

    他曾于1804年写道:绝对好比是光,绝对知识好比是光的照明作用。没有照明作用,就无所谓光。而照明作用和光是同一回事。

    如果说两者之间有区别,也是由于照明作用而区别出来的。

    诚然我们绝不能超出绝对知识的范围,但我们毕竟还能越过绝对知识去思维绝对,即至少还能把绝对设想为与绝对知识不是一回事,从而使绝对知识取得一种思辨上的支持。费希特在早年的知识学里直接从本原行动、绝对知识出发,来建立他的哲学体系,到了后期提出了绝对,又反复阐述没有绝对知识就没有绝对。这就是知识学前后期的着重点的变化。但就费希特唯心主义体系的整体来看,则确实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五、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就费希特的哲学体系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辩证思想作一点总结。

    1。

    就费希特的体系来说,知识学是具有德国古典哲学特点的唯心。。。

    主义。

    列宁说:“唯心主义的实质在于:把心理的东西作为最初的出发

    ①《费希特全集》,第3卷,第399页。

    ②《费希特和谢林通信集》,1968年,法兰克福,第153页。

 20

    译 者 导 言91

    点;从心理的东西引出自然界,然后再从自然界引出普通人的意识。“

    ①

    费希特的哲学正是这样做的。它宣称在我们这些普通人尚未出现之前就有了一个创造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的自我。这是违反普通人的日常经验的。

    费希特本人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如果一个哲学的结论与经验不符合,那么,这个哲学一定是错误的。”费希特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改变了笛卡儿和贝克莱的以个别的经验的主体的心理事实为根据的做法。他从自我出发,但这个自我却被说成不是个别的经验的主体,而是作为一切经验之基础的普遍的先验的主体。然后,通过自我设定非我,外物世界就由先验的自我无意识地创造出来了。只是。。。。

    由于自我是先验的,它创造世界的过程又是无意识的,所以我们这些普通的经验的自我就不知不觉地只从现象看问题,把外物世界当成不依赖于我们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费希特把承认外在世界独立存在的唯物主义叫作实在论,他认为“这种实在论是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最坚决的唯心论者,在行动时也不能回避的。”但是,费希特认为这种唯物主义观点只属于“生活”范围,与思辨的“哲学”不在一个层次上,不过这两个层次彼此可以互相“过渡”。他说:“我们必须跳出生活,转到它外面去。

    这种跳出现实生活,就是思辨。“费希特这种为唯心主义辨解的手法,正如列宁指出的,是如此可笑,真叫人不好意思去分析它。

    2。

    费希特的哲学体系包含了丰富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

    这里只提其中的三点:第一,关于发展的观点。首先他认识到康德视为理性。。

    之谬误的二律背反、矛盾,乃是概念发展的动力,他的知识学体系就是根据概念的矛盾推导出来的。其次,他认识到发展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之中的。康德虽然认识到自然界是演化着的,然而不

    ①《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