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建设盛唐 >

第182部分

建设盛唐-第182部分

小说: 建设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人工匠俘虏的心渐冷,一句话:吐蕃人不懂得尊重知识!

    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挨草,带了一大批中原去的工匠同去,而吐蕃人的态度是“这是唐人惧怕我们而送给我们的礼物(要是不怕我们,怎么送他们的女人来挨草?就是这么个理由!)”

    有这样的看法,他们对待唐人工匠的态度可想而知!

    吐蕃人不仅对工匠这种态度,还对于治下的百姓也是这种态度,甚至于对待治下民族的地主、精英盘剥得更狠!

    谁叫你有钱啊!不抢你抢谁啊。

    连条路都不给人走了,结果吐蕃人在安史之乱占据河西陇右,哪怕达百年统治,居然无法让那里的人们归心,以致于吐蕃崩盘时,那里出了个张义潮,起义反抗,回归大唐!

    金国、辽国做得都不错,统治汉占区,汉民都渐渐变成他们,最强的则是辫子国,如麻子脸康熙连前朝汉人皇帝朱元璋都拜过,曾六祭明孝陵,减轻民怨,做到满汉一家。

    汉人则做得最好,只要说汉话写汉字改汉名进汉学的,哪怕是蛮荒生番,即可立地成佛,汉人承认他们与自己是同类!

    没有工匠归心,吐蕃人的攻城器械劣质,投石车要不打得近要不打几下就散架,吐蕃人急了,就鞭起唐人工匠。

    挨鞭的唐人工匠更没心思给吐蕃人做事,而吐蕃人则鞭得更狠!

    怠工、做岔弄坏,吐蕃人评价说:“唐人工匠没什么本事!”

    另一方面,吐蕃地方苦寒,树木不多,矿产也不多。

    他们的宗教信仰是本教或者佛家,本教讲究万物有灵,山有灵树有灵,就连石头都有灵性,不可轻易触动环境(湖里的鱼都不打,青海湖的鱼都是唐人吃掉的),这不行那不行,制作器械的原料缺乏,道理上练手的东西不多。

    没有良好的、众多的攻城器械,又没有什么唐人俘虏去帮他们消耗对方的防御力量,吐蕃人进攻一座不算很高的城墙,也丢下了上千具尸体,而唐人的城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变化,反而唐军的精神更是抖擞,再大战三百回合也不在话下。

    上千吐蕃人的牺牲是换来了五千吐蕃骑兵越过了通路,之后他们发现唐人又在路上搞多一段这样的城墙,同样使用了两段投火弹中间放箭的方法。

    而他们想绕路很难,想从山上另一面攻打城墙难上加难。

    论迷古评价道:“他x的恶心的战斗!”

    过了这一段,再到第三段城墙,这次路给堵住了!

    雄关上的唐军红光满面(吃得好),士气旺盛,上下一心,誓保家园!

    兼且弓箭凌利、床弩和投石机肆虐,墙头上堆满了守城物品,端的是无隙可乘,让吐蕃人大为丧气,连与唐军对骂时,说起“我们赞普草了你们的公主”的话也是有气无力。

    越过雄关,就是唐人金灿灿的麦田,虽近在咫尺却又显得那么遥在天边。

    论迷古不信邪地派出了诸多斥侯沿山沿湟水找寻唐军防御的薄弱之处,检查过后,他惊奇了!

    唐军在各个路口山后建立了层层叠叠防御体系,到处建立长城,多喜欢开始平行于路边设置,依山伴岭,之后关墙封路。

    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这么快就建立了如此多的城墙!

    水泥的威力尽显无遗,使用水泥修得快,朝廷有钱给冯小宝,他有充足的水泥,也有充足的人力。

    光是山地步兵,他有六万人耶!

    境内子民也有近六万人!

    而且唐人勤奋啊,就象工蜂般地努力地做事,在通湟县上班时间,街道上很少人在闲逛,都忙于工作。

    几乎每个人都给工事修建贡献过一把力气,例如冯小宝亲自参与修过一段城墙,还刻字留念。

    军队、农民、牧民、工匠、商人都响应了冯小宝“周日义务劳动”的号召,参与到修建城墙的工作中去,大干快上,仗着水泥的威力,很快就让城墙矗立起来,变成了现在吐蕃人胆寒的雄关!

    冯小宝尊重人才,大伙儿乐意给他卖命。

    口号也煽情:“城墙越坚固,大家越安全!”

    军中的老前辈,精心设计,利用山势和水势,以最小的成本,修建出最有效率的防御体系。

    湟水上有座大桥,是唐人的杰作,巧夺天工。

    论迷古去见识过,但他看到桥头上如同铜墙铁壁般坚不可摧的桥头堡时,桥头有一个,桥那边也有一个,连看多一眼的勇气也没有了。

    想攻占这座大桥,只怕五万人填进去都不够!

    只要不中断唐人的外援,五万人真的不够填的!

    唐人的麦子,论迷古的五万人那是垂涎欲滴,却挨不到边,他们费尽心思,到处找路,可惜任何一条道路都给唐军关卡给堵死了。

    吃不了唐人的麦子,近不到唐人那满是财富的通湟县。

    少量吐蕃人甚至跑到了大通河的北面,发现那里的城墙少一些,可是唐军凭河而守,不是那么容易过河。

    想要过河,必会付出重大代价!

    站在山上望唐境内袅袅升起的炊烟,论迷古首次生起了‘我们来错’的感觉。

    远处麦田上有人活动,唐人开始收割起将熟的庄稼了。(。)

第三一四节 收麦() 
“将军开镰了!”人们兴奋地高呼着,冯小宝挥舞着一把金色(黄铜)的镰刀,弯下腰,当众割下了第一把麦子。

    然后他高举金黄色的麦穗,四下展示。

    他开镰是个信号,触发了无数的麦客、老农,人们兴奋抓起镰刀,大干快上。

    镰刀刷过,麦穗落地。

    刷刷刷刷刷,

    不久后,割下的麦穗堆成了

    麦浪滚滚丰收年!

    抓紧收割不我待!

    今年通湟县在收成前已经显示出必是大丰收,因此县里做足准备,对外严阵以待,在内的上上下下都做了动员,抽调大部分的人手,连官府也顶多留下几个人守着,所有能用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齐上阵,积极参与到收割粮食的工作中,不能让强盗拿到辛苦得到的果实!

    男的抓起镰刀,奋力割麦,他们当中有将军、军官、士兵、官府人员、农民、商人、牧民、工场工人等等,不管是谁,都在奋力收割。

    田边则有煮沸的开水淡茶还有盐水,供人们取用。

    冯小宝治下都很清楚煮沸的水才能喝,只有不得已时才会喝生水。

    除了供水,集**饭,一日三餐,都在田头解决,冯小宝开了军厨,他豪气地设流水席,来帮忙的谁都可以来吃!

    大量米饭、胡饼和馒头,加上咸肉咸菜,还有采摘的野菜,都是妇女帮忙。

    大锅大锅的肉熬骨头,加上药材,香气四溢,大碗喝下,一天的辛苦似乎不翼而飞。

    在收割的人群中,有一批人特别显眼,他们收割的速度是普通农民的二倍,起码有一点半倍,快且不算,收割得好,浪费不多。

    看他们动作很快,却不见辛苦的样子,刀功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们是关陇来的麦客!

    北方陕、甘、宁一带流行的一种农民外出打工的一种方式,即每年麦熟季节,农民专门外出走乡到户,替人收割麦子,俗称‘赶麦场’,犹如民工。

    庄稼地里缺劳动力,麦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那时候就有人成群结队的赶去收麦子,是为了赚些贴补家用的钱,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以此为职业的,这就叫做麦客。

    古代不象现代打工那么多的赚钱机会,想拿到铜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在收获庄稼的时候,打工去帮人割麦还是极受欢迎,也因此得到一些工钱。

    农忙时间贵如油!

    一年一季的辛苦尽在此间,人们通宵达旦地工作(一般中午后不收割,因为中午前和下午后相对潮湿,麦穗吸收水份不易断裂脱落,中午后水份少了,麦穗较脆,收割时损失要大一些,而对于目前的水平,损失不允许),人手严重不足,毕竟人可以照顾百亩地,但收割却不可能一时间收得尽百亩,而且吐蕃铁骑虎视眈眈,一旦给他们突破,万一成溃堤之势,那影响深远!

    没粮食无力支撑军用…军不大集…大战失败…影响国运,影响已身进阶。

    所以冯小宝通红的眼睛下严令:不惜一切力量保秋收。

    麦客大派用场,他们的速度快,水平高,冯小宝正用上他们,因此开设绿色通道,给予特殊照顾。。。这是他教给手下的。

    早早地在关陇地区招收熟手麦客,集中运送他们,中途食物免费,加多一成报酬,因此吸引了五百麦客远赴河湟给他效命。

    他们往往一把镰刀,一顶帽子,一个简单行囊,就往往是全部的家当。

    不要小瞧他们,只见他们拱着腰,镰刀飞快地挥舞着,麦杆被割断时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单调而悦耳。边割边捆,立成厚厚的一簇。扭过头,是黑乎乎齐整整的麦茬;转回身,依然是金色的麦海,麦客成了海岸线的推进者。

    这些麦客的速度相当快,极为努力,因为冯小宝要他们来,报酬好,伙食好,当他们看到主食管够,不够再拿,有肉有菜,还有大锅肉骨头汤,每天更换,第一天吃羊肉、第二天吃马肉、每三天吃牛肉,真是开了眼界。

    极少有过这样好的伙食!

    伙食这么好,听说家主是朝廷的将军,不到三十岁的将军,难怪!

    收割下来的麦子就要进行“打麦”,即脱杆处理。

    方法两种,可以用人工拉牲口拖石碾去碾压地上的麦子,前提是麦秆必须很干燥,更多的使用打麦机操作。

    冯小宝集中老农们研究出的打麦机就象一个滚筒,滚筒上布满尖杆,放在架子上,架子上有挡板,使用皮带传动,人踩动踏板,滚筒就可以碾下塞来的麦杆,把麦子脱出来,收集一起,用木锨趁风扬洒。

    麦皮飞洒,烟雾弥漫,人们用毛巾把嘴巴鼻子围起来。

    留下的麦杆不会被浪费,可以用作牲口的食料、沤肥。

    最后,人们要将打好的麦粒运走,到比较安全的地方找到平地上晾晒一周左右方可进仓。

    上午时分将尽,工作暂停,麦客老贾用毛巾擦了一把汗,径直到田头饭摊准备吃饭。

    他是一个精壮老农,四十岁不到,便头发已经全白,额上皱纹如山川起。

    烧沸的大锅上肉气浓郁,老贾咽了一口口水,拿起托盘,与大家排队,依次打餐。

    米粥、馒头、咸菜、木耳炒蛋,香气四溢!

    “今天没有胡饼?”老贾问掌勺的,他喜欢吃胡饼,通湟县做的胡饼,喜欢用羊油,老贾特别爱吃。

    “没,今天吃汉堡包!”掌勺的回答道。

    “汉堡包?”老贾一呆问,听都没听说过。

    很快他就知道什么是汉堡包了:油锅炸出一个个圆圆的肉饼,加上一些蔬菜野菜,再有奶酪及一些调料,两片圆饼一合,即成!

    简单,快捷,口感有,营养保证!

    一人二个!

    头一回吃的老贾飞快吃完,觉得滋味不错,忍不住问旁边一个相识的通湟县老农老贝道:“为什么叫汉堡包?”

    老贝的回答理所当然:“将军说是汉堡包就是汉堡包!”

    看老贾意犹未尽的样子,老贝就手将他的一个汉堡包塞到老贾的手里,老贾推辞道:“怎么好意思捏?”

    “行了,你回去可能就吃不到了,只有这里还有两京才可能,我只要想吃,县里就有专门卖汉堡包的‘麦当劳’!”

    “麦当劳?”这回老贾不问为什么了,否则回答必是将军说是麦当劳就是麦当劳。

    在通湟县,冯小宝是土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

    “对!”

    无论是老贾还是老贝,都不会想到这是另一个世界的来物,冯小宝让它们出现,只是让他有个念想,不要慢慢地忘记了那一个世界!(。)

第三一五节 丰收引人来() 
“你们今年收成很好啊!”老贾边嚼着汉堡包问道。

    说到收成,正中老贝痒处,老贝喜上眉睫地道:“今年有望达二百斤!”

    “二百斤!”老贾吃惊道。

    这数字多还是少?高,非常高!古代许多农田亩产百斤,一些瘦田甚至**十斤。

    “你们怎么做到的?”老贾感兴趣地问道。

    老贝倒不隐瞒他道:“庄稼想丰富,尽靠肥料当家,这是将军说的!”

    “我们用麦杆沤肥,还有粪便沤肥,县里人多、牲畜多,什么粪便都不可浪费,用作沼气池里引气烧火,然后沤肥,肥料堆到田里,充足!”

    “你看我们的农田水利,将军以军法行事,水利克日完成,不成则打屁股,所以。。。”

    老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