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艳后 >

第86部分

大宋艳后-第86部分

小说: 大宋艳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太妃见造成了雪娟的误解,赶紧解释说:“为择皇后的事儿,我横心儿一赌气,就三天三夜不起床,不见客,连皇上去请安,我亦没让他进去。”
  “哦,是这样。”雪娟松了一口气,“您老后来见到他时,皇上的气色……”
  “初见时气色不错。”杨太妃说这话时,着意看了一眼雪娟的表情,“那是因为皇上还蒙在鼓里呢,还不知道皇太后为他择后的事儿。后来,他从我的话里知道了择后的原委,气色就陡地一下子变了——变得脸上连一点血色都没了,先蜡黄,后惨白,总之,皇上他心里很苦。”
  雪娟闻言,顿觉眼窝儿热辣辣的,背过脸儿哭了:“太妃娘娘,皇上没问起我么?”雪娟抹把泪水问。
  “哪能不问?”杨太妃说,“他呜呜啕啕哭得好可怜。他欲马上见汝,不知汝的下落又不敢去问皇太后,就托我打听到了你的所在再告诉他。”
  “您老人家告诉皇上了么?”雪娟恨不能马上见到赵祯,便更加情切地问。
  “我还没回宫呢。”杨太妃答道,“我去宝慈殿问了汝的下落,就径直来看汝了,还没来得及转告皇上呢。”
  雪娟噏动嘴唇,欲言又止。皇太妃接着道:“方才听皇太后讲:汝欲带发修行。汝这么个聪明的女孩儿,怎想到去干这般傻事?有句俗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现在汝当放宽心胸等待时机。等待时机,汝明白老身的意思么?”皇太妃意味深长地打量雪娟一会儿,接着道,“有道是三十年河西,四十年河东。将来怎样?那还两说着呢。现在虽是皇太后垂帘,但迟早还得皇帝亲政。到那时,后宫的妻妾宠衰,还不都取决于皇帝?只要皇帝对汝不变心,汝还怕少了名分?况且,据我所知,皇太后只是不想让汝当皇后,让汝先在这里避一段时间,断没有将汝逐出宫门的意思啊!”
  “那只是奴婢一时糊涂。现经皇太后和皇太妃一通开导,奴婢已经没那个削发的想法了。”
  “那就好。”皇太妃说这话的当儿,举目朝门口望了望,然后压低声音说:“汝要记牢了——今日夜半,我会叫皇帝来看汝;见面以后,切莫哭哭啼啼闹出大动静,让皇太后知道了。汝要知道,皇太后之所以要将汝悄悄安置这里,其宗旨是不让汝和皇上见面。老身我偷着安排汝等相见,是背着皇太后干的。明白么?”
  “奴婢明白!奴婢千恩万谢皇太妃!”雪娟边应声边又跪了下来……


  帘卷西风二

  6晤皇儿顺容贺婚典 刺国君道姑现真身

  是年十一月壬午冬至,乃仁宗皇帝诞辰。皇太后选定冬至皇帝诞辰这天为皇帝举行婚礼大典,可谓吉庆连三元。
  自皇太后定下这个日子,真宗顺容李燕如,就无时无刻不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在她眼里,皇太后简直就是人世间的活菩萨,不仅答应了她们母子相见,还把晤面的时间地点选在皇帝的婚礼之上——在这么一个吉祥喜庆的场合能见到亲生儿子,尽管相见的时间是短暂的,而且她还得装作一般先帝嫔妃的样儿,但毕竟这是近距离面对面地看到已做了皇帝的亲生儿子啊,她能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李燕如六七年没见到亲生儿子了。那还是先帝驾崩停灵的日子,在先帝的灵堂里,她看见皇太后手拉还不足十二岁的儿子,披麻戴孝,于灵前即皇帝位。那时她的儿子,还是个孩子,还很不习惯当皇帝,在众臣的“山呼”面前,还很拘谨,还愣怔怔的不知如何是好。在先帝灵前,儿子呜呜啕啕哭得像个小泪人儿。现在呢?现在已是十九岁的大小伙子了,衮冕龙袍玉带朝靴的一身打扮,十足的一位英俊潇洒的少年天子。如今乍一相见,我还能认出是他么?
  她清楚记得当年的情景:在先帝的灵堂里,她夹杂于嫔妃们中间,心头受着双层的煎熬:一是先帝驾崩之悲,二是母子相见不能相认之痛。在双层悲痛凄苦的交迫下,她哭得格外悲痛,嚎啕之声亦较之他人尖厉惨哀许多。大概是她的哀鸣和哭相吸引了皇儿的注意力,只见他指着嫔妃群里的她问皇太后:“那位皇姨娘是谁?她为何哭得如此伤心?如此惨烈?”她听后真想冲向前去对皇儿讲:“我才是皇儿的生身母亲。皇太后她……”可是,就在这时,她看到皇太后正打老远望着她。于是,她激奋的情绪复沉静下来——理智使她认识到她不能那样想,更不应该那样做。因为,她与皇太后之间有约在前,她不能背约!她不能对不起一向信守成约,且在此后十余年一直都真心实意、时时事事都关照她的皇太后。
  灵堂一见至今,转眼六七年过去了。在漫长的六七年中,她几乎没有走出过颐年苑,更甭说见到儿子了。先前,她身边还有个女儿,看不到皇儿,就把对儿子的思念转而寄托在女儿身上。可如今,真所谓酷霜专打独根苗啊!苍天无情,竟又夺去了自己女儿的生命。人道: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是人生的两大悲哀。丧失女儿的悲哀,更加重了她对儿子的思念。在悲哀与思念中,她度日如年,疾病频仍。虽有御医多方诊治,天下名医会诊调方,自己的病反而日甚于一日了。她知道病根之所在,就向皇太后提出两个请求:一、自请前往定陵守节尽忠,长期厮守先帝地宫;二、在赴先帝地宫之前,乞请能见皇帝一面。
  请求提出以后,她昼等夜盼,期待了很长时间,却不见皇太后回应。她有些失望了。但她没有埋怨皇太后的意思,只怨在当初的契约中,没有写进这一条款。于是,这种欲见不能的绝望,加剧了她的病情。她从此一蹶不振,病情日益沉重。然而,前些日子的一天忽然喜鹊儿临轩,喳喳的喧叫声,导引着皇太妃的凤辇光临了她的含芳园。皇太妃为她带来了喜讯——皇帝将于十一月冬至大婚;皇太后有旨:命她在婚礼上与皇帝晤见。这喜讯是一剂灵丹妙药,顿使她神清气爽,百病渐消。喜讯亦开拓了她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她对即将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儿子,充满了幻影般的憧憬与向往。为了这一天,她重整云鬓巧施粉黛再现芳容;为了这一天,菱花镜前她照了又照,试图将自己最完美的形象,永远留在儿子的心中……
  在朝思暮想的期盼中,她终于等来了这一天。这一天,阳光绚丽,碧空万里;虽是仲冬季节,却似初春天气那样的平和温馨。她黎明即起,但她不是“鸡鸣剑舞”,亦非遵旨侍驾,而是早早就坐在梳妆台前,命身边最灵巧的侍女为自己理云鬓,贴花黄;试锦衣,履新靴。待这一切完毕之后,她才草草进过膳,专心致志地等候着皇太后所遣的轿子来接她。
  此乃皇太后的特意安排:皇帝之大婚分作国与家两仪。国仪册封皇后,其礼仪在皇仪殿举行。王公宗亲、文武百官,皆奉侍殿贺。正副宰相分别为礼仪使和册宣使。在《隆安之乐》的旋律中,礼仪使引皇后上殿,受皇帝册封,然后由册宣使,从皇帝手中接过皇帝赐予皇后的封册和玺宝,转赐予皇后的掌玺女官……
  家仪,在皇太后的宝慈殿举行。婚礼由担任赞礼官的大内都知主持,参加典礼的亦皆禁宫女眷。婚典仪程亦不外乎一拜天地,二拜尊长,夫妻对拜之类。皇太后之所以要将皇帝婚典截然分成两步进行,一者是要示谕皇帝:在朝中皇帝是国君,居天家皇帝则是晚辈。皇帝亦是人,亦是父母生养,内外有别,国礼家礼全不能忘。二者皇太后一半是为顺容李氏考虑。设若皇帝的大婚不举行家礼,李燕如怎能近距离地晤见皇帝?
  李燕如不知道皇仪殿里的婚典何时结束。亦难断皇太后的凤辇几时前来接她。于是,她梳洗完毕之后便专事等待,从辰时等到巳时,又从巳初等到巳末。斯时,她有些心烦意乱了,始命宫女到门首打望。孰料,宫女还未出门,太监那不男不女的嗓音便传了进来:“皇太后有旨:请先帝顺容娘娘速乘皇太后凤舆,前往宝慈殿参贺皇帝婚典!”
  李燕如在四位宫女的搀扶下登上了皇太后的凤舆,不大一会儿工夫便到了宝慈殿。她进殿门时,只见正殿里欢声笑语,人山人海;皇太后和皇太妃并坐在居中桌案前三把高背椅中的两把高背椅上,只有皇太后右边的那把高背椅还空着。皇太后见她出现在门口,即刻忙不迭地站直了身儿,笑眯眯地迎着她。皇太妃更是满面春风地朝空着的高背椅指了一下,示意那就是专为她留下的座位,请她在皇太后的身边坐下。但她岂敢僭越?压根儿做梦都没想到过要与太后、太妃平起平坐。因此,皇太妃的示意反倒吓了她一跳,她正欲另觅座次,却被皇太后、皇太妃身边的尤凤仙等几个宫女一拥而上,不容分说就将她搀架进了人圈儿,按坐在皇太后身旁的高背椅里。
  “汝不必再客气了。”见她仍不肯就座,皇太后悄声告诉她,“这是吾今日的特别安排。甚冀顺容能理解其中的深情厚谊!”
  她顿感热流上涌,奔腾于周身,进而冲撞着鼻腔和眼窝。她鼻子溜溜一酸,眼泪夺眶而出。
  婚仪在《隆安之乐》的音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处于热血沸腾中的李燕如,却由始而终一直没有注意到礼仪的进程,她的两只眼睛,是那么深情地几乎不转眸子地注视着做了新郎官的儿子,在此专注目光的引导下,她的那颗心,亦即刻展开翅膀,飞到十八年前的那个春夜里去了……她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在她剧烈阵痛中呱呱坠地的小生命,她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一落地便被皇太后抱去据为己有的皇六子,真宗五子,都在受益出生之前先后夭折,唯有她李燕如所生出的这一肉蛋蛋,竟在她梦幻一般日甚一日的思念中不仅存活了下来,还渐渐长成了今日的样儿,做了大宋的皇帝。她还能清楚记得前四次见到儿子的情景:第一次,是在后花园里,那年受益三岁。初见她并没有意识到他是她的儿子。当她看清了从紫藤架下走出的是杨淑妃宫里的乳母许氏时,才恍然明白这一在地上拣花瓣儿玩耍的男孩儿,乃自己怀胎十月所生的儿子。但她明白得晚了一步——当她折朵花儿,满面春风迎面向儿子走近时,许氏已抱起受益,匆匆不回首地走掉了。
  第二次相见,是受益六岁初入资善堂读书那年。资善堂对宫眷是有禁令的。那时,适逢她的第一个女儿早夭,她想儿子想得简直要疯了,便花四两纹银买通了守门的太监,才得以跑到墙外的窗口,偷看了儿子几眼。当她看到儿子小大人似的站在侍讲对面用悦耳的童声背诵“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时,她说不出是高兴还是感动,禁不住哗哗地淌下了眼泪……
  她第三次见儿子,是儿子九岁封为皇太子的第二天。那天皇太子享太庙,一街两厢观瞻皇太子享太庙的庶众壁立,人山人海。她偷偷跑出皇宫,躲在潮起潮落的人丛中,目送马背上的儿子从面前经过。那是多么神气的一个小人儿啊!——头上戴着通天冠,身着绯红袍,小小九岁年纪居然能手持玉如意从从容容地骑在马背上,尽管前后左右都是太监护卫着,一口气能在马鞍之上稳坐一二个时辰,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哟!……
  她第四次见到儿子,是在六七年之前儿子在父皇灵前即位之时。如今回忆当时的情景,一个个鲜活的镜头,一幕幕生动的画面,都还历历在目,好似昨日才发生一样……
  先帝顺容李氏正凝视着新郎官赵祯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就听赞礼官高声唱赞:“二拜尊长!”随着这声唱赞,只见披红戴绿的一对新人,手持明黄色的同心结,双双来到皇太后、皇太妃和李顺容面前站定了,在赞礼官“一叩首,二叩首,再叩首”的唱赞声中,只见皇帝和皇后躬身弯腰,恭恭敬敬向她们连鞠了三躬。这时的她简直不敢相信耳朵和眼睛了——她做梦也想不到她能同皇太后、皇太妃一起,接受了至高无上皇帝的参拜……
  婚礼毕,皇太后赐宫眷吃喜酒。而这时,按照当初的承诺,已是李燕如启程奔赴先帝地宫定陵的时刻了。于是,她悄声对皇太妃说:“臣妾就不滞留了——即刻出发,待臣妾到得先帝身边时,怕亦是夜幕低垂、繁星点点了。所以……”
  杨太妃即刻摇首:“不!汝不能不食喜酒——皇太后特意嘱咐,让我尽心关照汝,今儿姐要陪汝吃个一醉方休;待到明日,皇太后将用她自己的舆辇送汝直去定陵。”
  “这……”李燕如迟疑说。她心里盼着能吃上儿子的喜酒,又怕皇太后暗责她说话不算数,便不能不虚晃一招。
  是时,皇太后正好打她们面前经过。李燕如一见,赶紧跪了行礼。刘娥边搀扶边笑道:“今儿吾事务繁忙,就暂由杨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