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205部分

定居唐朝-第205部分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皮奶?何物?”

    “一种羊奶做的点心,试试吧。”

    平阳公主点点头,顺口道:“若有多余的,给宇文昭仪处、尹夫人处也送些,八郎和十一郎也在。”

    薛朗点头,使人去传话。没一会儿,长俭便拎了食盒来,薛朗和平阳公主一人一碗。薛朗不太喜欢吃甜食,秀娘做的时候,顾及他口味,糖便放得少,所以,奶香味儿更重些,甜味儿淡。

    平阳公主本有些恹恹,闻着奶香味儿,倒是动了几分食欲,执勺吃了一口,点头道:“好!甜度适中,不腻人,我为何未想到把阿土带来呢!”

    薛朗看她一勺接一勺的吃了,满意的笑道:“阿土做菜的手艺好些,做这些点心,还是秀娘手更巧些,当然,她俩都是我教的,等我们成亲后,慢慢研究,我多做一些给你尝尝。”

    平阳公主也不害羞,落落大方的道:“如此,我便等着享用郎君的手艺。”

    说笑两句,看平阳公主吃完一碗,薛朗提议道:“我们出去走走,去湖边钓鱼吧!若能钓上大鱼来,我今天给你做一道开胃的鱼汤!”

    “好!”

    两人相携去湖边,太阳太大,寻了个树荫茂密的地方,搬来小马扎坐下,准备钓鱼。平阳公主看看马扎,不禁笑了:“为了钓鱼,幼阳准备的倒是周全。”

    薛朗笑笑:“那是。”

    下饵,放钩!

    这湖水估计自从仁智宫建成后,还未放干过,湖里的鱼儿,大鱼不少,估计也没人钓鱼,这些鱼都傻乎乎的,不一会儿便有鱼儿咬钩。

    估摸着钓了三条胳膊长的鱼儿,薛朗便收钩不钓了,让长俭拎着鱼,送到厨房去,让秀娘先杀好,待会儿他去做。

    薛朗打算做酸萝卜煮鱼,放点儿辣椒,酸酸辣辣的。然后再下一碗干挂面,盛上鱼汤,吃起来肯定十分开胃,只是想就让人流口水。

    夏天的饭食,其实不用太复杂,本来就没胃口,太复杂的吃不下也是浪费。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碗鱼汤泡上煮好的面条就足够了。

    待鱼汤差不多可以出锅的时候,苏寒回来了,还带回来一窝不知道是什么鸟的鸟蛋。想了想,薛朗叫人烧热水,泡了些干香菇,再做了一个香菇酿。

    就两个菜,等哺食的时候端上去,还没吃呢,便闻到面条的酸香味儿,本来没什么胃口的平阳公主就着酸辣的鱼汤,吃了一大碗面条不说,香菇酿也吃了两个,算是恢复正常食量。

    看她吃得还算愉快,接下来的日子,薛朗便承包了平阳公主的伙食,早晚饭加中午一顿点心,皆让秀娘做了送去,偶尔两人还能一块儿用个膳。

    度假是愉快的,然而,时间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感觉还没玩多长时间呢,时间便哗哗来到六月底,薛朗要回去了。

    圣人十分不舍:“幼阳竟要回去了?岂不是今后又吃不上薛府的美食了?”

    这些时日,给平阳公主做饭和点心的时候,也会照顾圣人一下,圣人跟着享用了不少,吃得极为开心。

    薛朗一脑门的黑线,默默地翻眼睛看看圣人,满面肃容:“臣当以公务为重!”

    圣人无奈的摆摆手:“罢了,是当以公务为重,路上小心。”

    完了,薛朗便在圣人的不舍中,薛朗踏上回长安的路程。

第391章 红薯再获丰收() 
与来时的喧嚣不同,薛朗回长安回得特别低调,打早出发,没有大队伍的冗长,就他带着护卫、仆从回京,苏寒还要留着,等平阳公主一起回长安。

    话说,苏寒听说薛朗要回长安,而他不能跟着一起回的时候,那眼神简直叫人终身难忘。后来听说薛朗不带秀娘一块儿回的时候,才又满血满状态复活,把薛朗乐的,吃货做到这份儿上,也是本事!

    经过一天的马车颠簸,回到长安的薛朗,略作休息后,第二日特意到民部点了个卯,告知上司裴矩和他的下属们,他回来了。然后,便一头扎进红薯地里,准备收红薯。

    首先,挑选要留作种子的植株,这个必须要薛朗亲自来;其次就是挖红薯,称重,给圣人一个准确的产量。

    去年进献祥瑞搞得有声有色,但一个新的作物,推广不是简单的事情。一者去年种子有限,二者大家多处于观望状态。毕竟,这年头,粮食减产那是会死人的。

    但凡大家族,主子加上仆役,一两百口人是很平常的事情,贸然引种新作物,若是成了还好,若是失败历史上,农民起义几乎都有一个原因,肚子吃不饱,活不下去!饿肚子能把人逼疯,逼反!谁家都不敢冒这个险,所以,在长安的产量没出来之前,大多持观望态度。

    薛朗用脚趾头想都可以知道,等红薯、土豆的产量一出来,京中各大家族,甚至是天下能排的上号的郡望之族,只怕到时候都坐不住了。这些传承数百年的家族,比普通百姓更知道手中有粮心不慌的感受,到时候,少不了一番龙争虎斗。

    不过,这些政治上的事情,薛朗不打算掺和,到时候全部上交给圣人,他就两手一拍,做别的事情去。

    薛朗做事喜欢有计划、成算,在采挖之前,先把人集中在一起,就蹲在地头,教他们怎么挑选适合留种的植株,又应该如何保存等等,把事情都说清楚后,才开始动手采挖。

    司农寺的杨正卿也参与此事。听到薛朗说红薯可以采挖了,还大张旗鼓的使人备了许多的柳条筐,赶了长长一队四轮马车来,完了问薛朗:“薛侍郎看,这些可够了?”

    薛朗去年进献的红薯,圣人直接让人种了五十亩。红薯亩产两千到三千公斤(鉴于作者君拙劣的数学水平,就不换算了,大家自己脑补)左右,五十亩的红薯采挖出来,简直能堆起来一座红薯山。

    所以,薛朗看看杨正卿准备的东西,坚定地摇头:“肯定不够!不过,多来两趟好了!”

    杨正卿有些嘀咕,等堆在他面前的红薯越来越多,他下巴也距离嘴巴越来越远的时候,他才明白过来,薛朗真乃实诚人也,半句都没虚的,相比起采收的红薯,那些柳条筐和马车,真的太少了。到最后,为了称重方便,干脆用麻袋装了直接称,称完了记下数据,紧接着下一袋。

    薛朗本着看热闹不事大的原则,还特意让运红薯的队伍去长安城内绕一圈,再把红薯运到粉条作坊去。于是,京城人民这几天的日子可热闹了,每天都能看到长长的,运红薯的队伍。

    看着一车又一车红薯从城里经过,很容易就唤起大家关于去年的记忆,京城之内,四处打听红薯消息的人,渐渐多起来,有那精明且注意留心的,大致数了下运输的车次,自己估摸一下产量,自己都把自己吓一跳。长安城内,一时间,暗流涌动。

    不过,这些不在薛朗的考虑范围之内,他的目的就一个,造势,声势越浩大越好,把大家的兴趣都勾起来,让大家都紧迫起来,才方便圣人回来做交换,把红薯的利益最大化。

    五十亩红薯,几天功夫也就挖完了,薛朗把每日称重的数字一汇总,满意的点头,对杨正卿道:“五十亩红薯,共计收获一万两千多公斤,平均一下,亩产与比之苇泽关时多了少许,不过,出入不大。充分证明红薯是一种高产稳产还易种的作物,明年可以推广了!”

    “嘶!”

    杨正卿倒吸一口气,声音都情不自禁的抖起来:“方才未听清,幼阳说合计多少?”

    薛朗又把数字报了一遍,精确到个位数。薛朗道:“数据出来,可以奏报圣人了吧?”

    “对,是该奏报圣人唉哟!”

    杨正卿也不知是惊讶的还是欢喜的,居然掉田埂下去了,问题是,从田里坐起来,脸上都还挂着傻笑。

    薛朗吓了一跳,连忙和他的贴身小厮一起,把杨正卿扶起来,不过,一身官袍就不能看了,半个身子全是泥土:“杨正卿,您没事吧?有没有摔到哪里?”

    杨正卿也不管身上的泥土,拍着大腿哈哈大笑,神情激动莫名:“有生之年啊,想不到杨某有生之年也能见到五十亩地种出上万斤粮的日子!不枉此生,不枉此生!”

    薛朗笑道:“杨正卿,还有土豆没收呢,土豆的产量只会比红薯高,不会比红薯低!您现在便这般激动,收土豆的时候怎么办呢?”

    杨正卿一愣,旋即大笑起来,爽朗的道:“幼阳此言有理,看来我的养气功夫还需修炼。”

    说笑两句,在杨正卿的提议下,两人一块儿合本上奏,向圣人报丰收之喜。

    且不提圣人李渊在仁智宫收到这份喜报会有多么的欢喜,长安城内,经过薛朗那么大张旗鼓的一番操作,酒肆饭店,各家客厅、案头,不论权贵还是百姓,皆在议论红薯的丰收,猜测圣人何时会正式推广。

    东宫——

    太子李建成盘坐于坐榻上,望着案几上一摞儿帖子,目光深沉。政事堂的老爷们,也在座,每个人脸上的表情,皆有些复杂。

    太子:“这个薛幼阳,弄出这般大的阵仗,倒叫我等头疼!”

    裴寂往常笑眯眯的脸孔,今日也是愁容满面,叹道:“不瞒太子殿下,我府上的拜帖,邀请赴宴的帖子,已然排到一月后。”

    “臣等亦然。”

    一群老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顾无语。太子静默一阵,方才道:“此事,事关重大,薛朗又弄得人尽皆知,一切还需父亲定夺,且等父亲之敕令吧!”

    “喏。”

第392章 流言() 
长安城第一次试种红薯,喜获一万二千余公斤红薯!这是丰收,大大的丰收!圣人刚收到奏报的第二天,便着门下省发诏,把这一喜讯广发天下!

    随着诏书发出,薛朗也升官了!爵位没变,实职官也没变,升的是散职的品阶,升任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随着升官,还有大批赏赐赐下。

    这样的官阶,在朝中算不上位高权重,但是,薛朗今年才二十六岁,以他的年纪,配上他的官职和爵位,可谓真正的青年才俊。

    然而,这位青年才俊却已经成了平阳公主的未来驸马,府上连个主事的女主人也没有,想往来,一时间也没什么借口,总不能主动上门拜访,无缘无故的,师出无名啊!

    薛朗自然不知道这些内情,他忙得很,忙着指挥人储存红薯,安排粉条作坊的人,开工做粉条。同时,他还要把他自己农庄里种的红薯挖出来,做成粉条。

    薛朗自己田里种植的红薯,留了两百来斤藏在地窖里,其余的,一半留着做粉条,一半分给了部曲家里,加上秋粮的收获,基本上,部曲们的日子就算过起来了,以后不到大灾大难的时候,应该不需要他补贴了。

    薛朗这样的做法,竟让部曲们对他感激不已,但凡他去田里,庄上的人,不管男女老幼,见到他都会诚心诚意、毕恭毕敬的行礼,感激他的仁善。

    薛朗很无奈,却也不好分说。他府上人口简单,开销本来就不大。这些部曲跟了他,为他以命相搏,照顾好他们的家人,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是他的责任。如果连手下的家人都照顾不好,哪里会有人真的愿意为他卖命。做这一切,所为的不过是不想自己良心不安罢了。

    薛朗忙完自己府上的,平阳公主也从仁智宫回来了,她庄上的红薯也挖了,并没有让薛朗帮她制成粉条,而是直接去如今隶属于少府监的粉条作坊,等着粉条作坊给她做。

    薛朗明白她的用心,她这是在为今后立规矩,逐也不说什么。从田里回城,还不到饭点,薛朗却有些饿了,问长俭:“城中哪家食肆好些?先去吃一点儿垫垫底吧。”

    “喏。”

    薛朗今天出来是骑马的,长俭牵着马,两人一块儿去西市。若说长安城内好吃的饭食,还要是西市,这里胡人多,胡人的饼做得好,唐人爱吃胡饼的不在少数,所以,喜欢在西市吃饭的人不少。于是,但凡有点儿本事的食肆,多开在西市。薛朗这还是第一次在外面吃,长俭自然要带着去出名的、口碑好的地方。

    长俭带着薛朗去了西市最好的一家食肆。这食肆居然设有雅座,装修的还不错。薛朗就穿着一身普通的麻布圆领袍,裹着黑色的幞头,天儿热,粗麻布吸汗比绸布好,穿着舒服。点了三个招牌菜和饼,在小二的引领下进入雅座等着上菜,长俭低声问道:“大郎,可要酒?”

    没错,这年头的食肆就只卖吃的,想要酒只能自己去隔壁的酒肆买。这俩儿是分开的。薛朗摆摆手:“不用了。”

    外头的酒,怎么可能比得上他家的酒,所以,如非必要,他一般不在外面喝酒。那不是享受,那是虐待味蕾。

    隔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