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216部分

定居唐朝-第216部分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说为了保证新作物的推广利益不全被世家占去,这件事需要进行暗箱操作。不过,薛朗还是打算增加一些细节,增强说服力,比如这个本来不需要的品尝宴。

    这个宴席是薛朗主持的,开席前,薛朗起身,朗声道:“今日举行这样一个宴饮,就是想请大家尝一尝红薯、土豆这两种新作物制出来的成品,试一试味道可还合口味。毕竟,说到底,红薯、土豆还是食物,如果难以下咽,那所谓的推广就是在为难大家。待大家尝过之后,心中想来就会有个底。请!”

    估计这些人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性质的宴席,都有些拘束,整个吃饭过程静悄悄地,把“食不言”的精髓发挥到最高,不过,桌上的菜式,消耗的并不慢。

    薛朗心中默默地竖了个剪刀手,看来大家并不排斥,那接下来就好操作了。待大家都吃的差不多了,薛朗才道:“今日把大家聚在一起,一者是品尝;二者,是要把拍卖会的流程说一下。除了先期公布的举措外,请大家于三日内提交一个针对红薯、土豆的在当地推广计划来,交由朝廷品评。还有,趁着机会,关于红薯、土豆有什么疑问,大家可现在提出来,我将会尽量回答大家!”

    “敢问薛侍郎,何谓推广计划?”

    红薯、土豆大家刚才都尝了,味道如何,已然心中有数,再加上那亮眼到吓人的产量,各家都十分上心,这会儿听到薛朗说关于拍卖的事情,气氛都骤然严肃起来。

    薛朗微微一笑,道:“红薯与土豆是两种新生的作物,在我大唐,无有人种植过,但是,它们的产量确实是高,此乃上天对我大唐之眷顾,圣人十分重视。然我朝初立,国库有限,除长安、洛阳两地之外,其余地州的推广,大多还需要大家去运作。怎么运作,如何推广,便是推广计划需要体现的内容,这个推广计划做的好坏与否,执行性是否高,关系到拍卖的得失,望大家用心做!”

    采用暗拍这种便于暗箱操作的模式,失于光明正大,于国家政府的操作来说,其实并不恰当,国家政府需要的是公信力,也就是现代所说的阳光施政。但条件有限,所以,薛朗又想出这个运营计划来做补充,一者更方便操作,二者,也算是一个限制监督和补救措施——

    就算最后真被郡望世家拍得,有这么个计划摆着,若不按照计划操作,就有了借口收回,也有了评判的标准。

    因此,薛朗继续道:“除此之外,推广计划也算是大家的一个承诺书,有了这个推广计划,拍卖得主须得严格按照计划施行,若是违背,朝廷有权收回拍得的技术,并限制再进入该行业。所以,我必须强调,希望大家慎重对待此事!”

    “喏,多谢薛侍郎提点!”

    “不用客气,我希望能让大家多了解红薯和土豆这两种新生的作物,全力推广,争取明年让红薯、土豆都能上各家各户的餐桌。”

    大概是看薛朗说话和气,虽坐在首位,态度却十分平易近人,渐渐地,问问题的人多了起来——

    “请问薛侍郎,红薯、土豆之产量,圣人诏书所公布之产量,在长安之外的地界,也能达到否?”

    薛朗道:“这两种作物都是高产、稳产的作物,一般来说,只要土质没有太大的问题,红薯的产量不会降太多;土豆与耕种技术和水土有关,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潮,是故,土豆的产量可能会有些变化,但比一般的作物丰产确是一定的!如若拍得,朝廷会安排人手教导大家如何耕种这两种作物,定不会撒手不管!另外,还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消息!”

    薛朗顿了顿,看场中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了,方才道:“土豆在某些气候适宜的地区,是能一年两季播种的,春种、秋种,即便产量有所降低,但两季加起来,产量便十分惊人了!这些地区,拍卖的价格会高一些,具体是哪些地区,价目如何,请大家关注朝廷的公告!”

    听到可以播种两季,一时间,下面议论纷纷。薛朗耐心的等着,等着大家安静下来。在短暂的议论声后,场中再次安静下来,提问的人倒是踊跃了许多——

    “敢问薛侍郎,多少斤红薯、土豆可做一斤粉条?”

    “一般是五斤能得一斤。”

    “请问薛侍郎,红薯、土豆这般好,我等出钱出人出力拍得技术,是否要免费教与他人?”

    这个问题是关键,一问出来,场中都突然安静了,显然大家都很关心。薛朗道:“第一年种植的种子,将由朝廷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来分发给大家,给拍卖得主培训耕种需要的技术和粉条制作的技术。粉条制作的技术,可以给大家三年的独家经营权,但耕种技术却需要大家免费推广,毕竟,种的人越多,粉条作坊的营收才能越好!这个帐怎么算,想必大家都比我清楚!”

    “那三年之后呢?”

    “这三年是对大家拍卖花费投入的返利,三年之后,朝廷将放开粉条制作技术的限制,不再限制独家经营权。”

    林林总总的,只回答问题薛朗就说了一个多时辰,嗓子都说哑了,但也把朝廷的政策和推广支持力度等,明明白白的表达出来,这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方式,倒是让进京参与拍卖的人家吃了一个定心丸——

    对于未知的事物,人大多保持着警惕心。如今薛朗说得这般清楚了,众人心里便有底了,对于红薯与土豆的想法,也坚定了许多。

    拍卖会还有几天,氛围竟因着这一顿饮宴,慢慢地紧张起来!

第412章 遴选() 
“禀薛侍郎,这两日出去东西两市走动,关于红薯、土豆,关于拍卖会,谈论与关心的人,皆多了许多,无论去到哪家食肆、酒肆都有人在议论。大家皆十分关注,便是家中左邻右舍也常有人打听、议论,大家都十分关心!”

    民部管着长安城内东西两市的贸易等,仗着这个便利,薛朗便着人外出两市走动的时候,留意一下,如果讨论的不热烈,他是打算悄悄派人引导一下舆论的。

    结果,出乎他意料之外,根本不需要什么引导,长安城内,关于即将举行的拍卖会的讨论便自发的热闹起来。

    薛朗惊讶之余,转念一想倒是明白过来。爱凑热闹是人的天性之一,即便是首都的长安城,能凑的热闹并不多。这不是现代娱乐生活精彩纷呈的时代,这时候大家的娱乐还比较少,能有这样的一个大事,自然关注的人就多。

    吏员悄悄觑眼看薛朗一眼,道:“薛侍郎,除此之外,大家还在议论您那日所主持之品尝宴。”

    这个吏员名叫柳五,是从民部里挑选的,为人比较机灵,打听小道消息之类的,这类人最适合。听到他这么说,薛朗不禁一笑,问道:“都怎么议论的?说来听听。”

    张三笑嘻嘻地,略带讨好的道:“都在夸薛侍郎您,从未有官人如薛侍郎这般,说话人能听明白,说的也清楚,听了薛侍郎说的,心里就有底,叫人相信呢!”

    薛朗大笑起来,道:“是吗?若下次再有人这么说,记得帮我转达一下感谢。”

    这是成长背景造成的差异!

    薛朗习惯了后世的行事作风,在拍卖会这档事儿上,走的是阳光施政的路子,自然与唐朝的土著官员们有区别。这时候的人,还习惯官府说什么照着做就是,解释那是讲给圣人听的,小老百姓听话就好。

    薛朗本来只是因为要暗箱操作有些心虚,尽力的想办法补救,结果居然补救出这样的结果来,这也算歪打正着吧?

    不过,这些只是小节,无关紧要,薛朗真正关心的是,各方的运营计划要递上来了!这个就需要好好挑选了。

    在薛朗看来,这相当于一份带着承诺性质的计划书,宴席当日,在薛朗的一再强调下,各家都郑重对待了,不过,比较蛋疼的是,薛朗的文言文阅读水平,阅读起来还是有些苦逼——

    并非一字不懂,字全认识,连在一起就一知半解的,加上没标点符号,还要断句,看起来就更费劲儿了!感觉这个措施真是自己把自己坑了!

    如果文言文都跟现代那些似的,断好句,分好段,那薛朗有信心靠自学就看懂,甚至还能写出几篇粗浅的文章来,但是,这时候的文章都是没标点符号的。为了节省纸张,连段落都不分,全靠自己。

    这个问题落到薛朗头上就苦逼了!不会断句真是一个蛋疼的问题!

    最后,没有办法只得又悄悄摸上平阳公主的门,请求公主殿下帮忙啧,在门口遇上平阳公主的嬷嬷,那张脸真是黑得跟锅底似的。薛朗有些惭愧,其实在成亲前这一段时间,按照习俗,他俩是不能见面的,但是公务为重对吧?这绝对不是借口!

    薛朗这么跟平阳公主说的时候,惹来公主殿下似笑非笑的表情,一双美目瞥他一眼,感觉什么心思都被看穿了——

    论找个厉害女朋友的坏处!

    这计划书挺多,一天是看不完的,平阳公主先粗略的挑选一遍,挑出写的好,再从中精选。这是好几天的活儿!

    “距离拍卖还有几天?”

    “唔还有十天!”

    平阳公主略作沉吟道:“也好,留下我替你选吧,不过,这么多份,我一人十天之内看不完,让初雪和阿柳来帮忙。”

    阿柳?!

    薛朗反应过来:“是柳女官吗?回京后便再没见过,她还好吗?”

    平阳公主道:“阿纪去国子监上学,她仍担任着我的女官一职,近日嬷嬷在给她挑选夫婿。”

    薛朗还惊讶了一下:“居然要成亲了?也好,等选好了日子,你告诉我一声,我也给送份贺礼。”

    平阳公主没答,而是眼带探究的看着他,看得薛朗莫名其妙:“这样看我做什么?”

    平阳公主问道:“阿柳就要嫁人了,难道不觉遗憾吗?”

    原来竟然是这种想法!

    薛朗不禁失笑:“建瓴你想到哪里去了?我对柳女官可从没有什么不该有的想法!”

    “真的?”

    “比真金还真!要说对女子有想法的,整个大唐也就你一个!”

    薛朗说得无比认真,这是他的心里话来着。或许看见别的美貌的女子会多看两眼,但绝不会有什么异样的心思,纯粹只是对美的欣赏。

    “算你会说话。”

    公主殿下笑容恬淡。闲扯了两句,平阳公主问起他对计划书的挑选标准来,薛朗就这个问题,与她讨论了一番——

    红薯、土豆的推广,关系到国计民生。挑选推广计划书的时候,就必须要挑选有切实措施和步骤的,且这些措施和步骤不能太过伤害平民百姓的利益,否则,一件好事就变成了坏事。

    来长安参加拍卖,这些人出钱出人出力,花费颇靡,不可能让他们一点利益都不占,那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情理。薛朗允许这些人谋利,但这个利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把所有问题沟通完,平阳公主目光柔和的看着薛朗,还未说话呢,嬷嬷从外面走进来,板着个脸,语气十分恭敬:“公事既已说完,驸马还请早些回去吧,以免天黑误了时辰。”

    薛朗打了个哈哈,苦笑一下,朝平阳公主耸耸肩,道:“建瓴,那我走了?”

    平阳公主嫣然一笑,点头:“路上小心。”

    只用了五天功夫,平阳公主便使人来找薛朗,说是已经挑选出来,让薛朗过去看看,看是否合格。

    以平阳公主的施政经验,事前两人又沟通过,遴选出来的,自然合乎标准。之后,两人再从这些合乎标准的里面,结合地域、来历、势力分布等客观条件,又选了一遍,才算大致选好,只等最后的暗拍,然后就可以两相结合,确定人选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就等拍卖!

第413章 大势所趋() 
拍卖在宫里举行,下马桥到光范门的距离,右金吾仗院旁边的大块空地,属于皇城,一者显得庄重严肃;二者表达朝廷的重视;三者,直接从右金吾卫调集人手,警戒站岗。

    偌大的广场之上,两个蒲团加一张小案几,便是一个座位,每个座位皆标了号数。座位与座位之间间隔五米左右,左右两边皆有金吾卫站岗。

    薛朗天还没亮就来了,检查场地的布置,核对流程,待时辰一到,参加拍卖的人鱼贯而入,寂静无声,井然有序。

    每个有资格参与拍卖的,都给发了一块木牌,进出皆有金吾卫验证身份——

    “禁随意走动,禁大声喧哗,禁交头接耳!听明白否?”

    “明白!”

    “请进!”

    也没有高音喇叭、无线话筒什么的,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