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庄子译注 >

第23部分

庄子译注-第23部分

小说: 庄子译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命看作是累赘,把死亡看成是疮毒的溃破,象他们这人,又怎能懂得死生
好坏的所在呢!寄托于特殊,又寄托于一般。忘掉了肝胆,忘掉了耳目,死
生循环,理不出个头绪。茫茫然徘徊在尘世之外,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然无
为的境地。他们又怎能不厌其烦地遵守世欲的礼仪,以此让众人观看呢!”
子贡说:“那么,先生遵循什么道术呢?”孔子说:“我是受自然刑戮的人,
虽然如此,我愿意和你共同得到道理。”子贡说:“请问这种道术。”孔子
说:“成为鱼在于水,成为人在于道。造于水的鱼,挖个池子养活,得到道
术的人,就会无所事事而性情安定。所以说:‘鱼相忘于江湖之中,人相忘
于道术之中。’”子贡说:“请问异于平常的人是怎样的人呢?”孔子说:
“异于平常的人是异于世俗而混同于自然的人。所以说:‘大自然的小人,
便是人间的君子;人间的君了,却是大自然的小人。’”
颜回问仲尼曰
(1)
:“孟孙才
(2)
,其母死
(3)
,哭泣无涕
(4)
,中心不戚
(5)

居丧不哀
(6)
。无是三者
(7)
,以善处丧盖鲁国
(8)
。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
(9)



回壹怪之
(10)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
(11)
,进于知矣
(12)
。唯简之而不

(13)
,夫已有所简矣。盂孙氏不知所以生
(14)
,不知所以死
(15)
;不知就先
(16)

不知就后
(17)
;若化为物
(18)
,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
(19)
!且方将化,恶知不
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
(20)
,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
而无损心
(21)
,有旦宅而无情死
(22)
。孟孙氏特觉
(23)
,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

(24)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
(25)
,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
(26)
?且汝梦为
鸟而厉乎天
(27)
,梦为鱼而没于渊
(28)
。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造适不及笑
(29)
,献笑不及排
(30)
,安排而去化
(31)
,乃入于寥天一
(32)
。”
'注释'
(1)颜回:人名,孔子的得意弟子。
(2)孟孙才:人名,复姓盂孙,名才,鲁国人。
(3)其,他,指孟孙才。
(4)涕,泪水。
(5)中心:心中。戚:忧伤。
(6)居丧:服丧事。
(7)无是:无不以此。三者:指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
(8)以:以为。善处丧:善于守丧。盖鲁国:盖过鲁国。
(9)固:怎么。
(10) 回:颜回自称。壹:真是,实在。
(11) 尽之:做得彻底。
(12) 进于知:超过了懂得丧礼的人。
(13) 简,简化。之,指丧。
(14) 生:活着。
(15) 死:死亡。
(16) 就:趋从,引申为追求。先:指主。
(17) 后:指死。
(18) 若:如果,化:化生,变化。
(19) 待:期待,等待。
(20) 吾:我。汝:你。特:但。
(21) 骇:惊。形,形体,躯体。骇形:指人死后形体发生的惊人变化。
(22) 旦宅:惊恐,无情死:没有情感的损伤,刘师培据《淮南子·精神训》将“情死”改为“耗
精”可供参考。
(23) 特:独,犹为。觉:清醒。
(24) 是自其所以乃:是乃卧其所以。这就是所以如此做的缘故。
(25) 相与“吾之”:互相称说这是“我”。
(26) 庸讵:何以,怎么。吾:我。朱桂曜在其《庄子内篇证补》中据文义在“吾之”后补“非
吾”二字,只能参考。
(27) 厉:通戾,至。
(28) 没:沉没。渊:深渊。
(29) 造适:造成适意。
(30) 献:发,排:安排。
(31) 安排:自然安排。去化:随行变化。


(32) 寥:空寂,天:天道。一:齐一。
'译文'
颜回问孔子说:“孟孙才,他的母亲死了,哭泣没有眼泪,心中不忧伤,
守丧不哀痛。无此三种表现,以善于处理丧事而盖过鲁国,难道才有无其实
而得其名吗?我觉得实在奇怪。”孔子说:“孟孙氏已尽了居丧之礼,超过
了懂得丧礼的人。想简办它而不能办到,他已经有所简办了。孟孙氏不知什
么是生,也不知什么是死;不知贪生,不知怕死;如果已经化成为物,以期
待他所不知道的变化而已!况且如今将要变化,怎能知道不变化呢?如今尚
未变化,又怎能知道已经变化了呢?只拿我和你来说,对居丧的事恐怕都在
梦幻之中还没有觉醒过来啊!孟孙氏认为死者形体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但
却没有因此而使心智受到伤害,有惊恐而无情感的损伤。盂孙氏尤为清醒,
别人哭他也哭,这就是他所以这样做的缘故。人们相互称说‘这是我’。怎么
知道我所谓‘这是我’的所在呢!你梦做鸟在天空飞,梦做鱼在深水游。不
知道如今说话的人,他是醒着呢,他还是做梦呢?造成适意时来不及笑,发
出笑声来不及安排。听任自然的安排而随行变化,这就可以进入与空寂天道
齐一的境界
意而子见许由
(1)
。许由曰:“尧何以资汝
(2)
?”意而子曰:“尧谓我
(3)

‘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
(4)
。’”许由曰:“而奚来为轵
(5)
?夫尧既已黥
汝以仁义
(6)
,而劓汝以是非矣
(7)
,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徒之涂乎
(8)
?”
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
(9)
。”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
眉目颜色之好
(10)
,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
(11)
。”意而子曰:“大无庄
之失其美
(12)
,据梁之失其力
(13)
,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
(14)
。庸诅
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
(15)
,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16)
?”许由曰:
“噫!未可知也
(17)
。我为汝言其大略
(18)
。吾师乎
(19)
!吾师乎!■万物而不
为义
(20)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21)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
不为巧
(22)
。此所游已。”
'注释'
(1)意而子:人名,传说尧时的贤人。
(2)资,资助,引申为指教。
(3)谓:教导。
(4)躬服:身体力行,明言:明辨。
(5)而:你。轵(zhǐ):语助词。
(6)黥(jīng):墨刑。
(7)劓(yì):鼻刑。
(8)遥荡,逍遥放荡。恣睢(zisuī):任意胡为。转徙:变迁。涂:通途。
(9)藩,藩离,周围。
(10) 与:参与,下同。
(11) 黼黻(fǔfú):衣上绣的斧纹。
(12) 无庄:古代美女名。失,忘,下同。
(13) 据梁:古代大力士,勇夫。
(14) 炉捶:冶炼工具,指锻炼。


(15) 息我黥:生长出被刺掉的皮肉。补我劓:补回我被割掉的鼻子。
(16) 乘成:载有完整的形体。
(17) 未可知:指造物者是否象意而子所期待的那样未可知。
(18) 大略:大概。
(19) 吾师:指天道,即大宗师。
(20) ■(jī),调和。不为义:不算是义。
(21) 泽及万世:恩泽万世。
(22) 刻雕:雕刻。巧:技巧。
'译文'
意而子去见许由。许由说:“尧给你什么指教呢?”意而子说:“尧教
导我:‘你必须身体力行仁义而明辨是非。’”许由说:“你为什么到这里
来呢?尧既然象黥刑一样施以仁义,象劓刑一样施以是非,你怎么能邀游于
逍遥放荡、任意胡为的变迁道路呢?”意而子说:“虽然如此,我还是愿意
遨游于这种境地。”许由说:“不是这样,蒙蒙眼的人无法参与辨别眉目颜
色的好坏,瞎子无法参与看到衣服上绣的斧形花纹。”意而子说:“无庄忘
掉了自己的美貌,据梁忘掉了自己的力气,黄帝忘掉了自己的智慧,都是在
熔炉中捶炼而成的。你怎么能知道造物者长我黥刑的皮肉,补我劓刑割去的
鼻子,使我载有完整的形体跟随先生呢?”许由说:“唉!这是无法知道的。
我给你说说它的大概吧!我的大宗师呵!我的大宗师呵!调和万物却不以为
义,恩泽于万代却不以为仁,生在上古却不算老,覆天载地雕刻万物的形状
也不算巧,这就是大宗师所达到的游心境界。”
颜回曰:“回益矣
(1)
。”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2)
。”它日复见
(3)
,曰:“回益矣。”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曰:“可以,犹未也。”它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
(4)
。”仲尼瞅然曰
(5)
:“何谓坐忘?”颜
回曰:“堕肢体
(6)
,黜聪明
(7)
,离形去知
(8)
,同于大通
(9)
,此谓坐忘。”仲
尼曰:“同则无好也
(10)
,化则无常也
(11)
,而果其贤乎
(12)
!丘也请从而后也。”
'注释'
(1)益:长进,进步。
(2)犹未:还不够。
(3)复:又。
(4)坐忘:无为无虑,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庄子通过颜回与孔子的对话阐述了自己的“坐忘”
观点、是对儒家的莫大讥刺。这里完全说明了庄子的物我两忘的无恶死无乐生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
超世主义的思想境界。
(5)蹴然:惊奇的样子。
(6)堕(huī):通隳,毁弃,废弃。
(7)黜(chù):废除。
(8)形,形休。知:知识。
(9)同:和同。大通,大道。
(10)好:偏好。
(11)常:执着不变。


(12)而:通尔,你,下同。
'译文'
颜回说:“我有长进了。”孔子说:“你说的长进是什么呢?”颜回说:
“我忘掉仁义了。”孔子说:“还可以,还是不够。”过些日子,颜回又一
次见到孔子,说“我又有长进了。”孔子说:“你说的长进是什么呢?”颜
回说:“我忘掉礼乐了。”孔子说:“还可以,还是不够。”过些日子,颜
回又一次见到孔子,说:“我有长进了。”孔子说;“你说的长进是什么呢?”
颜回说:“我坐忘了。”孔子惊奇他说:“什么叫做坐忘?”颜回说:“毁
弃肢体,废除聪明,离开身形,弃掉知识,和同大道,这就叫做坐忘。”孔
子说:“和同于大道就没以偏好,变化就没有执着不变,你果真是个贤人,
我愿意步你的后尘了。”
子舆与子桑友
(1)
,而霖雨十日
(2)
。子舆曰:“子桑殆病矣
(3)
!”裹饭而
往食之
(4)
。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
(5)
!”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6)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
(7)
。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
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
(8)
,命也夫
(9)
!”
'注释'
(1)
子桑:即子桑户。
(2)
霖雨:连雨天。
(3)
殆:大概,恐怕。病:困乏,困难。
(4)
裹:包。食:通饲,给人饭吃。
(5)
此四问是探求使自己贫困的原因由谁造成的。
(6)
不任其声,声音衰弱。趋举其诗:急促地念他的诗。
(7)
弗:同不。
(8)
极:绝境。
(9)
命:命运。
'译文'
子舆和子桑户结为朋友,而一连下了十天大雨。子舆说:“子桑户大概
饿坏了吧!”于是包了饭前往子桑户住处给他吃。到子桑户的门口,就听到
子桑户好象唱歌,又好象在啼哭,弹着琴唱道:“父亲啊!母亲啊!天啊!
人啊!”声音衰弱而又急促地念着自己的诗。子舆进去,说:“你唱歌念诗,
为什么这佯?”子桑户说:“我在思索使我达到如此地步而得不到答案。难
道父母让我贫困吗?天无偏私覆盖着,地无偏私负载着,难道天地的偏私让
我贫困吗?探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而得不到答案。然而我达到这种绝境,
是命运吧!”


应帝王
'题解'
《应帝王》以义名篇。“应帝王”的应是指万物适宜而我也适应。帝王是指不去自
任帝王而统治天下。本篇主旨是庄子的社会政治观点。《应帝王》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的:
“啮缺问于王倪”、“肩吾见狂接舆”和“天根游于殷阳”三段为一部分,说明治
理社会有为不如无为,批判了有为的法治政治,宣扬了顺物自然的无为政治。由:“阳子
居见老聃”,“郑有神巫日季咸”、“无为名尸”和“南海之帝为倏”四小段组成一部分。
主要说明有为之害和无为之好。
这种无为的政治主张,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批判了各家各派的政治
观点,也反映了没落阶级无能为力的状况。
啮缺问于王倪
(1)
,四问而四不知
(2)
。啮缺因跃而大喜
(3)
,行以告蒲衣子
(4)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
(5)
?有虞氏不及泰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