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庄子译注 >

第83部分

庄子译注-第83部分

小说: 庄子译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不待象而安之
(22)
。夫欲恶避就
(23)
,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天下虽非我
(24)
,孰能辞之
(25)
!”知和曰:“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
(26)
,是
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
(27)
;有余故
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
(28)
。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
(29)
。势
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30)
。计其患,虑其反
(31)

以为害于性
(32)
,故辞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誉也。尧、舜为帝而雍
(33)
,非仁
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
(34)
,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
已。此皆就其利,辞其害
(35)
,而天下称贤焉,则可以有之,彼非以兴名誉也。”
无足曰:“必持其名
(36)
,苦体绝甘
(37)
,约养以持生
(38)
,则亦久病长厄而不
死者也
(39)
。”知和曰:“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甚者也。今
富人,耳营钟鼓管笛之声
(40)
,口嗛于刍豢醪醴之味
(41)
,以感其意
(42)
,遗忘
其业
(43)
,可谓乱矣;该溺于冯气
(44)
,若负重行而上也,可谓苦矣;贪财
而取慰
(45)
,贪权而取竭
(46)
,静居则溺
(47)
,体泽则冯
(48)
,可谓疾矣;为欲
富就利
(49)
,故满若堵耳而不知避,且冯而不舍,可谓辱矣;财积而无用,服
膺而不舍
(50)
,满心戚醮
(51)
,求益而不止,可谓忧矣;内则疑劫请之贼,外
则畏寇盗之害,内周楼疏
(52)
,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
也,皆遗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尽性竭财,单以反一日之无故而不可得

(53)
。故观之名则不见
(54)
,求之利则不得
(55)
,综意绝体而争此
(56)
,不亦
惑乎!”
'注释'
(1)无足:假托人名,不知足的人。知和,假托人名,知道适于清廉的人。
(2)人卒:人们,人众。兴(xing):兴趣,喜好。
(3)归:归附。
(4)下:甘为人下。
(5)意:通抑。
(6)忘:借为妄。邪(xié):不正当。
(7)此人:这种人,指兴名就利的人。
(8)绝俗过世:超越世俗的时代。
(9)专:专一。主,主见。正:取正。


(10) 与俗:同俗。化世:世化
(11) 惨怛(dá):痛楚,悲痛。
(12) 恬(iian):安静。愉:和悦,喜悦。
(13) 监:视、青。
(14) 优惕,戒惧,惊慌。
(15) 势:勇势。
(16) 逮:及。
(17) 不能及:不能赶上,比不上。
(18) 侠,通挟,挟持。
(19) 秉:把握,知:通智。
(20) 因:用。
(21) 享国:掌握政权。严:尊严。君父:君主。
(22) 象:模仿。
(23) 恶,厌恶。避:回避。就:就近。
(24) 非我:不独有我,不独我。
(25) 孰:谁。之:代声色、滋味、权势。
(26) 度:节度,分寸。
(27) 四处:指声、色、味、权。
(28) 弃天下:放弃帝位。廉:清廉。
(29) 反监之度:反过来察看有度无度。
(30) 戏人:戏弄人,侮人。
(31) 反:反面。
(32) 性:本性。
(33) 雍:和。
(34) 善卷:人名。帝:帝位。
(35) 害,有害于本性。
(36) 名:名声。
(37) 苦体:身受劳苦。绝甘:拒绝美味。
(38) 约养:节约营养。
(39) 厄:危险。
(40) 管籥(yùe):乐器。
(41) 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刍豢:食草的牛羊为刍,食谷的狗猪为豢。此处泛指牛羊
狗猪的肉食品。醒(lao):醇酒。醴:带滓的甜酒。
(42) 感:撼的借字,动摇。意:心意。
(43) 业:事业。
(44) 侅(gai):噎住。溺:便溺。冯气:盛气,气满。
(45) 取:带来。慰:通蔚,病。
(46) 竭:精神疲竭。
(47) 溺,沉溺。
(48) 泽:肥,一说污垢。冯,满。
(49) 就利:求利。
(50) 眼膺:谨记在心,衷心信服。
(51) 戚醮(jiAO):优伤焦急。
(52) 内:在家。周,周备,楼疏:楼窗。


(53) 单:通直,独,但。一说冈殚,尽。反:通返。故:事。
(54) 观:观察。名:名声。
(55) 利:利禄。
(56) 纷意:缠绕意志,苦劳心思。绝体:残形伤生,牺牲身体。一本无绝字。
'译文'
无足问知和说:“众人没有不兴名求利的。他富有别人就依附他,依附
他就于心居他之下,居下就对他尊敬。有人居下就显出尊贵的人,是长寿、
体安、快乐之道。现在,难道你没有这种想法吗?是智慧不足呢?还是认识
到而力不从心呢?还是故意推行正道而不妄为呢?”知和说:“现在有这样
一种人,自以为和自己同时代生,同乡而处,就认为是个超过世俗的人。这
是一种内心无主见取正,不能观察古今时间的差别和是非的区别。与世俗同
化,离开自重,抛弃自尊,做自己兴名就利的事情。这样论到延长生命、安
适身体、愉悦心意之道,不是大远了吗?悲痛的疾病,安静的喜悦,不视其
形体;惊慌的恐惧,欣欢的喜悦,不视其内心。只知道去做而不知道为什么
去做,所以地位贵到天子,富有占据天下,却不能免除祸患。”无足说:“富
有对于人,无所不利。穷尽完美和究尽权势,至人不能得到,圣人也不能达
到。挟持别人勇敢和力量来增加威势,拿别人的智谋来增强观察问题的能力,
用别人的品德当作贤良,不享有国土而威严如君主。况且声色、滋味、权势
对于人,心不等学习就爱好它,身体不等模仿就感到安适。欲求、厌恶、避
害、就利,本来不用老师教导,这是人的本性。天下人虽然非难我,准能失
掉这些呢!”知和说:“有智慧的人做事,行动以百姓为基础,不违背民众
为原则,因此知足而不相争,无所作为,所以不贪求。不知足,所以才贪求
它,争夺声、色、味、权,而自己却不认为是贪求。有剩余,所以有辞让,
抛弃占据的天下之财而自己也不认为是清廉。清廉和贪求的实质,并不是受
迫于外物,反过来要察看网心是否有度。权势达到天子,而不拿权贵作为资
本,骄做对待别人;财富占有天下,而不拿财富戏弄人。计算其祸患,考虑
其反面,认为有害于本性,所以推辞而不接受,并不是要以此追求名誉。尧、
舜做帝王而和睦,并不是在天下推行仁政,而是不以追求美而损害性;善卷、
许由可得帝位而不接受,并不是虚伪地对待辞让,而是不以政事损害自己。
这些都是趋利避害,而天下人称赞他们是贤人,就是说他们虽然有趋利避害
的思想,他们并不是以兴名沽誉为目的。”无足说:“一定要保持其名声,
身受苦累拒绝美味,节约营养以维持生命,就是象久病危险而不死的人。”
知和说:“平均是福,多余是害,凡物没有不这样的,而财富更是如此。现
在的富人,耳朵要听钟鼓管籥的声音,嘴巴要尝牛羊狗猪甜酒的滋味,以感
受他的情意,遗忘他的事业,可以说是昏乱了。沉溺盛气之中,好象负重走
向上坡,可以说是劳苦了;贪财而带来敝病,贪权而带来竭尽精神,居静则
沉溺,体肥则骄满,可以说有疾病了。为了求富趋利,所以积累财富高过墙
也不知足,并且骄满而不舍,可以说是耻辱了;积累财富而无用,衷心信服
而不知舍弃,满心忧伤着急,追求增多而不知止,可以说是忧虑了;在家里
就疑虑盗贼来窃取财物,在外面就畏俱寇盗的伤害,在家周备楼窗严防,在
外不敢单独行动,可以说是畏惧了;这六种,是天下的最大祸害,大家都遗
忘掉而不知明察,等到祸患来到,想尽心思竭尽财产,只求象过去过一天好
日子,也达不到了。所以,想看那种名声看不到,想求得利禄得不着,缠绕


意志牺牲身体去争夺名利,不也是迷惑吗!”


说剑
'题解'
《说剑》以义名篇。“说剑”指庄子为赵文王说剑一事。有人说《说剑》为伪书,
实不可从。此篇内容并非与庄子思想无关,它的主旨在于说明为政当无事,以无为而治就
会得到治理,可说是《应帝王》篇观点的继续。
在“昔赵文王喜剑”一段中,庄子以文王喜剑喻其为之政。在“太子乃使人以千金
奉庄子”段中,说明庄周轻物到“千金不受”而愿意去说服赵文王。在“太子乃于见王”
段中,以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喻治政的方法,说天子可以统治诸侯,诸侯可以称霸,
但都不是长久的统治方法,而庶人剑也只是一种世俗斗鸡之儿戏,不能达到统治的目的,
“大王安坐定气”暗指无为而治就可以达到治理目的了。于是文王三月不出官,剑士自毙
也就无事大吉了。
昔赵文王喜剑
(1)
,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
(2)
,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
百余人,好之不厌
(3)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4)
。太子惺患之
(5)
,募左
右曰
(6)
:“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
(7)
,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能
(8)
。”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9)
。庄子弗受
(10)
,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
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啊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市从者
(11)
夫子弗受,俚尚何敢言。”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
(12)
,下不当太子
(13)
,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
(14)
?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
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
士,皆蓬头突鬓
(15)
,垂冠
(16)
,曼胡之缨
(17)
,短后之衣
(18)
,瞋目而语难
(19)

王乃说之
(20)
。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21)
。”庄子曰:“请治剑服
(22)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持之
(23)
。庄子入
殿门不趋
(24)
,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
(25)
,使太子先
(26)
?”曰:
“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
(27)
?”曰:“臣
之剑,十步一人
(28)
,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
曰:“夫为剑者
(29)
,示之以虚
(30)
,开之以利
(31)
,后之以发
(32)
,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
(33)
,就舍待命
(34)
,令设戏请夫子
(35)
。”王乃
校剑士七日
(36)
,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
“今日试使士敦剑
(37)
。”庄子曰:“望之久矣
(38)
!”王曰:“夫子所御杖
(39)
,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
(40)
。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
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于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
(41)
。齐岱为愕
(42)
,晋卫为脊
(43)
,周宋为谭
(44)
,韩魏为夹
(45)
,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
以渤海,带以常山
(46)
,制以五行
(47)
,论以刑德
(48)
,开以阴阳
(49)
,持以春

(50)
,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
(51)
,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
决浮云
(52)
,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
(53)
,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向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
以清廉士为愕,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谭,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
无前,举之以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
(54)
;下


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55)
。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
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王曰:“庶人之剑何
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瞑目而语
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
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56)
。”王乃牵而上殿
(57)
,宰人上食
(58)
,王三环之
(59)
。庄子曰:“大王安
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60)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61)

'注释'
(1)昔:过去,从前,赵文王,赵惠文王何。喜剑:喜欢剑术。
(2)夹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