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从野人到帝王 >

第78部分

从野人到帝王-第78部分

小说: 从野人到帝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没衣服穿还不是太大问题,不影响龙族发展,所以除了每天给那些充当教师的比较机灵聪明的族人授课雷打不动外,我的注意力还是放到矿产开发利用与捕牛上面。

    比较遗憾的是,尽管我派到各部族原驻地的族人已经尽可能扩大搜索范围,并且带来很多西里古怪的石头,但是,经过冶炼,并没能炼制出有用的金属或者非金属产品,当然这也难怪,原始人的活动范围实在有限,龙族现在也不过达到方圆几百里范围,不可能找到很多矿产,况且,很多矿产都在地下,无法用平常手段得到,再一个就是我们的矿物知识与冶炼手段不足,没有煤炭,温度不够,这些都限制了我们得到更多有用矿物。

    …

    不过同时,也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原来,大个子强的捕牛队因为追踪野牛,意外发现了我说过的那种桑树,同时也找到了野蚕。

    这个我可是太兴奋了,蚕可以一年三次吐丝结茧,而且一个蚕茧最多几个就可以得到一张蚕种,现代养蚕业一张蚕种产量甚至过百斤呢,虽然野蚕产量远远低于家蚕,但是这样的繁殖速度,不用一年就能普及,唯一的制约就是桑树不够。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大个子强他们发现的湖边桑树是长在一个高台上的,上面挂着黑里透红的果子,族人采来尝了,酸里透甜,大家分享了,才想起,这个是不是就是族长说过的桑树,大家分析后,觉得很可能就是,又发现了树上爬着的野蚕,季节也正好是五月份,这才确定就是桑树。这才汇报给我。

    这桑树的繁殖与别的作物不同,桑葚并不能长出小桑苗,所以都是用扦插繁殖,但是要等桑苗长大,至少得几年,其中还要嫁接,没有嫁接过的桑树还是野桑树,虽然植株很大,但产叶量很低,这些外行人是不懂的,估计将这几棵桑树的枝条全部用来扦插。明年也养活不了一张蚕种(一张蚕种很多了,要好多竹匾)。

    所以因为受到桑叶资源的影响,蚕桑的普及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还有抽丝,这个在现代就算是用先进的剿丝工具,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的书写几千族人用筷子卷,一天就得到几万斤丝,真是太逗了,假如几千万族人还差不多,这个就不说了。

    养蚕一年可以收获三季,也就是春蚕夏蚕与秋蚕,现在春蚕刚刚结束,大个子强他们得到了三十几个蚕茧,其实多几个少几个没有什么意义,这种蚕茧比起现代蚕茧来是又小又黄,就是起到一个繁殖作用,而繁殖,只需要零点零零几张蚕种就够了,根本没有那么多桑叶,而且,养蚕是很费功夫的,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大量得到丝绸,现有生产力下面,普及困难,要想真正发展纺织业,还得靠麻。

    不过,发现了蚕桑,还是开了个好头,至少原来龙族的部众,明年可望得到一件丝绸内裤了。

    我在得到发现蚕桑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太湖现场,马上命令将树上的野蚕移入室内,开始剪下桑枝进行扦插,地点就在高地周边,这桑树特别喜欢湖中淤泥,几十年前。杭嘉湖一带老百姓还捻河泥呢,这里靠近太湖,河泥来源倒是不成问题,虽然应该叫湖泥。

    ……

    喜事一桩接着一桩,就在我忙于桑树扦插的时候,大个子强又派人送来一样植物,我一看心就怦怦跳了起来,没错,这东西正是苎麻!

    苎麻是中国特有的以纺织为主要用途的农作物,是我国国宝,我国的苎麻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国际上称为“中国草”。苎麻适宜种植在温带及y热带地区,苎麻单纤维长度为六十到二百五十厘米之间,是麻类作物中最长的。生育期头麻约八十到九十天,二麻五十到六十天,三麻七十到八十天,全年生育期二百三十天左右,不过,采用先进的培植技术,可多收获一期。

    因为野生苎麻在我国广泛分布,所以发现苎麻也不算稀奇,苎麻一年可以收获三期以上(菲律宾一年可收十三次),而且繁殖手段多样,所以很容易大规模生产,而且用工远远低于丝绸业,从而带动整个纺织业高度发展,是这个年代首选的纺织原料。

    所以,我马上就扔下进行到一半的桑树扦插,赶到发现苎麻的地方去。

    大个子强发现苎麻的地点是在一个小山脚的冲积土上,这里土地肥沃,所以植物包括苎麻长势很旺盛,因为捕牛的族人需要燃料,所以专门派人来拾柴,结果就发现了这一片麻地。

    虽然这块大约三亩的苎麻地杂草丛生,但是苎麻本身具有优势,所以长得还是很旺盛,数量不少,足够我们大规模种植了。

    苎麻的繁殖方法很多,据我所知,就有种根繁殖(分蔸繁殖)、扦插、压条与种子等等,我们自然是多管齐下,除了种子要秋后无法获取外,其它都可以采用。

    所以,我马上调来了一千名族人与奴隶,驯服了的水牛五十头,铁犁二十五架,这边翻耕土地,那边种麻。

    首先将一部分麻杆用于扦插,然后挖出麻的地下根茎也就是麻兜,这麻兜具有分得越小,发得越快的特点,所以,一个麻兜可以分很多,将麻兜挖掉百分之九十,剩下的苎麻就用于压条繁殖。

    这样一来,估计可以种植的苎麻在两百亩以上(主要是野生苎麻虽然有三亩,但是里面并不是全是苎麻,幸好多年生苎麻蔸很大),经过二麻三麻的繁育,明年就可以上万亩,麻地种一次可以收获很多年,长的可以超过百年,所以,可谓是一劳永逸。

    经过仔细考虑,我还是决定,在蚕桑产地与苎麻产地分别建造一些房屋,不过,蚕桑产地是用来养蚕喂蚕,而苎麻产地则主要是给管理麻地的族人住的。这是因为,养蚕不可能离桑地太远,而产出来的麻是可以运输的,反正作为原料,产出成品也要运回去,而蚕茧体积很小,重量很轻,就算有一千人养蚕,收获也只要一只竹筏就可以带走。

    

    其实这年头,蚕丝与麻的重大意义在于制作绳索与细线,绳索与细线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有了麻,就可以大量编制渔网,大大提高渔业产量,相比之下,衣服因为冬天有兽皮,夏天可以光膀子,倒属于锦上添花性质,不过,我下定决心要早日织出布来,让妇女们将胸部遮起来,其实原始人是无所谓的,只是我这个现代人不习惯而已,为了我一个人的习惯让整个原始部落为止忙碌,我是不是很自私?

    这边桑麻事情很多,尤其是养蚕,随着小蚕越来越大,,就要很多人手忙碌了,全部要我指导,当然,虽然我没有养过蚕,不过我的家乡就在中国丝绸的主要产区杭嘉湖平原,所以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

    首先,我让竹木组编制了好多蚕匾送过来,这玩意儿随着养蚕业的发展,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

    接下来用生石灰给养蚕的房屋消毒,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第一次养蚕,根本没有病菌,不过作为必要的流程还是要的,反正族人也不懂,看着我做这种事情感到很神秘,很敬畏,神秘就对了。

    为了将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特地让我的一个妃子,其实是童养媳,我还没有给她**,过来负责这里的工作,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的名字就叫丝,或者类似丝的发音,记起来好记,原始人太多,记名字困难啊。

    我将养蚕的要领一步步告诉丝,先是小蚕,桑叶要切成细丝,注意,带露水的桑叶不能喂蚕,一天要喂好多次,要有人值班看着,半夜也要起来喂蚕,等蚕大一点,就要分匾,要分好几次,春天要保温,夏天要降温,要经常清理蚕宝宝的粪便也就是蚕沙,蚕沙可以做肥料,要及时处理以免发生病害,防蚊蝇,防鼠害,桑叶最好随采随喂,不能喂隔夜桑叶……

    丝晚上自然是陪我睡,只是她太小,只能玩玩,不能动真格而已,这天早上我醒来,一摸身边没人,正要起身,却听丝大叫着跑了进来。

    “不好了不好了,蚕宝宝都死了!”丝大惊失色,眼睛都红了,眼泪在里面打转,随时可能爆发洪水,我将养蚕这个光荣而艰苦的任务交给她后,她十分尽职,连吃饭都在蚕屋中。

    “怎么回事?”我也吃了一惊。

    丝惶恐地道:“刚才我去喂蚕,看到大部分蚕宝宝都一动不动,好像死了一样……”

    “哦,”我心里有点明白:“不要急,你跟我看看。”

    来到蚕房一看,我不由得笑了出来:“没关系,这是蚕宝宝入眠了。”

    接着我告诉丝,蚕宝宝一生要休眠三次,每次都会蜕皮,第四次就是上山吐丝结茧了。

    原来这样,丝这才带着眼泪笑了,哇,真妩媚,让我一阵鸡冻,小dd蠢蠢欲动,恨不能马上把她吃了,可惜,与**发生关系是违法的,唉。!~!

    ..

三十三,水力利用

    三十三,水力利用

    真是麻烦啊,这原始社会。要什么没有什么,我这个天神族长,表面上看起来风光,实际上每天不知道要死掉多少脑细胞。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又是幸运的,很多东西,早已经未雨绸缪了,没发现石膏矿不等于我们没有石膏,前面说过,我们在提炼硫磺时,为了减少二氧化硫污染,在烟道尾部用石灰吸硫,这样,就形成副产品石膏,只是效率并不太高,所以石膏产量很小,这样制成的水泥也很少,用来造这么多巨大的沼气池明显不够。

    没有办法,新的沼气池可以用一部分水泥,主要用在容易开裂的上部。旧的沼气池,暂时只得修修补补了。

    用石灰拌猪血,做成腻子,这是过去木工常干的活,将沼气池内缝勾嵌掉,外面砌上一层水泥加固,这也不是个小工程,几十个人忙乎了三天才干完,还有几个工人不小心吸入了沼气,轻微中毒,不过休养几天就好了。

    几天后,沼气池供气恢复正常,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过,这里的事情虽然解决了,但是,我依然忙得不可开交,原始社会太落后了,效率太低下了,就算是后世的假冒伪劣产品,放到这里都是神器啊,所以我的脑子里,全部都是如何提高现阶段族人劳动生产率的问题。

    原始社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除了大规模使用奴隶外,就是改进生产工具,使用畜力等。

    不过来了我这个二十一世纪的异数,自然不可能满足于此。现在我龙族人手紧张,接下来还有制麻,麻纺、织布等,等稻米丰收了还有脱壳也是一件麻烦事,还有秋收冬种,还有打铁一直效率不高,如此等等需要大量人手的工作在等着我们,怎么算现有族人也不够,那就只有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了,一个是引入外力,代替一部分人力,另一个就是改进工艺与工具,提高劳动效率。

    引进外力,现阶段只有畜力、风力与水力可以运用,畜力已经在利用,还能挖掘,风力太小且不稳定,除了航行外,其它不太合算,那就只有水力了。

    当然,我从来没有搞过水力利用。不过对我这个二十一世界的人来说也不算什么难事。

    当然,水力的利用也不是这么简单的,首先要获得足够的水头,这样才有够大的冲力。

    这个好办,从河的上游筑一个水坝,这个水坝筑不了多高,因为没有足够的水泥,但只要稍稍提高水位即可,下部水泥,上部三合土的水坝,三四米还能胜任。

    然后,沿着山修建一条水渠。

    水渠的作用,是保持水位,因为河水沿着河道流下来,自然落差都浪费了,而水渠却保持着与上游稍有落差的水位,这样,到达我们驻地的时候就能达到高十二三米的水头,虽然用来发电还太少了点,但是足以冲动巨大的水轮。

    修建水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大量的土质地段开挖容易,但是一部分石质地段就困难了,关键是要保持水位,所以无法避开,好在我们现在有了足够的炸药、石灰与大量铁制工具,用了五百奴隶以及一部分族人包括童工与老人,十五里长的渠道,用了将近一个月才完工,其中有一段路程实在是艰巨。只得用渡槽代替渠道,这样又耗费完新生产出来的水泥。

    这边,所有的竹木组师傅以及其他工场也派了一部分师傅过来,全力以赴制作水轮以及其它设备。

    ………

    水轮的制作其实不太复杂,先用木头、铜钉建起两米高的架子,这样,除去下面一点点余地,整个水轮高三米多,轮子越大,得到的动力越多,水轮的轴是铁制的,本身全部由木头制成,其实也就是轮箍、辐条以及一层层接受水冲击,传递力量的木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