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古代名马称号语原考+芮传明 >

第3部分

古代名马称号语原考+芮传明-第3部分

小说: 古代名马称号语原考+芮传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骨、同罗、韦纥(即回纥)、拔也古(即拔曳固)、薛延陀(即延陀)等四十个同属“铁勒”的部落,从蒙古高原一直延展至黑海沿岸。'54'

  既然“特勒(铁勒)”部落在隋唐时期的影响如此之大,不是极应该存在“特勒马”这样的名号吗?固然,《唐会要》并未直接提到“特勒马”;但是,上文所列举的拔曳固马、同罗马、仆骨马、延陀马,显然都可统称为“特勒马”。此外,即使“特勒马”不以部落称号而得名,也完全可能因其盛产之地而得名。就在上引《唐会要》中,提到了一个牧马的场所——“(乌)特勒山”,有好几种马都曾聚集在那里,该地显然是个著名的良好牧场:“回纥马与仆骨马相类,同在乌特勒山北安置。”“俱罗勒马与回纥相类,在特勒山北。”“契苾马与碛南突厥同类,在凉州阙氏岑,移向特勒山住。”'55'

  凡此种种,都足以表明唐太宗的“六骏”之一更可能是“特勒骠”,而非“特勤骠”。至于此名是个“外来语”,则是不言而喻的了。

  在探求中国古代名马的非汉语语原的同时,我们也进一步觉察和体会到了古代中原汉人与域外诸游牧部落间的密切关系;并更清楚地看到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貌似“野蛮”和“不开化”的“夷狄”,事实上也曾为灿烂的中华文化作出过不小的贡献。任何人都无法——也不能——无视这一历史真相。

 * 本文最初成于八、九年前,曾应约投稿某学术刊物,惜乎囿于客观条件,迄今未能付梓。遂作若干技术性修订后,改投本刊。这多年之间,又见到新的同类文章和相关资料,但自思当时所考,仍有相当道理,故仍其旧,以俟有识之士之批评也。

            芮传明 识于2002年7月




'1'[晋]郭璞注《穆天子传》卷一,第4叶,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子部十二。

'2'[晋]王嘉《拾遗记》卷三,第1叶,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子部十二。

'3'《册府元龟》卷四十二《帝王部·仁慈》,第一册,477页下,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

'4' [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三《跋尾·唐昭陵六马赞》,第542页,中华书局据古逸丛书三编影印本(《宋本金石录》),1991年。

'5'《新唐书》卷二一七下《骨利干传》,第6144-45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下同。

'6'《史记》卷110《匈奴列传》集解引徐广之语,谓駃騠乃“北狄骏马”;索隐引《列女传》之语,说它“生七日超其母”,2880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72年。

'7'《汉书》卷六《武帝纪》注引应劭语云:“古有骏马名要褭,赤喙黑身,一日行万五千里也”,206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高诱注《淮南子·齐俗训》“夫待颍а櫋⒎赏枚葜蚴滥顺怠敝镌疲骸膀'褭,良马;飞兔,其子。褭、兔走,盖皆一日万里也。”,183页,上海书店影印《诸子集成》本,第七册,1986年。

'8'《史记》卷二十四《乐书》集解引应劭之语云:“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1179页。《艺文类聚》卷九三《兽部上·马》引《神异经》之语云:“西南大宛宛丘,有良马,其大二丈,鬣至膝,尾委于地,蹄如汗,腕可握。日行千里,至日中而汗血”,第16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汪绍楹校版。

'9'见《史记》卷五《秦本纪》集解引郭璞之语,176页。

'10'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十下,1486页,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11' 是为后突厥汗国(七世纪八十年代至八世纪一半叶)第三任可汗毗伽可汗之弟阙特勤(Kul Tigin)的墓志铭。于 1889 年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右岸的和硕柴达木湖畔被发现。

'12'见耿世民《突厥文碑铭译文》,260页,载林幹《突厥史》附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年。以下的古突厥碑铭汉译文均据此。

'13' Talat Tekin 《A Grammar of Orkhon Turkic》,p。384,Indiana University,1968。

'14' Gerard Clauson 《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e…Thirteenth…Century Turkish》,p。538,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15'分别见[瑞典]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著,聂鸿音译《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pendium of Phonetics in Ancient and Archaic Chinese》; 载《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1954),192、208页,齐鲁书社,1987年。本文的上古音标,基本都据自此书。

'16'释见沈士兼主编《广韵声系》,1062页,中华书局,1985年。

'17'[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第1叶,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正续〈一切经音义〉》,1986年。

'18'见《资治通鉴》卷一百《晋纪二十二·穆帝升平元年》,3162页,中华书局,1956年。

'19'《史记》卷二十四《乐书》,1178页。

'20'《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赞》,3928页。

'21'张湛注《列子》卷三《周穆王》,32页,上海书店影印《诸子集成》本,第三册,1986年。

'22'见《全唐书》卷四百八《元稹十三·江边四十韵》,4537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60年。

'23'《阙特勤碑》东面第 32、33、37 及《阙利啜碑》西面第 4 行。特金和耿世民均作如此翻译。

'24' M。 al…Kashghari 《Divanu lugat…it…turk Tercumeci》;vol。Ⅲ; p。122。 B。Atalay translated into the Turkish; Ankara;1940…43。

'25' Muhammad Mahdi Xan 《Sanglax》; p。1341; London; 1960。是书原成于约 1759 年,后由 G。Clauson 重印出版,并加导言与索引。

'26' E。G。Pulleyblank《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Part Ⅰ; p。93; 《Asia Major》; 8; 1962。

'27' Emil Esin 《The Horse in Turkic Art》; p。176…77;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vol。10; №。3…4; 1965。

'28'岑仲勉《突厥集史》,下册,第 1112…13 页,中华书局,1958年。

'29'是为后突厥汗国达头部的高级官员阙利啜的墓志铭。碑约建于公元八世纪初,于1912年在今蒙古国北部色楞格河及希乃乌苏湖附近被发现。

'30' Clauson 《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p。914。

'31' Pulleyblank 《The Consonantal Sysyem》; p。115…16。

'32' al…Kashgari 《lugat…it…turk》,Ⅲ; p。217。

'33'范祥雍在引证了关于“钵和”的诸说后,作归纳道:“窃以《新唐书》以护蜜或达摩悉铁帝为元魏时钵和一说,时期接近,比较可信。护蜜据近人考订都认为是今地和罕Whkhan,因之,钵和当亦在此地。”见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29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4'余太山《厌哒史研究》:“据《隋书·李彻传》,开皇五年(585 年):‘沙钵略为阿拔所侵,上疏请援,以彻为行军总管,率精骑一万赴之,阿拔闻而遁去。’阿拔无疑就是阿瓦尔,……”“由此可见,悦般和阿瓦尔对音完全一致。”(第176、183 页,齐鲁书社,1986 年)

'35'《Atebetu''l…hakayik》; p。164; edited by R。R。Arat;Istanbul; 1951。这是一部说教的诗集。

'36'《唐会要》卷七十二《马》,15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1年。

'37'[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忠志》,1页,中华书局方南生点校本,1981年。

'38'陈澔(注)《礼记集说》卷六《玉藻》,1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世界书局本影印,1987年。

'39'G。Doerfer 《Türkische und mongolische Elemente im Neupersischen》; vol。Ⅲ; art。1524; Wiesbaden; 1967。

'40'L。Ligeti 《Un Vocabulaire sino…ouigoure des Ming; Le Kao…tch’ang…kouan Yi…chou du Bureau des Traducteurs》;p。169; Budapest; 1966。

'41' Esin 《The Horse》; p。191。

'42' George Vernadsky 《The Origins of Russia》; p。19; Oxford;1959。

'43'[清]郝懿行《尔雅义疏》卷下之七《释畜》,第4叶,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本,1982年。

'44'《册府元龟》卷四十二《帝王部·仁慈》,第一册,477页下。

'45'因“昭陵六骏”之名始见于唐代,故这里用中古音比拟。切韵音值系高本汉(Karlgren)所拟;此二字之音值转引自沈兼士《广韵声系》,208和150页。

'46' Vernadsky 《The Origins》; p。19。

'47' W。E。D。Allen 《A History of the Georgian People》; p。332…33; London; 1932。

'48'《周书》卷五十《异域下·突厥》,909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71年。

'49'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卷七,第20叶,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史部二。

'50'耶律铸在其《取和林——恢复皇居也》诗中作注道:“城东北七十里有唐明皇开元壬申御制御书阙特勤碑。……其碑额及碑文‘特勤’皆是‘殷勤’之‘勤’字。唐新、旧史凡书‘特勤’皆作‘衔勒’之‘勒’字,误也。诸突厥部之遗俗,犹呼其可汗之子弟为‘特勤’。勤、谨字也,则与碑文符矣。”见[元]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二《乐府·凯乐歌词曲·取和林》,第7叶,文渊阁本《四库全书》,集部五。

'51'例如,原田淑人在其《昭陵六骏石像考》中说道:“特勒乃特勤之误。特勤(teghin)即是突厥之官名。特勤骠则义为突厥某特勤所献的骠。”(氏著《东亚古文化研究》,第 389 页,  座右宝刊行会,昭和十九年。) 岑仲勉则索性不作任何解释,直接写作特勤:“……三特勤骠,……特勤固人所共知之突厥语。”(见氏著《突厥马之输唐及其 Tamga》,第 76 页,载《边疆研究论丛》,民国三十四至三十七年,第三期。)

'52'《唐会要》卷七十二《诸蕃马印》,1546-1549页。

'53'《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5195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

'54'见《隋书》卷八十四《北狄传·铁勒》,1879-1880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73年。关于这里所载诸部的考证,历来极为纷杂。拙文《铁勒部落新考》(载《甘肃民族研究》,1991 年;第 1…2期)则认为中华书局标点本的《隋书·铁勒传》句读有误,部落总数不应是四十个,而当为四十六个;并对其中十五个最有争议的部落作了新的考证,可参看。

'55'《唐会要》卷七十二《诸蕃马印》,1547、1548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