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第143部分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43部分

小说: 重生之大科学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局波璃云诡,让人难以捉摸。据学生们反应,激进的**党人甚至把自己改造学堂、提高教育质量的行为,视为维护清廷统治,大为不满。如果他们有机会,想来不会介意在自己的刺杀成果上增加一个提学使吧?按照张之洞等保守派的态度,如果杀一做百维护朝廷稳固,想来清政府也不会吝啬革职拿办一个提学使吧?

    孙元起本来就不耐烦做官,被张之洞批判之后,便萌生去意。谁知告病辞呈还没写好,张之洞先向朝廷请假养病。之后,便是张之洞北上、赵尔巽西来。乘着新旧交替的间隙,孙元起准备先把全省中小学布局做个大调整,顺便把自强学堂改建为武昌大学堂,等事情告竣后再辞职,也算善始善终吧。

    就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电报。

    诺贝尔化学奖?从这个奖项来能看出三点:卢瑟福的推荐没有白费;正统的科学家对于光电效应、量子力学、相对论等,还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作为物理系研究生,孙元起的中学化学没有白学。按照惯例,诺贝尔奖是在每年的12月10日颁发,今年也不例外。既然有这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孙元起决定把自己的离职日期提前到月中旬。想定以后,孙元起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回了一封电报,除表示感谢之外,还表示自己现在是官员,不便请假参加颁奖仪式,如果贵国能够通过外交途径向清政府提出邀请,或许自己可以前往。另外,又给耶鲁、mit发去电报,表示自己在明年年初有空,希望他们能利用美国政府向大清外务部提出访问要求。

    自从懈年秋天孙元起离开之后,已经三年多没有踏上美洲大陆。耶鲁和mit一再邀请,都因为各种原因而耽搁下来,以至于今。尽管耶鲁、mit派不少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到中国,与孙元起讨论相关研究计划,但中美遥隔万里,实验设备也不齐全,讨论的时候总有一种到喉不到冒的感觉。

    孙元起非常自信,瑞典和美国一定会邀请自己。发出电报之后,便向朝廷递送了出国游学恳请开缺的折子。接着,迅速集中精力,投入到湖北教育改造大业中去。对于自强学堂的改造比较简单,只要对照经世大学的学科设置便可以,加上经世大学新一届毕业学生的到来,操作空间非常大。关键是中小学布局。

    清末,湖北共两千四百万人,按照人口比例,应该就读中小学的人数至少在四百万人以上。即便每所学校有4n名学生,全省也应该有一万所中小学。事实上,眼下湖北平均每所学堂只有数十人,总共在校学生只有五六万人!足见形势艰巨。

    张之洞非常重视教育,在他支持下,如今湖北每年教育经费达到两百万两白银,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然而这些银子时于人数超过四百万的庞大基础教育工程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何况这些银子里还包括各种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呢?

    孙元起不是救世主,不可能一下子变出如许真金白银,来建设数以万计的中小学。他能做的,就是搭好框架,把每一分钱用到实处,正好比螺蛳壳内做道场。

    和杨度、章士创、刘师培等幕僚商量之后,决定按照每个县的人口来确定公立学校的数额:每十万人,设立两所小学、一所中学:不足十万人,仍为两所小学、一所中学:超过五十万人,则不再增设学校。鼓励地方乡伸自主办校,教学规模超过公立中学者由各府县予以褒奖。此外,孙元起还请蔡元培在湖北设立了两所经世大学附属学校,力所能及地减轻政府的压力。

    公立学校参照经世大学附属学校的规矩,分两种班,采用同样的师资教学,一种面向家境比较宽裕的,收取学费:一种面向普通家庭的,不收取费用。免费班级每年要淘汰末尾的舰学生,转入收费的班级:收费班级中成绩优异的20%学生,也可以申请进入免费的班级。这样既可以取富济贫,减轻学校的经费压力,也可以促进学生良性竞争,好好学习,选拔天资聪颖的学生。

    没有办法,实在是财力有限,只好采用斯巴达式的学习i练,选取精英优先教育。

    十月中旬拿出方案后,孙元起把提学使司的所有人员都派到各府县,监督公立学校的成立与改造。他自己也不例外,来到武昌府南一百八十里的通山,亲自参加搭建通山公立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的工作。

    果然不出所料,瑞典和美国相继向清政府的外务部发来照会,希望邀请孙元起出国访问:再加上孙元起自己上奏的恳请开缺的折子,朝廷很快给孙元起发来诏命:

    着学部右侍郎衔、署湖北提学使孙元起充任头等钦差大臣,出使瑞典、美利坚等国考察学务,赏假三个月,母庸开缺。

一五二、渔竿今作水边人

    �因为孙元起在通山参与公立中小学的搭建,诏书也被送到通山。接旨之后,孙元起屈指一算,眼下已经十一月上旬,从上海坐船到法国马赛,至少要二十天,从马赛到斯德哥尔磨还需要些日子,时间颇为紧张,最好马上动身。

    通山虽然名字中有个“通”字,其实处于万山围绕之中,道路崎岖、民风闭塞,一点儿也不“通”。孙元起来此穷乡僻壤,意在用行动表明态度:一定要把把基础教育办好!

    正因为通山不通,平日少有上官到访,便是武昌知府也是难得来一回的。孙元起作为从二品的大官来此督导教育,通山上下,从县令到贫民,无不殚精竭力用心奉承。原以为筹办学校需要大费周章,耗费些时日,结果令出如山,执行如电,十多日上夫挑选的老师和学生便全部到位,书声在城隍庙改建的学校中琅琅响起。

    孙元起见此,知道学校已经走上正轨,以后的工作便是坚持,心中再无牵挂。接到圣旨后,便命随行的保安收拾好行李,自己到县衙告别。

    知县听闻孙元起准备立马启程,先是一愣,转而殷切挽留:“孙大人,纵然事急如火,眼下已经是中午,车船尚未准备,万请多留一晚!”

    县丞、教谕闻声也急忙前来劝阻,恳切之处几乎涕泪俱下。孙元起见此情形,只好又在通山呆了半日。

    第二天起了大早,孙元起洗漱完正吃早点,就听门外一阵喧哗,忙让保安出门探视。保安回来禀告道:“先生,通山知县带着各位者老在门口呢!”

    “那还不赶快请进来?”孙元起连忙吩咐道。放下筷子,换上官服顶戴,迎了出去。

    诸人见孙元起出来,跪了一地。扶起寒暄后,通山知县从怀中掏出一封信函呈递过来,口中称道:“大人为兴文教,不惮劳苦,光临敞邑,阖县上下无不感佩!今当远行,下官及父老略备程仪,不成敬意,还望大人笑纳!”

    所谓程仪,就是亲友出远门、长官离任别人送一笔钱以壮行色,作为旅途花销。不用说,这是贿赂,明清官场上合情合理的贿赂,任谁都挑不出毛病!

    孙元起接过之后沉吟片刻说道:“如今全国上下推广教育,开启民智,乃是大势所趋。但各地贫富不均,兴学也有先后。我知道,通山土瘠民贫,办学不易。然而自我来后,各位尽心尽力,襄助实多,使得学校迅速建立,学子得蒙施教孙某不胜感激!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改变人生。相信学校建立之后,只要持之以恒,在未来数十年间,必能改变通山贫穷落后的面貌。今当远离,仅以此物借花献佛,捐给通山各学校,希望诸位老师甘守清贫认真施教:诸位学子积极向学,早日成才回报桑粹。”

    说完,把信函郑重地递给身旁的县学教谕:“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来通山看看的!”

    又客套推让一阵子,教愉才勉为其难地收下:“大人放心,下官一定会把学堂办好!”

    见天色不早县令起身:“大人,天色不早,下官不多叨扰。我等在县城东门略备薄酒,为大人线行!”然后带着乡伸辞去了。

    果然孙元起带着一群保安还没到东门,就听门外人声鼎沸。走到近前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早有老者和青年学子捧过两个丈余的大匾,上面分别写着“泽宏乐育”、“协辅文教”鉴金大字。瞧着上面泛白的木质,想来是昨晚赶工做的。

    接过匾额,又有老者端来三碗醇酒,虽然所说方言听不大明白,想来也是线行的意思,只好端起来一饮而尽。幸亏是度数不高的米酒,否则孙元起直接就得醉倒当场。

    在人群围绕下,又走了几步,却看见一张书案,案上铺着洁白厚实的玉版宣,现台里是刚磨好的浓墨,一只大号的紫毫抓笔搁在案头。知县早在一旁解释道:“难得孙大人光临敞邑,临别之际,还望留下墨宝,以供后人景仰!”;

    孙元起头皮开始发麻。自己的字自己知道,完全是马尾穿豆腐不能提啊。如何给人题字?再说,自己肚里这点墨水,能写出啥?难道像毛少将一样,写“一师是个好学校”?众目睽睽之下,不写是过不了关的。当下慢慢走到案前,拈起毛笔在墨池里蘸了蘸,脑袋急速运转:到底该写点啥呢!

    诸人见孙元起提笔沉思,只以为是构思词句,顿时掩口不言,静静围观。秋冬之际,四周只有风声响起。此种情形让孙元起更加紧张,拨肠刮肚半天,也没有想到既合适又文雅的词语: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周围人群似乎已经出现微微的骚动。就在这时,脑袋里灵光一闪,以前母校的校训不是挺好的么?而且启功先生的字儿一笔之中粗细均匀,似乎还好写一点。嗯,就这么写!于是孙元起俯下身,在白净如玉的纸上写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大字。署名之后起身审视,觉得比平日写的字还好些。周围观众自然不会驳孙元起面子,更是一片叫好声。

    通山到武昌有一百八十里地,山路狭窄崎岖,步行至少得走四天,所以平时没多少人走这条路。正常是走水路,从通山城边的富水坐船,顺流直下,抵达长江,然后再逆流而上,日夜兼程,不过两三日工夫。孙元起此次就是走水路。

    到达河边,码头上已经停了几艘船,想来是知县提前雇好的。船舱里堆满九宫云雾茶、黄沙苦养酒、燕厦火烤鱼等通山特产。孙元起知道不能推脱,便没有矫情,行李搬上船后,朝岸上人挥挥手,便作别通山诸人。

    看来知县确实用了心,船是最新最好的,驾船的师傅也是熟手,一路平稳,很快抵达了长江边上的黄州府。乘着中午停船歇息吃饭的时候,孙元起下船进城,一来是在船上呆的泼烦,想下船透透气,二来也想看看黄州公立中小学的筹建情况。

    打探消息最好的地方莫过酒楼饭馆,孙元起和几个保安进城之后,依着别人的指点,来到黄州最热闹的饭馆“小竹楼“。据说,北宋大诗人王禹俏被贬到此地,于咸平二年盖了座小竹楼,并为之写下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后人附庸风雅,便把饭馆也取了这个名字,谁知居然吸引无数路过的文人墨客,成为黄州最富盛名的饭馆。

    孙元起一行到达的时候,正值中午用饭高峰期,小竹楼内高朋满座、人声阕溢,好不容易才在靠近雅间的地方找到座位,随意点了几个菜,便四处寻觅,看看有没有读书人模样的食客,也好打听消息。

    还没找到合适目标,就听见雅间里断断续续地传出几句话:“陈兄,请满饮此杯!…………我等同年难得一见,如今你来黄州,小弟自然要略尽地主之谊,何谈破费?…………山水迢迢,今日一见,不知何时再能重会,思之令人唏嘘!…………对了陈兄,你办学校的差事什么时候结束?如有时间,不妨在黄州多盘狂数日…………”

    办学校?孙元起立马竖起耳朵,悄悄地把凳子往雅间方向挪了挪。

    “呵呵,办学校的差事暂且不用提他。说到多盘桓几日,恐怕也是不行喽!”里面那位陈兄答道。

    孙元起觉得这人声音听起来颇为熟悉。仔细一想,却不是派到黄州督办公立学校的陈逢时么?这陈逢时乃是梁鼎芬举荐,现任湖北提学使司普通科科长。因为这段时间大力兴办公立中小学,加上衙门人手有限,便把他派到了黄州。只是,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边上那人也和孙元起一样好奇,问道:“哦,陈兄何出此言?”

    “哈哈哈,你我既是同年,和贤弟说说倒也无妨,只是不要传到外人耳中。”陈逢时笑道。

    “自然,自然!陈兄还信不过小弟么?”里边那人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