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

第12部分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第12部分

小说: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保其往,往可以解成已往,也可以解成往后,解成往后就和“不与其退”重复了。所以应当解为已往。

互乡的人,很难讲话,一童子见,孔子见了他,门人疑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赞许他进而见我,不是赞许他退而为不善。这有什么过分呢?人家洁身自好而来的,应当赞许他洁身自好之心,而不应当老盯着他的过去。”

孔子对互乡童子,不追问已往,不逆揣将来,只就他当下好善之心而教诲,胸襟广大。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焦循《笔乘》:

此孔氏顿门也。欲即是仁,非欲外更有仁。欲至是仁,非欲外更有仁。当体而空,触事成觉,非顿门而何?

顿门渐门是佛教的说法。渐门是慢慢修行。顿门讲究顿悟,“放下屠刀,立志成佛”式的。

成仁之路,要一渐一顿,一顿一渐,循环上升。

这一章要和“三月不违”等章参看,不要举一废百。

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司败,官名,即司寇,陈人。或以为姓陈,名司败,齐人。当从前说。

巫马期是孔子弟子。

鲁国吴国都是姬姓国,昭公娶于吴违背了同姓不婚的周礼。

陈司败问孔子:“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作揖请巫马期进,对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偏私,君子也会偏私吗?鲁君娶于吴国,那是同姓之女,所以大家称她吴孟子。如果说鲁君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鲁昭公“习于威仪之节,当时以为知礼”。陈司败不先说昭公娶于吴之事,而仅问他是否知礼。鲁国是孔子父母之邦,昭公是鲁国先君,孔子当然没必要单提出此事说昭公不知礼了,这根本说不上偏私嘛。巫马期转述了陈司败的话,孔子也不为昭公辩解,也不自白为国君讳,更不批评陈司败无礼之问,仅仅是自承己过。自承己过也不说明白,只说有人说他错,这是他的幸运。孔子之心地,光明正大,其对答,微婉严正,陈司败可以愧矣!

这一章要考察陈司败居心何在,如果居心尚正,那是鲁莽失礼,不然居心叵测,那就不可说了。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同人一起唱歌,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他和唱。

孔子爱好音乐,又虚心好学。

《集注》说得最好:

必使复歌者,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而后和之者,喜得其详而与其善也。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集注》断作:文,莫吾犹人也。

文,是语言文章,莫,疑辞。

文,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我还没到那种境界。

这个又忽略了训诂。

文莫,是“忞慔”(mǐn miǎn)的假借,黾勉(努力)的意思。

勤奋努力,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我还没到那种境界。

《孟子·离娄下》: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文莫,就是努力行仁义。躬行君子,就是自然而然由仁义行。

这一章是孔子自谦了。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只不过努力而不满足,教诲学生而不倦怠,尚且可以这样说吧。”公西华说:“正在这点上,我们弟子学不到呀!”

孔子辞仁圣之名,而又居仁圣之实,所自谦者,又正是极自负处。很有意思。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请祷,向神明请求保护。

诔,当作祝淼坏奈氖椤

天神曰神,地神曰祗,神祗就是天地之神。

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祷告。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祝纳纤担何阆蛱斓厣窳榈桓妗!笨鬃铀怠拔易约阂训桓婧芫昧恕!

前面孔子讲“言寡尤,行寡侮,禄在其中矣”,身心性情作止语默,无时无刻不悔过行善,这就是祷了,何必疾病后而祷?这个话很切实,又很委婉,不至给学生的好意泼冷水。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奢华了就会不逊,节俭了就显得固陋。与其不逊,宁可固陋。”

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他说“俭故能广”和孔子的“俭则固”正好相反,其实各有所指。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戚戚,一般解作忧愁,不对,这和坦荡根本不是一码事,戚戚应当是蹙蹙,意为迫缩。

孔子说:“君子坦荡宽大,小人忧愁促迫。”

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促迫不安。

小人肆无忌惮,也会坦荡,譬如李逵。

所以说了,小人是既坦坦荡荡又战战兢兢、朝厉夕惕。

曾文正有云:

战战兢兢,既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又不凶猛,恭谨而又安舒。

这段文字极尽描写之长,仅仅十一个字,孔子的心态仪表跃然纸上。写得真好。

孔子内外交修,圣王兼备,才有这样的气象。

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从心里生长,它产生的气色是纯正的,显露在脸上,充溢到背部,延及于四肢,四肢不说话也能叫人一目了然。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泰伯第八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可称得上至德了,三次让了天下,但人民不知该怎样称赞他。”

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季历是太王的三子,季历生子姬昌,就是周文王。

泰伯知道父亲有立昌之心,所以让了。

《集注》说:“太王国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从,太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

这样讲太王就是曹操王莽一类的人物了,似乎不好。

《聊斋》第一篇《考城隍》,考中城隍的文章这样讲: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泰伯为善而不近名,比之让天下又进一步,所以称至德。

《新约》说: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基督教的哲学和我们不一样。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这一章“君子笃于亲”后面的,和前一句关连不大,似乎应当是两章。

葸,畏惧。绞,急切。

笃,亲厚。兴,起。偷、薄。

孔子说:“恭而没有礼,就会劳扰不安。慎而没有礼,就会畏缩多惧。勇而没有礼,就会犯上作乱。直而没有礼,就会急切伤人。”

恭慎勇直都是美德,然而如果无礼,章法就全乱了。

孔子说:“君子厚待亲属,老百姓就起于仁德。君子不忘故旧,老百姓就不会不厚道了。”

光武帝刘秀初起时,兄长伯升为更始帝所害,刘秀不敢表露,但是独居时不食酒肉,枕席上常有泪痕。这是“君子笃于亲”。

严光年轻时和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二人共卧,严光把脚放到刘秀肚子上。第二天左史奏说“客星犯御座甚急”,刘秀笑道:“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这就是所谓的“故旧不遗。”

刘秀可谓有古君子之风。

《史记》上讲,陈涉称王,老乡去找他,他的故人都是下里巴人,免不了出丑失态了,结果陈涉把老乡都杀了。故旧遗则民偷。这样的人别人怎么会对他死心塌地呢?后来陈涉便是死在自己车夫手里,那时的车夫就是现在的司机,身边的人把他杀了。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说:“看看我的手和脚。《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能免于毁伤了,弟子们!”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行的是孝道。此后“启手启足”便成为“善终”的代名词。

也有人认为免是“免于刑戮”,也有道理。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倍,倍同背,鄙倍就是鄙陋背理。笾豆,是礼器。

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来看望他。曾子说:“鸟快要死了,鸣声悲哀,人快要死了,说话多善言。君子应当重视的道德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就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正经认真,这样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注意言辞口气,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背理。至于祭祀礼仪,自有主管官吏在那儿负责。”

《礼记·檀弓》上看敬子这个人,举动失宜,出言鄙倍。曾子知道此人不可教诲,只是看他将来问病,还有一线好贤之诚,所以说自己将死言善,正言点化他,而所讲的也都是对症下药。曾子可谓是仁至义尽。

宋儒说曾子讲的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抬得过高了。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看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校同较,计较。吾友,指颜回。 

曾子说:“才能高的请教才能低的,知道多的请教知道少的;有好象没有,充实好像空虚,别人冒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

“有若无,实若虚”,讲得一点也不假,孟子说自己“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这个道理与“四体不言而喻”并行不悖。

《岭云轩琐记》:

唐一庵先生与门人讲“犯而不校”云:“今人但知颜子不校难及,不知一犯字学他不来。”问:“何说?”曰:“颜子持己应物,决不得罪于人。故人有不是加他,方说得是犯。若我辈人有不是加来,必是自取,何曾是犯。”

这和孟子说的相通。

《孟子·离娄下》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遂,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我?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己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君子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能保存自己的善心。君子存心以人,存心以礼。仁者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如果有个人他对我横暴无礼,那么君子一定自我反醒:我一定不仁吧,一定无礼吧,不然这种事怎么落到我的头上呢?反醒自己是仁的,是有礼的,那个人还是这样横暴无礼,君子一定又自我反醒:我一定是不忠。反醒的结果自己是忠诚的,而那个人还是横暴无礼,君子就说:“这不过是个胡闹的人罢了,像这样同禽兽有何分别呢?对于禽兽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这是孟子的“犯而不校”。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六尺之孤,指幼主。百里,一国。

曾子说:“可以把幼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交给他,生死存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