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金融的逻辑 >

第18部分

金融的逻辑-第18部分

小说: 金融的逻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他在未来10年里每年要存50000元才能买到这房子。在这种情况下,张三的储蓄压力是很大的,而且要等上10年才能买到自己的房子。其结果会如何呢?第一,在他28岁最能享受自己房子的时候,他却不能买房;而等他年纪大了享受房子和其它消费的能力不那么高的时候,他偏偏有房子。第二,如果张三这时候在谈恋爱,或许会因为今天买不到房子使他女朋友跟他分手了。第三,也许张三的单位能分给他房子,但条件是他必须先结婚;于是,为了得到房子,他不得不勉强提前结婚,或许留下终生遗憾。
  如果有住房按揭贷款,那么由于张三未来的收入流很好,今天可很容易得到按揭贷款,让他马上就能买到自己的房子,刚才讲到的这些问题就都没有了。所以,金融发展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很具体的含义,让张三李四们不必提前结婚就能在年轻时有自己的房子。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假设张三可以按30年还贷4%的利率借到50万元,那么在今天买房以后他每个月只要支付2300块钱,一年支付27600元,和之前每年50000元的存款相比,他的储蓄压力就会小很多。张三由此每个月少存的1700块钱又可以供他用于其它消费,让他在最能消费的年轻时候有更多的钱花,提高他一辈子的幸福。对整个经济而言,这会促进整体消费需求的增加,使经济增长得更快。如果整个社会都如此,到最后又会反过来增进人们未来的收入机会,让张三的未来收入预期不再是一年10万,而是更多。
  说到这里,我也可谈谈自己的感受。回想起来,在二十几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如果那时每天能多一块钱的消费,那么那时每天一块钱的消费带给我的满足可能要大大高于今天我每天多花1000块钱的满足感。还有就是,最近我跑过世界许多国家,这要是在二十年前,我会幸福得不得了。在那时候,我要是知道在一个月后有机会去北京或者上海的话,我会非常激动,要激动一个月。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我很年轻啊,那是通过花钱能带来的享受是最多的时候,也是最有能力花钱的时候。可遗憾的是,那时却是我最没钱的时候。现在让我去北京、去如何一个地方的话,给我的效用绝对是负效用,不再是享受而是累的感觉;而在20年前,绝对是提前几个月就很激动了,得到的效用绝对是正的。我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恰恰要说明,有没有金融市场的发展,最后就会决定是不是在你最能花钱、最想花钱的时候反而是你最没钱的时候,而你通过花钱得到的效用最小的时候又恰恰是你钱最多的时候。
  住房按揭贷款的效果是如此,很多其他金融证券发展的效果也会如此,都可帮助我们把一辈子中不同时期的收入流做些更好的安排,使我们不至于在最能、也最需要花钱的时候没钱花,而等到年老不想花钱也不需要花钱的时候又偏偏钱很多。金融证券发展的好处是帮助我们摊平一辈子的消费水平,让我们不至于一会儿饿得要死、一会儿钱多得无处花。金融证券能提高我们整个人生的总体幸福水平,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

  第57节: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3)

  金融技术的发展与家庭、社会文化
  金融发展与否对个人、对家庭的幸福和不幸福的意义到底还在哪里?在现代金融经济学模型中,我们一般都假设已经有很多的证券品种,可随便供你选择,你需要考虑的只是怎么组合搭配这些证券品种,由此安排退休养老、规避未来收入风险、防范未来不测之灾。过去两年我一直在思考,在美国确实有很多证券产品可供选择,金融证券市场已很发达,你需要做的真的只是做数理分析,为最优组合求解。但是,在传统社会里,你没有什么金融证券产品可供选择,那么在古代或者在现在中国的农村,人们是不是就不需要安排这个消费与投资组合、规避未来风险呢?如果需要,他们又是如何去实现呢?
  实际上,自古以来,不管有没有完备的金融证券市场,人们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针对退休养老、针对未来收入风险、针对未来不测之灾而提前进行规避,也就是要面对我们在经济学中讲的消费与投资组合问题。为什么呢?有一个很抽象的架构,比如从今年到明年,我可能运气很好,赚很多钱,也可能是运气不好,亏很多钱,后年也同样是这个样子,由此一年又一年地让命运带着走。在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工作、到晚年都会面对很多的不确定性。传统社会没有汽车,也就没有汽车保险,但会有水灾、旱灾、火灾、地震,或者生病,防老等需要。这些都是从出生开始都不可避免的问题,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每个人都会有风险规避的自然要求。
  但问题是,在传统社会里,没有股票,没有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也没有退休金和住房按揭贷款,他们是怎么去规避未来风险、安排不同年龄时的生活需要呢?他们靠的是后代,靠的是家族、宗族。如果按照现代金融理论的角度去理解,家庭的后代就是他们的股票、退休金、保险、信贷,这些证券被人格化地表现在后代的身上,后代是这些证券工具的具体替代。养子防老就是一个投资的概念,而且不仅仅是一个投资的概念,还是一个保险、信贷的概念。我今天把钱花在儿子身上,他到时候都要还回来;我今天把所有的保都投到他身上,但是等我老了要靠他。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过去传统社会里的证券并非不存在,而恰恰是以人格化的形式被具体地表现在后代身上。
  我们今天讨论的公司治理、股东权益保障问题,强调的是要用外部性的法律、法院和行政手段去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套在传统的家庭理念上,那会怎么样呢?父母亲作为投资方,作为保险的购买者,他们以后的利益,或者说传统社会中父母投在后代身上的养老金、保险金、信贷等,靠什么机制来保证呢?靠什么机制保证父母亲作为投资者能有所回报呢?传统社会里没有可靠的法院,你不可能要求法官来维护你的合法权益,你可以投诉到县太爷,但那些县太爷没有工夫搭理你。
  后代作为父母养老金、保险金、信贷的替身,这些都是隐形金融合约,它们的执行机制不是靠法官、检察院、警察,也不靠县太爷,而是靠文化。也就是说,社会与家庭文化的内容必须作相应的发展,以此来保证这些隐形金融合约的执行,文化是一个因经济需要而内生的隐形合约执行机制。
  比如,中国家庭里,老子说话时,孩子不可以还嘴。你从小就得养成这个习惯,每个父母亲在孩子出生之后就有责任给他们灌输这个概念:你要孝敬,要听话,哪怕这话是不合理的,你也只能听,不能还嘴。否则的话,等你长大之后你不是要无法无天、要随意犯上了吗?那不是让那些隐形金融合约未来难以执行了吗?—— 这些隐形的金融合约都是靠内疚来执行的,靠后代的内疚感来保证对上一代人的经济利益回报,而后代能不能有内疚感又恰恰是文化的东西。也就是说,父母必须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对每一个违背长辈意愿的言行都感到很内疚。如果能达到这个效果的话,等孩子长大以后父母就不用太担心自己的投资者权益了。我们从小吸收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为了确保隐形金融合约的执行而来的。

  第58节: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4)

  还比如,《三字经》里说,“父母在,不远游”。父母的未来都砸在孩子身上了,如果我的孩子随便远行,那我的投资利益就很难有保障了,我作为“股东”的权益就可能要受侵犯了。传统文化必须为了克服金融的不发展而内生。
  那么,这种文化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呢?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作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不管是这些年还是在很久以前,报纸上和我们生活周围都充满了这类不幸故事。我不是说不鼓励孝敬,孝敬应该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
  在很多美国家庭里,父母和孩子往往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关系,是一种以感情为主线的关系。因为,美国的父母亲自己已经有很多的经济保障,他们不需要把孩子看作是未来的保障,他们已通过金融产品的组合安排好了自己未来的方方面面,没必要把孩子培养得对自己言听计从,没必要把孩子训制得对每一个违背长辈意愿的言行都感到很内疚。因此,他们没必要背上传统中国家庭文化这种包袱。
  两年前,我在耶鲁带的一个朝鲜族博士生,跑来跟我说,他必须搬回洛杉矶陪他父亲,因为他母亲死了两年以后,他父亲已经没法和他妹妹过了。我就问他,“你有没有意识到传统亚洲文化给你造成了什么影响?因为等你几年以后回来读这个博士学位,就没有什么老师愿意带你了,因为你随时可能跑掉”。这个学生的潜力是非常强的,但由于他父亲要他必须回去,那就意味着他未来的职业发展肯定不会是最优的了。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那么以后我这个博士生也会这么要求他的孩子,一代代下去都会如此。长此以往,每一代人的职业追求和他们的潜能发挥肯定都不会最优了,这是传统亚洲社会的共同特点,是金融不发展造成的后果之一。由此可见,美国的金融发展也从这个角度使其整个社会效率那么高,因为在金融市场发达以后,父母亲不需要为了自己未来的保障而要求孩子无条件地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不会因为经济的原因要求孩子“父母在,不远游”。在美国家庭里,父母会支持孩子去任何一个最有利于孩子自身发展的地方,让他最好地发挥自己的职业潜能。
  这样看来,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个人尊严。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解放我们的个人发展空间。现在想起来,五四主张的“打倒孔家店”以及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这些愿望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金融市场的发达,那你实现这些愿望的工具就不存在。你“打倒孔家店”之后,回到家里还得面对如何规避未来不确定性的需要,结果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还得重建“孔家店”。

  第59节: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5)

  我简单地看了一下,美国也好,其它国家也好,到底是个人主义盛行还是集体主义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那么它即使想鼓励个人主义,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没有相配的金融市场的支持。可以想象,之所以那么多的传统社会都推崇集体主义文化,那也是没得选择之举。只有推崇集体主义文化让每个人都忘了自我,才能让那些人格化了的隐形金融合约有得以实现的基础。
  研究公司金融的人有时会把企业的外部资本市场和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做一个区分。在缺乏外部资本市场所需要的制度机制的这些国家里,企业往往更多地依赖其内部资本市场,这就出现集团公司等结构,在集团内的子公司之间调配资金,其资本成本毕竟要低得多。其实,在家庭层面也是这样的,当整个社会的外部金融证券市场不发达的时候,家族和宗族作为一个内部金融证券市场就至关重要。宗族是一个无形的金融交易市场,交易的内容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许诺。这些许诺当然可以很值钱,也可以一文不值,关键取决于双方是否互相信任,使这些承诺被当成一回事。而家族中的血缘关系恰恰可帮助这些承诺更好地在家族这个小范围之内执行。
  在我老家那个地方,当家族里有哪家娶媳妇或者盖房子等这类一次性的大额开支出现时,其亲戚就会觉得应该尽最大可能借给那家钱,帮助他摊平这种大额开支所带来的短期财务冲击。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