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

第1部分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第1部分

小说: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仲景伤寒补亡论
作者:郭雍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81年  


徐序
属性:余幼习医。凡足以羽翼仲圣伤寒论者。无弗究心。即知宋有常器之、庞安常、郭白云三先生。常氏之书。世无传本。 
庞氏刻本已鲜。家藏抄本。亦多缺误。原本藏江村袁氏。后归顾抱冲。抱冲殁。归员峤黄氏。近将梓而寿世也。至郭氏 
补亡论。予家旧藏抄本。熟读寻绎。有年所矣。是书重刻于明之季世。观青田刘公序文。知是时已将失传。苟非重刊。 
至今泯没久矣。余年逾六十。崦嵫晚景。身世匆匆。爰属及门暨儿辈。详为校核。付之枣梨。亟为流传。将使古人羽翼 
仲圣之苦心。不湮于今日。亦斯道之幸也夫。一切详于凡例。剞劂告竣。因徇及门之请。复弁数语于简端。愿与同志者 
质之。是为序。 
x道光元年岁在辛巳长至日长洲后学徐锦识x 


刘序
属性:夫人禀阴阳五行而有生。乃以寒暑七情而伤其形。卒不免于夭殇。以至不能保夫造物之所畀也。圣人出而悯焉。为 
之尝百草而设其治。着灵素诸经而阐其理。既而有仓公华佗扁鹊仲景诸君。相继着论以晰其治。于此道益明而术益精。 
民众之有疾者。可赖以保其生矣。无如岁久人湮。书帙沦丧。读者每慨其文理未贯。精义不彰。前宋代中州有郭白云者。 
兄弟名医。穷经探索。洞彻病情。每三复仲景之书而叹其亡失。乃更阐其奥而发其微。作补亡论一书以全其义。其于两 
感。 
阴阳交、阴阳易及 痉等论。尤为详切精博。真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令读者心目一清。足补仲景之残缺。惟是宋时刻 
本。传至元纪。兵火之间。又复亡其第十六卷中数十条。其间妙义精论。尽皆湮没不可复闻。良可惜哉。其所存十九卷 
有余。若不寿之梓。安知其不再亡失耶。俾生民之有疾痛者。何所赖以获免夫夭殇。保全其造物所畀乎。兹刻也。亦同 
于神农黄岐之用心也矣。是为序。 
x大明万历甲戌仲春嗣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前奉敕提督操江历掌南京前后左右督 
府事侍卫护军诚意伯芝田刘世延题x 


朱子跋郭长阳医书
属性:绍熙甲寅夏。予赴长沙。道过新喻。谒见故焕章学士谢公昌国于其家。公为留饮。语及长阳冲晦郭公先生言行甚悉。 
因出医书历书数帙曰。此先生所着也。予于二家之学。皆所未习。不能有以测其说之浅深。则请以归。将以暇日熟读而 
精求之。而公私倥偬。水陆奔驰。终岁不得休。复未暇也。明年夏。大病几死。适会故人子王汉伯纪自金华来访。而亲 
友方士繇伯谟亦自籍溪来。同视予疾。数日间。乃若粗有生意。问及谢公所授长阳医书。二君亟请观焉。乃出以视之。 
则皆惊喜曰。此奇书也。盖其说虽若一出古经。而无所益损。然古经之深远浩博难寻。而此书之分别部居易见也。安得 
广其流布。使世之学为方者。家藏而人诵之。以知古昔圣贤医道之源委。而不病其难耶。予念蔡忠惠公之守长乐。疾巫 
觋主病蛊毒杀人之奸。既禁绝之。而又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使治疾病。此仁人之心也。今闽帅詹卿元善实补蔡公 
之处。而政以慈惠为先。试以语之。倘有意耶。亟以扣之。而元善报曰。敬诺。乃属二君雠正刊补。而书其本末如此以 
寄之。抑予尝谓古人之于脉。其察之固非一道。然今世通行。唯寸关尺之法为最要。且其说具于难经之首篇。则亦非下 
俚俗说也。故郭公此书。备载其语。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释之。夫难经则至矣。至于德用之法。则予窃意诊者 
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长短。以是相求。或未得为定论也。盖尝细考经之所以分寸尺者。皆自关而前却。以距乎鱼际 
尺泽。是则所谓关者。必有一定之处。亦若鱼际尺泽之可以外见而先识也。然今诸害。诸无的然之论唯千金以为寸口之 
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皆由是而却取焉。则其言之先后。位之进退。若与经文不合。独俗间所传脉诀五七言韵语者。词 
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寸尺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指。然世之高医。以其赝也。 
遂委弃而羞言之。予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见其说于此。以俟明者而折中焉。 
x庆元元年乙卯岁五月丙午鸿庆外史新安朱熹书x 


自序
属性:素问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又曰。标本已得。邪气乃服。夫所谓标本者。一体本末 
之事。今病与工。自非一体。何其言标本也。盖谓某病为本。则以治某病者为标。因其本而治其标。则工与病。 
自成一家矣。且如病伤寒者。以伤寒为本。则亦以能治伤寒之工为标。此所谓标本已得。邪气乃服也。如以伤 
寒为本。而以能治痹疝之工为标。则标本不相得。邪气何缘可服哉。素问论此。乃以得不得为言。圣哲之意可 
见。况病有轻重。工有高下。重病须高工。亦谓其标本相得也。扁鹊曰。人之所患患疾多。医之所患患道少。 
道少疾多。此标本之所难相得也。凡病固皆难。惟伤寒为特甚。盖人之疾痛。或在皮肤。或肌肉。或骨髓。或 
五脏六腑。着则久而不去。未有入经与经气流通者。惟伤寒之毒。能入大经。与经气相搏。经气不能胜。反藉 
经隧恣意攻人。人为之拱手待毙。昔之所谓流注血气。生养人命之经。今化为寒温热毒。毒人生命之经矣。 
是岂他疾之比哉。故自古以为难治之疾。方其疾作之始。日传一经。初传之际。证或难辨。用药尚疑。当是之 
时。其工在明。及传证之始。急于用药。犹豫则差。其工在断。一经既过。又将别传。新故相乱。其工在审。 
为之工者。自非六日之传。昭然豫判于胸中。亦未易酬对。三阴三阳之变。彼如疾风骏马。过不暂停。而欲逐 
其后而攻之。谬矣。况有异气间袭。变动随出。或表或里。超然若神。不可以常拘者。将何应之。故仲景曰。 
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信斯言也。自非心精学博。机运无穷。未有不触途 
面墙。倒行逆施者。此所谓贵于标本相得。而后邪气乃服也。惟其最为难治。故自张长沙以来。特为注意。 
辨析毫厘。动辄十数万言以训后世。今医方论说。复无详于伤寒者。昔云难治之病。今反为晓然易见之疾。 
患在常人苟且。不诵其书耳。则书之为后人利。岂不溥哉。是以陶隐居称仲景之书为众方之祖。孙真人叹其特 
有神功。良有以也。雍之仲兄。字子言。尝通守夷陵秭归二郡。幼以多疾喜方。遍访名医。时尚及见常器之、康醇 
道辈。 
遂悟医师氏之学既久。深得于仲景之论。每叹此学大难穷尽。今则其道将绝。时为雍言之。雍初得闻仲景之书。未 
甚领 
略。渐磨日久。及老后笃好之。叹已晚矣。昔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伤寒杂病论。雍之用心。 
亦复为此。虽学识疏略。无高人之见。而一言一事。上必有所本。中必得于心。而后敢笔之于书。尽去世俗妄 
论欺惑之术。常如天地父母临其上。庶几后世复有扬子云。始知雍言之不谬也。今所论次。自岐黄以及近代诸 
书。凡论辨问答证治。合一千五百余条。总五万言。分七十余门。集成论说二十卷。方药五卷。雍闻医家有好 
事。或三十年而着论。或二十载而成书。其用心精专。故足以垂世。如雍行年八十。日暮途远。志在速成。 
安能久于斯道。是以不逾年而略举大纲。亦由前人之述已备。继踵有作。不过书札之力而已。未能免疏略 牾 
也。后之君子。或怜其衰晚昏谬。疏其失而正之。以成其美。此诚有望焉。嗟乎。予生不辰。上不得见张长沙 
孙真人。北面抠衣而请。下不得进于庞朱二氏之前。独抱遗书。呻吟于深山穷谷之间。啜菽饮水而不厌焉者。 
乐在其中矣。昔孔子多能鄙事。子夏虽小道必观。圣贤尚且不废。况后人乎。幸不以猥吝见黜也。 
x淳熙八年岁在辛丑暮春之月河南郭雍谨叙x 
近世诸家伤寒书。如高文庄伤寒类要。未得本。庞朱二氏。传世已久。常器之补治论。虽略有传。而不 
得善本。今有文阙者补之。讹舛者正之。疑不敢用者去之。庶不累其名。后来者惟王仲弓监丞一书。颇有发明。 
遇前人阙则取之。自此而下。非所当录。虽有传于世者。未足为后世不刊之说也。 

卷一
伤寒名例十问
属性:问曰。伤寒之名何也。王叔和撰次张仲景之言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 
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问曰。伤寒亦名热病何也。素问三十一篇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又曰。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故素问 
皆谓之热病。而三十二篇。有肝热病。心热病。脾热病。肺热病。肾热病之名。及其病证刺法也。 
问曰。伤寒有五何也。难以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是也。何以一 
病而有五名也。雍曰。其病皆伤于寒。其为病皆热则一也。然而有五名者。因四时之变气而言也。冬有风寒二证。 
故冬为中风。为伤寒。春为温病。夏为暑病。亦曰热病。秋为湿温。此皆重感于四时之气。故异其名也。总而言之。 
则皆曰伤寒曰热病。故王冰言论其发病。皆为伤寒致之是也。谓之热者。其证皆热也。 
问曰。何以谓之温病。素问三篇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故王叔和述仲景之言曰。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 
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素问所谓热病。谓四时之病。其病皆热也。后世以暑病为热病者;谓夏时之气 
热。最重于四时之热也。 
问曰。时行之气何如。叔和述仲景之言曰。阴阳大论曰。春气温 
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如春时 
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 
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也。人感非时之气。是以一岁之中 
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问曰。素问言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何也。仲景叔和曰。气候有应 
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亦时行 
之一也。雍曰。巢元方病源。以伤寒、时气、温病、热病。分为四种。伤 
寒冬也。时气疫也。温病春也。热病夏也。虽各具数十候。究其证治。 
皆不相远。 
问曰。古书言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亦时行乎。雍曰。此则上古谓 
之岁露也。时行者。失时之和而中病者也。何以谓之岁露。灵枢七十 
九篇曰。冬至之日。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 
半至者。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书至者。万民懈 
怠。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此黄帝所谓岁之所以皆同病者。又 
非失时之和而中病也。故特谓之岁露。 
问曰。伤寒之与岁露何如。雍曰。岁露者。贼风虚邪也。因岁露 
而成伤寒者。其病重而多死。四时伤寒者。因寒温不和而感也。其病 
轻而少死。上古之书论岁露。自越人仲景之下。皆不言及之。今虽有 
遇岁露而死者。世亦莫之辨。皆谓之伤寒时行也。 
问曰。有以伤寒温疫为不异者何如。孙真人曰。短剧云。古人相 
传伤寒为难治之疾。时行温疫是毒瓦斯之病。而论治者。不判伤寒与 
时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不说 
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病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 
其要云。 
问曰。伤寒何以谓之卒病。雍曰。无是说也。仲景叙论曰。为伤 
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标其目者。误书为卒病。后学因之。乃谓六七 
日生死人。故谓之卒病。此说非也。古之传书怠堕者。因于字书多 
省偏旁。书字或合二字为一。故书杂为杂。或再省为卒。今书卒病。 
则杂病字也。汉刘向校中秘书。有以赵为肖。以齐为立之说。皆从 
省文而至于此。与杂病之书卒病无以异。今存伤寒论十卷。杂病论亡矣。 

卷一
叙论五问
属性:问曰。或谓伤寒为横病何也。孙真人云。俗人谓之横病。多不解 
治。皆云日满自瘥。以此致夭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觉不佳。即须救疗。迄至于病愈。汤饮竞进。折其毒热。自然而瘥 
。必不可令病气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毙也。 
问曰。凡有疾不时治何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