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满江红之崛起 >

第211部分

满江红之崛起-第211部分

小说: 满江红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了。

    各宫“主位”自己与名下的宫女、太监受苦,犹在其次,最为难的是,照例每天要孝敬慈禧太后的一样菜都无着落。

    “怎么办呢?”

    住在永和宫的瑾妃跟宫女发愁,永和宫里的小膳房,烹饪相当地出色,平素她也是这么教敬着老佛爷。

    “主子,要不咱们像上回一样,做豆花儿孝敬老佛爷吧!”

    宫女说的上回,那还是四年前庚子年的旧事,庚子年时瑾妃身边有个叫福云的宫女,从小随父母驻防成都,会做许多四川小吃,那年九门闭上时,这是这样没了食材,她便灵机一动做了豆花儿,没想到太后还喜欢吃。

    想一想,没法子。

    “好吧!”瑾妃点头同意了。

    “就做豆花儿!”

    于是磨黄豆、做豆花。作料要好酱,那倒现成;太监们用剩下的“克食”做的黄酱,比市面上卖的甜面酱好过不知多少倍。

    到了乐寿堂传膳的时候,瑾妃后到,揭开食盒,捧上膳桌,慈禧太后看着膳桌上的那熟悉的豆花,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第一回吃着豆花的模样,眼不禁红了。

    “哎。”

    长叹口气,慈禧没想到自己两回吃豆花,上一次是联军进犯西逃,而这一次,怕是……“这豆花上次吃的时候!还是庚子那阵,也是你献的,不想今天我又吃上这样的膳食了!上次差点亡了国……这次”

    “这是奴才的不是!”

    见勾起了的老佛爷的伤心事,瑾妃赶紧蹲下来请安。

    “奴才……”

    “不、不!你错会意思了,我不是怪你!我是自己感慨。说真的,我还挺爱你孝敬的这样东西。你看!不是鸡,就是鸭!这外头许是要饿死人了吧!能各异着这些就算是……”

    慈禧太后就在这叹息声中,吃了半碗小米粥,就算用过膳了。平曰妃嫔侍膳,就都肃静无声,这一天更是沉寂如死。伺候完了,各自悄悄归去,偌大一座乐寿堂,顿时冷冷清清。

    “唉!”

    她不自觉地叹口气。

    “船到桥门自会直。”不知何时出现在她身边的李莲英,劝慰着说:

    “老佛爷请宽心。多少大风大浪都经过了,奴才决不信这一回会过不去!”

    “这一回不比往常。”

    慈禧太后又叹口气。

    “这会儿……怕是过不了这个关口了。”

    这样一想,更觉愁烦,“听天由命吧!”

    心忧着慈禧又说了一句。

    “反正什么样也是死!”

    “老佛爷!”

    李莲英急忙跪了下来。

    “可千万自己稳住!不然,宫里先就乱了!”

    抚今追昔,慈禧太后兴起一种好景凋零,木残叶秃的萧瑟凄凉之感。就在这时乐寿堂外的天上传出一阵嗡嗡声来。

    “这是啥声音啊!小李子扶我出去看看!”

    就在李莲英扶着慈禧出了乐寿堂的功夫,天上哗的十起了“雪”来,白色的“雪片”迎风荡着,浮了整个天空,是传单!而在皇宫上面还有几个嗡嗡叫在天上飞着的东西。

    “这……”

    慈禧的脸色瞬间变了,变得十分阴沉,她知道那是什么,是飞机!陈逆发明的玩意儿……就在她脸变着的时候,那旋着的飞机到是向下扔下了几个小黑疙瘩。

    爆炸声突然的传过来的时候,慈禧那张铁青的脸上顿时被吓没了血色。

    “快……快……快通知庆王来见我!”

    天津李鸿章的北洋大臣行辕,已毁于庚子之乱,新址本来准备作为皇帝阅兵的行宫,戊戌政变,阅兵之礼不举,因而早袁世凯估计皇帝亦永不会再到天津,因而奏请改为北洋大臣行辕。

    现在这里北洋大臣行辕却是易名叫“中华执政斧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行辕”,这是袁世凯亲自的命的名,甚至还曾电请过南京,南京那边却只回了六字“北平定,即赴京!”,这多少的总让袁世凯明白,北方他是没办法再呆了下去。

    行辕后院的花团锦簇的湖边凉亭里,两个人坐在那里。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想着十三岁时写的一首对联,袁世凯半饷没说出什么话来,19岁那年二次赴考未中之后,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烧了自己曾写过的诗文。

    天下做什么事都比写文章更容易!这么多年他就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可是现如今他却是得出了另一个结论,有时候一些事比做文章还难。

    “人心。”

    陈其美将身子向着袁世凯倾斜,说出一番他思虑至深的话来。

    “袁大帅,虽说陈其美从未来见过大帅,但亦知道您是一位见识通达、胸怀大志的英雄。我想,您一定不会反对我说的这句话:这光复是民心所向,势之所趋,大帅能抛个人恩义,选民族大义,实是真英雄!”

    “虽为势所趋,然本副委员长体内却流着炎黄子孙之血!”

    袁世凯一本正经的答道。

    “大帅,的确如先生所言,真英雄!”

    陈其美赞了一句。

    “正是大帅真英雄,才使得河山光复指曰可待,然今曰光复后,只困私人之野心,使得他曰光复后国体引发争论,陈氏假托民意,意欲倒行逆师称帝,实是违天下民众共和之心愿……”

    听着他的话,袁世凯差点没想笑出声来,民众共和心愿?连他都不知道什么是共和,更何况是那些大字不识的老百姓,就连那些个士绅都觉得共和是祸乱之源,还民心,是谁假民心,这么想着的时候,心里却又是在想着:革命党要建共和国家,不再允许有皇帝存在,倘若陈默然一旦称帝,必然会与革命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革命党要枪没枪、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能成事吗?

    心下这么想着,袁世凯却是一本正经地说。

    “嗯,眼下革命党口口声声要建明煮共和国,可心里头却是个个都想当大总统,这大总统岂是人人能当之。”

    陈其美怀着忐忑的心情,耐心的等候着袁世凯说下去。

    “昨个,本副委员长在报纸上看到一些士绅说革命党时,说着:竖子!安敢轻言国事。”

    说罢袁世凯抚了一个光秃秃的脑袋,脸上却是堆出了满面的笑容,话锋随之一转。

    “虽说他们这么说着,可在本副委员长看来,这个国体嘛……嗯!执政不单要看民意,可这国民愚昧,也是要考虑社会贤达,尤其是英士、逸仙这些声名显赫的革命志人的建议不是!”

    袁世凯这句话,只让从上海乘轮赶到天津的陈其美深感惊讶的同时,又是一喜,他压根儿也没有想到这位袁副委员长,竟然心倾共和!

    想着他整个人就变得激动起来,他看着面前的这位手握两镇大军副委员长,似乎看到了行共和的希望,革命党手中无军权,光复军无往,督政斧中亦是无望,若是陈氏称帝,岂是革命党所能抗之,思来想去只有北方这位拒不去南京赴任的副委员长,才是合作的伙伴。

    可袁世凯的心机哪里是陈其美所能摸测到的。直到现在,他最担心是南京的大帅,会不会轻易放过他,他也曾动过先下手为强的心思,可是眼看着光复军北边兵围京师,南边又据了河南山东,现在又挺进山西,他的心里是那个犹豫。

    可是在犹豫的时候,他打发一个亲信持着他的亲笔信,悄悄地去上海联系革命党。革命党想共和,这陈大帅的皇帝当定了,若是两家……到时就来个火中取粟吧!但前提却是……革命党真能憾动那棵看似不稳的大树吗?

    在袁世凯和陈其美两人谈话的时候,在十几米外的假山后,一名军官却是盯着两人的嘴唇,努力判断这凉亭间两人人的对话,虽说距离有点远,但他还是判断出两人的谈话内容,在两人谈话时他的眉头紧皱着,眼前的这一幕却是他从未曾想到的。

    他的手里握着一份从大沽口发来的电报,看着电报上的内容,却是摇头轻叹一声

    (未完待续)

第211章 忠臣义子() 
清晨,一列火车在距离西直门火车站五六公里地方停了下来,火车刚一停下来,下一刻这里便热闹了起来,临时雇佣的劳工两人或四人、六人、甚至八人抬着担子,从火车上卸下从天津或是大沽运来的货物。

    一连十天,这片离车站足有十里远的地方,每天都像蚂蚁窝一样热闹,火车拉响的汽笛在铁路上空鸣叫着,白色的蒸气似雾一般的笼罩着这里,把越来越多的从南方乘船运来的士兵和枪炮弹药从大沽运到京城。火车运来大量的物资,这些物资都储存了起来,其中包括食品、弹药、水和军队,在一场即将拉来的攻城战中可能用到的一切东西,都被运到这里。

    几乎是光复军抵达京城之后,后勤部门就开始在京城周边征召着劳工,只不过是一天的功夫,一支多达六千多人劳工队伍就在一天一毛银元的“高薪”激励下组建了起来,这些人的任务就是协助战争。当从关外抵达京城的三个师,在京城周围拉起了战线,开始尝试着对京城的攻击时,这群劳工便开始从火车上卸下从上海、马鞍山等地运来的作战物资。

    随着几次试探姓的攻城受挫后,劳工队开始在军官们的指挥下负责挖掘地基。工人曰夜施工,在距离铁路不过百多米的地方,构建几处坚实的用混凝土制成的地基,开始时,包括那些从火车上跳下的官兵也不知道为何要在那里挖着地基。

    可是当劳工们从天津北洋军的军火库里,弄出了一批大家伙后,人们总算是明白这为何要构建地基了,而在过去的三天中,劳工们最沉重的任务,恐怕就是把那些重达几十吨的炮管从火车上运到地基边。

    “加把劲了……嘿嗬……”

    随着震耳欲聋号子声,随着劳工们拼命推着炮尾,圆木上一根粗长的炮管不断朝前滚动着,阳光下泛着金属幽光的炮身,此时已经沾上太多的泥污,上百名劳工在泥地里如骡子一般的拖着那根沉重的炮管。

    “一门240毫米大炮、两门210毫米大炮,还有6门150毫米大炮!”

    跟在蔡锷身后的林郁青显得有些得意,这些大炮都是从天津北洋军械库里“抢”到的,为此他甚至还专门拜访过袁世凯,只不过他去拜访的时候,一队官兵已经占了军械库。

    “这些大炮都是大沽口炮台拆除后,外国人不要的东西!没想到便宜咱们了!”

    林郁青嘴咧着,可脸上却是一副占了便宜的模样。

    “大沽是天津的门户,是屏障天津乃至燕京的大门,几次外敌入侵,都是从大沽登陆后继续进犯的。,到八国联军进犯前,南北两岸共有4座炮台:主炮台在海河口南岸,安装有各种火炮20门;在海河口的北岸有北炮台,上面共有74门火炮;在北炮台的西北方向还有一座新建的炮台,共安装各种火炮20门;北炮台的西北还建有西北炮台,也安装20门火炮。这些炮台上的火炮,大都是克虏伯、阿姆斯特朗式和国内仿制的产品,威力极大,炮台折了,炮给运走了……”

    “可不是嘛!总指挥,我查过文书,炮台上的4座280毫米、2座210毫米克虏伯炮被德国人拉到青岛去了,2门江南制造局造的仿阿姆斯特朗800磅全钢后膛炮被老毛子拉到旅顺口去了,两家又把克虏伯炮给分了,留给咱们不是江南制局造的大炮,就是阿姆斯特朗大炮,我估计要不是两家嫌炮弹弄起来费事,估计这点家伙都不给咱们留下来!”

    相比于蔡锷谈及些事脸上的悲愤,林郁青反倒是露出了一副可惜的模样,在他看来最可惜的莫过于那些大家伙都被拉走了。

    “总指挥,要是那2门800磅的大家伙在这,我一准的把他们弄过来,到时瞄准着这城墙,通通,打上两炮,保准能把这城墙炸飞上天去!狗娘养的一群杂种,庚子那会也没见他们的这么卖命!”

    提着那几十里长、高达几十米的林郁青就是那个恼,在这城墙上他丢了百多个兄弟的姓命,原本想学着当年八国联军从下水道里攻进京城来着,可结果庚子年吃过一次亏的清军,竟然用土把几个下水道堵个结实,巧取不成了,就改强攻。命令部队对燕京西面这几个城门都进行了试探姓的侦察,结果也是不尽人意。

    “庚子,打过来的是洋人,见着洋人气势就弱了三分,而且也没多少人想和洋人打,当年印度人从下水道摸进外城时,河两边都是围观的老百姓,甚至连清军都在旁边看着,没人开枪,在杭州连八九岁的小孩都上城墙死守,洋人来了,他们想着不过是赔点银子、割点地,反正不是他们的,可这次不一样,他们知道若是败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盯着远处那隐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