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02a道德经释义(城虚子) >

第6部分

02a道德经释义(城虚子)-第6部分

小说: 02a道德经释义(城虚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前一个“绳”是动词,即结绳。后一个“绳”是名词,即绳子。“绳绳兮不可名”,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人体基因组的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人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包含着来自父母的阴阳两套染色体,基因组就是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呈双螺旋结构,如同一条不停地扭动的绳子,这也就是首章所说的“玄之又玄”。“不可名”,是说无法为它具体命名。在老子看来无法命名的东西,却被现代科学命名为人体基因组,且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随着科学的发展,老子所创建的宏伟的哲学大厦之门,必将逐渐为人们所开启,并为整个人类带来无上的福音。 
  “复归于无物”,是不停运动着的基因组“远逝”的结果。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种状态、景象是对心灵而言的,对自我而言则“无状”、“无象”。之所以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说的。 
  “是谓惚恍”,是说基因组处于飞速旋转状态,闪烁不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说飞速旋转的基因组是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周流不息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修道者执着于古人所遵循的认识世界的道路,用来抵御今人只追求外在名利(有)的思想观念。能够知道远古万物的起源并能认识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因为道都作了真实的记录。这是说,人体基因组是一部记载着宇宙万物和人类历史的活的百科全书,只要具备了破译基因密码的功夫,也就把握了世界,把握了自我命运。 
  现代科学已证明,人类基因组蕴藏着生命奥秘,记载着生命信息,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但在老子看来,人类基因组不仅蕴藏着生命密码,还蕴藏着宇宙密码。只要破译了这些密码,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过去和未来。   
  本章是老子对人体基因组所作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表明了道是认识真理的真正源泉。老子号召人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不要再在违背自然规律的道路上走下去。当今人类应当醒悟老子思想,走“返朴归真”之路,遏制社会只片面追求物质文明而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毁坏的局面。                    
十四章 有道之士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善为道者: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微妙玄通:善为道者的功夫已进入识玄的境界,思想意识已经和大道相通。这样以来,他们就具有了奇妙的高深莫测的特异功能,以及一些不能为常人所理解和接受的观念、行为,故说“深不可识。”这是总言“善为道者”的特性。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正因为深不可识,所以只能勉强地描述一些他的外在形象。 
  豫兮若冬涉川:豫,迟疑犹豫,引申为谨慎小心。豫的另一层意思是欢喜、和乐的意思。综合起来理解,这一句是说,“善为道者”潜心修道,始终谨慎小心,即使进入高层境界,理应欢乐、庆贺,但在成绩面前却没有表现出半点的骄傲情绪,而是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就象冬天踩冰过河一样,时刻小心,以防陷入危机之中。 
  犹兮若畏四邻:犹,是慎惧的意思。“善为道者”与世人相处,无门户、宗族观念,无荣辱、贵贱之分,对人团结友爱,谦诚有加。“若畏四邻”,不是害怕四邻,而是以礼相待,他不为有超常的智慧而傲视四邻,相反却主动接近他们,以沟通情感和意志,体现的是谦下之德。 
  俨兮其若客:俨,是俨然的意思,表明容貌庄重。修道有成的人,对练功的态度是严肃的,表情是庄重的。他以朴为主人,自我不敢妄作妄为。表现在为人处世上,他爱人如己,敬重他人,没有主人的观念,而是甘做世人的客人,对人有礼有节,不做违背道德的事。因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 
  涣兮其若冰释:涣,是涣然的意思。修道之人安心静坐,排除各种恩恩怨怨和名利之心对心灵的干扰,使真气贯通全身,就会有浑身温暖如蒸,酥软融融的感觉,直至自失忘我,这正是涣然冰释的印证。有道之士悟证了这一道理,在人生的实践活动中就不会为身外之物所羁绊,从而全心投入到行道的事业中去。 
  敦兮其若朴:敦,是诚实、忠厚的意思。大道是至诚不移的,有道之士始终以大道来充实内心世界,使忠厚之德不断升华。因此,他给人的印象必然是至诚不欺、忠厚朴实的。 
  旷兮其若谷:旷,是广阔、空旷的意思。有道之士的功夫越深,道的境界就越广阔,破译的密码就越多。此时,他的视野早已跳出自我的圈子、家庭的圈子、亲友的圈子,而是放眼于整个人类的利益。他的山谷般的胸怀,天地般的意志,是常人所不能认识和理解的。 
  混兮其若浊:混和浊,都是愚昧、糊涂的意思。有道之士既然彻悟大道,有天地般的胸怀和志向,自然不会执着于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以忘我的精神,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这在有些人看来,劳碌一生而不为名利,无异于头脑简单、愚蠢的傻子。其实,真正浑浊的是那些执着于个人名利的人。雷锋式的“傻子”,才是人类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以上七句,是对“善为道者”的个性分别作出的描述。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谁能够静之以道,让那浑浊的名利之心得以慢慢地澄清呢?谁又能够动之以道,让那治国安民的远大志向慢慢地升起呢? 
  识道在于守静,守静才能逐步转变以名利为中心的价值观念。随着价值观的转变,社会上的不道现象得以逐步认识,济世安民的伟大志向也就随之形成。这一节,是老子对世道的忧心和对仁人志士的呼唤。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盈:充满、满足。蔽:疑为“敝”,旧的,和“新”相对,喻过时的、错误的思想观念。 持有这一功夫的人,不会自我满足。正因为不自我满足,才能不断地消除错误观念取得新的成就。   
  本章通过对“善为道者”的形象描述,体现了有道者的伟大人格形象。说明道德功的本质和巨大功用。                    
十五章 归根复命 
  致虚极,守静笃。   
  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全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忘我则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念完全被道的景象所吸引,情不自禁,万虑顿失,一灵独存。守虚至诚,守静至笃,才能进入道的境界。以笃诚之心反观内视,以不变观万变,这就是修炼道德功的存想术。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这是在道境中观察万物变化所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的一般规律。 
  道境之中,万物并作出现,我得以反复观察万物从生到死的发展过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归结到大道这一根源(真性)上来。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气脉舒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张三丰之《大道论》)“根”即是原神、真性。“命”即是元气、真气。常:客观规律、自然法则。 
  魂守静则元神动,元神动则元气长。率元神以长元气,可谓懂得了自然法则。懂得了自然法则,就会明白养生之道。否则,就会妄作妄为,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来。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懂得了自然法则,才能自我宽容,不以意气用事,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宽容则不偏私于任何一个器官,让真气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才能保全整个身体的健康;只有完全的身心健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会遵大道而行;遵大道而行,生命才会长久,且终身没有危害。   
  本章是老子对养生之道的阐述和论证。宇宙万物各归其根,然而归根必须复命。守静则元神动,守虚则元气实,元气充沛则元神旺畅,元气是元神的物质基础。这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础,有精则有神,无精则神灭。反过来说,精须神守,有神守护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总之,欲归根、复命,须守虚、守静。                    
十六章 太上 
  太上,不知有之;   
  道的境界太高的人,不被周围的人们认识。 
  真正的得道高人,有着出神入化的功夫,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即使你天天和他在一起,也不会认识他的真正面目,正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道家弟子称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这已是后来的事情,当时的人们大概没有谁亲眼见过老子显示神通,以至于老子的身世到现在还是一个迷。   
  其次,亲而誉之;   
  道的境界比“太上”之人低一个层次的,人们亲近他、赞誉他。 
  如果我们把这一思想放眼整个世界的话,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于耶圣、穆圣和佛祖。他们都是得道之士,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大师,但是他们却都不是博学之士,那么他们的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对象就是人体基因组这一天书,这也正是他们思想理论的源泉。耶圣的“天堂”的境界,穆圣的“天启”的境界,佛祖的“涅磐”的境界,就是老子的“道”的境界,只不过境界有高低罢了。为什么说他们是“其次”呢?这是因为他们对于道境中出现的景象缺乏深刻的理性思维,还认识不到那都是“物中之精,精中之信。”因此使自己的学说成为唯心论。见神不见物,自然不能为人类指明一条“长生久视”的康庄大道。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贴近时代生活,贴近人们的心灵需求,人们感其德,叹其功,惊其神迹,自然“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境界又低一个层次的,周围的人们害怕他们。 
  这一层次的人就是邪教教主。他们只是有了一些幻觉,还不知道为何物,就把自己装扮成救世主,打着传道的旗号,秘密结社,搞非法组织,宣扬歪理邪说,愚弄不明真相的信徒,致使信徒自杀杀人,严重扰乱社会,危害人民。中国的被立教、法轮功,美国的人民圣殿教、大卫教派,日本的奥姆真理教等等,无一不给社会带来可怕的后果,致使人们谈教色变,对此必须坚决取缔。   
  其次,侮之。   
  最次级的是社会上那些形形色色的小混混,他们打着修道、传道之名,行骗财、骗色之实。一旦真相败露。必招致人们的辱骂。   
  信不足,有不信。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求道的路程是艰难而漫长的,非有诚心和恒心不可。对此,世人有的相信却意志不坚,最终与大道无缘。有的人根本就不相信道这会事,片面认为这不过是骗人的神秘主义而已。真正的修道之士,平时悠然自得,默默无闻,即使功成事遂,返朴归真,周围的人也难以发现他圣人的面目,这是因为圣人从不自我炫耀的缘故。   
  本章是老子对天下修道者的分类。修道者的境界不同,世界观就不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造就什么样的人生。真正悟透天机的太上之人,已经认识到了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大道的推广、普及毕竟要等待时机,所以他是不会违背自然规律的。                    
十七章 治国原则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合乎自然规律的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仁义:仁爱和正义,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品德。智慧:人类特有的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是区别于兽类的主要标志。 
  老子是体道圣人,深明矛盾的对立转化规律,矛盾着的双方是互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