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百战奇略 >

第24部分

百战奇略-第24部分

小说: 百战奇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指使用经过选拔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赏罚严明、号令统一 
的正规大部队,采取边打边进、步步为营的正面进攻战法,这 
样作战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 :“不使用大部队实施正 
面进攻战法,怎么能够进行远程作战呢 !”东晋将领檀道济随 
同中外大都督刘裕北伐后秦而担任晋军前锋指挥官,他率军正 
面进攻洛阳,采取(分进合击,步步推进的)正规战法,迅速 
攻城破垒,俘获敌人四千余人。这时,有人建议将俘虏杀掉集 
中一起封土作高冢以炫耀晋军之武功 。但檀道济却反对说: 
 “讨伐罪恶,安抚人民,恰是今日应作之事 。帝王的军队是 
以申张正义为法度,为什么一定要杀人?”随后将俘虏全部释 
放遣送回家。于是,后秦民众为之感化而欣悦,相继前来归附 
的人很多。 

       【原文】 
      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推计①不能诱, 
利害不能惑,须用正兵②。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 
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法曰 :“非正兵,安能致远?” 
③宋檀道济④为高祖⑤北伐前锋,至洛阳,凡拔城破垒,俘四 
千余人⑥议者谓应戮以为京观⑦道济曰 :“伐罪吊民,正在 
今日。王师以正为律,何必杀人?”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⑧ 
感悦,相率归之者众。⑨ 

…  77…

百战奇略                                                          ·175· 

       【注释】 
      ①推计 :谓行以计谋 。唐本作“计谋”,王本及汪本作 
 “诡计”,皆可。 
      ②正兵:本篇这里是指经过选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 
采取“且战目前 ”、步步推进的正面进攻的大部队。 
      ③非正兵,安能致远: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 :“若非正兵,安能致远。” 
      ④檀道济:南朝宋将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 
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 
从刘裕讨桓玄入建康(今南京 )官至冠军将军。义熙十二年 
 (公元416年)又从刘裕北伐后秦担任前锋,以正兵战法 
 “长驱而进”,迅速攻占洛阳;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 
刘裕代晋称帝建宋后 ,进位司空,镇守寻阳(今江西九江) 
后为宋文帝(刘裕第三子刘义隆)所疑忌被杀。 
      ⑤高祖:指南朝宋武帝刘裕。但刘裕统兵北伐后秦之时, 
尚未代晋称帝,官至太尉,封宋王。 
      ⑥四千余人:汪本误作“四十余人”,今据史校改。 
      ⑦京观:亦称“京丘 ”。古代战争,胜利者为炫耀其武功, 
常常将敌尸收集一起封土作高冢,称为“京观 ”。⑧戎夷:这 
里是对后秦人的诬称。 
      ⑨本《正战》篇,马本及唐本、王本均无史例原文,仅在 
 《正战》篇目下注有“与前《车战》同断”字样。据清咸丰三 
年(1853年)麟桂刊本《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之《百 
战奇略·正战》篇下注文,所谓“与前《车战》同断 ”,是指 
 《正战》史例与前《车战》史例相同。为保持《百战奇略》一 
书具有百战百例这一特点的完整性,故据汪本《百战奇法·正 
战》篇史例补入,该史例系出自《宋书·檀道济传》。 

…  78…

百战奇略                                                            ·176· 

      本篇之后的《重战》、《佚战》、《乱战》、《合战》四篇与 
 《正战》情况相同,所缺史例皆据汪本补入,这里一并说明, 
以下各篇不再详注。 

…  79…

百战奇略                                                           ·177· 

                              43.虚战 

       【提示】 
      本篇以《虚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我处 
于势虚力弱的情况下,如何摆脱被动、争取主动的问题。它认 
为,在对敌作战中,如果我军力量虚弱,则应以“示形”之法 
伪装成力量充实雄厚的样子,使敌人摸不透我军的真实情况, 
它就不敢轻率进攻我。那么,我就可以保全实力,伺机再战了。 
力量虚弱而“伪示以实形 ”,实际上是一种以假乱真、迷惑敌 
人的方法,这在古代战争中,常常是处于弱军一方,用以保存 
 自己、待机破敌的一种战法。 
      本篇所引诸葛亮大摆“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的事例,虽是 
 “示形”惑敌的典型例子,但未必符合历史实际 。此例出自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裴氏 
在作注时已对诸葛亮大摆“空城计”一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我们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首先,与史实不符。阳平地处 
汉中,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 ),诸葛亮初屯阳平之时, 
司马懿尚为荆州都督,镇守宛城(今河南南阳 )。至建兴九年 
 (公元231年)三月,司马懿始奉诏与诸葛亮相拒于关中, 
而在此前后并未发生汉中阳平交战事。其次,与情理不符。既 
然司马懿亲率二十万大军抵御蜀军,且又探明亮兵少力弱,那 
么,从兵力对比上看,懿兵乃二十倍于亮兵。司马懿本可以凭 
借其压倒的绝对优势兵力,乘机围攻诸葛亮而一举歼灭之,怎 

…  80…

百战奇略                                                           ·178· 

么会因为疑亮有伏兵而率兵退走北山呢?这显然是不符合司马 
懿一贯用兵的特点的。另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载称: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 
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 
既然诸葛亮不肯让魏延统兵万人单独行动,那么,又怎么令其 
率重兵东下,而自己以少数兵力坐守孤城阳平呢?以上是我们 
阅读和研究此例不可不加注意的问题。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倘若我军兵力虚弱,应当伪装成实力强大 
的样子,使敌人无法摸清我军力量的虚实情况,敌人必定不敢 
轻易与我交战。这样,我就可以保全实力不受损失。诚如兵法 
所说 :“敌人所以无法同我交战,是由于我采取示形之法而改 
变其进攻方向的缘故。”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驻守在阳平关,派部将魏 
延等率主力东进,只留下万余人守卫阳平城。魏国大将司马懿 
率军二十万人前去抵御诸葛亮,与东进的魏延军错道而行,径 
直进至距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其侦察人员回来向司马懿报告 
说:诸葛亮所在阳平城中兵力不多,力量虚弱。而诸葛亮也知 
道司马懿军即将来到,担心他向自己逼近,打算开赴魏延处, 
却因彼此相距太远,事态紧迫已经来不及了。因此,蜀军将士 
个个惊慌失色,不知应当采取什么办法。然而,诸葛亮却神态 
 自若,镇静如常。他命令城中蜀军都放倒旗帜,停息鼓声,不 
准随便走出营帐;又命令士兵大开四面城门,于门前洒水扫地。 
司马懿一贯认为诸葛亮用兵谨慎持重,而现在却又摆出虚弱的 
姿态,因此怀疑诸葛亮于城中埋设有伏兵,于是便率领大军退 

…  81…

百战奇略                                                          ·179· 

往北山之下。到了第二天吃饭的时候,诸葛亮同他的参谋助手 
们拍手大笑说 :“司马懿一定认为我故意装出怯弱的样子,埋 
设着强大的伏兵,所以才沿着山麓退走了 。”蜀军侦察人员此 
时回来报告的情况,完全像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司马懿后来 
知道了这个情况,深为悔恨。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 
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 :“敌不得 
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① 
      三国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道②,魏延③诸将并兵东下,亮惟 
留万余守城。魏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径前, 
当亮军六十里,候还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军垂至, 
恐与己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将士失色,莫 
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 
大开四门,扫地却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势,疑其有 
伏兵。于是,率众北趋山。明日食时,亮与参佐④拊手大笑曰: 
 “司马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还白,如亮言。 
懿后知之,深以为恨。⑤【注释】 
      ①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语出《孙子兵法·虚实 
篇》。马本及诸本皆将“得”字误作“敢”,不符原义,故改。 
      ②阳平道:即阳平关。故址在今陕西勉县西。 
      ③魏延:三国蜀将。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字文长。 
      初以部曲随刘备人蜀,以勇著称,屡有军功,累官至征西 
大将军。诸葛亮死后,他与长史杨仪争权,兵败被杀。 
      ④参佐:谓僚属,助手。 

…  82…

百战奇略                                                            ·180· 

      ⑤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 
 “郭冲三事”。 

…  83…

百战奇略                                                            ·181· 

                               44.实战 

       【提示】 
      本篇以《实战》为题,旨在阐述对实力雄厚的敌人作战应 
取何种指导原则的问题。它认为,对于“势实”之敌,应当严 
阵以待,周密防范。只有这样,敌人对我才不敢轻举妄动。本 
篇所引“实而备之 ”,乃是孙子著名的“诡道十二法”之一, 
其意思是,对于力量充实雄厚的敌人,要严加防备它。历史经 
验表明,对于势强之敌,固然应当严加防备,而对势弱之敌, 
也不可以放松戒备。对于任何敌人,只有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切实做到有备,才能实现无患。这是为战争实践所一再证明了 
的客观真理。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奉刘备之命而率军驻 
屯荆州江陵的关羽,乘曹操调兵到淮南与孙权部队作战之机, 
亲率主力北上进攻据守于樊城的曹仁军 。攻樊之战,虽是关 
羽策应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略计划的一个重要步骤,并且 
取得了俘官斩将而“威震华夏”的军事胜利 ,但是,必须看 
到,此役由于关羽亲率主力北攻曹仁而与曹军胶着于樊城不得 
脱身,致使其江陵后方处于空虚无备状态,加之关羽因一时得 
胜而“意骄志逸 ”(见《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完全丧 
失了对东吴孙权觊觎荆州野心的警惕和防范,这就给曹操破坏 
孙刘联盟和为吴军后来袭取荆州造成可乘之隙 。所以,北攻 
樊城之战 ,关羽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某些胜利,但在战略指 

…  84…

百战奇略                                                            ·182· 

导上他却犯了因胜而骄、因骄而疏于戒备的大错,而最终铸成 
丧失荆州,败走麦城的可悲结局。这是读史者不可不引以为训 
的。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力量充实强大,我军应当严阵以 
待;周密防备它。这样,敌人就一定不敢对我轻举妄动了。诚 
如兵法所说 :“对于力量充实强大的敌人,要严加防备它。” 
三国时期,蜀国先主刘备尚为汉中王的时候,他任命关羽为前 
将军 ,授予其符节斧钺,让他率兵驻扎在江陵地区,这一年 
  (公元219年)关羽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公安和南郡两地,以 
防东吴来犯;自己亲率主力北上;进攻驻守樊城的魏国大将曹仁 
所部。曹操急忙派遣于禁等将率兵援救曹仁。时值秋季大雨, 
汉水暴涨泛滥,于禁所率七军都被洪水淹没,于禁本人投降了 
关羽,其部将庞德被关羽执杀。加之梁县、郏县和陆浑等地起 
义民众有的在遥远之地接受关羽的官印封号,成为他的支系同 
党力量,因此,关羽的声威一下震动了整个中原地区。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 
动。法曰:“实而备之。”① 
三国蜀先主为汉中王,拜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