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二人森林 >

第120部分

二人森林-第120部分

小说: 二人森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需要事先准备的材料就一样:麻袋。

    用夯土或是泥巴建房子有个别的材料难以比拟的优点,就是房子的形状完全不受限制。

    萨沙为了不跌份,在开始授课前还认真做了讲义,在何田给他的笔记本上画了不少图。

    图中的房子真是五花八门,想象力有多大,房子的样子就能有多奇葩,圆顶的尖顶的根本排不上号了,见过蜗牛型的房子么?胡萝卜型的呢?

    萨沙总结,“我觉得过去的寺庙里的泥塑神像,和盖泥巴房子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先用结实的材料,比如铁丝、竹子、木头搭个架子,再糊上泥巴,最后做表面装饰。”

    学术交流之后,大家开始了实践。

    萨沙绝不是个笨人,看他用来夯土的工具就知道。

    原始的夯土工具其实很简单,就是大木锤,把混合好的泥土反复敲打,逐渐成型,然后晾干了,就能当砖用了。

    萨沙的工具可是半自动化的。

    这工具分成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是个木头架子,可以调节宽度,木架下面有个木头叶轮,木架一半放在流水中,水流推动叶轮,皮带就能不断转动轮轴。夯土机的另一部分就是夯土用的槽了。

    把混合好的泥浆放进木槽,水流推动叶轮,叶轮带动轮轴,轮轴快速转动,木槽上方的大木锤就会不断砸下来,敲在木槽里的泥浆上。

    这个机器,像是个缩小了的舂米机。不过,村中磨坊里用的舂米机有一大排木柱和木槽,萨沙这机器只有一个。

    何田和易弦经过这几个月的磨练,木工活儿的水平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很快做出了自己的夯土机。木槽什么的都是现成的,重点是叶轮和转轴。

    有材料有工具,掌握了方法,夯土并不是太难的技术。但和任何技术一样,想要掌握,都得多练习。

    萨沙老师带着两位学员制作出的夯土砖摆满了屋子前后的空地,等待晾干。

    晾晒夯土砖的时候还要考虑阳光,不能让砖块表面干得太快,不然砖块很有可能裂。这时就得用草帘子盖住砖块。

    如果天气非常热,或者风很大,还得在草帘子上洒些水,保持湿润。

    据萨沙说,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后,一个人一天可以做出六百多块砖。

    夯土也可以用更大的模具。比如墙体模具。

    什么叫墙体模具呢?就是用木板搭一个空心墙,然后把混好的泥浆倒进去,夯打之后,等土干了,拆掉模具,墙体就做好了。

    这一招在盖房子时尤其管用。

    把混好的泥浆倒进去,夯打之后,等一会儿,拆掉模具,墙体就做好了。

    陶胚晒干后,何田郑重地带着萨沙在陶窑前摆了个小桌子,桌上放上小盘子,盘里装着沙土和三个锥形香丸,一脸严肃地焚香祷告。

    这个仪式让萨沙心生敬畏。

    毕竟,封窑之后会发生什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烧出一窑漂亮的陶器,还是一窑碎陶片,在这个时代,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一块松动的窑砖,都会造成令人失望的后果。

    接下来的每个步骤都很关键。

    何田先教萨沙然后把要烧的陶胚放在窑里,怎么在陶胚和架子之间放柴火,多大的木头块合适,全都要考虑到火和气流的走势,这个,只能凭想象力和经验了。

    放好陶胚和柴火之后,开火。

    这之后,何田依赖的工具只有这几样,用来挑开遮着炉口铁板的铁钎子;投木柴用的铁铲;一个陈旧的皮质手动鼓风器,长得像个尖嘴的手风琴;再就是劈木柴的小斧头了。

    除此之外,她只能依赖自己的眼睛。

    炉火的温度达到时,拉开铁板,能看到十分明亮的橙黄色,这个颜色越浅,炉子里的温度越高。

    就想她之前所说的,只要炉子还在烧着,就要不停地加柴,加柴,加柴,一丝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最初的两天,是何田和易弦轮换守护,萨沙旁观学习,等萨沙稍微上手了,每天夜里会让他轮守两三个小时。

    何田在窑炉前面搭了个临时的窝棚,几乎白天黑夜都守在窑前。

    这炉陶器的成功与否,在她看来,比以往的都重要。这可是和她的信誉有关的呀。

    他们的一日三餐,全是易弦来料理。

    之前何田准备了好多燕麦面包,易弦有时会炖一锅肉汤,有菜有肉,放在小陶罐里提过来,掰一块面包蘸着汤吃,或者是做成夹着苹果片和乳酪的三明治、黄瓜鸡蛋美乃滋酱三明治。

    苹果这种水果放在地窖冷藏,如果保存得当,可以一直吃到次年秋季新苹果成熟,倒不是太稀罕,美乃滋酱萨沙倒是第一次吃。做法也不难,就是蛋黄加白醋和一点点砂糖,再加上油,疯狂摇晃就成了。

    他对易弦提供的食物倒是很满意,不过,易弦看到何田嘴唇都要干裂了,胃口也不好,心疼他媳妇心疼得不得了,在饮食上又下了不少功夫。

    今天是黄瓜青椒丝凉面,明天是酸梅鸭胸肉饭团,再过一天又端来了姜汁撞奶。

    于是萨沙也有幸尝到了这个新奇食物。

    易弦把老姜磨成姜蓉,挤出汁,放在三个小碗里备用,羊奶从地窖的冰箱里取出来,加热到锅边冒气针眼大小的小泡泡就端下来,稍微放凉后用竹勺舀一勺,缓缓倒进放了姜汁的小碗里,在姜的蛋白酶作用下,碗中的奶就半凝固了。要想知道姜汁撞奶是不是做成功了也很简单,只要将一把小竹勺子轻轻放在奶皮上,要是勺子没有沉下去,那就是成功了。

    这时再将小碗放在冰箱里冰镇一会儿,吃起来那味道可美了,凉凉滑滑,又香甜。

    除了姜汁撞奶,易弦还做了樱桃果冻和红豆凉糕。

    取一块用猪皮和骨头熬成的明胶片或者一些寒天粉,温水化开,分成两份,一份加上樱桃汁,另一份加一勺蜂蜜和几片薄荷叶。

    先把樱桃汁倒进小碗里,倒到碗的一半就行,然后放进冰箱冷藏。

    一个小时后取出来,碗里的果汁已经成固态了,这时再放一颗樱桃,一片小薄荷叶,把另一份加了明胶的蜂蜜水倒进碗里,再次冷藏。

    再次取出来,小碗放在盘子上倒扣一下,就得到一个双色的果冻,一半暗红,一半晶莹清澈,能清楚地看到果冻里鲜红的樱桃和碧绿的薄荷叶。

    红豆凉糕其实也算是一种果冻。

    把熬好的红豆糖放温,加入明胶片或是寒天粉,搅匀,冷藏,出模,切成小方块,或是用花朵铁模压成花朵的形状,凉凉甜甜,红豆沙沙的。这个凉糕不会太凉伤胃,又有营养。

    萨沙每次看到易弦整治这些精致吃食,都主动向何田道谢,“沾了您的光了。”

    有易弦助力,烧窑进行得很顺利。

    谁料到,到了封窑那天,何田刚从窑顶下来,突然刮起一阵凉风。

    她皱眉,深吸一口气,“要下大雨了。”

    易弦和萨沙对视一眼,同样忧愁。

    果然,不一会儿,乌云满天,风雨大作。

    这时他们能做的,只有等待。还有祈祷。

    “看来祖先们不想让这手艺外传啊!”易弦拍拍萨沙的肩膀,惋惜地看着他。

    萨沙不服气地瞪他,“那怎么传给你了呢?”

    易弦冷哼,推开萨沙,搂过何田,在她毛毛躁躁的脑袋上亲一下,“我是外人么?”

    萨沙气得闷声摇头。

    雨过天晴后,大家的心情并没随着天气晴朗起来。

    到了开窑的时候,何田忧心忡忡,站在窑炉口愣愣出神。

    易弦拉拉她的手,“要不,我来开?”

    何田摇摇头,自己揭开了封窑的砖块。

    她还不忘告诉萨沙,拆窑的时候要怎么样做,怎么把陶器一件件取出来。

    封住窑炉的砖块全都拿开了,何田走进窑炉,拿起一件陶器,轻轻抚摸,再用力压一压,哈哈笑了。

    出乎意料,又或者其实合情合理,这窑陶器都烧成功了!

    萨沙的激动得原地转圈跑,握着拳头哇哩哇啦乱叫,何田和易弦则是感到欣慰和放松。

    取出的陶器一件件摆出来,何田又拿了干草,教萨沙如何捆扎杯盘碗盏瓶瓶罐罐。

    至此,她的教学才算完成了。

藕粉凉糕和炸藕饼() 
125

    萨沙在何田易弦建起了温室和养殖区之后;才带着他做好的这批陶器下山回家了。

    就像易弦当初说的;为了学更多的东西;他巴不得多留几天呢。

    何田易弦盖的温室;像萨沙原先设想的一样;为了让尽量多的光照进来;只有半截是墙;用的是他们一起做的夯土砖。

    第一次做砖的时候,何田他们就做了几种不同的,有的是全用夯土;有的在里面加了干草和萨沙这次带来的一些麦秆,还有的加了干草和羽毛。

    几种砖晒干之后,分别进行了耐火和隔热试验;对比试验结果之后;再做砖,他们就在泥浆里加了一定分量的麦秸秆和羽毛。

    因为察普兄弟也来帮忙;所以这个温室虽然是何田家目前所有建筑工程中最大的;但是很快就建好了。

    温室的上半截墙用的是白油布。

    这种白油布在春季集市萨沙也见过;是一家山寨厂商做的;大概是急于扩大市场;每样产品都比原先一直来了十几年那家厂的油布要便宜很多;何田他们买的这种,是最便宜的那种,当然了;也最单薄。

    同样大小的油布;都是折四次,最厚也最贵的那种会比这种高出快一倍。

    但是这个油布还是挺结实的。

    把两层油布缝在一起,中间缝出五十乘五十厘米的方格,每个方格四边留出大约三指宽的空隙,格子里填上些羽毛,依然透亮。填的羽毛还都挑的是颜色浅的,大多是野雁野鸭肚子上的毛。

    方格之间的空隙是给土墙中的木框架留着的,一面墙的油布做好之后,两人抱着油布站在梯子上,把油布的缝隙套在方木框上,一点点拉下来,这面墙就做好了。然后,再在两边钉上平行的三道木格加固。

    温室的房顶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方便除雪,温室的房顶也做成了斜坡式的,但是,另有玄机。房顶分成了四片,转动固定在内墙上的绞盘,正对绞盘的这片房顶就会像吊桥的桥板一样被拉起来,当它向上倾斜,覆盖在上面的雪如果没冻得太硬,应该很容易就会刷刷地落在地上。

    从温室里面看,这个机关更为清楚,四片房顶的三角形框架上有手指粗的麻绳,还有不知从什么机器上拆下来重新利用的金属轮。

    到了这时,萨沙对易弦是彻底服了。这不就是给温室房顶做成了羽毛被吗?萨沙上一次来的时候就问过何田,挂在树下晾晒的那些袋子是干什么的,何田说是羽绒和羽毛,羽绒,是最贴近禽鸟皮肤的那层细软绒毛,填进被子或是衣服里,又轻又暖和,大点的羽毛就用来做其他填充材料。

    这会儿,都用上了。

    不过,他还是问,“你们屋子外面的露台怎么没安绞盘啊?”

    易弦立刻拉下嘴角了,“本来安了,但是轮子不够了,只好又拆下来安在这儿了。”

    何田赶快说,“金属轮子安在露台上风吹雨淋的,不太合适,我们再做个竹木的多好。是吧?”说着对易弦甜甜一笑。易弦那张脸啊,变得可真够快的。本来是阴沉奸险脸(萨沙视角),一下就变得和煦多情了(依然是萨沙视角)。

    啧。这么会卖弄美色,难怪能骗着何田这么老实又能干的姑娘跟着他败家呢!

    温室里面还建了一道矮墙,把空间分隔成一大一小两部分,离屋子更远的,比较小的部分,是何田和易弦为家中的禽畜准备的。萨沙猜测,他们可能会再一点点加些细节,比如用木栏或是竹栏把不同动物分隔开,再做上小门之类的,没准再留出一个区域堆放牧草和饲料。嗯最好弄成两个,堆在养殖区两边,又能更保暖了萨沙盘算了一会儿,发现自己又在为人家操心了。

    还真用不到他操心,何田和易弦什么小细节都想好了,矮墙盖好后,上方用竹子和草绳做了围栏,确保鸡鸭不会飞到种植区。

    除了分隔区域,这道温室中的夯土矮墙白天吸收了阳光,夜晚就会缓慢释放出热量,温室中的植物、禽畜都会更暖和。

    至于种植区,也分成了好几份呢,苗圃也没像小温室那样全是方方正正的,方正的长条块全集中在温室两边,靠近浴室窗户的修成了几个半圆形和椭圆形的还有随意弯曲的,苗圃之间的地还又铺了一层切碎的干树皮和小石子,随着苗圃的形状蜿蜒。

    在浴室出水口,玄武岩混凝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