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黄金耳 >

第78部分

黄金耳-第78部分

小说: 黄金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翟建民回忆道:“徐展堂直接向张德勤询问,香港回归后,内地实行的《文物保护法》会不会延伸到香港?香港的文物还能不能自由出境?得到领导的明确答复,广大收藏家才安心发展,阻止一次文物外流的恶劣后果。”

    翟建民笑道:“我也是努力到去年才能成为敏求精舍的名誉会员,还不是正式!已经算是比较年轻的人,我看好老弟你!说不定过几年就是最年轻的正式会员!”

    吴天缘点点头,这点也是他努力的方向,所以要多赚钱,老一辈的收藏家逐渐老去,后人喜欢收藏的不多,手里藏品面临青黄不接的重要时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大收藏家仇焱之的收藏由香港苏富比先后进行了两场专拍,引发了竞价**。仇焱之专拍中的明宣德青花团凤纹棱口洗、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碗、明成化青花梵文酒杯、明宣德白釉碗等,大大小小多件明代精品官窑,被敏求精舍多位资深会员购藏。

    1984年11月,叶义医生去世后不久,苏富比在香港举办了他的藏品专拍,这些藏品包括明朝早期瓷器、青铜器、竹雕、犀角、宋朝画册等,如一件明成化缠枝莲纹碗以148。5万港元高价拍出。其中有不少拍品都是由敏求会员购买的,如天民楼主葛士翘就买下一件明永乐青花花果纹大盘。

    1985年6月,胡仁牧也曾将藏品交与纽约苏富比举办专题拍卖,该场拍卖共计79件明清瓷器,其中1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以110万美金落槌,创下当时中国瓷器拍卖最高价的纪录。

    时隔7年,胡仁牧又将余下的另一件再交苏富比拍卖,结果拍到260万美金,再创中国瓷器的高价。在香港,艺术品市场成交的很多天价中国艺术品,不少是为敏求精舍会员委托经纪人低调购得的。

    吴天缘计划真要等老一辈故去,自己就要顶上去!把重要的收藏都抢回来,放在天缘博物馆,永远留在故土。

    “你早点休息,张老后天才回来,你们也是熟人,以后有机会见面。先带你去见见叶老大,他的明式家具是一绝,不比王世襄老爷子的差。还有天民楼的葛老,青花上百件,绝对震撼。”

    翟建民离开,约好明天带吴天缘去见识一下,吴天缘很激动,又是吸收明代能量的好机会。特别是天民楼,几十件明青花,比博物馆都多,这也是他来香港的原因之一。

第138章 爽!

    吴天缘查过很多资料,这次来香港拜访敏求精舍的成员都做好功课。

    攻玉山房主人叶承耀医生,敏求精舍两届会长,30多年前已在香港古典书画收藏界享负盛名,其顶级明式家具珍藏更是蜚声国际。

    他的黄花梨及明式家具藏于1980和1990的黄金年代,高质且精罕,系列齐全,更得明式家具之父王世襄先生亲临香港鉴定及认可,并赋赠四绝句诗表扬。

    叶医生的明式家具,几乎全数购自嘉木堂,伍嘉恩女士是全球知名的明式家具专家,有黄花梨皇后的美誉,其深厚的専业素养和审美观,得到海内外藏家,学者以及博物馆专家的一致好评。

    “上次伍嘉恩五千五百万从安妮手里抢下王老的紫檀笔筒,她和王老关系深厚,一直视王老为偶像和师傅,自己也算继承了明式家具的大旗,让古典家具的魅力传扬四海。”

    吴天缘对于伍嘉恩还是很尊重,王世襄是第一个让世界了解明式家具之美,而伍嘉恩是真正把明式家具推向国外的人。每年苏福比都有嘉木堂的专场,去年十几亿高价成交,可见明式家具的吸引力。

    “说起来我最喜欢的就是木质家具,以后专门设个展厅,展示明清家具,这点观复的马先生倒是走到前面。”

    观复最精到的就是家具和瓷器,特别是家具,早年马先生买了很多低价家具,建立起完善的收藏体系,现在去观复参观,最多的也是家具。

    第二天一大早,翟建民就接上吴天缘,去找叶成耀吃早茶,来到一个小馆子,见到已经八十多岁的叶老。

    “来,边吃边聊!”

    叶老很清瘦,精神很好,看见吴天缘直接让坐下,边吃边聊。

    “老张给我提过你,说是见过最厉害的年轻人,今天终于见到真人了!”

    吴天缘赶紧客气,恭敬的回答叶老的问题,对于真正的收藏大家,他很是尊重敬佩。

    “明年是我从医的第50年,作为一个皮肤科医生,很多人问我为何会爱上收藏?”

    叶成耀笑道:“对收藏的爱好是受家族的影响,我五叔父过世,从叔父那里继承了古玉收藏以及攻玉山房的斋号。凭借叔父留下的一批古玉,我得以加入敏求精舍,后来两度成为该团体的会长,收藏一发不可收拾。”

    叶老对吴天缘第一印象很好,也是张宗宪多次介绍,解释道:“我不是徐展堂那样的大土豪,只是个医生,手里资金有限。只能选择喜欢的门类,结果一收藏就是几十年,现在手里有上百件明清家具,自己也不舍得用。只能租了个恒温恒湿的仓库,好好放着宝贝。”

    三个人有说有笑,叶老也善谈,也没有架子,很有修养。

    无论是马定祥、欧阳老爷子,还是张宗宪、叶成耀,吴天缘发现真正的大家都很平和低调,文人风骨很值得敬佩,估计这才是人家能走到今天的最大原因。

    “太震撼了!”

    吴天缘刚走进仓库,一阵沁人心扉的清香扑面而来,黄花梨的花香,那种感觉太爽!

    巨大的仓库摆着上百件明式家具,各种类型都有,简约大方,让吴天缘震撼不已。

    “1985年,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在香港三联书店发行,当时还举办了一个小展览,我因此认识了王世襄。”

    “当时香港有很多家具藏品,相比瓷器来说价格还不算高,这就是我第一件收藏,黄花梨攒靠背圈椅,在1988年向伍嘉恩购买,她家具的店名嘉木堂也是由王世襄所起。”

    叶老今天很高兴,难得见到年轻一辈的收藏家,听说吴天缘还有自己的博物馆,开始讲述他的藏品。

    “我所藏的95%家具都是上世纪**十年代购自嘉木堂,那会儿正是收藏明式家具的黄金时期,藏品质量精罕,系列齐全,且价格都不高。”

    “自从踏入这一领域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1988年到1991年的三年时间,几乎投入了全部时间和积蓄,收藏了68件以黄花梨为主的明式家具。”

    “1987年伍嘉恩收藏了一件黄花梨衣架,3年后出让给了我。2002年我通过纽约佳实德出售这件衣架,竟又被伍嘉恩竞得,而之后我对它念念不忘,于是又从伍嘉恩手上再次回购了这件衣架。”

    叶老摸着衣架,感叹道:“这就是你和藏品的缘分,割不断!”

    吴天缘一路看下来,吸收着明代家具的能量,听着清代家具讲述自己的历史。一个多小时交流下来,让叶老很是震撼,眼前这个小伙子对家具的眼力高到让他都感到震惊。

    “难怪张宗宪对你赞不绝口!你小子是我见过最懂家具的人!”

    翟建民插话道:“那是您老没去看他的天缘博物馆,现在还真没家具,都是瓷器字画。光历代西湖十景手卷他有四套!还有两套富春山居图,瓷器玉玺那不用说,绝对霸气!”

    “好,能见到你这样的年轻人真高兴,后继有人,后继有人!”

    叶老留了吴天缘电话,说有时间一定要去天缘参观,等他再成长一段时间,就推荐吴天缘正式加入敏求精舍,以后多多交流。

    “葛老,我们到门口了,好。”

    下午翟建民带着吴天缘来到一个外表很普通的小楼,打通电话,这等葛老开门。

    “请进,欢迎欢迎!”

    七十多岁的葛老文质彬彬,带着金丝眼镜,热情的邀请两人进去,直接上二楼,参观天民楼的藏品。

    “这……”

    吴天缘再一次被上百件元明清三代青花震撼,第一件见到如此多的重器。

    “我们家祖籍成都,我父亲以收藏元青花和明清官窑瓷为主,这里青花瓷127件,其中元代青花24件,明代青花57件,清代青花46件,是我们父子六十年的珍藏。”

    葛老也是难得遇见如此年轻的晚辈,刚才叶老专门打电话,说要去一个高手,让他好好看看。

    翟建民介绍道:“虽然坐拥常人眼中的万贯家财,但葛老的生活却异常简朴。这让人不禁想起当年葛先翘先生之所以起名为天民楼的初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葛老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也是天民楼唯一的全职员工,从打扫到搬运,无一不是由他亲自完成。”

    翟建民的话让吴天缘肃然起敬,看来眼前很普通的老人,对比满屋子随便一件都过几千万的藏品,感慨万分。

    “别听小翟乱说,本来就是自己的事,来,边看边聊!”

第139章 藏家心得

    “我这里收藏大概可分为四部分,以abcd加以编号整理。a类是高古,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宋辽金元;b类是青花瓷器,从元青花到明清的青花瓷器,其中元青花有27件,明代青花比较多,主要是永乐、宣德这些早期的,一直到成化;c类是明清彩瓷器;d类是明清单色釉瓷器。全部加起来也只几百件而已。”

    “天民楼的收藏重点是明清官窑。明代官窑到万历以后就非常糟糕,很多官窑停烧了或由民窑来烧,叫“官搭民烧”。到天启、崇祯时,基本就没有,很多写着“天启年制”的东西都非常粗糙,所以我们过去到万历以后就不收了。”

    葛老热情的开始介绍藏品,让吴天缘上手研究,他也很好奇叶老嘴里的如此年轻的高手是什么水平?

    “这是我收藏的一些清三代官窑,有青花,有彩瓷,您老看看。”

    吴天缘拿出自己的照片,和葛老交流着,难得有机会接触大藏家,对以后自己的审美有巨大提升。

    “这?”

    葛老吃惊道:“虽然你只有六件,但每一件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官窑重器!你小子眼光真好!”

    葛老对吴天缘刮目相看,收藏钱是一方面,但个人眼光和审美更重要。一看吴天缘的藏品,就知道他自己的内涵和修养,每一件都是重器中的重器。

    “我们之所以会选择元明青花,也是因为当时香港普遍喜欢这类瓷器。当时天民楼的东西其实并不多。1987年第一次在香港艺术馆办展览时,我们也只展出了163件,其中有几件彩瓷还是找其他藏家借的。”

    葛老笑道:“我现在每年多多少少都会买,每次拍卖都去,但基本上都是查漏补缺。我只买不卖,财力有限,没法跟那些能动辄出几个亿的有钱人相比,我们还是缺很多东西,像一些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这个时期原来也这么重要的,现在都在慢慢补充。”

    “我收藏有一件明成化青花内外缠枝花卉纹宫碗,里外都有花纹,上次拍了一个,要一亿多港元。当然我这个买得早,没有那么贵,但也不便宜。”

    葛老小心的拿出一个小碗,放在桌子上让吴天缘上手研究。

    “这个碗比一般的要精细很多,像它这样的花纹并不少见,但其他的很多都是直接平涂,而它的叶子、花都留了一个白边。像这样的东西全世界就没有几件,更不要说像我这个这样精细和完整。这是这里公认比较重要的一件。”

    “还有一件是永乐青花十六子碗,有人认为这件可能是所有青花瓷器里最好的一件。曾经有位日本行家,三代都是做古董,他说青花瓷器能做到这样的还没见过。”

    “毕竟画人物跟花卉图案完全是两码事,这件东西描绘的是十六个小孩在做游戏。用小孩做纹饰,从宋代就有,但大多是一个两个。出现十六个小孩做各种游戏,过去说是宣德以后才有,但其实永乐就有了,但不多见,而这件在永乐中又是最早的。”

    吴天缘趁着难得的机会,尽量多吸收明代能量,然后跟葛老交流着,不断学习大藏家的心得。

    “现在拍卖场突然冒出一件好东西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必须要考虑是怎么回事?比如说1930年代或者更早,在一些重要展览会上展出过,或某本书上就已经有过记载,这就谁都没话说了。像我们这件永乐十六子,在好几本书上都有。”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从未露面,但它的流传经历相对比较靠谱。比如有的法国人祖上曾参加过八国联军到过故宫,那他拿出来的东西,你可以相信。有的则完全是乱编,故事很生动,但经不起推敲。”

    “这些故事一定要仔细核实,必须确确实实有这回事才能相信,即便是书上曾记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