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流贼 >

第74部分

大明流贼-第74部分

小说: 大明流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良玉和他的亲将、幕僚们单独有几十条船,而左良玉的船最大,上悬帅旗。

    大军三更出发,顺水路东下。左良玉计划中的第一站,便是九江。

    他准备在那里再“拉拢”一个人入伙。

    ……

    南京。马士英府邸。

    方不同成功的将最新的指示传递给了汪兆麟。

    马府中最近没有新的异常,除了太子童妃两个事件引起了一些士子堵着门骂了些时间外,还算是安静。

    汪兆麟看了朱启明给他的信和道具之后,按照要求,便择日开始了他的表演。

    要想让马士英相信自己所言是真,那必须要拿出一些信物出来。

    朱启明对此早有准备:一封传檄,几个逃来的商人,外加方不同散布的言论,就足矣。

    毕竟马士英也不那么待见左良玉。

    日后即使他发现传檄和左良玉的不一样,也无关紧要,因为到那时反叛的事情已经天下皆知了!

    “来人!来人!”

    客房里呼声震天。

    “来了!来了!瞎叫什么?!”

    自从朱由崧因为太子一案脑袋都大了之后,就很少过问四川那边的事情了。马士英紧跟着主子的步伐,自然也是冷落了汪兆麟。

    这不,连家丁杂役都不怎么鸟他了。

    一个小厮打着哈欠走了进来:“什么事啊?”

    “我有要事要面禀大人,你速去通报!要是耽搁了大事,小心你的脑袋!”汪兆麟面色一沉,语气严厉地说道。

    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他看到这厮居然如此怠慢,气不打一处来。

    小厮被诈唬得愣了一下,一个犹豫过后,丢下句:“你等等,我去看看大人在不在。”

    接着人就一溜烟不见了。

    马府大堂内,阮大铖过来商谈一些事情。

    这事情自然是和太子一案有关的。

    “瑶草,四镇和左良玉的奏疏你看过了没?”阮大铖问道。

    “万岁爷前些日子给我看过,还问我要怎么做!”马士英一脸的不在意。

    “万岁爷也给我看过。”阮大铖说道:“我的回答是,任他们去闹,公道自在朝廷!”

    “这个,我倒是没说。”马士英回答说:“我反而觉得,这些外镇的人有些别样的想法。因此我向万岁建议,找个时机,问斩那假冒太子的王之明。这样也好断了那些人的念想,省的不明真相的百姓再被他们煽动!”

    “蕃镇的确是应当提防!”阮大铖赞同道:“我知道湖广的何腾蛟和袁继咸同样也上书了,左良玉似乎也在瞎凑热闹,而且还很狂妄!”

    “没错,万岁爷派人去拿湖广巡按御史黄澍,左良玉拒不交人,把万岁气的不轻!”马士英道。

    “这个我也知道。”阮大铖说:“圣上很担心,怕他会作出一些过激的事情出来。”

    “怎么?”马士英有些惊讶:“东厂那边有什么消息了?”

    “是啊!”阮大铖点点头:“黄澍临走之前,去复社的集会上喝了几杯酒,又不知道同那侯方域谈了些什么。”

    “只是一群羸弱书生而已,不必如此紧张罢!”马士英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

    “但侯方域在黄澍逃往武昌后没几天,也跟了过去!若是没什么密谋,怎会这样?这种行为值得深思。”阮大铖提醒道:“左良玉的奏疏一直抓着假太子不放,言谈中流露出要解救假太子的意思。我更听闻江边纷传武昌江边停了有上万只船舶,但这几日来往的商人却似乎不见了踪影,甚是奇怪!”

    “我也曾接到市坊报说,确实是少了许多那边的商人。难不成左良玉有大的动作?”马士英猜测着。

    “瑶草,你可不能被左良玉奏疏上的区区所言迷惑,应当派人去查探一下!”阮大铖建议道。

    “集之兄说的是!”马士英应道:“已经派了人去,还没有回音罢了!”

    “如此甚好!”阮大铖说道。

    二人正要再说下去。忽然听到堂外传来了呼喊。

    “老爷老爷!”

    一名家丁跑了过来。

    “混账东西,慌什么!”马士英怒喝道。

    “小的该死!”报信的家丁慌忙跪倒:“是客房的汪先生有紧急事情要找老爷!小的心急了些,望老爷大人大量,饶了小的!”

    说完,他又重重的磕了几个响头。

    “汪兆麟?”马士英似乎想起了什么:“你不提我都快要忘了!他说什么?”

    “回老爷的话,他只说关系重大,要小的看老爷在不在。”家丁回话道。

    “集之兄,你看呢?”马士英问阮大铖。

    “你去请他过来!”阮大铖对家丁吩咐道。

    “小的这就去!”家丁答应一声,施了个礼,转身走了。

    汪兆麟对如何应对马士英,内心里已经想好了措辞。就算是告密,也要告的有理有利节。

    同时,他也知道方不同已经开始行动。他相信,三管齐下之后,南京一定会掀起一阵惊涛骇浪!

    南京的一处繁华码头,两名行商打扮的人急匆匆地走进了东厂衙门。

    (本章完)

第118章 诱饵() 
“你说什么?!”马士英下巴都要惊掉了:“左良玉要清君侧!”

    “朝廷尚不知道宁南侯消息,你从何得知?”阮大铖虽然也有个惊讶,但还是保持了冷静的态度:“这事情是可以乱说的么,还要劝我们前去面圣。你也知道,这欺君罔上可是杀头的重罪!”

    汪兆麟早就知道会是这种情况,他略一拱手施礼,说道:“宁南侯图谋反叛之事,在下也是昨日碰巧得知了些许机密,在下知道这事情重大,所以特来报大人知晓。”

    阮大铖倒也很沉得住气,仿佛相比于左良玉东下清君侧这个消息,他手中的茶碗更重要。

    阮大铖喝了口茶,不疾不徐地问道:“碰巧得来的消息怕是不可靠吧!”

    汪兆麟也不急:“但那俩人是武昌过来的行商,正是这个身份才让在下信了他的话。”

    “商人何在?”马士英问道。

    “那个……”汪兆麟故意吊着胃口:“这俩位一说完这消息,在下就觉得此事必有蹊跷,便让他们去东厂讨个赏钱去了!”

    “什么?!”阮大铖终于沉不住气了:“去东厂做什么?”

    “当然是告发了,都说东厂缇骑神通广大。他们去查,定可以查个水落石出!”汪兆麟仿佛第一天知道这东厂的厉害似的。

    马士英和阮大铖一听,脸都绿了:东厂知道,那皇帝肯定也知道了。作为内阁的头脑人物,二人却没有一点行动,面子往哪搁?

    看到二人神色不大好,汪兆麟心里已经知道有戏了:“那个,两位大人!”

    “什么!”马士英猛然回应道。

    “是这样的,我花了些银钱,买了那商人的一点东西。不知大人有没有兴趣看看?”汪兆麟故作神秘。

    “什么东西,快拿出来让本阁部瞧瞧!”阮大铖急切地说。

    “只是这东西我在路上偷看了一下,怕是大人看了会不高兴。”汪兆麟戏做得很足。

    “汪先生,你什么时候如此啰嗦了!”马士英催促道。

    “喏,就是这个!”汪兆麟觉得也差不多了,从袖中拿出一张黄纸,递给了马士英。

    阮大铖凑了过去,两人一起看着。

    话说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顺江东下,他在起兵的檄文中历数了马士英的罪名:什么不该引用阮大铖这个阉党分子,什么一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周镳、雷演祚,什么瞒着皇帝周密制造刑狱……分条列举,详细的不得了。

    朱启明虽然对这些不大熟悉,但是骂个人谁不会啊!

    于是,阮大铖和马士英看到了对自己极尽辱骂词汇的文檄。

    “荒唐!”马士英不顾风度的一拍桌子:“污蔑!纯属污蔑!亏得是朝中大员,说起慌话来竟然置公义与不顾之地!”

    “左良玉如此欺人,不能忍!”阮大铖情绪激动地大喊。

    “两位大人,在下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汪兆麟决定火上添把柴。

    “说吧,还有什么坏消息?”马士英已经被愤怒占据了大脑。

    “这倒不是坏消息,而是在下觉得奇怪,这左良玉只是一届武夫,就算与大人有过节,又怎么会句句诛心,字字不离东林二字?”汪兆麟轻描淡写。

    其实左良玉的传檄完全体现了东林—复社的意见,然而后者只是想利用左良玉救出周镳、雷演祚等关在监狱里的同志,左良玉完全成了党争的工具。

    “你的意思是说,背后有人怂恿?”阮大铖恍然大悟。

    汪兆麟不说话,只是笑了笑。他不由得佩服起西王来,这计划步步安排的巧妙连环。

    朱启明也正是成功的利用了阮马二人这一点,传檄有的是,马士英和阮大铖一见到这些东西,八成是坐不住的。

    尤其是阮大铖,这家伙恨不得把所有看他不顺眼的人清除干净。

    “那就是周鏕!此人果然是个祸害,我要奏明万岁,将他赐死!”阮大铖想起了那个一直给自己下绊子的人,就此断定左良玉起兵是周镳召来的。

    “我原本以为这些人会消停一些,没曾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集之兄,我们要赶快去奏明皇帝,争取主动权!”马士英脑袋反应了过来。

    “大人说的极是!”汪兆麟不失时机的拍了马屁。

    皇宫。

    朱由崧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正想找内阁的人说说情况,阮大铖马士英二人就来求见了。

    “看来这消息传的很快,也好,听听他们怎么说吧,也许能有什么好主意!”朱由崧心想。

    但召见以后,他就不这样想了。

    阮大铖上来就说要拘禁所有和左良玉密切接触之人,严刑拷问。

    他说这样一来,既显示了朝廷绝不姑息纵容任何一种反叛行为的决心,又震慑了其他不安分的大臣。

    但有意思的是,朱由崧可不是傻瓜。他也早就知道,阮大铖要求赐死周鏕本身就说明了这是他的一种泄愤杀人方式,是拿自己当枪使的行为。

    因为按大明立国以来,照惯例,只有职务较高的大臣才能赐死,像周镳这样的小官是没有过被赐死的先例。

    但朱由崧还是愿意被当枪,只因为他无法再忍受这些自以为是的迂腐之人。不过皇帝亲自出面是不好的,干脆就通过利用意图让自己背锅的阮、马二人,令周镳自尽,同时宣布公开处斩周钟。

    周钟和周鏕是堂兄弟,之前名列顺案中,被判处秋后问斩。

    俩人由于家族之间的竞争,互相敌视,以至于在路上遇见了连个招呼都不打,周钟在北京丑行的暴露,就源自周镳的揭发。

    除了周钟之外,一同被处死的还有光时亨。

    此君倒是死有余辜,当初北京危急之时,朱由检和大臣李邦华等人策划南迁。光时亨当时就极力反对,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样子,迫使好面子的朱由检放弃了南迁之议。

    北京陷落后,君王死社稷,李邦华也自杀殉国,光时亨却投降了李自成。

    要知道李自成启用明朝大臣的比例微乎其微,光时亨何德何能,可以进入李自成的法眼?

    所以群臣中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其实早就与李自成暗中联系,并打算投降,所以才力阻朝廷南迁。

    抛开这个传言,也不考虑他对大明造成的损失,就凭他那前踞后恭的表现,处死他没有任何问题。

    朱由崧打定了主意,但却要求得到准信之后才可以行动。他当下便要求锦衣卫严密监视复社的人,同时要东厂尽快探得武昌的消息。

    阮马二人看到皇帝和自己一心一意,也都松了口气,全身心的投入到整饬朝野的事情当中去了。

    这一次,他们似乎都觉得是相互利用了对方,而且不着痕迹。

    其实,朱启明才是最大的赢家。

    (本章完)

第119章 上钩() 
平心而论,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决定处死与定罪的东林党人员数量和议定的过失情节,并没有超出法律的准绳和自卫的需要。

    然而后来,朱由崧没有预料到,东林……复社党人出于党见,借题发挥,过度反应。

    南京覆亡后,他们把政权的灭亡责任全归之于弘光昏庸、马阮乱政,自我标榜为正人君子。但实际上,东林与复社制造的内乱才是导致弘光朝廷的覆亡的主要原因,他们才是真正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朱由崧下定决心,动了杀机,是完全没问题的。

    就在南京开始有所动作的时候,左良玉挟持着何腾蛟率军星夜直下九江。

    他反叛的这一消息也很快便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