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秀才的逆袭 >

第116部分

秀才的逆袭-第116部分

小说: 秀才的逆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想被招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他们要过好几关。

    首先会有人盘问他们的底细,询问他们家人情况。有妻儿的青壮会被允许优先报名,而那些单身者都被拒绝在外。有家庭的人才有牵挂,才会安心在岱山生活。

    其次是,每个青壮都被告知必须当兵,这次来山东的目的,一是为了征兵,再就是招工。岱山岛的人力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甚至整个舟山群岛的的人力也都被挖掘。现在各个在岱山巡检司治下的岛屿上,几乎所有青壮都被招募为民兵,可是加起来也就一万余人,离任思齐的要求还差许多。

    在任思齐的构思中,未来他的治下基本上全民皆兵,所有二十岁到四十岁的男子都必须加入军队。

    所以那些只愿意去种地不愿当兵的流民都被拒绝。

    然后,对那些有家庭也愿意参军的人,还会再一次审查,看他们双手是否有老茧,凡是手掌细嫩的一看就是游手好闲之人,这种人一概不要。

    市井奸猾之徒也一概不要,对任思齐来说,忠厚老实听话的农民是最佳选择。(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六章 回程

    “胡全,二十四岁,青州农民,妻子何氏,儿子胡冲,今年六岁。。。。。。”

    一个岱山军书吏挥笔泼墨,在文册上填下了面前这个流民的信息。他的身边另一个书吏则在一张巴掌大的牛皮纸张上写下同样的信息,写完后递给面前的流民。

    “拿好这张纸条,这是你上船的凭证。你可以回去收拾一下,明日上午登船去岱山。”

    叫胡全的流民小心翼翼的接过纸条,在手中看了一会儿,然后叠了起来,小心的藏入怀中。

    对于每个被征募的流民,负责征募的书吏都会详细的统计他们的信息,然后发给上船的。只有拥有凭证的人才能上船,前往岱山。

    那边的施粥还在进行着,对于这些靠着野菜树皮过活的流民们来说,参杂着鱼肉的米粥诱惑实在太大。

    好多人喝完碗里的粥,又排到了队后,希望再来一碗,或者是把粥带给还在山里的亲人。

    “李将军可愿随我去岱山?”看着繁乱的场景,任思齐笑着问身边的李士元。对于面前的这个“青州参将”,任思齐还是很欣赏的。

    能组织起一万多乌合之众,打败了精锐的闯军,可见他还是有能力的。更令任思齐欣赏的是,此人还有一颗善心,这年头的官军也好,闯贼也罢,大都视百姓如猪羊,肆意抢掠的对象。

    而李士元不忍看到流民们受苦,前来祈求任思齐援助的行为,说明他还有一颗为民之心。

    “唉,将军请您见谅!”李士元寻思了一会儿,歉然道:“我离不开这片土地。李自成被赶出北京,山东也大半被光复,正是在下为国效力的时候。”对现在的李士元来说,山东是他的家乡,也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他现在已经是“青州参将”,将来朝廷重新掌控山东,以他的才能做个副将甚至总兵都有可能,如何会去南方投奔一个小小的海防游击!

    任思齐自然能猜到李士元的心思,也就不再劝说。可是却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面前这个自己欣赏的人。

    “李将军觉得北方将来的局势会如何?”任思齐问道。

    “局势很好啊,”李士元愣了一下,答道:“闯贼已经被赶到山西,山东河北也大半光复,圣天子南京继位,大明中兴可待!”

    李士元说着,脸上露出激动的光芒。

    “李将军莫要太过乐观,”任思齐摇摇头:“北方的局势已然很是严峻。闯贼虽然被赶走,可是又来了更强大的敌人。”

    “你是说清兵吗?平西伯吴三桂借虏傢剿贼,现在闯贼被赶走,清兵会退回关外吧?”李士元越说声音越小,因为他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满鞑之残暴,远胜闯贼。怎会有如此好心,帮助大明赶走闯贼,他们想的是咱们汉人的江山啊。”任思齐叹息道。

    “也许再过不久,他们将会派兵南下,兵临山东,不知那时李将军你会如何?”

    “我?我当然和鞑子血战到底,以保卫我大明江山了。”李士元慨然道。

    任思齐点点头,不再说话。自己已经提醒了他,到时清兵南下,是战是降就看他自己的了。

    在任思齐的印象中,清兵南下之后,北方各地基本上是望风而降,除了顺军还在抵抗以外,原来的大明官军基本上鲜有抵抗的。

    弘光朝廷赖为柱石的江北四镇,高杰早死,除了黄得功血战殉国外,刘泽清刘良佐之流无不望风而向。弘光朝廷名义上还有着数十万的军队,可是敢于反抗的却没有几支。

    面前的李士元嘴里慷慨激昂,也不知道倒是会做如何选择?

    “任将军,我有一个请求。”李士元寻思了一会儿,忽然对任思齐道。

    “将军请讲!”任思齐愣了一下。

    “我有一子,名叫李鼎,想让他跟着将军前往江南。”

    这是托孤吗?也许李士元已经意识到了将来的危险,才打算把儿子送往相对安全的南方,任思齐心想。

    李士元的儿子李鼎,十六岁,得知父亲让自己去南方后,很是不乐意,被李士元狠狠呵斥后,方才委屈的答应了下来。

    招募流民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海边的几十口大锅煮了一锅又一锅的大米粥,数以千计的流民排着队吃粥。

    一天之内,已经有上千户四千多流民报名,都被通知第二天乘船前往岱山。

    二十多条帆船,虽然都是空船,顶多也就装几千人,就这已经非常的拥挤。好在是近海航行,又用时不多,还能迁就。

    得知招募的人数已经到了船只容纳的极限后,任思齐果断的下令停止招募。然而还有很多流民哭喊着,祈求岱山军接纳他们。任思齐向他们保证,船队还会再来,让他们安静的在附近等待,最多一月,岱山军的船队还会再来胶州湾。

    船队一次只能带几千人回去,其中只有一千余壮丁,这当然达不到任思齐的要求。在任思齐的规划中,要招募最少一万壮丁,这样才能组建一支万人陆军。

    随着施粥的结束,很多流民散去,而那些被招募的流民却留了下来,就在海边宿营,等着第二天的上船。

    第二日一早,红日从东方升起,照耀在波澜起伏的海面上,折射出万道金光。

    一艘岱山军帆船在金光之中靠到了码头,长长的木板把船只和码头连接在一起。

    在岱山军士兵的组织下,被招募的流民们排着长长的队列,鱼贯踏着木板上船。

    一艘载满流民的帆船驶离了码头,又有第二艘靠了过来。

    “李将军,分别在即,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能帮的我一定帮忙。”码头的一边,任思齐对前来送行的李士元道。

    “前些****援助的那一千石粮食还剩下一些,”李士元摇头道:“我没有其他的要求,只希望将军您能善待诸位乡亲!”

    “李将军尽管放心,他们既然跟随我去岱山,以后就是我的亲人!”

    “阿鼎,跟着任将军去吧,以后凡是都要听将军的。”李士元宠溺的摸了下儿子的脑袋,催促道。

    少年一步三回头的看着父亲,依依不舍的向船板走去。

    万道金光之下,船队张开了所有的船帆,迎着阳光缓缓向大海深处驶去。(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七章 新军

    顺风行驶,船队花了八天时间便回到了岱山岛。

    清静了多日的高亭港一下子喧闹了起来。

    码头上,沙福带人迎接任思齐的归来。

    “属下带人在岛上已经搭建了很多窝棚,虽然房屋简陋,遮风避雨倒是没有问题,足够这数千人住的。”沙福向任思齐报告着。

    “沙伯辛苦了!”任思齐赞赏的看着沙福,这一年来,老人家消瘦了许多,可是人却格外的精神,浑身散发着年轻人都没有的活力。

    “对了,这二十来天,岛上有什么事情没有?”

    “大事倒是没有,就是陈忠抱怨说陶罐生产供应不上,导致鱼罐头无法扩大生产。还有,眼看着就要收夏稻了,可岛上的人手严重不足,不过将军您招募来了数千人,应该能缓解人手的不足。”

    一路上,沙福絮絮叨叨的诉说着岛上发生的事情,总之大事情没有,小事情却很多,而事情的起因都是因为人手的不足。

    “对了,黄凤舞黄姑娘来到了岱山,已经等你好多天了。”沙福最后道。

    “她在哪里呢?”任思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四下打量着。

    “别看了,黄姑娘耐不住性子,要了一艘船出海去了,据她说想到各岛去看看。”

    任思齐点点头,上了马车,向着高亭镇而去,离开岱山二十多天,有好多事情等着他处理。至于招募来的流民的安置,他早已做好了安排,自会有人带他们去营地。

    在高亭港的东北海岸,一道足有五六里的悬崖挡在岛屿和大海之间。

    石崖内侧,缓坡与平地的交界处,立着数以百计的窝棚。青竹搭就,顶上覆盖茅草,房屋简陋无比,正是用来临时安置流民们的营地。

    而负责流民安置工作的却是任峻和陈名扬二人,岱山岛人才匮乏,任思齐不得不把两个少年派上。当然,安置流民的章程早已制定好,他二人只是负责执行而已。

    在海上的这些天,任峻和陈名扬对流民们进行了简单的组织。基本上是以船只为单位,对流民进行编组。基本上十户一甲,任命了年老见识多的老人为甲长,十甲为一百户,派一个岱山军的军官为百户。

    编制基本上是按照大明卫所编制,因为在招募时说明了每个男丁都必须从军,那么这些人的身份都是军户。

    任峻和陈名扬这些天挨船对流民们宣讲了岱山的情况,以及他们以后的待遇。

    流民中的青壮男丁肯定是要当兵的,当兵就有会有军饷,每个士兵每月至少有一两银子的饷银。流民中的老年人,可以去租种岱山的耕地,官府借给耕牛粮种工具。规定每户最多可以租种耕地二十亩,每亩地只需要缴纳粮食四斗,官府不会再征收任何税赋。

    从山东来的流民多数都是农民,自然愿意种地,一开始还嫌田租有些高,可等到上了岱山岛,看到田地里被沉甸甸的快要成熟的稻子时,一个个都喜笑颜开,照这种庄稼,亩产肯定能达到一担多,交给官府四斗,还至少有六七斗,二十亩地下来,每年能结余十多石粮食!这还是一季粮食,等秋季收获后,能结余的粮食会更多。

    男子当兵,老人种地,而妇女也可以做工。岱山的鱼罐头畅销江南各地,供不应求,需要大量的女工。一个女工工作一月,也可以挣到最少一两的银子。

    听了任峻等人的讲解,这些山东的流民一个个激动不已,觉得好日子就在眼前。

    当然想过好日子就得付出代价,代价就是要服从管理,认真工作。

    针对这些流民,任思齐制订了一系列的条例,从个人卫生,到生活习惯,再到人员组织。流民们必须牢记各项条例,违法的会受到严厉处罚。

    曾有几个流民耐不住海上的寂寞,在船舱里闹事,结果每个人被押到甲板上,打了个半死后,捆在桅杆上示众。条例中有一项,严禁百姓士兵私斗。

    下了船上了码头,在百户官们的带领下,流民们走入临时的营地。每一户都分配了一座窝棚,百户窝棚形成一个村落,在岛东北出现了十来个新的村落。

    给了流民们三天时间,安置他们的新家,锅碗等生活必需品都由官府统一分配,钱则从他们以后的薪酬中扣除。每户流民都发了十斤的大米,至于其他油盐等物则可以去高亭镇购买,没有钱没有关系,可以先赊账,以后从他们薪酬中扣除。

    垒砌起简单的锅灶,砍伐山竹搭起简单的床铺,拔除屋前后的茅草,平整屋前的土地,当炊烟从灶间升起时,一个新家就此建成了。

    品尝着香甜的大米,流民们眼中流出幸福了眼泪。

    三天之后,男丁们被要求进行集训,他们会被编制成军,成为岱山军的陆军。

    对于编制军队,任思齐非常的重视,凡事都亲力亲为。

    在任思齐的构思中,岱山军未来一年至少要训练出一万陆军,这样才能应对一年后清兵南下时江南混乱的局势。

    对于新成立的步兵编制问题,任思齐不准备采用后世团营连编制,那种编制放到这个时代简直是不伦不类,他也没工夫给人解释什么叫连什么叫排。

    任思齐现在是海防游击,手下的自然是正规官兵,当然要采用大明兵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