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伪钞帝国 >

第174部分

伪钞帝国-第174部分

小说: 伪钞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禧笑道:“姐姐忘了,等李卫国和肃顺两败俱伤,我们可再联合曾国藩和李鸿章,他们跟李卫国绝不是一条心,而且因为胡雪岩一事,他们双方其实是敌人。我们在内启用恭亲王跟李卫国抗衡朝政,在外用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来抗衡李卫国的沪军。”

    慈安不懂政治,反问道:“这样行吗?感觉太复杂了。”

    慈禧自信道:“姐姐放心,此计绝对可行。而且我真的感觉李卫国所言是真心话,你想想如果他铁了心造反,何必跟我们多此一举,直接挟制我们和皇帝不就行啦?”

    慈安想了想,顿时点头道:“这种事情姐姐不在行,全由妹妹做主吧!”

    两宫太后商议完毕,再次把李卫国叫回去。

    经过双方讨价还价,慈禧和慈安最终同意封李卫国为吴王,暂时兼任直隶总督,保护京城安全。同时,为了牵制李卫国,二女又让恭亲王奕欣担任摄政王。

    对此,李卫国并无异议,倒是让慈禧和慈安顿时放心不少,相信李卫国真的不想造反。

    其实李卫国很清楚慈禧和慈安的意图,他这是故意的,因为整个大清国其他省份基本上都是八旗子弟掌握了军政大权,势力庞大,如果李卫国总揽朝政势必遭到八旗子弟的集体攻击,那样对李卫国十分不利。反过来让奕欣来当摄政王,八旗子弟就算不服也只能忍着。

    李卫国要的都是实在利益,比如封吴王,他的地盘就可以不用再服从朝廷管束,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当了吴王,日后再篡夺天下时,老百姓就很容易接受了,阻力会大大减小。

    另外,李卫国故意不请求留任直隶总督,就是迷惑慈禧和慈安,让她们相信李卫国真的不会造反。可实际情况确实没有李卫国来管理直隶,慈禧和慈安根本斗不过肃顺八大臣和他们的十几万清军,所以李卫国以退为进,最终还是得到了直隶总督,沪军可以名正言顺的接管直隶。

    至于以后是去是留,那还不是李卫国一句话的事情,到时候李卫国的所有部署和计划完成了,再逼宫也不迟。

    公元1861年10月3日,慈禧和慈安返回北京后的第二天便发动了宫廷政变,宣布肃顺、载桓、瑞华等八大臣欺君罔上,意图劫持皇帝和两宫太后造反,命李卫国率领大军剿灭肃顺的军队。

    三天后,李卫国率领沪军第五镇在通州一代与肃顺大军交战,战斗只持续了三个小时,肃顺的十几万大军便被击溃,肃顺被俘,押解京城处斩。载桓、瑞华等另外七大臣尽皆当场被乱军打死。

    此事轰动全国,不过老百姓都相信慈禧和慈安的话,李卫国声望如日中天,更是民心所向,所以肃顺一派就真成了叛军,受万人唾骂。

    随后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改年号同治,大封群臣。奕欣为摄政王,李卫国剿灭外军和叛军有功,晋封为吴王兼直隶总督。

    消息传出,天下哗然。(未完待续。)

第0200章 新的敌人

    李卫国封吴王,放在其他任何时候,都将引起巨大的争论。

    然而最近发生了太多的大事件,先是李卫国率领沪军取得对英法列强军事入侵的巨大胜利,签署了一雪国耻的《北京合约》,接着是咸丰驾崩,新帝登基,然后又发生了辛酉政变,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欣为摄政王,处决肃顺等辅政八大臣乱党。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后,所有人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对于李卫国封王也就不是那么大惊小怪了。

    不过这只是汉族官员和老百姓们的想法,对于八旗集团和宗室子弟来说,这是对他们的挑战,哪怕两宫皇太后不反对,摄政王奕欣不反对,他们也要跳出来说道说道,闹腾闹腾。

    这个时候,大清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远不是五十年后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的那般脆弱和不堪一击。

    强大的八旗势力反扑,包括陕甘、云贵两地的总督,还有东北三省的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在内的铁帽子王,内外蒙古亲王,藏疆等势力,全都上书两宫太后和摄政王,要求撤去给李卫国的吴王封号。

    两宫太后心中也不想封李卫国为王,可是她们也没有办法,眼下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天津到北京,直隶地区的清军先是遭到英法列强的蹂躏,前后死伤接近三十万人。随后辛酉政变,李卫国的沪军趁机再次血洗八旗军,前前后后的清军八旗兵损失接近五十万。

    要知道八旗人口总共不到一千万,内部还区分满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刨除汉军八旗,旗人总共不过五六百万而已。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太平军几乎将南方的旗人杀光了,一次北伐更是打到了天津,一路上旗人也是死伤惨重,如今再折损了五十万满蒙八旗兵,可谓伤筋动骨了。

    英法列强刚刚签了《北京和约》愤愤离去。难保他们不再卷土重来,而这一切都是李卫国的功劳,稳住李卫国已经成为朝廷的第一要务,于是两宫太后和摄政王奕欣严斥责了各地官员,驳回了他们企图撤销吴王的请求。

    一切的一切都在李卫国的掌握之中,他表面上低调,连晋位吴王的大典都举行的很低调,只在百望山庄官邸简单的举行了一个仪式,邀请的都是一些汉族京官。他们对沪军比较友善,可以拉拢为一个阵营。

    李卫国表面上的低调,是为了掩盖其暗中不断蚕食清帝国的行动。

    直隶乃京畿卫戍区,作为直隶总督,李卫国自然要名副其实。

    早在沪军占据北京那一刻起,李卫国就开始整顿直隶境内的军队,先是以抵抗英法联军战事不利唯由,罢免了一大批直隶官员。将原来的直隶八旗军囚禁,收编汉族地主武装力量。从中精选一批精壮兵士,成立直隶卫戍军,协助沪军接管直隶各地区的防务,迅速控制了整个直隶。

    不过为了让慈禧他们暂时放心,李卫国最终允许奕欣重新组织御林军,皆由旗人担任。负责守卫皇宫。

    李卫国知道这是慈禧和慈安对他加以防备,索性很大方的干脆直接让出北京城,允许朝廷调回胜保担任北京城九门提督。对于李卫国而言,胜保手中的八旗兵不堪一击,今天将北京城防交给他。只要李卫国想,沪军分分钟就可以灭了胜保的军队重新夺回北京。

    但对于慈禧、慈安和朝廷而言,李卫国主动交出北京城防务还给朝廷,这就是不想造反的证明,因此慈禧和慈安总算是松口气,这才对李卫国放心,以为给李卫国封个王就可以让他彻底不造反了,她们完全相信了李卫国的那番话,只要不想着去杀李卫国,那么李卫国就不会造反。

    于是,慈禧、慈安跟李卫国达成了默契,双方谁都不去干涉谁,这样便可以相安无事了。

    另一边,奕欣表面上还跟李卫国和和气气的,实际上二人间的联盟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他们之前共同的敌人肃顺一dang彻底被清除了,如今奕欣正在疯狂的吞并肃顺一dang留下来的权利,发展自己的嫡系势力,隐约开始以李卫国为假想敌了。

    这是权利争斗的必然结果,一个敌人倒下了,就必然会再站起来另外一个敌人,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权利二字,那么争斗就永不会停止。

    不过暂时奕欣还没有愚蠢到跟李卫国决裂的地步,除非他拥有了可以抗衡李卫国的军事力量。

    但不可否认,奕欣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以前朝堂上是肃顺和奕欣争斗,那是旗人和旗人之间的权利争夺,如今李卫国崛起,一举封王,成为大清国最强大的力量。如果说之前奕欣为了对付肃顺而忽略李卫国这个汉族强大势力,那么如今已经演变成旗人和汉人之间的争斗了。

    为了对抗李卫国的沪军集团,奕欣只能一方面拉拢八旗力量,另一方面开始向曾国藩和李鸿章下手。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二人关系极好,李鸿章可以说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湘军和淮军同出一枝,说服曾国藩就等于说服了李鸿章。

    因此奕欣迅速派人去联络曾国藩,许以重利,拉拢曾国藩。

    却说咸丰一死,悬在曾国藩和李鸿章头上的利剑也消失了。

    原本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心有造反意图的,为了湘军、淮军集团,为了他们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们都不得不准备跟咸丰摊牌。

    然而咸丰一死,幼小的皇帝登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奕欣成为了摄政王,朝廷的气氛一下子改变了,甚至还封了李卫国为吴王,这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令曾国藩和李鸿章二人惊讶和心中充满了狐疑。

    长沙。曾国藩和李鸿章再次碰头,商讨大事。

    “老师,奕欣派人来寻求结盟,您是个什么态度?”李鸿章恭敬的问道。

    曾国藩沉思了一会儿,反问道:“奕欣可许你什么官爵了?“

    “湖广总督、一等忠义候!”李鸿章如实回答。

    曾国藩点点头,道:“奕欣看来很清楚我们之间的关系。他许诺给我直隶总督,一等勇毅公。”

    李鸿章顿时明白了,现在的湖广总督是曾国藩,奕欣这是知道曾国藩会让李鸿章来接班,所以许诺李鸿章为湖广总督,而曾国藩却被调往直隶当直隶总督,那可是九大总督之首,位极人臣了。

    “恭喜老师,若能坐上直隶总督。您可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了。”

    曾国藩却皱眉道:“你难道没看出来吗?奕欣这是逼着我们跟李卫国为敌啊!”

    李鸿章有些疑惑,说道:“老师是指直隶总督的位置吗?那大可不必,李卫国已经晋位吴王,封地在两江,他目前虽然是直隶总督,但只是暂时的。”

    曾国藩摇摇头,道:“你太小看李卫国了。他太狡猾了。也太精明了,他很清楚自己现在只是一条幼年期的小蛇。再没有化成龙之前,他不会去吞朝廷这头大象的,因为那样会把他撑死。”

    李鸿章赞同道:“不错,学生一开始也以为李卫国占领了北京,又夜宿皇宫,肯定已经准备造反了。不过李卫国的确是个人物。在那种情况下依然不被权利的**迷惑,竟然放弃了造反。我想李卫国是还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没错!”曾国藩点头道:“李卫国的确还没有准备好,因为他的基础太薄了,朝中唯一的力量是慈禧和奕欣,如今慈禧和奕欣肯定防着他。所以他在朝中没有任何力量。而地方上仅仅只有江南和浙江两省支持他,大清国还有十六省、五将军、内外蒙古、西藏、新疆、青海大臣等,都不会支持李卫国造反。所以李卫国只能缓缓图之,步步蚕食,所以他选择了先封王,日后再称帝。”

    李鸿章问道:“老师的意思是?我们该支持哪一方?”

    曾国藩皱眉了,这个选这题不好回答,事关生死存亡,于是道:“李卫国的实力非常强大,我们没有必然打败他的把握。”

    李鸿章点头道:“没错,沪军能够打败二十万英法联军,听说自身伤亡仅有一万人左右,实力的确非常强,我跟老师,淮军和湘军加起来,也没有必胜的把握。那老师的意思是支持李卫国吗?”

    曾国藩摇摇头,道:“我等世受皇恩,如果不是咸丰多疑想要铲除我们,我们也不会寻思造反。如今咸丰一死,我们头上的悬剑已经没有了,此时皇帝年幼,我们可以影响他,让他把我们当做中兴能臣,这样我们的危机就可以解除了。”

    李鸿章有些不舒服,反驳道:“可是,湘军和淮军内,大多数人都支持造反。”

    曾国藩笑道:“你还太年轻,不懂这些人的心思。这些人跟着我们做事,无非就是要得到利益,将来封侯拜相,前途无量。他们之所以向往造反,就是这个原因。可是,如果我们变成了中兴能臣,到时候不是一样给他们讨要荣华富贵。将来天下九大总督、五大将军的人选,尽皆出自我们湘军和淮军系统,不用造反也是能够得到的。”

    李鸿章虽然心有不甘,可是不能反对他的老师,于是道:“看来老师已经决定了,那学生该怎么做呢?”

    曾国藩见李鸿章没有反对他,感到很满意,于是二人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上。

    “李卫国不会轻易放弃直隶总督,所以为师一旦解了直隶总督的任命,就等于跟李卫国摊牌了。另一边,你的淮军地盘如今已经变成李卫国的封地了,两江四省,李卫国肯定要抓到手的,奕欣把我调到直隶就是去夺李卫国手中的直隶,把你从安徽调到湖广,一方面是解除为师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是刺激李卫国对安徽出手,跟淮军交恶。”

    李鸿章大惊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