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txt >

第6部分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txt-第6部分

小说: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txt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增长越多。
如果把现在的改革开放重新放到19 世纪晚清所处的世界秩序背景中,那么我们是否也能看
到这么巨大的经济成功呢?答案肯定是“不能”。道理很简单,那时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不能满足:
首先,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军队为外贸服务,为海运护航。其次,那时还没有飞机运输,也没
有足够的海运容量,没有极低的货运成本,电脑、电子技术也都是二战期间的事情。
一个简单的比较是,16~19 世纪英国的跨国公司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队,而20 世纪美国的跨
国公司则不需要自己的军队,但必须雇用许多律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它使外贸交
易成本极低、出口市场容量极大。只有在这种世界中,才会出现中国自1978 年以来这么快速的
增长。这种世界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从明朝海禁开始,中国就基本停止了参与世界秩序建设的活动。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只
能被动地接受别人设立的国际秩序。直到二战期间,中国作为反日、反德、反意的盟国,被美
国、英国和苏联邀请于1944 年一同参与筹建联合国,才开始以积极参与者的身份共建我们今天
所看到的世界秩序。
本文对海外产权保护、国际秩序的变迁历史的简单回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尽管我们并
没有怎么直接参与建立当今以律师、法律当道的世界秩序,但这种秩序对我国近二十几年的经
济崛起是多么举足轻重。今天,我们至少应珍惜它,至少在行为上能与其相称,与其合拍。
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7)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作者:陈志武2008…10…29 03:12
那么,在仰融案中辽宁省政府是否该应诉呢?答案是显然的。本案从多方面看都是一个非
常有历史意义的案例。在今天,产权跨国界流通、跨国界交叉持有已经是常事。外国公司和个
人可直接来中国投资,也可在纽约证交所、新加坡交易所购买中国公司的股票。同样,海尔等
企业可在美国投资设厂,随着QDII 的引进和中国放开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中国公民与公司也会
直接、间接地持有外国公司的产权。在这种产权跨国流通的背后,人们对跨国产权的保护自然
有一定的预期,对所持产权的国家的政府行为也当然有一定的预期,否则谁会把钱投资到你这
里呢?投资者权益的保护问题是这几年的热门话题,我们发现即使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即使
有统一的法律和权力机构,投资者的产权也不一定能得到可靠、公正的保护。如果我们把视线
从境内移到境外、从国内移到跨国持有的产权,那么海外产权保护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在这
种背景下,政府行为是否符合“国际惯例”就尤其重要。一方面我们要吸引外资,要到海外上市
融资,要让我们的产品外销到世界各地;但另一方面在产权保护、合同的遵守上又我行我素,
甚至在出现产权纠纷时还拒不应诉。天下真有这样的好事吗?
为什么不能应诉?应诉又不一定会败诉,应诉会大大改进中国在海外的公关形象,让世界
更把中国看成是负责任的大国。但不应诉肯定是输,后果只能是更负面的。值得我们庆幸的是,
这是21 世纪,而不是18 世纪、19 世纪的世界。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1)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作者:陈志武2008…10…29 03:12
说到财富,我们会认为一个国家富不富,关键取决于其自然资源的多少。小时候上学,我
们学到中国“地大物博”,并认识到正因为有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我们中国是多么富有。
到了美国,我们发现美国也是“地大物博”,而且更富有。当然,相比之下,日本的自然资源有
限,尤其是新加坡,它是靠填平一片海水、一块空地从无到有人造出来的。可是,到2002 年,
美国的人均GDP 为3。63 万美元,日本为2。8 万美元,新加坡为2。47 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
为4 600 美元(按实际购买力计算)。这些数字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一国的财富并不完全取决
于其自然资源。一个国家可以地小,物也不博,但它照样可以很富;同样地,一个国家可以“地
大物博”,但并不一定就很富。这种现实显然对我们从小就学到的财富观念构成冲击。那么,一
国的财富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为什么世界各国贫富悬殊呢?既然中国、美国、俄罗斯与印度都
“地大物博”,那么是什么使这些国家的财富状况千差万别呢?
财富观
就像许多同代人一样,1979 年我在中南工业大学(现在改为中南大学)读书时选择的是计
算机工程专业,1983 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读研究生时选读的是网络系统工程。那时,大家要么学
数理,要么学工程,正是“地大物博”财富观在专业选择、职业取向中的具体应用,以为只要中
国有更多的工程师制造出更多的机器,从而就更“物博”了,财富就更多了。直到近几年,人们
还是认为像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这类社会科学既不造物,又不生财,所以普遍被认
为不重要。现在,比较一下各国的贫富悬殊现状才发现,原来“地大物博”、物资丰富只能给一
个国家提供优质的“先天条件”,但这些并不是“先决条件”。日本、美国与新加坡的经验说明,
一个国家更重要的财富是其能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及与其相配套的自由金融创新体系,这
种制度财富是无形的,但它比有形的“地大物博”更重要、更“值钱”。
此话怎讲呢?就从亚洲多国和地区近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模式看起,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
本,八九十年代的韩国、中国台湾与新加坡,然后到近十几年的中国大陆,都是以出口为导向,
而不是靠内需来发展本国经济。正因为如此,在近几年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家都
在讨论如何在国内扩大内需,为下一波增长寻找原动力。当然,讲到这里,我们自然要想:在
众多发展中国家因本国内需不够而都在靠出口、靠“外需”来为其经济提供原动力的时候,世界
上必须有些国家“内需过剩”,迫使它们靠进口来满足本国过剩的内需。那么,我们要问:这些
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内在动力使其内需过剩?是什么东西让它们产生这么多内需?这些东
西中国是不是可以借鉴?
一个简单的答案可能是:因为这些国家很富。美国之所以内需过剩,我们可能说是因为它
有像位于纽约曼哈顿这样的栋栋高楼、有微软和GE 这样的大公司,让美国财富过剩,因此消
费需求自然也过剩。可是,所有这些财富都是极为表面、极为脆弱的,因为如果一夜间拿掉美
国那些经济制度机制,撤走那些金融证券工具,废掉对私有财产和无形产权的保护,那么所有
大楼和公司的价值都会一落千丈,那些过剩的内需也就不复存在了。
以纽约著名的帝国大厦为例,该大厦分为零售层、写字楼层和宾馆层。按照“地大物博”的
财富观,由于其建设费用很高、存在的历史长,等等,因此这栋楼作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该很
高。但是,客观地讲,不管这栋楼的建设投资是多少或者历史有多久,其财富价值(或者任何
有兴趣买下这栋楼的一方愿意出的价格)都会由帝国大厦在未来多年能产生的现金流的折现总
值来决定。未来产生的现金流越高,这栋楼所代表的财富就越高。有了这种评价资产的财富价
值的观念后,我们就更能理解财富的脆弱性:几乎所有的美国财富都以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形式
存在,这些资产的价值又都取决于它们未来所能带来的现金流,但这些现金流的多少最终受制
于制度机制和金融创新。因此,当你拿掉这些制度与经济体系时,那些资产就不值几个钱了。
为看清为什么一国的财富不只是由其自然资源决定,我们不妨把国民经济看成只有两组群
体组成:厂商(公司)和居民(消费者)。如果要使经济快速增长、使国家富强,厂商必须有激
励、也愿意去扩大投资、扩大生产;当厂商利润增长时,居民的收入就会增加;当居民得到更
高收入后,他们就会增加消费;这些增加的居民消费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厂商去扩大投资、增
加生产。这条经济增长链的任何环节都必须“运作正常”、缺一不可。比如,假如居民在收入增
加后不是去增加消费,而是把更多收入储蓄起来,那么除非国外需求很强(靠出口来增长),否
则经济增长链到这一步就被卡住了。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2)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作者:陈志武2008…10…29 03:13
我们要说明的命题是:经济增长链的内在动力决定于制度机制与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之所
以决定了厂商的原动力,是因为金融证券市场决定了企业的融资途径、融资程度与融资成本,
关于股市、债券等市场对企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大家谈论已经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金融创新
之所以对个人消费者很关键,是因为这些创新可以帮助挖掘居民的消费潜力,调动经济增长的
原动力。
制度资本
关于制度机制对财富创造的影响,已有许多学者作过论述,中国过去150 多年的风风雨雨
也足以说明这一道理。就这一点,中国的财富大师王永庆的一席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他说:“一
根火柴棒价值不到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但是一根火柴棒却可以摧毁一栋房子。可见
微不足道的潜在破坏力,一旦发作起来,其攻坚灭顶的力量,无物能御。”当然,制度机制对财
富的作用不只是负面的,良性的制度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财富创造。
我们可以简单看看私有产权的保护机制。如果产权得不到保护,住在帝国大厦里的公司就
没有动力去多雇人、去开发更多产品来扩大业务;如果这些公司不能扩展业务增加赢利,那么
一方面它们无法给现有的员工加薪,使员工们的消费需求下降;另一方面这些公司愿付给帝国
大厦的办公室租金也会下降,使帝国大厦未来的现金流减少,结果是帝国大厦的价值下跌。于
是,帝国大厦管理公司给员工的工资也只能减少,甚至裁员。当然,如果因产权得不到保护使
整个经济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其结局只能是整个国家的财富都逐步下跌。
产权保护不只是指“属于张三的有形物,别人不可以剥夺”,也指“属于张三的未来现金流权
利,别人不可剥夺”,这种现金流权利可以是有形的(比如只要张三拥有帝国大厦的产权,那么
该大厦产生的现金流就属于张三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例如,几年前《远东经济评论》报道过
一个发生在北京三里屯的故事。20 世纪80 年代中,一位来自河南农村的妇女(我们不妨称她
为张大姐)看到,住在三里屯的外国人很多,但却没有一个专为他们服务、适应他们生活与饮
食习惯的杂货店。于是,张大姐租下一间屋子,开张一家专为外国居民服务的杂货店。她的服
务质量赢得了众多常客,生意越做越大,张大姐也慢慢开始雇佣多个员工、装修店铺。可是,
正当张大姐的生意越来越火,她店铺的未来现金流也日益上涨(因此其杂货店的无形资产价值
也日益上涨)的时候,行政部门却以她没有这样那样的许可证为由令张大姐关店。农村出身的
张大姐无可奈何,她觉得有了这几年办店的机会就让她很满足了,不知道她还有对相应部门提
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当然,即使她知道能进行行政诉讼,她也不一定会相信法院能保护其无形
的财产权与创业权。就这样,张大姐未来的现金流权利被毁灭,她多年建立的品牌、服务名声
等无形资产被毁了。被关掉一段时期后,张大姐又在三里屯另觅他处重新开店,想法找回过去
的常客。可是,两三年后当她的店铺重新开始赢利时,她又被命令关门。就这样,张大姐的杂
货店平均两三年就被关一次,然后又再换个地方。经历头两次后,张大姐领悟到一个简单的道
理:反正不久又要被关,她只好选择不怎么装修、不花钱扩张、不雇佣太多员工。当产权得不
到保证时,张大姐的致富道路只能受限,不敢扩张业务,赚了钱自己也不敢消费。
又例如,2002 年5 月中旬,《经济日报》报道称,整顿加油站行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国原有加油站10 万多座,经过清理整顿,取缔了近3 万座加油站的经营资格。这一故事的背
景大约是这样:2001 年6 月之前,正式的政府文件中从来没有禁止民间投资进入加油站行业。
因此,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税收的考虑,对于民间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