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三国之代魏成蜀 >

第277部分

三国之代魏成蜀-第277部分

小说: 三国之代魏成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是明白的在欺负自己吗?一个小辈……

    自己竟然败在一个小辈手中!昔日陈宫连番侮辱自己,今日又被一个小辈欺负到头顶上了。士可杀,不可辱!这连番被辱,我周公瑾岂可容忍?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周公瑾就要爆发。

    却又听到土盎言道:“都督若是想要与某一见高低,某倒无妨。不过试问都督,是要以麾下三万余兵马与某麾下四万多刚刚打了胜仗的精兵相对峙,孰胜孰败?某还是劝告都督早些带着麾下兵马返回江夏,休要不识实务,损兵折将可就不划算了!”

    他言毕,又向着周瑜把一个包裹晃了一晃,交给下属兵丁,提着那包裹驾小船给周瑜送了过去。

    周瑜使人将来人拖上了楼船,派人接过包裹,问道:“汝家主将可有告知你,这个包裹中有何物?”

    来人言道:“至于何物,倒是没说。不过我家都护使讲了,这个包裹需要都督您返回江夏之后再看!”

    周瑜十分好奇,本想观看,但是转念一想,别让他们小看了我!故,他转身对侍卫言道:“你们先给我收起来,回去再看!我倒要看看这个土轰之子有何礼物给我!”

    看到周瑜手下那个包裹,来人又取出书信一封,言道:“此信乃是我朝后御史大人陈宫老大人临走之际留下的,嘱托小人有机会见到都督之后,将这封信交给都督。”

    周瑜现在一看到陈宫的书信,气就不打一处来。

    猛然,他站起身,从侍卫手中接过信,看也不看就撕了一个粉碎。

    来人看到他把书信死了一个粉碎,笑着说道:“我家老大人说了,其实这封信根本就没有字,因为他知道你一定会把信撕掉的。真正的信,乃是口信。陈老大人言道:‘将军一世英武,才识渊博,可惜心胸狭窄,气度不开。若是都督依旧如此,怕是不日便到尽头!’”

    言毕,他转身来到船边,纵身形跳入江中,踪迹不见。

    周瑜这时再也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再次喷出一口鲜血,单手拄着太师椅,连声说道:“陈宫老儿,气煞我也!气煞我也!”

    连叫数声,一口气没有上来,他竟然背过气去。

    看到东吴首舰之上一众战将慌乱成一团,土盎哈哈大笑,把手一挥,麾下四五十艘战船鼓声同起,一同开拔,朝着东吴战船群冲去。

    见到周瑜昏迷过去,诸葛瑾只得接过指挥权,指挥诸将引兵后退。

    土盎带着麾下楼船战舰一阵冲杀,冲撞的那些小帆快船在水中摇摆晃动,箭矢更是不要钱的往东吴水军战船上射去。

    诸葛瑾等人哪里还有征战的心思,只得护送着周瑜往夏口撤退。

    一直撤退到了夏口水寨,在大寨中守护的监军鲁肃心中放心不下,一直都在寨内瞭望台上眺望着漆黑夜下周瑜船队消失的方向。

    忽然听到水上声响大作。

    因为声音十分急促,他赶到十分不妙,急忙喝令士兵掌上火把,登上楼船,准备出迎。

    就在这时,遥遥望见高大的楼船出现在黑夜之中,上面火把歪斜,倒也可以看出来,是周瑜的首舰。

    鲁肃十分果断,一声令下,带着两万士兵,驱动四十多艘楼船战舰迎接出来。

    看到周瑜等人都在船上,鲁肃让诸葛瑾等人先进水寨,自领楼船战队向后面守望,并没有看到敌军追击的船队,这才返回夏口。

    原来土盎指挥着战舰冲杀一阵,看到周瑜的主舰已经远去,遂收兵回城。

    回到水寨之中,诸葛瑾等人将周瑜抬到岸上,安排人将其送回江夏。

    可怜周瑜,一代豪杰能文能武,可谓全才之人。竟然因为小小的一口气,伤心、伤肺、伤身体,最后竟然……

    哎!叹世间气为何物?

    难言其意也!

    周瑜醒来,见鲁肃、诸葛瑾等人,又询问战况,欲见太史慈父子。

    鲁肃、诸葛瑾二人面面相觑,唯唯诺诺,不敢直言。

    周瑜气短是气短,可是相当的聪明呀!

    他看到两人脸色不对,又不见太史慈父子前来,心中不好,猛然坐起来,伸手抓住鲁肃的双手,颤声问道:“子敬,难道子义他……?”

    鲁肃沉重的点点头,说道:“都督节哀!那土盎所送包裹便是子义父子之首级!”

    说完,他怕周瑜难过,别过头擦拭泪水。

    周瑜闻言,“哎呀”一声惨叫,喷出一口鲜血,折身倒在床上,再次昏迷不醒。

    二人大惊,急忙找来大夫为其救治。

    一番忙活,大夫终于把他从死神手中救了回来。

    可是,他脸色苍白的吓人,目光呆滞,茫然的看着远方,默然不语。

    大夫说他这是心病,需要将养一些时日。

    诸葛瑾、鲁肃二人遂交代好下人,便离开了。

    是夜,周瑜呕血半升,再次昏死过去。

    几名随军大夫都已束手无策。

    近黎明之时,他又缓缓醒来。

    见诸葛瑾、鲁肃及诸将皆在,他艰难的说道:“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虽大业待定,然共守江东当得可行!”

    言毕,他头一歪,再也没有了呼吸。

    是年,周瑜五十一岁。与曾经历史上的年龄相比,他可算是赚了很多。

    诸葛瑾、鲁肃等人收拾其遗物,发现其书信等物,遂送往吴郡吴侯孙权处。

    孙权得知周瑜身故,痛苦不已,拆其书信,乃推荐鲁肃代替自己。

    书中所写:“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刘罡在西,疆场未静;曹昂在北,可联合共抗西汉;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吕蒙、陆逊皆可用之才,守南北之地非此二人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

    孙权信其言,且知鲁肃之能,遂使鲁肃代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江夏大军。

第391章 人死方知隔阂在,周循假亡遁他乡

    第391章人死方知隔阂在,周循假亡遁他乡

    周瑜亡故,东吴的吴侯孙权确实表现出非常悲伤的模样,亲自为周瑜主持后世,册封周瑜遗孀乔氏夫人为一品夫人,其子周循袭都元侯。

    可是这一切,呈现在周瑜之子周循眼中却是一种矫情的做作,实为可笑之举。

    故其陈表,让爵位于弟周胤。

    看书的有人要问了,这是为何?

    原来,周瑜和孙权两人并不像表面上的那样和睦,只是相互间都藏在心里罢了。

    由于孙策的知遇之恩,周瑜死心塌地为了江东卖命,从无二心所言。

    然而“功高盖主”这个被历朝历代帝王所担心的事,便在孙策去世之时降落在了可怜的周瑜身上。

    昔日孙策过世,托付周瑜辅政,并不是孙权没有那份能力。孙权若是没有那份能力,又岂会小小年纪救了一家子性命与乱军之中呢?

    因此足见孙权之英智。

    正是因为如此,孙策才有了托付后世,嘱托周瑜、张昭等人共辅孙权。

    身为帝王,疑心过重不好、没有疑心也不行。

    这一切,周瑜都知道。

    可是为了一个名声,为了一个知遇之恩,他纵有造反之力,纵有造反之才,却没有了造反之心,却是依然要背负着被猜疑的事实而不敢自辩。

    既然如此,他一死也便罢了!

    可是他却偏偏生了一个聪明更胜于他的儿子,周循!

    周循,字伯谦。五岁作诗,七岁习剑,九岁替父谋策取下江东士族陆家的彻底归顺;十五岁入仕,一条长枪技压群雄,夺得比武头魁,被孙策封为骑都尉;十六岁察言观色,发现孙策亡故之后的父亲不同于以往;十七岁的他通过各方手段的打听,推断出父亲的难处,遂谏言父亲退出仕途不成,而自身隐退归家。

    可见,周瑜这个儿子是多么的有能力。

    他仅仅是通过对周瑜的表情的观察,便感觉出周瑜的变化。

    这需要多么细致的观察能力呀!一个十六岁的孩子,虽然说那个时代的孩子十六岁就已经快成年了!

    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他凭借自己在军队上的关系,打听了一些与父亲相关的事情。只是一些相关的事情,他就可以推断出父亲所面临的局势,能够了解到父亲的难处。

    想一想,这人得多么聪明呀!他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多么强!他多么的自信,又多么的谨慎!

    如此谨慎、多谋、自信的人为何没有提醒周瑜莫要盲目进军呢?

    因为,他根本就没在周瑜身边,而是待在柴桑的家中。

    几年来,他一直在家中休养,偶尔会出去游玩一番。

    父亲的去世,他很悲痛。

    但是他却显得很平静,似乎早就有所预料一样。正如他对送丧的人说道:“父亲到底还是解脱了!请你们禀报吴侯:父亲的后事,我会自己打整的。”

    等到孙权亲自带人来给周瑜送终之时,他站在府前,拦驾说道:“承蒙吴侯器重,父亲泉下有知,心亦有慰。然臣子不敢托王侯之丧葬大礼,否则泉下难安。草民还请吴侯与众位大人府中休息。”

    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却也给本来就是做作的吴侯孙权一个下台阶。

    孙权却还假惺惺的说道:“公子言过其实。汝父于我江东乃是有功之臣,孤以王侯之礼安葬亦不为过也!”

    “吴侯心意深重,草民代父谢过。天下百姓得知吴侯如此礼贤下士,日后当入吴者相继而来,以感吴侯之恩重!然,父亡子葬,天下之礼也!还望吴侯应允!”周循只是让孙权等人在灵堂之前拜祭周瑜灵位,执意请他们回府休息。

    孙权这才声言:“公瑾有大功与江东,孤当表封乔夫人为一品夫人,汝袭都元侯。”

    乔夫人在一旁赶忙谢恩。

    然周循却是推让,翻身拜倒,谓曰:“草民昔日辞官而归,乃是自感才华遗尽,无能为以助吴侯。今岂能袭父之位,岂不是有误于主公乎?某弟周胤之才,可比某当日也,可请吴侯赐父之爵位于他。”

    孙权一看,好嘛!老子给你脸,你不要脸呀!

    正欲发怒,却见诸葛瑾在一旁使眼色,他只得忍着,然后对周循言道:“汝弟与汝有何分别!既然汝愿意,孤便将爵位赐予他便是。”

    言毕,他带着诸葛瑾等人转身离去。

    周胤,周循同父异母弟。乔氏夫人所生,年十六,性浮,好大喜功,文才武艺皆学自兄长周循。

    见兄长把爵位让给自己,周胤大喜。

    他赶忙磕头,向孙权谢恩。

    直到孙权离去,他还在念叨着:“谢过主公,谢过主公。吾也有爵位了!”

    周循冷眼看了看他,转身对乔氏夫人言道:“姨娘,父亲明日出殡,万万当不得以王侯之礼安葬。当以大臣之礼,莫要坏了父亲一世英名!”

    “循儿所言极是。便依你所言。”小乔应道。

    周循母亲早亡,乔氏对其不好不坏,倒也没有什么隔阂。周循一直以姨娘相称。

    次日,在叔父周晖、堂兄周峻的帮助下,周循带着家人给周瑜发丧。

    孙权等人只是在半路上为周瑜送了送行。

    周瑜后事之后,诸葛瑾向孙权推荐周循。

    孙权心中依旧对周瑜功高盖主之事有所顾忌,但是又不能明说,只是说道:“公瑾在世之时,周循便辞官不做。今公瑾不在,孤又如何能够令其回心转意?其才旷世又如何,不为我所用,养之何用?”

    言下之意,似乎有取周循性命的意思。

    诸葛瑾等人闻言,心中都不明白。

    毕竟周瑜、孙权两人将隔阂隐藏的太深,就连这些终日在一起的谋臣武将都不从得知,更何况他人呢?

    倒是周循与周峻两人站在柴桑的山上,遥遥望着远去的吴侯车队。

    “难道伯父真的与吴侯有隔阂?”周峻问道。

    周循冷冷的言道:“隔阂?父亲年少时颇有大志,故勤学苦练,以谋仕途。然恰逢乱世,便与孙伯符一起征战江东。当时江东八镇,便是父亲和孙伯符一文一武携手打下来的。孙伯符一死,孙仲谋焉有不视父亲为眼中钉?记住,功高盖主呀!”

    功高盖主!

    周峻这次明白周循一味的不让以王侯之礼安葬周瑜,原来是这样一个意思。

    周循回头看了一眼周峻,说道:“兄长,今弟胤得袭父爵,却终究是个孩子。姨娘,一个妇道之人,见识短浅。还望兄长入府照应一二。”

    “有汝在侧,我去何为?”周峻不解的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