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908大军阀 >

第698部分

1908大军阀-第698部分

小说: 1908大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咱们中国是真正强大了,日本人明治维新之后还是通过外交和和气气跟洋人谈判,才渐渐收回被洋人霸占的土地和不平等条款。而我们中国那可是凭借实力,向洋人开战,一刀一枪把国家主权拼回来,这才是真实力。”

    “此言甚是,此言甚是。由元首神武之才,我中华复兴指日可待。”

    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街头巷尾的家常之言,中国从始至终都笼罩在一股恢复自信和尊严的氛围当中。人们不仅为国家步步走向兴旺感到欣慰,更是为了国家有一个强大而英明的领导人而感到幸运。

    吴绍霆在中国的声望地位,正随着战争的进行而水涨船高,在很多深受民主主义熏陶的人士眼里,吴绍霆就是中华民族的代言人和守护者,只有吴绍霆才能让中华民族的地位声望维持下去。正因为如此,中国国内弥漫的狂热民族主义气氛渐渐的开始发生转变,很多人转而将“民族主义”与“吴绍霆主义”合二为一,对元首的推崇之心与日俱增。

    随着元首个人崇拜的温度快速攀升,之前由德意志帝国派遣到中国来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们立刻看到机会。自从去年年底中德签订“霍尔维格计划”之后,德国一直都在关注着中国社会体制的构成以及发展进度,他们可不会白白赠送一笔物资给中国,既然做为交换的代价是让德国来改造中国社会结构,那自然是要说到做到。

    这些德国专家们是三个月前陆续到达中国,可是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全部没有任何动作,仅仅是在默默的观察中国。表面上看来似乎什么都没有做,可是暗中这些专家们却经过多次会议,起草了许多计划书、方案书,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等待一个契机,一个切入点,一个合适的环境条件。

    而中国社会出现新一轮的对吴绍霆的狂热崇拜,正是他们需要的机会。

    于是,这些德国专家们马上开始付诸行动,按照计划在背地里进行推波助澜。他们需要这种狂热的个人崇拜继续发展下去,并且不是像之前几次个人崇拜那样,只是随着外部事件的变化而起起伏伏。他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种“对元首的个人崇拜”永久性持续下去。

    这是第一步,至于第二步那就是将“对元首的个人崇拜”转化为“对元首的个人效忠”,同时通过长时间的文化宣传、舆论造势和丰功伟绩的推销,还要把这股情绪渐渐塑造成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说,要把民间的情绪统筹起来具象化。

    德国专家们的行动看上去很简单,无非是利用中国国内报纸、上海具有国际化的报纸以及同盟国阵营内的各种通讯,大肆鼓吹吴绍霆对中国的影响。同时还专门成立俱乐部、非政治活动党派、社会团体,用来宣传和熏陶对吴绍霆的推崇,主要针对中国上流社会人群,进行更直观的影响。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利用一些政治特权,诱使一些中国官员编写许多内部资料、教育资料等等,为吴绍霆歌功颂德。

    当然,他们不会单纯的只是为了吴绍霆个人声望地位而费尽心力,在所有为吴绍霆推广宣传的行动当中,德国人都会见缝插针的附带上“中德友好”、“威廉皇帝与吴绍霆元首同为世界伟人”、“德国是中国最好的盟友和伙伴”之类的信息。

    然而这些中德友好的信息也仅仅只是第一步,只有等到时机成熟之时,他们才会把这些言论更改到另外一种境界,那就是强调德国对中国的恩惠。

    南京总统府在这些德国专家抵达中国之后,随即成立了专门的监视小组,负责侦查这些德国专家的一言一行。然而,当监视小组发现这些德国专家仅仅是在元首的声望地位摇旗助威,一时间感到非常奇怪,德国人竟然有这么好?

    既然德国专家们没有做出危害中国的举动,监视小组自然也不会采取任何行动,但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随着东三省战局渐渐持平,中德海军在黄海上不断拦截英日联军的舰船,这让弗伦奇军团最开始的战略布置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这些情况早在开战之前联合参谋部就已经做出预测,因此发展到目前的处境可谓是情理之中。

    只是如果战场上一直无法取得进展,弗伦奇军团作战的意义将会付诸东流。毕竟南亚战争现在进行得非常严峻,在中国增派了大陆桥第一兵团进攻暹罗之后,整个南亚大陆的局势骤然紧张起来。不仅如此,在西藏与印度边境的交战也逐步升温,中国重炮部队远距离炮火覆盖之下,锡金邦北部几乎不得安宁。

    再加上中国在这个时候宣布北伐收复外蒙古,气势上已经完全盖过英日联军。

    五月中旬,弗伦奇元帅制订了另外一场奇袭方案,而这次奇袭已经不单单是英日联合,甚至还说服了沙俄皇帝派遣一支海陆联合的远征军,从海参崴协助弗伦奇军团发起进攻。

    早在一年前,沙俄国内就已经是动荡不安。为了参加世界大战,无数农奴忍饥挨饿,无数中下层小资产阶级被逼破产,劳工无故压缩工资却要承受双倍甚至三倍的工作量。在沙俄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遭到严重破坏,这种破坏不是天灾而是人为,农民和奴隶辛辛苦苦耕种了田地还要倒欠一屁股债,索性什么都不做,三五拉帮结伙成为流民,到处游走乞食。

    不仅如此,自从十年前发生的苏维埃罢工运动,国内重要城市和一些偏远地方一下子涌出许多布尔什维克分子。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沙皇的统治,可是却因为分布细密又深得人心,一时间根本无法遏制。

    当去年发生的夏季攻势惨遭失败之后,沙俄国内经济状况愈发萧条,甚至许多受伤的士兵都无法提供医疗补助,有点家底子的自己掏钱治疗,一分钱没有的只能忍受痛苦或者等待死亡。然而纵然如此,沙俄帝国中枢的王公大臣们,还是一味的坚持将战争进行到底。

    这次弗伦奇元帅派人联络沙皇寻求远征军支援,一开始沙俄政府上上下下都持反对声音,毕竟国家目前的状况已经没有多余的资金维持另外一支出征的军队。

    然而就在中国北方第二集团军宣誓北伐之后,紧张的气氛立刻袭遍了沙俄国上下。

    经过连续数日的会议讨论,沙皇尼古拉二世考虑到中国越来越嚣张的扩张,如果再不能遏制下去,迟早会触动沙俄帝国的利益。为此,他最终决定临时抽调一支军队,并调动驻扎在鄂霍次克海的四艘老式练习舰组成海军力量,参加英日联合参谋部。

    虽然这四艘老式练习舰不尽人意,再加上沙皇征调而来的陆军部队总兵力还不到一万人,武器装备也都是颇为落后的旧式装备。但是对英日联军而言,沙俄加入对中国的军事行动,从某种方面上来说提供了气势上的援助。

    再者沙俄军队从海参崴向中国边境发起突然袭击,一定能造成出其不意的战略效果。根据情报部门搜集到的相关信息,中国在东三省的军队目前全部集中在辽东半岛,可以想象黑省正是空虚无防之际。

    英日俄三方在五月十三日这天,派出代表来到日本札幌进行会晤,确定三方联合发动一次从中国东部海域的进攻。其战略目的是利用中国后方兵力不足,并且注意力全部放在辽东半岛的机会,利用突然袭击快速侵入东三省腹背,直取长春。

    作战计划拟定,三方着手开始准备。

    五天之后,英日联军在开城、春川两处战场发起了一轮强攻,利用凌晨时分是湿闷的天气,将战场容积最大限度的兵力全部投入。春川外围的中国阵地出现许多松动的地方,好在后续兵力紧急补充上来,总算扼住了日本军队的进攻。

    可惜开城的防守不尽人意。由于前几天连续下了几场大雨,导致郊区外围的土木工事被雨水侵蚀,在英军炮兵高精准的轰炸之下,许多阵地坑道立刻崩溃。

    …

    【天气好热啊,实在受不了!各位读者大大一定要注意避暑!】

第1095章,突袭吉林省

    开城原本处于半包围状态,正面进攻的第八师团打得非常汹涌,牵着了三十七师大部分兵力。而在西部侧翼的弗伦奇军团第一师和东部侧翼的日军第十九师团,马上发起趁虚而入的强攻,很快就攻克了开城外围好几个镇子的阵地。

    三十七师损失惨重,五个海军陆战旅同样陷入混乱状态。尽管英日联军在一时间之内还不可能攻入开城城内,可是大部分外围阵地告失,防守的空间大大缩水,开城危在旦夕。

    开城的战况很快汇报到平壤前沿参谋部。蔡锷对英日联军突如其来的强大攻势感到疑惑不解,尽管从一定程度上来推测,英日联军肯定是蓄势已久,就等待天时地利之际发动这一场大规模总攻。然而纵然让英日联军得逞,推进了一些战线,可是英日联军付出的代价绝对不低,毕竟攻坚战每一寸的推进都是由许多士兵的鲜血铺洒而成。

    蔡锷几乎不用等到战况具体汇报,就能轻易猜出开城之战给英日联军造成的损失不小,绝对超过了三十七师和海军陆战队的伤亡。英日联军之所以如此强攻,一定存在另外的目的。

    当晚,前沿参谋部召开会议,许多参谋官都认为应该将平壤城内的三十八师增派到开城,一方面是可以支援战场,另外一方面还可以伺机发动反攻。在很多人心里,中日战争早就应该结束了,决不能因为英国这十万人的兵团而驻步不前。

    再加上国内越来越浓厚的民族自信心,如今前线指挥官们大部分都是求胜心切的状态。

    蔡锷冷静的分析了目前的状况,虽然他暂时猜不出英日联军下一步计划,但是却可以肯定只要英日联军继续像今天这样疯狂的强攻,中**队只要以退为进,用不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活活把英日联军拖垮。

    英国弗伦奇军团是大老远渡洋作战,后续补充兵力非常困难,能够做到半年补充一次兵力已经算是不错了。至于日本,虽然国内还有很多师团的常备部队,但日本整体上下早已经失去对战争的信心,原本议和是最好的结局,倒头来却因为大隈重信一人之词再度开战。再加上“东亚经济复苏计划”进入白热化阶段,日本经济越来越脆弱,国家和民间的财富正在莫名其妙的大幅流失,如今能维持前线作战部队的兵力补充已经非常困难,哪里还有多余的财政派出更多的部队作战?

    正因为如此,蔡锷很有信心跟英日联军打消耗战,故而才像现在这样将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守。英日联军缺乏后劲,对他们而言这场战争是拖不起的。

    最终,蔡锷没有打算立刻派出三十八师支援开城,反而给开城下达命令,一旦无法坚守城郭,大可向平壤撤退构筑新的防线。

    蔡锷可能不会想到,多亏他将三十八师按兵不动,从而为两天之后发生的战局逆转保留了预备兵力。

    五月二十日清晨,日本南清舰队和沙俄临时编队忽然出现在日本海北部的海面上,在两支舰队的身后则是经过伪装的美国货船。这些美国货船在之前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在台湾、日本本土进行一系列改装,增设了许多登陆艇和外挂装置,方便执行登陆作战。

    与此同时,早已埋伏在中俄边境的沙俄东方远征军团,立刻跨跃中俄边境,向着珲春县发起进攻。

    珲春除了驻扎着一个边防营之外,再无其他兵力,面对突然从天而降的庞大沙俄军团,边防营旧军当时吓得不战而逃,就这样让东方远征军团占领县城。军纪败坏的沙俄士兵在城内城外进行疯狂的劫掠,到了中午之后才再各自长官的约束之前,开始执行第二步行动。

    东方远征军团一分为二,主力部队继续向西北方向的延边挺进,后勤部队则负责接应南清舰队护送的弗伦奇军团第二师登陆。

    同一日傍晚,东方远征军主力部队开始进攻延边。这一晚对于延边来说可谓是近百年来最悲惨的一晚,城中为数不多的军警奋力抵抗,无奈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敌军,还有大炮、重机枪等重火力,防守如同纸张一般脆弱。

    破城之后,沙俄士兵在城内进行疯狂的劫掠和屠杀,但凡遇到的中国青壮年一律用枪射杀、用刀砍杀。一些杀红眼的军官甚至下令将成堆成堆的中国人押解到鸭绿江边,并排排成一列,用重机枪进行密集扫射。整个鸭绿江岸边全部是残缺不全的尸体。

    据后世记载,经此一役,延边足足一个月都有挥之不去的血腥味。好几条街道、小巷的地面上,全部染红,一寸不白。

    杀戮直至次日凌晨方才停息,整个延边城已经是血流成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