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908大军阀 >

第729部分

1908大军阀-第729部分

小说: 1908大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个人资产受到国家保护的自由人。没有农奴,没有奴隶,没有种族等级,一切按劳分配,一切以法制为基础。”

    在阿泰斯城内各大招工地点,时时刻刻都有人拿着大喇叭做着宣传,用工协议和工人待遇用中汉蒙三种语言清清楚楚写在告示上,张贴在最显眼的地方。

    乌梁海的沙俄流民大部分是流离失所的农奴和无产阶级者,在沙俄国内恰恰是这些人群还处于民智混沌的阶段,在他们思想里面没有太浓厚的国家概念,没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在为填饱肚子而奔波劳累。

第1145章,沙俄二月革命

    如今虽然在中国的监管之下,日子过得并不算很好,也没有临时政府宣传的那么美满,但总比之前几年餐风露宿、饥饱不匀的日子要好的多,最起码有了一段稳定的工作,可以不必担心被饿死或者被冻死。

    在很多沙俄人眼里,沙皇政府是坏的,而中国纵然不好但也不坏。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之下,当然会有很多人愿意到中国谋生。

    因此这次铁路工人招募工作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广泛注意,很多沙俄人都是冲着能够优先获得中华民国正式身份证明而来。虽然这是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事情,可对很多人而言,这种背叛恰恰是为了解脱。

    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北方事务公司办事处已经招募了将近九千名额。

    随后总公司开始派遣车队赶往乌梁海,陆续将这些工人运送到库伦集合。

    沙俄主力军队经过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从欧洲撤回到国内。不过这支军队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内赶往乌梁海,相反立刻经过分拆,被派往全国各地镇压罢工运动。

    从一月底开始,俄罗斯国家社会工党已经确立发动大罢工运动,彼得格勒只是罢工运动的汇集中心,而其他各城各市也都有布尔什维克分支机构领导各自的罢工运动。

    面对**到极点的沙皇政府,面对无法保证国土安全、保障人民最基础的生存条件,甚至穷奢极恶的发动对外战争的情况,沙俄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残暴的政权。反正付出了劳动会挨饿,那索性什么都不做了,用鲜血来向当权者发起最严酷的示威。

    这股浪潮在一月底爆发,转眼间到二月份时扩大到数倍的规模。

    彼得格勒的大街小巷全部都让游行的工人站满,各式各样激动人心的口号震天动地。

    撼动沙皇政权的“二月革命”正是揭开所有帷幕,轰轰烈烈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面对全国各地近乎疯狂的罢工游行活动,地方政府和资产阶级立刻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这不仅威胁到地方政权的安危,更是直接损坏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不管是开明的资产阶级还是保守的资本官僚,在这一刻纷纷团结在一起。他们立刻向沙俄政府递交措辞强烈的建议书,要求沙皇政府允许资本家参加政治,并改革国家迂腐的局面,缓解国内各阶级的矛盾。

    然而尼古拉二世从一九零五年到一九零七年已经残酷镇压过多次资产阶级革命,时至今日依然不希望国家大权旁落到这些资产阶级人士手里。他不仅错误的分析了国内的形势,认为只要能够打压资产阶级就能控制罢工人群,殊不知罢工行动根本与资产阶级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根本不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方向。

    面对国内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尼古拉二世用更为强烈的口吻进行威胁,如果资产阶级妄图干扰国家政权,那他将下令解散国家杜马会议。

    “杜马”一词,是俄文(дума)音译,意为“议会”。沙皇俄国原是封建**国家,1905年爆发革命运动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为缓和政治危机,于同年9-10月间宣布召集“国家杜马”,赐予一定权力。1906年和1907年,产生了第一、第二届国家杜马,但随后不久就被解散。后来又产生了第三、第四届国家杜马,其权力都不大,但名义上是国家的议会。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制度。1993年,俄罗斯又恢复“国家杜马”的称呼。

    资产阶级在沙皇的强硬态度之下,除了愤怒和无奈之外,其他的也只能忍气吞声。他们手里没有实际权力,而国家杜马是资产阶级与行政衔接的唯一机构,如果沙皇真的解散国家杜马,那沙俄上上下下的资产阶级人士当真是一无所有。

    工人罢工切断了资本的运作,解散国家杜马那是销毁资产阶级最后一丝筹码,倒头来原本是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的人群,反倒会一贫如洗。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他们可不敢铤而走险的宣布这一步。

    事实上,历史上的“二月革命”前后一共持续了三个月之久,从一开始的工人游行罢工到资产阶级示威,再到后来的武装起义,直接导致沙皇遭到禁卫军的劫持。当时沙皇确实打算从前线调回主力部队,可惜革命发生的实在太快,他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出去,禁卫军的叛乱已经占据上风。

    正因为如此,沙皇才被迫宣布退位。

    可如今由于中**队在去年十二月份横插了一脚,导致沙皇提前调回主力军队返回国内,俄罗斯的历史从这一刻开始走上了岔路。如今全国上下仅仅还处于工人罢工阶段,可沙皇立刻命令从欧洲撤回的主力军队进行强硬镇压。

    从二月下旬开始,起初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二月革命”,一下子演变成一场残酷的军事清洗活动。被分配到全国各地的沙皇军队,陪客当地警察、军警残酷镇压革命起义。尤其是全国罢工总动员的中心彼得格勒,将军一万人的沙皇军队荷枪实弹开进城去,几乎没有任何示警,就向游行的人群发动袭击。

    全国大罢工的行动一下子遭受严重撮镇,但是革命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在遭到武装镇压的一开始,工人全部是四散而逃。可到镇压继续进行下去时,那些看上去懦弱的人们一下子觉醒过来,愤怒、求生**、对沙皇政府彻底失望,这些情绪扭曲在一起,终于化为一场疯狂的反击行动。

    工人们拿起锄头、铁锤、铁铲,不顾生死的向沙皇军队发起袭击。

    然而这种原是落后的反击方式,除了制造更多的自身伤亡之外,根本没有对沙皇军队形成任何阻碍。

    但是工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前进着,向着枪口炮口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

    彼得格勒、伏尔加格勒、西伯利亚甚至莫斯科,处处都有这样近乎自杀式的反击。

    虽然工人们在付出许多牺牲之外,没能够重创沙皇军队,可是这股用鲜血和生命来交换生存权的革命活动,却深深的给许多人带去了震撼。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大地主,又或者稍微有一些良知的官僚,他们在面对这场风暴时,都露出了同情和悲恸。

    工人们只不过是为了饭碗,革命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改善国家环境,从十年前直到今天,沙俄革命者通过各种方式想要到达改良诉求的目的。非暴力的,暴力的,请愿的,请求的,可是这些种种手段,都未能得到沙皇政府的真正重视。

    深居在冬宫的沙皇贵族们,只知道牢牢的把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却没有考虑世界变革的大趋势和国内近乎崩溃的社会秩序。

第1146章,三股势力形成

    工人们为什么在面对枪炮时依然选择前进,是因为他们已经绝望了,对沙皇政府的绝望,对以往所有革命手段的绝望,对生存下去的绝望。然而在这些绝望中间仍然保留着唯一一丝的希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活的更好。

    他们愿意用这种流血牺牲,来向沙皇政府发起最后的控诉,哪怕这是以卵击石!

    虽然沙俄国内上下对工人暴力反抗沙皇军队的行动愈演愈烈,对革命派的同情心理也越来越广泛。许多警察、士兵甚至那些刚从欧洲回来的沙皇军队,纷纷开始露出动摇的心态。

    从二月下旬开始,参与镇压工人运动的军队逐渐开始尽量避免与工人发生冲突,除了莫斯科之外,其他城市的伤亡有明显下降。

    甚至保卫冬宫的沙皇禁军部队都开始向着革命,他们在私底下集结,讨论现状、痛斥现状。到了三月一日这天,所有的中下级军官发布了一份联合请愿书,希望沙皇能够体恤国内民情,接受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正是这份联名请愿书,立刻让尼古拉二世感到恐慌起来,他万万没想到革命分子竟然渗透到自己眼皮底下。他不清楚禁卫军中到底有多少革命人士,更不清楚禁卫军是否会做出更激进的行动。在这样的心理之下,他只好先采取安抚手段,郑重其事的对军队下达命令,所有士兵原地待命,停止与工人发生冲突,同时也要求工人们停止暴X动,等待国家召开相关会议,讨论政治改革的具体事项。

    然而,在暗地里他急匆匆的派出自己的亲信,将莫斯科周围忠于沙皇的军队全部集合起来,并且以各种理由将参与联合请愿的禁卫军军官调职。正如所有遭受革命之前的君主那样,尼古拉二世骨子里是绝不容忍皇权旁落,因此他一如既往的选择采用欺骗的手段,先转移所有人的视线,再渐渐消弱国内的矛盾。

    三月上旬,几天前还是内乱不止的局面,随着尼古拉二世发布的命令竟然一下子缓和了不少。几乎就是在同一天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的斗争活动开始收敛,无论是工人还是士兵全部自觉的停止了对抗。

    当尼古拉二世收到这个消息之后,为自己的计划再次得逞感到心满意足。可是他根本没有发现,这次他错了。短暂的停息并不意味着结束,甚至这种平静都算不上是革命者们需要休息一口气。因为在这场已经进行两个月的革命运动当中,革命者们清楚的认识到,他们不仅仅要争取工人和社会中下阶层的老百姓站在自己这边,更要争取士兵支持他们的行动。

    面对残暴和出尔反尔的沙皇政权,妥协和退让不会再有任何意义。

    相反,只要让尼古拉二世真正意识到危险时,这个暴君才会知道让步。

    而这次革命绝不会再因为尼古拉二世所谓的“妥协”而结束,革命者们一定要团结在一起,使用真正的武装力量来完成革命的目的。

    趁着尼古拉二世沾沾自喜、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国家社会工党与其他劳动代表的党派纷纷开始奔走,向地方军警进行游说,争取更多的武装力量加入革命阵营。

    与此同时,原本支持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暗中与社会工党的孟什维克派取得联系。双方进行了简单的几次会议之后,达成一项共识,那就是为了确保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及在日后对抗“不确定反对势力”,需要尽快成立一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武装。

    不过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并不是像布尔什维克派那样,利用教条似的革命理论宣传,来拉拢地方部队加入革命阵营。这些资产阶级手里掌握着不少国家财富,他们打算直接从国外购买军火,组成武装商团,名义上是保卫工厂和资本势力圈,实际上就是在蓄养自己的武装力量。

    而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的这一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正好迎合了尼古拉二世。

    既然武装商团的目的是保卫工厂,那自然是站在反对罢工的一边。让这些资产阶级去镇压工人罢工,不仅可以避免沙皇政府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还可以达到双方制衡的效果。

    因此,尼古拉二世非但没有阻止资产阶级发展私人军队,相反还进行了许多鼓动。

    尽管许多保皇派的王公贵族们向尼古拉二世发出严厉警告,一旦资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那沙皇政府必然会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控制这些闹事分子。资产阶级虽然不像工人那样情绪激动,甚至还与工人阶级存在严重的矛盾,可如果事情不能像预料中的那样发展,到头来反而养虎为患。

    “有哪一个政权会轻易让民间发展私人军事?”

    “要么他们是土匪,要么他们就是军阀,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他们安分守己。”

    “军事大权是最危险的权力,它能帮助我们稳固国家统治,也能颠覆我们的统治权。”

    面对这些危言,尼古拉二世确实犹豫了起来,可是最终还是没有理会。

    他并不是完全丧失了警觉,沙俄国内发生的革命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做为一个国家的君主,自己当然知道什么东西是最让自己害怕的。可是他现在不得不赌一把,因为目前沙俄国内的许多军队已经不可靠,而国家财政也不足以在培养一批新的终于沙皇的军队,如果没有资产阶级的这支第三势力搅乱国内的局势,只怕国内所有矛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