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健全的社会〔美〕e弗洛姆 >

第6部分

健全的社会〔美〕e弗洛姆-第6部分

小说: 健全的社会〔美〕e弗洛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确实,正是在分离与结合的两极中爱诞生,并再生。

    爱便是我们所说的人的能动性的一个方面:人与他人,与自己,与大自然的那种主动的、富于创造性的关系。在思维王。。

    国,这种能动性表现为用理性恰当地把握住世界。在行动王。。

    国,这种能动性表现为创造性工作,最具典型的便是艺术和工艺。

    在感情王国,这种能动性表现为爱——在保持自身的完整。。

    与独立的条件下,与他人、与大自然相结合。

    在爱的经验中,出现了一种似非而是的情形:两个人合二为一,又一分为二。从

 41

    健全的社会92

    这个意义上讲,爱绝不是只限于爱一个人。如果我只爱一个人,不爱其他人,如果我对一个人的爱使我与我的同胞更加疏离,那么,我可以从各方面依恋于这人,但这决不是爱。

    如果我能说“我爱你”

    ,我的意思是说:“我爱你身上的整个人性,所有活着的东西;我也爱你中的我。”

    这个意义上的自恋是自私的反面。自私,实际上是对自己过度关注,它产生的原因是缺乏对自己的真正的爱,它的目的是给这种缺乏以某种补偿。爱,又矛盾,又不矛盾。

    一方面,它使我更加独立,因为它使我感到更坚强、更幸福;另一方面,它又使我与所爱的人结合成一体,似乎在一刹那间,我的个性也不复存在了。在爱中,我有了这种体会:“我便是你。”

    你是——被爱的人,你是——陌生人,你是——一切有生命的物体。

    创造性的爱总是伴生着各种态度:关心、响应、尊重与了解。

    ①如果我爱他,我必须关心他,也就是说,我主动关心他的成长与幸福,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我响应,就是说,我对他的需要——他说出来的需要,尤其是说出口的需要——作出反应。

    我尊重他,就是说(根据“尊重”

    的原意)

    ,我“按本来面目看”

    他,不受自己的愿望与畏惧等偏见的影响,客观地看他。我了解他,我透过他的外表,进入了他的本质,把我自己的本质、我的内心,而不是我的外表同他联系在一起。

    ②

    平等的创造性的爱,可以称之为友爱。

    母爱关系则是一种。。。。

    ①如果需要了解这些观点的详细讨论情况,参阅我的著作《自为的人》,莱因哈特出版公司,纽约,1947年。

    ②在希伯来文的jadoa和德文的meien与minen这些词中,“爱”

    与“了解”

    意思等同。

 42

    03健全的社会

    不平等的爱(母爱,在希伯来文中为rachamim,源自rechem=子宫)

    ;孩子不能自助,因而依赖母亲。孩子为了成长,就必须愈来愈独立,直到他不再需要母亲为止。因此,母子关系又是矛盾的,又是不矛盾的;从某种意义说,是悲剧性的。母爱,需要母亲付出强烈的爱,而正是这种爱,必须用来帮助孩子日益成长,脱离母亲,完全独立。

    对母亲来说,在这种分离过程开始之前爱她的孩子,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在爱孩子的同时,又让孩子脱离自己,并希望孩子脱离自己,却是件大多数的母亲。。

    无法办到的事。

    性爱涉及另一种动力(“性爱”

    在希腊文中为。。eros,希伯来文为ahawa,源于词根“〔感情〕洋溢”)

    :同他人融合与结合的动力。友爱是指所有人之母;母爱是对子女的爱,以及对所有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之爱;而性爱则是对一个人,通常是对异性的爱,是一种希望与异性融合成一体的强烈欲望。

    性爱以分离开始,完成于合一之际。母爱以合一开始,而导向分离。如果母爱满足了合一的需要,这就意味着毁了孩子,使他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因为孩子需要脱离母亲而独立出来,而不是永远同母亲联系在一起。

    如果性爱缺乏友爱,仅仅受到融合愿望的推动,这种性爱便是没有爱情的性欲,或是反常的爱,如受虐狂或虐待狂的那种“爱”。

    人只有在考虑到他无法与他人发生任何联系情况所产生的后果之时,只有当他懂得自恋的含义时,他才能完全理解与。。

    他人相关联的需要。

    婴儿唯一能实在经历到的,就是他的肉体及其需要——生理需要以及温暖与爱的需要。他还没有那种区别“我”

    与“你”

    的经验。他们仍然处于一种与世界一体的状态。

    这是他的个性感与现实感觉醒之前的一体状态;存在着的

 43

    健全的社会13

    外部世界不过是些用以满足他自身需要的食物与温暖,而不是可以实际地、客观地加以了解的某人或某物。

    弗洛伊德称这种倾向为“原始自恋”。

    在正常发展过程中,随着对外界现实认识的日益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将“我”

    与“你”

    区别开来的鉴别感的发展,这种原始自恋状态逐渐消失。

    这种变化首先发生在感知水平,这时,事物和人被看成不同的特殊实体。这一认识为说话的可能性打下了基础,因为要叫出东西的名字,必须先把它们当成个别的、分离的实体来加以认识。

    ①这种变化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直到孩子从感情上克服自恋情绪时为止,因为孩子长到七、八岁时,孩子才开始以另一种方式来体验他人的存在,即开始爱,也就是说,(按照沙利文的阐述方式,)

    ②他开始感到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同样重要。

    ③原始自恋是

    ①比较让。皮亚杰在其著作《儿童的世界概念》中对这一点的讨论。

    ②参阅H。

    S。

    沙利文:《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诺登出版公司,纽约,1953年。

    ③这种爱通常是针对孩子的同龄儿童,而不是指对父母的爱。那种认为孩子在爱其他人之前,先“爱”

    自己的父母的想法,应当被看成是想当然的幻想。

    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亲是依赖和恐惧的对象,而不是爱的对象。

    就其性质而言,爱的基础是平等与独立。

    如果我们把对父母的爱与充满深情然而却是被动的依恋,与乱伦固结,与习惯上的或畏惧性的顺从区别开来,那么,对父母的爱(如果要发展的话)

    则是在后期而不是童年才得到发展,虽然(在有利条件下)

    我们可以在较早的年龄发现这种爱的萌芽(沙利文在其《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中,更激烈地讨论了这一观点)。

    可是,很多父母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们的反应是这样:公开地或者以取笑这一更有效的方式,来表示他们对孩子的第一次真正爱恋的不满。他们有意或无意间表现出来的妒忌,对于孩子发展爱的能力来说,是最大的障碍。

 44

    23健全的社会

    一种正常现象,与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相一致。不过,自恋也存在于生命的后来各个阶段(弗洛伊德称之为“继发自恋”)。

    假使成长着的儿童无法发展爱的能力,或者再度丧失爱的能力,那么,就会出现“继发自恋”。自恋是所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本质所在。对于自恋的人来说,世上只有一种现实,即有关他自己的思想过程、他的感情及需要的现实。

    他不去客观地体验。。。

    或感知外部世界,即是说,他不认为外部世界是按照自身的方式、条件及需要而存在着。

    我们可以在各种形式的神经错乱症中看到自恋的最极端形式。神经错乱的人失掉了同世界的联系,他退缩到了自己之中,他无法体验到物质现实以及人类现实的客观存在,而只见到自己内心活动力所决定的、所形成的。。。。

    一切。他对外界世界不作任何反应,即使有所反应,他也不是。

    依据世界的现实来作出反应,而是根据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过程来反应。自恋是与客观、理性及爱相对的另一个极端。

    人如果完全不能将自己同世界联系起来,他便是神经错乱,这一事实又向我们指出了另一事实:与外界保持某种形式的联系是任何健全生活的条件。不过,在各种形式的联系中,只有创造性的联系——爱——构成了使人既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与完整,同时又与同胞相结合的条件。

    二、超越——创造性与破坏性

    与相关需要有着密切联系的人类状况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人作为生物又必须超越这种被动的生物状态的问题。人。。

    不知不觉地、不由自主地被抛到了这个世界上,又不知不觉地、不由自主地被世界除去。

    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植物或有

 45

    健全的社会33

    机物没有什么两样。可是,由于天赋的理性和想象,人不能满足于充当被动的生物角色,不满足于任人摆布的地位。

    一种强烈的愿望驱使着他,去超越生物角色以及存在的偶然性、被动性,而成为一个“创造者。”

    人可以创造生命。这确实是他与其它生物都有的神奇特质,但是人不同,他自己就能意识到,他是被造者,也是创造者。人能创造生命,更恰当地说,女人能创造生命——她生孩子,照顾孩子,直到孩子长大成人,能够管理自己。

    人——男人和女人——能从事各种创造活动:播种,生产物品,创作艺术,创立概念,彼此相爱。

    通过创造,人超越了自己的生物地位,超乎存在的被动性和偶然性之上,而进入了有目的的、自由的王国。人的超越需要是爱、艺术、宗教以及物质生产的源泉。

    创造的先决条件是活力与关心。人要创造必须对所创造的东西先要有所爱。如果人不能创造,如果人不能爱,那他又怎么解决自我超越的问题呢?对于超越的需要还有另一种回。。。。。。。。。。。。。

    答,即:如果我不能创造生命,我至少能毁灭生命。

    毁灭生命也。。。。。。。。。。。。。。。。。。。

    使我超越了生命。确实,人能毁灭生命,就跟他能创造生命一样,都是神奇的本事,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无法解释的奇迹。在毁灭的行为中,人将自己置于生命之上,他超越了自己的生物地位。由于人被迫超越自我,他的最终选择不是创造,就是毁灭,不是爱,就是恨。

    毁灭意志所具有的庞大力量正像创造的动力一样,来源于人的本性。

    我们从人类历史上看到了这种毁灭性,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我们也惊心地目睹着人的毁灭行为。

    我们说,人能发展自己的主要潜力去爱,去思维,并不意味着我们相信了人本善的天真说法。破坏性是人的次要潜力,只要有人存在,就有这种属性,它的强度和力量同人

 46

    43健全的社会

    的任何感情一样有力。

    ①但是,破坏性只是创造性的替换物(这是我的主要论点)。创造性和破坏性、爱和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本能,它们是对超越需要所提供的两种解答。

    当创造的意志无法满足之时,破坏的意志就会抬头。不过,满足创造的需要将会导致幸福,而破坏则会对人,尤其是破坏者本人,造成痛苦。

    三、根性——友爱与乱伦

    人诞生为人便意味着他开始脱离他的自然的家,开始割断他与自然的关系。然而,正是对这种断绝他感到害怕;如果人失去了自然的根,他又处在何处?

    他又是谁呢?

    他会处在孤立无援的地位,没有家,也没有根;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独无助的地位。

    他会发疯。

    只有在他找到人类的新根时,他才不需要自然的根;只有当他找到新根之后,他才在这个世界上感到安全、自在。如果我们在人身上发现了一种深切的渴望,渴望不割断与自然的联系,不割断与自然,与母亲,与血缘以及与土地相分离的感情,我们会感到奇怪吗?

    最根本的自然关系是孩子同母亲的关系。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开始了生命,在子宫里停留了比大多数动物长得多的时间;就是出生之后,孩子仍然不能自助,完全依赖着母亲,而

    ①我在这里系统地描述的看法与《自为的人》中所说的并不矛盾。在《自为的人》一书中我写道:“破坏性是人消除过去生活痕迹的作法的结果。”

    在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