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九重薇 >

第124部分

九重薇-第124部分

小说: 九重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这些话连老太君都不能说。

    以老太君的火爆脾气,才不去管对方的身份。只要是危及西霞安危,必然不会姑息。毕竟是自己的亲外甥,皇太后心里深深叹息,还是希望他能激流勇退,不想叫女儿再白发人送黑发人。

    心潮一时起伏不定,皇太后骤然翻身坐起,慌得白嬷嬷连忙起身来看。

    皇太后只是摆手让她退去,自己拿起搁在炕桌上的那串沉香木佛珠。

    每日里摩挲,佛珠已然油润光泽。皇太后又躺下身来继续阖着眼睛,手却机械地拈动着佛珠,耳边回想着慕容薇最后那句话:“皇祖母,人人都揣着明白当煳涂,做给别人看。阿薇便难得煳涂一次,好好明辨是非黑白,管它什么明白与煳涂。”

    孙女儿话里有赌气的成份,皇太后听来却十分在理,一直在口中咀嚼,又推翻了自己方才姑息苏暮寒的想法。

    昔年天下大乱,先帝选择起兵时曾经说起,若能以杀止杀,还天下以太平,他宁愿背负这样的罪名去承受因果报应,让更多的人能享有安宁。

    若真想挽救苏暮寒的性命,便不是对他姑息,而是将他的反心扼杀在萌芽状态。叫他不能掀起风雨,不能发动战乱,这也是以杀止杀的一种方式。

    不顾昨夜里刚与老太君会过面,皇太后再次翻身坐起,急急唤着白嬷嬷:“传哀家口谕,请夏老太君即刻进宫。”

    御书房内,刚刚下了早朝的崇明帝立即召见了夏钰之,要他将这一路上江阴帮的所作所为细细道来。

    在坐的除去崇明帝,还有夏阁老与陈如峻这二位肱骨之臣,分列左右慎重地坐在崇明帝下首,单等着夏钰之开口。

    为着今日面圣,夏钰之想了整晚。他从扬州郡守府里听来的夫妻私语说起,又说到扬州的汇通钱庄里亲自验证过,三国银钱果真可以自由汇兑,最后提到那位神秘的甄夫人。

    郡守夫人手捧装了国库银票的钱匣子,为着见她一面,一路上三易其装,又以幕篱遮面。这般的谨慎小心,任谁都会瞧得心中有鬼。

    “能想到三国汇兑的法子,洗钱简直轻而易举。这般的实力,可不是普通的妇人家能够拥有,你可晓得这甄夫人究竟是谁?”崇明帝上前略探了探身子,与两位阁老对视一眼,又目光烁烁看向夏钰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二百五十六章 后浪

    户部银钱流向不对,崇明帝早就疑心钱唯真手里不干净,户部里的帐册却条理分明,挑不出任何问题。他存着收拾钱唯真之心,又不能以莫须有的罪名对这位两朝元老动手,这几年一直耿耿于怀。

    不想女儿这一趟苍南之行,虽说游山玩水,却有意外的收获。

    崇明帝抓住甄夫人这位关键人物,要夏钰之细细说来。

    偷听人家夫妻壁角,本就有些尴尬,何况听到的更是些尴尬之事。夏钰之表情纠结,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说起。

    “圣上垂询,自当知无不言。是非公断,都有陛下圣裁。你言辞支支吾吾,难道分不清孰轻孰重?”孙子忽然变得扭捏,夏阁老瞧得好生心急,怕崇明帝怪罪,自己直接当堂斥责。

    这般关系重大的事,绝不容许有一丝疏忽。崇明帝向夏阁老摆手示意他莫急,又与夏钰之温言说道:“你祖父说的是,无论何种难堪之话,都只管照直回来。”

    “是”,夏钰之正了正神情,认真回道:“手下之人亲耳听到,那扬州郡守与他夫人说,这位甄夫人虽然姿容绝世,其实连小妾都算不得,只是钱大人养在扬州的外室,单为他洗钱之用。还说真正操纵这汇通钱庄的,便是钱大人本人。”

    “那甄夫人如今什么年纪?”陈如峻眉峰如万壑纵横,心思转得飞快。

    夏钰之偏头回忆,细细思忖了一番,斟酌着回道:“属下小安偷偷见过那甄夫人,说是看起来大约双十年华,委实风华绝代。臣细查了这汇通钱庄,已然开了约有十年,掌柜的自始至终都是这位甄夫人。以此推算,她便断然不会是双十妙龄。大约保养得宜,瞧着十分年轻。”

    甄夫人与扬州郡守交情交情匪浅,生怕打草惊蛇,夏钰之并未通过官府查她的户籍,而是要底下人留守扬州另辟捷径。因此,甄夫人究竟多大年纪,夏钰之一时也说不清。

    扬州多瘦马,这女子既有绝世之姿,不由人不往这种出身上头琢磨。

    能甘心沦为外室,又做这铤而走险的生意,且一做就是多年,混得风声水起。不是有段不能揭开的过往,被人牢牢攥住了把柄,便是背后有大人物相助,早已洗白了出身。

    陈如峻尚未述说自己的判断,崇明帝已然开了口,君臣二人想到一处去:“那甄夫人貌美如斯,极显年轻,难道是扬州瘦马出身?到要好生查探,是钱唯真金屋藏娇,还是由扬州郡守奉上的礼物?”

    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拔出钱唯真这只萝卜,必然带起一堆烂泥,除去夏钰之外,其余三人心情振奋,崇明帝更是露出快意的神情。

    夏钰之眼观鼻鼻观心,体查着御书房内略感轻松的气氛,余光偷偷望了一下皇帝陛下与二位阁老,心里充满了疑惑。

    钱唯真是两朝重臣,他爆出对方这样大的秘密,崇明帝与两位阁老却没有瞧出多少震惊之情。只一味追查这甄夫人的来,想将钱唯真一撸到底,到似是对他的不轨早在预料之中。

    就着崇明帝的揣测,夏钰之继续说道:“是,属下已经密令手下人留在扬州,查寻汇通钱庄的底细与甄夫人真正的身份。”

    崇明帝手拈胡须颔首微笑,连声赞道:“钰之,做得好,果然长江后浪推前浪。你心细如发,竟能瞧破扬州郡守的秘密,牵出朝中这样大的一条蛀虫,委实立了一大功。”

    其实是慕容薇提醒在先,自己才人盯牢了那位看似谨慎的郡守夫人。夏钰之委实有些汗颜,他向上拱手,诚实说道:“臣不敢居功,实则是扬州驿站太过奢华,大公主先查觉有异,要属下牢牢盯住那位郡守夫人。”

    提起扬州,夏钰之又记起慕容薇的嘱托,便不得不说一说无锡。

    夏钰之向上行礼,言辞更加慎重:“陛下,行至无锡时,我们曾在驿馆下榻。说来蹊跷,那无锡鱼米之乡,商业繁荣,百姓又人人安居乐业。这般富庶之地,太守府却是一穷二白。”

    提到因自己这一行人下榻,那驿馆竟是由吴太守拿自己的银子略做修缮,墙皮都是新刷,夏钰之便有些哭笑不得。

    他一五一十认真回禀,讲到无锡太守连端午节宴客还要借当地富商的别院,夏阁老脸上浮起奇怪的神情:“修建官衙、驿站、水利、桥梁、道路,这本是地方设施,都该由地方官上折子,内阁交由户部拨款,何至于地方官自贴银钱?”

    陈如峻才入内阁,不便答话。夏阁老凝神回思,笃定地说道:“老臣在内阁多年,记得清清楚楚,从未接到过吴太守要求拨款的折子。”

    夏钰之据实回道:“因扬州与无锡两地相差太多,臣觉得疑惑,也曾向那吴太守问起。吴太守说是折子确曾递过几次,只是都被户部驳回,才一拖至今。那无锡馆处在闹市之内,出入确实极不方便。”

    崇明帝听得眉头紧紧蹙起。寻常下榻,自然只是添些麻烦。若遇了传递朝廷公文之类的加急,安排对方在这里歇脚,离得府衙太远,轻则费时,重则误事。

    吴太守此人,崇明帝有些印象。本是先帝十二年的进士,入仕尚在自己之前。闻说当日金銮殿上一番对答,甚合先帝心意,当场便钦点了无锡的郡守。

    后来无锡撤郡并府,他凭着多年的政绩任了太守,此后便再无建树。

    早些年崇明帝任职户部,还曾见过吴太守入京述职。时隔多年,打从自己即位起,便再未见过此人,崇明帝才一时记不起他。如今略略回想,还能忆起对方那浓眉大眼的耿直形象。

    吴太守言之凿凿递过折子,内阁却又从来不见,这双方崇明帝都信得过。那便只有一个猜测,就是这吴太守的折子被人半途截留,直接送进了户部批复。

    抽三留七这样的荒唐事,以吴太守的为人断然不会去做。也是因此,他请求拨款的折子便被钱唯真淹没。小小的扬州郡动辄便要到几万两的白银,无锡却连个铜钱也瞧不见。(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二百五十七章 独善

    揭开朝堂上粉饰的太平,自己眼皮子底下曾藏着这么一起子小人。

    崇明帝脑子转得飞快,以手叩击着宽大的鸡翅木书案,冷冷而笑:“钱唯真钱大人,若朕记得不错,他祖籍便是扬州,地道的江阴人。”

    单凭一群地方官,无法抱茧成团,必定要有身居高位的大臣挑头才能托起。

    就着崇明帝的话,想起鬼鬼祟祟两次进入一味凉茶楼的刘本,夏钰之大胆进言:“不独是钱尚书,还有那都察院御史刘本,也是江阴本地人,与那江阴的太守本是连襟,他有些行为欠妥,臣尚在查实。”

    潜龙卫初立,夏钰之手中权限增大,查证几个朝臣,自然是他的份内事。

    崇明帝面沉如水,郑重吩咐道:“给朕牢牢盯着这几个人,且看他们翻出怎样的浪花。”

    见崇明帝动了薄怒,想起自己几年蹉跎,陈如峻将手中茶盏重重一放,叹道:“都是江阴帮误人,若不是钰之此番偶遇,几乎又埋没一位忠臣。臣在淮州时,也听闻过吴大人的清名,委实是勤政爱民的好官。”

    敬重吴太守的为人,记着当日夜宴上吴小姐化解另两位小姐争斗的不卑不亢,夏钰之对这家人添了许多好感,不觉多了两句嘴:“不独是吴大人受了排挤,吴大人的公子,早已是两榜进士出身,却因吴大人两袖轻风,无有银钱周旋,如今在家闲了几年,很是令人寒心。”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凭着年轻人的朝气与锐气,去做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朝堂里最需要这样一股新鲜的血液来带动起勃勃生机。

    崇明帝与陈如峻都是科举出身,最理解这样的蹉跎会如何磋磨尽了年轻人锐意进取的朝气。崇明帝听得眉头深深皱起,怒道:“如此看来,吏部也不干净,三省六部,总要由内阁好生梳理。”

    夏阁老总揽全局,已然处置过几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如今有了陈如峻相助,内阁更是风生水起。他躬身领命,慨然应道:“老臣必不辜负陛下所托。”

    清官难为,总不能叫忠臣白白寒了心。崇明帝当机立断,也不等到年终,直接颁发圣旨,宣那无锡太守吴大人即刻入京。”

    忠臣良将,都是国之栋梁,以吴太守的才能,屈居一府太守,的确有些大材小用。这般耿直与正气之人,崇明帝想将他留在朝中。

    君臣这里议定,本想先由内阁雷厉风行,直接调取户部帐册,细细查询年的拨银明细。再略一合计,这个法子行不通。

    钱唯真老奸巨猾,昔年崇明帝在他手下任职,只是查觉银钱流向不对,却寻不出他的马脚。何况如今,君在明他在暗,钱唯真自然更添了谨慎。

    崇明帝眼望下头两位重臣,问道:“不知两位阁老可有什么好的法子?”

    夏阁老尚在凝思,陈如峻忽得拍手笑道:“银钱流向不对,大约存得便是张冠李戴之举,数目上不敢出错。臣私下揣测,江阴帮阻挠吴太守入京,难保没有借过无锡的名头兑过银子。如今正有个妙计,还要从湖广总督许三年许老将军身上说起。”

    前两日内阁刚收到了许三年的奏折,老将军脾气十分火爆,说是湖北、广西等地军中都被无故克扣了军饷。他下令细细排查,这才发现竟是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户部冒领这些粮草,却并不发往军中,如今不知去向。

    单看一封奏折,就可以想见老将军要跳脚骂娘的急性子。许三年却是粗中有细,一旦发觉有异,便细查了这些年的军饷。发觉不过五六年的功夫,户部有人用这种办法克扣粮草,从最初的三五万担,到如今的十余万担,简直有恃无恐。

    因是国库充盈,拨去军队的粮草从来只有富余,万万没有亏空。不想竟有人盯上了这块肥肉,从将士们口中贪墨,简直罪大恶极。

    因怕军心动摇,老将军瞒下了此事,在奏折中细细写明,全权交由内阁全权处理。他只在奏折最后写道:“湖广两地尚且如此,恳请陛下详查其余几处大营的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