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九重薇 >

第127部分

九重薇-第127部分

小说: 九重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退为进才是崇明帝真实的想法,他并不属意李方之在京中任职,反而一直想把他重新调回边城。李之方在边城有累年的军功,年前又扶苏睿灵柩回京,已然在士兵中积攒下了人气,由他坐镇边城,才能更好的稳固北方的边境。

    见皇太后闭目沉吟,崇明帝又道:“连襟掌了兵部多年,很难有人能望其项背,李之方尚且不行,若是换做旁人,更没有这个资。”

    崇明帝想挖皇太后手中的重臣,雄踞湖广多年的许三年。只怕母后疑心自己削减她的势力,便小心地再三暗示,只盼着皇太后能自己开口。

    与有着浣碧双姝之称的皇太后动这些心思,颇有班门弄斧的嫌疑。崇明帝自然晓得,他脸上带了些迟疑与含蓄的神情,专注地望着皇太后。

    皇太后倒未沉思多久,她将手中的沉香木扇子一合,扇骨轻轻敲在炕桌上,眯着眼笑道:“当了皇帝的人,还如此不实诚,与母后耍这些心机。”

    崇明帝被窥存心事,难得露出一丝害羞的神情。起身向皇太后做了一揖,笑道:“什么都瞒不过母后,朕其实是想用您手里的许三年。”

    皇太后赞赏地笑着:“兵部唯此人可用,哀家也觉得你的眼光不应局限在李之方身上。便依你的意思,调湖广总督许三年回京任职。这老头子即是个炮仗性子,又是只滑不熘手的泥鳅,即够资也有人脉。也只有他这样的老人,才能抗起苏睿留下的担子。”(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二百六十二章 推心

    沉吟地望着已然做了皇帝八年的女婿,皇太后依然慈爱地唤着他的复姓:“慕容,你这几年练得不错,其他的人还有什么想法?”

    崇明帝受命危难之机,本是淡泊名利、风花雪月的朝臣,却一朝成了帝君。论起统揽全局的能力,终归差了些火候。又失了陈如峻的协助,才导致被楚皇后与朝臣打压,这几年捉肘见底,日子着实不易。

    八年多练终于有了回报,尤其最近几个月,女婿越来越有了一代明君的样子,杀伐决断间不再束手束脚,多了些许君威帝气。

    “朕想从边城调右将军何为任职湖广,代许尚书守好湖广大营。李之方仍回边城,听说他第二子骁勇善战,朕准备让他们父子一起领兵。”母后主动提出许三年,与崇明帝的期望吻合。主帅既然敲定,其他人选便好安置。

    “外头这几处地方如此安置,甚为妥帖。那京师里头,你又是如何打算?”皇太后仔细琢磨着这般布局,到是合情合理。

    外头规整明白,便余了京里这幅摊子,更要好生规划。

    “至于京里,朕已晓谕钰之,要他重新组建潜龙卫,与金吾卫相机行事,这几日便要他拿出章程。许尚书做镇京中,朕十分放心。再是李之方的长子如今在禁军任指挥使,禁军这个担子,便给他继续挑着”,崇明帝似是信手拈来,实则琢磨过好长时间。

    侃侃而谈,崇明帝成竹在胸,皇太后听得心里欣慰。攘外必先安内,禁军与暗卫都换成自己人,皇城里头固若金汤。外头许三年、左右将军互换,又是崭新的局面,若慕容薇所述的玉屏山矿藏真能采出,西霞的局势已大为可观。

    与皇太后谈得尽兴,崇明帝最后的想法也吐露了出来:“武官安排妥当,文臣那边,户部尚书的位子也要动动。钱唯真阴奉阳违不是一日,钰之在扬州发现了他露出的马脚,这些日子户部也在自查,许尚书入京,刚好可以与他对峙。”

    “慕容”,皇太后殷切地唤着他,有着父母对子女的期盼,说得推心置腹:“自你父皇禅位给你,哀家就认准了你是西霞的皇帝。不要因为哀家、因为瑶光,便束住了你的手脚,哀家更愿意看到你放下包袱,只要是对西霞有利的事情,就大胆放手去做。”

    母后明着说崇明帝,暗地里指责自己,这般不留情面的话叫楚皇后红了面颊。她低低唤了一声母后,赶紧表明立场:“母后的意思女儿都晓得,如今形势越发复杂,女儿既是一国之母,就该安心把眼睛放在后宫,替陛下扫清障碍。”

    太后娘娘满意地看着帝后二人,轻轻点头:“早该是这个样子,这一拖,便拖了七八年,好在为时不晚。”

    寿康宫内轩窗半开,浓绿色绘兰草纹的窗纱随风轻舞,宫内遍值绿树,透过轩窗望出去,夕阳璀璨,殿外大片大片的凝碧似是镀了层金光。

    五月的新绿,沐浴在绮丽的初夏时光里,细碎的阳光从大片大片叶子的缝隙间筛落,一片斑驳,又透出缕缕深浓的温馨。

    楚皇后向窗外望了片刻,仔细替母后掖好靠背的墨绿缠枝花卉纹大迎枕,轻轻替母后捶着背,又说道:“母后,还有桩事,要说与您老人家知道。自打姐夫出事,暮寒这孩子话里话外提了几次,都有想立刻袭爵的意思。”

    安国王爷是世袭的一品亲王位子,要正经写入宗室玉碟,自此步入朝堂。纵然苏暮寒身为世子,终究要成为下一任的安国王爷,以他十五六岁的年纪却太过年轻,根本没有承爵的资力。

    前日苏暮寒随着楚朝晖入宫问安,皇太后面前丝毫没露口风,守着楚皇后,又屡屡提及,表达了自己想策马横枪远赴边城的决心。

    楚朝晖当时面现尴尬,几次拿话题岔开,苏暮寒都锲而不舍绕了回去。

    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觊觎那沉甸甸的王位,楚皇后心头已然添了些不虞。明明晓得自己此时根本没有资承爵,又频频暗示想要崇明帝下旨夺情,亲外甥显得很不近情理。

    楚皇后不顾亲姐姐在坐,终于沉下了脸:“暮寒,姨母虽是一国皇后,终究是后宫妇人,不得干政。若是朝堂上的事,你该依着规矩递折子,先交由内宅草阅,再呈到你姨父面前。”

    楚皇后素日强势,何曾在别人面前示弱,说过自己本是后宫妇人不得干政之类的话,这是摆明了不站在自己这边的意思。苏暮寒听得恼怒,只是不能发做。他敏锐地体查了楚皇后话里的不喜,依着规矩恭谨地行礼答应。

    苏暮寒前后几次言语的挤兑,楚皇后再不能拿错觉蒙蔽自己。外甥的出身横亘在心上、苏家频频异动,他又表现的这般迫切,总叫楚皇后心里扎着根刺一般。

    “这件事怕是要听听朝晖的意思”,皇太后叹了口气,不如方才心情舒畅,她对帝后二人说道:“若你姐姐没有这个打算,拖得几年是为最好。若不然,他毕竟是个半大孩子,不能叫他担了王爷的身份参朝议政。”

    想到除夕那夜刺眼的麻绳,皇太后心里沉甸甸地膈应。尊卑有序,早该落到实处。往年崇明帝想立太子,总有朝臣以慕容年纪太小为由反对,如今便先要册立太子东宫,才能考虑苏暮寒承不承爵的事。

    皇太后端肃着一张脸发了话:“阿已满了八岁,如今每日习文练武,越发小有成就。他出身嫡长,原该早早册封太子。就让他正式入主东宫,教如峻担个太傅,另从翰林院选德才兼备的人跟着阿,早早学习治国之道。”

    朝堂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慕容太子之位早立,国内有了储君,群臣自然该晓得向谁效忠。而不是像从前,慕容太子之位迟迟册立不了,京内又时时传出苏暮寒与慕容薇两情相悦,两家有意结秦晋之好的猜测。

    假以时日,苏暮寒承袭安国王爷的高位,手里有了兵权,又以当朝驸马的身份,势力只会强过慕容,他未必没有染指皇位的机会。(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二百六十三章 迟暮

    大约苏暮寒心里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才总会在人前做一幅与慕容薇青梅竹马的样子。也正因为有了那样渺茫的希望,他才对这安国王爷的位子势在必得,多等一刻也不耐烦。

    有着这一层隐忧,这几年间虽然儿女渐渐长成,慕容薇与苏暮寒又有着两小无猜的佳话,除去楚朝晖的热衷,无论是崇明帝和楚皇后,还是偶尔回京的苏睿,谁都没有正式提过要结为儿女亲家。

    彼此心照不宣,皇太后此时提到慕容,帝后二位也立刻便明白了她的意思。

    皇太后最不缺的便是当机立断的果敢,她淡定地说道:“若是暮寒剃头挑子一头热,王位便缓他一缓。若是朝晖心疼暮寒丧父,坚持要他此时承爵。可怜她孤儿寡母,反而不好不应。”

    见楚皇后面含隐忧,太后娘娘微微笑道:“年轻封王的,暮寒不算第一个。便是他不封王,咱们先立太子,再封阿萱。阿萱年纪虽小,却是正经的皇室血脉,论身份地位自然排在安国王爷前头。”

    此话一出,楚皇后心内大定。徐昭仪母子是何种的淡泊名利,七八年相处下来,楚皇后了然于心。阿萱封王,有利无弊,他日便是慕容最好的助力。

    慕容从此奠定九五至尊的高位,苏暮寒唯有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退一步说,便是他不甘心居于阿之下,日后起了异心伤害阿,论起亲疏远近,皇帝陛下还有第二子,这西霞皇帝的冠冕无论如何落不到苏暮寒头上。

    何况,有着这一层,苏暮寒想要对阿下手,觊觎崇明帝传下的皇位,便须细细思量有没有可能功成。

    皇太后这个主意甚好,便是此时顺利承袭王位,苏暮寒不过是多个名声。

    已然对苏暮寒起了防范之心,边城那边又部署得当,李之方不日起程,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将兵权交到他的手中。

    或是苏暮寒没有异心,那么便是皆大欢喜。正经拖上三年,苏暮寒孝期已出,腹中怨气已去,该是积淀之后的宁静。怀着中正平和的心接了世袭的王位,正式走进朝堂,于他自己也更有利。

    提起苏暮寒,又想到慕容薇,皇太后了然地明白,大孙女提出要玉屏山地界的封邑,谋的并不是她与苏暮寒的长相厮守。下意识里,孙女已然把苏暮寒牢牢关在了心扉之外,比他们每一个人都添了更多的防范。

    自己这般偏袒慕容一家,或许是有些厚此薄彼。可惜生在帝王家,总是这般身不由己,考虑得不是自己掌心的一碗水端平,而是如何叫天下这碗水太平。

    暮霭渐至,星芒如水,三人一时无语。

    殿内已然掌了灯,四殿上都有粒鹅蛋大的夜明珠,色泽柔润而清明。暖暖的光辉洒在万字不断头的地毡上,静谧而安闲。

    白嬷嬷挑了帘子进来,替众人添茶。又从架子上取下灯烛,小心添了灯油,将一盏带着镂空海棠雕花罩子的水银灯搁在炕桌上。

    “晚间不大敢饮茶水,白芷你也疏忽了。去小厨房瞧瞧,若是有红豆羹,每人端一碗来。”皇太后明着吩咐白嬷嬷跑腿,实则议着如此重要的事情,不大欢喜她此时入了殿内。

    白嬷嬷老脸一红,慌忙垂下头来。她眼睛只敢盯着自己暗青色宫鞋上露出的几片青青竹叶,躬身答道:“是,奴婢疏忽了,只想着皇后娘娘爱饮这上好的碧罗春,却忘了太后娘娘的习惯。”

    “老了老了,白芷年轻时何曾犯过如此低级的错误?这厢里议着要事,她大刺刺地进来添茶添灯?”望着白嬷嬷倒退出去,再恭谨地掩上殿门,皇太后眼神暗了暗,兀自感慨。

    最近这些时日,皇太后常常见白嬷嬷魂不守舍。前日里替自己篦头发,篦着篦着那手却渐渐松乏无力,连自己的头发缠上了篦子她都不晓得。

    再无从前的睿智,到像是老人迟暮,到了垂垂黄发的年纪。

    望着白嬷嬷离去的方向,楚皇后拿着宫制绢纱团扇的手微微一滞,又听得皇太后的抱怨,她的目光便变得晦暗了几分。

    皇太后到是极快地收回心思,将话题转到慕容薇的实封上头。

    既然孙女是怕苏家人起了歪心,不惜以自己的名声为代价,宁愿让天下人误解她实打实对苏暮寒动心,那么她便帮孙女谋求苏家老宅附近的封邑,实则为西霞早一天拿到玉屏山那一片矿藏。

    贸然行事总会惹动言官们那支笔不分是非黑白,不如趁着这次册封人人风光,将玉屏山那块地划给慕容薇。

    皇太后再次开口,一桩事一桩事按部就班地说起:“苏睿已故,安国王府里便缺了进项。朝晖守着偌大的家业,再过两年大约便要寅吃卯粮。哀家提个法子,你们议议可不可行?”

    皇太后这个法子已然心中盘旋了几日,如今越发成熟。她建议从京郊划一县的收益给楚朝晖,叫她吃双份的俸禄。于私是崇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