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相魏 >

第134部分

相魏-第134部分

小说: 相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阳太后见到梨花带雨的嬴馨儿之后只是略微安慰了她几句便道:“我知道你心中不愿嫁到魏国,可形势所逼,你心中即便是再不情愿,也不得不嫁。哀家的意思和大王一样,你既身为大秦的公主,就要做好随时为大秦牺牲的准备!”

    无法,嬴馨儿只能乖乖屈从于命运。

    从咸阳到大梁这一路上,嬴馨儿脸上就一直没有过一丝笑容。而等到嫁入庞癝府邸之后,魏雨萱见嬴馨儿如此表现,心中顿时不喜起来。

    嬴馨儿也是高傲之人,即便魏雨萱是自己的婆婆又如何?故而此后的日子里,婆媳两人之间时常斗法,搅和的家宅不宁。

    而庞癝对此事却是一无所事,一是因为下人不敢将此事告知于庞癝,二是因为朝中事务繁杂,庞癝是每日早出晚归,即便知道了家中之事,又哪有心思和功夫去处理呢?

    自楚国割让钟离以及以东的上千里土地之后,魏国便在那里设置了东海郡。可设置了郡县之后,最先前去东海郡担任郡守的官员因为自幼生长在中原的缘故,并未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仍旧按照中原地区的治理方式去治理东海郡,使得这几年东海郡并未得到什么发展,反而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比以往还有所困顿。

    庞癝为此而忧心,东海郡刚刚归属魏国已经有三年时间,可当地的民心仍旧属楚而不归魏,长此以往下去,只怕东海郡迟早还会再次成为楚国的土地。

    张良见庞癝脸上挂着忧思,便向庞癝问道:“下官见相邦脸色不愉,不知是为何事而担忧?”

    庞癝将东海之事一一说了出来:“东海乃是大魏以后灭楚的桥头堡,故而东海之事不容有失,然现今的东海,民心依旧属楚,本相又岂能不担忧?”

    想了想,张良道:“御史大夫范增出身于居巢,离东海的距离和近,相邦何不询问一下御史大夫?”

    庞癝摇头苦笑道:“之前范增已经向本相推荐了好几名候选官吏,本相一番询问之下,他们回答的倒是头头是道,可却与本相想要的人不相符合。东海郡内多湖河山泽,风土人情与中原地区大相径庭。如果按照治理中原地区的方法前去治理东海,只怕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张良灵机一动,便对庞癝笑道:“相邦,下官倒有一个合适人,估计他应该能够向您推荐出合适的人才来!”

    “何人?”庞癝急忙问道。

    张良回道:“廷尉韩非!”

    “韩非?韩非自幼长于中原,从未踏足过那里,又怎会有合适的人选呢?”庞癝自是不信。

    张良依旧笑道:“相邦您这是当局者迷,廷尉韩非虽然不曾踏足过那里,然而相邦莫不是忘了韩非曾师从先御史大夫荀况之事?当年,楚国春申君曾邀请荀况入楚,并举荐其为兰陵令。而兰陵就在东海郡之北的彭城郡,荀况先生的那些弟子中,想必定有出身于东海之人,相邦何不昭廷尉韩非前来询问一番?”

    庞癝一听,顿时茅塞顿开,急忙命人将韩非请来。

    韩非并不知道庞癝喊自己来所为何事,故而十分疑惑,庞癝便将自己心中的担忧说出,而后向韩非问道:“你曾师从荀况先生,不知荀况的一众弟子中,可有人出身于东海?”

    “这个下官倒是不大清楚。”韩非回道:“下官离开荀师之时,荀师还未曾入楚。后来荀师来大魏担任御史大夫之职事,下官虽与荀师同殿为臣,可毕竟因为理念不同,来往亦不密切。相邦且容下官前去询问一番曾经的师兄弟,想必他们之中定有自东海之人!”

    “此事当速办,你找到这些人之后,速带来见本相,如今东海郡守一职高悬,短时间内没有问题,时间一久,只怕会出问题的。”庞癝叮嘱道。

    “诺!”韩非答应之后便告辞而去······

第273章 人才机制() 
等了好几日,韩非那边还是未传来消息,而刘季却在听了庞癝为东海郡发愁的事情之后来拜见庞癝。

    “刘季,你不在军中练兵,来寻本相做甚?”庞癝问道。

    “自然是来向相邦您举荐人才来了!”刘季谗媚道。

    “哦?说来听听!”庞癝也感了几分兴趣,心中想着,难道刘季又从他老家挖来了什么大才不曾?

    刘季便笑道:“之前末将的老乡曹参不是被相邦任命为县令一职吗?这才三四年的功夫,曹参便将治下治理的井井有条,相邦您看这曹参的官职是不是应该升一升了?”

    “官吏选拔之事历来有御史大夫负责,你不去寻范增,寻本相作何?”庞癝自然知道曹参一个大才,然而因为其过于年轻的缘故,庞癝想要让曹参在地方上多加磨砺一番,且现在朝堂诸人之才都不下于曹参,萧何也是今年才被拜为大司农,更何况萧规曹随的曹参呢?

    刘季舔着脸笑道:“相邦您也知道末将历来和范增那厮有些不对付,如果末将将曹参举荐于他的话,只怕不会得到重用,故而才来求见相邦您啊!”

    顿了顿刘季又道:“况且,末将听说相邦您一直在为东海郡无人能胜任郡守之事而担忧,末将看来,曹参就是那个再合适不过的人了!”

    “曹参?”庞癝细细思索,心中并不能拿定注意。

    按理说以曹参的才能,担任郡守一职搓搓有余,然而东海郡的情况不比其他郡县,故而庞癝才没有这么快就下决定。

    想了想,庞癝道:“本相先令曹参前来大梁考察一番,如果他真的合适的话,本相不会吝啬区区一个郡守之位,可如果不合适的话,那还是让他回去乖乖做他的县令去吧!”

    “别啊!”刘季急道:“即便曹参不合适,不是还有周昌、张苍等人吗?”

    “你以为大魏朝堂是你家后花园啊,想任命谁为郡守就任命谁为郡守?再敢多舌,小心本相命人将你打出去!”庞癝斥责道。

    “是,是,是,末将知错,这就走,这就走!”说着,刘季便辞别而去。

    刘季走后,庞癝便开始细细思索起来。

    刘季的一众小伙伴中,有些人的位置确实也该动一动了。不说其他人,单单就说张苍吧,前世的张苍之所以出名可不止是因为他的博学多才,更多的是因为他的长寿。张苍出生于公元前二五六年,也就是邯郸之战爆发的那一年,最后死亡的时间,却是西汉景帝前元五年去世,足足活了一百零四岁。

    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庄襄王、始皇帝、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八位帝王,张苍的一生,足足经历了八代帝王的兴衰荣辱,更是经历了秦王扫六合的浩荡,秦末群雄崛起的动乱,可谓是前无古人,也是后无来者。

    现今魏国政坛的不倒翁是八十多岁高龄的唐雎老先生,前世的唐雎从为魏襄王时期活到了魏国灭亡,也算是见多了世间的风风雨雨,可与张苍相比,唐雎老先生还是差了半筹。

    这样想着,庞癝便命人亦将张苍也从任上召回了大梁。

    几日之后,庞癝在家中接待了曹参、张苍两人。张苍已经二十四岁,回答起问题来头头是道。但明显可以看出的是,在政务问题的看待上,曹参明显要比张苍强上不少,虽然此时的曹参比张苍还要年轻几岁。

    不像是后世的封建王朝,一个人即便再有才华,上位者再欣赏,也不得不去熬资历,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战国时代,只要觉得你合适,年纪从来都不是什么限制个人发展的大问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在战国时代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切切实实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好像从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可到了战国时代,身为战国首位霸主的魏文侯将这一现象发扬光大,任用的将相大多都是平民出身,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出身都不是特别好,而翟璜更是戎狄出身,却被其提拔为一国之相。当时魏国的一众权贵之中,只有其弟弟魏成得到了重用,其他的就只能籍籍无名而起。

    魏国的一众权贵之中,之所以魏成能得到重用,也是其本身的才能和品德太过出众,这才被提拔上去的。

    只不过的是,这一现象只是在魏文侯时期昙花一现,到了魏武侯继位之后便被彻底舍弃了。而后来的魏惠王也提拔了平民出身的庞涓等人,可与魏文侯相比,魏惠王明显气魄不足。

    直到了庞癝为相期间,魏国朝堂上再次迎来的平民士子的盛世。无论是庞癝、尉缭、范增,还是唐雎、刘季、张耳、萧何等人,都是平民亦或没落贵族出身。

    而贵族之中,也是良才繁多。已经去世的信陵君魏无忌,现今的韩非、张良,老将军新垣衍等人,都是难得的栋梁之才。如今的魏国,可谓是人才济济,且后备力量十足,这是秦、赵、楚、燕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这亦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魏国是战国时代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以前是自己不用,故而人才才投奔他国,回过头来攻打魏国。现在魏国的人才选拔机制一经更改,大才之人便如同过江之鲫般一一出现,被魏国授以高官厚禄。而魏国一旦堵住了人才的流失,旁的国家,特别是秦国,便失去了一大人才来源,这也是导致秦国衰落的原因之一。

    不说旁人,单说如果尉缭仍旧在秦国担任国尉,为嬴政出谋划策,那么魏国即便有来自后世的庞癝,想要战胜秦国只怕也是地狱难度。

    不过好在,庞癝知道无论在任何时期,列国之间的竞争始终都是人才的竞争,故而留住了不少的人才,这才使得魏国这么快就复兴起来,只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就使魏国一跃成为战国第一强国。

    庞癝自然也秉持着这个时代的用人观点,只要合适,给与什么样的官职都不为过。故而,尉缭一跃成为了太尉,范增成为了御史大夫,萧何成为了九卿之一,刘季成为了将军。

    而今,见到应对自如的曹参,庞癝当即便决定任命其为东海郡郡守一职,根本就不考虑此时的曹参才刚刚成年的问题。

第274章 历史改变() 
春去秋来,转眼间便已经到了公元前二百三十年,经过数年的修养生息,此时的魏国已经恢复了不少元气,虽说兵力上仍旧没有恢复到秦、魏大战前的规模,然此时魏国如若征集全国之兵,仍旧能够拥有七十万人的规模。

    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之大的规模,盖是因为魏国占据的乃是天下间最富庶的土地,而且,人口最为稠密的大梁、陈郡、陶郡、齐地,泗水地区以及河内等地都是数十年没有经历过战火的侵袭,故而即便魏国经历了好几次大战,本身损失的并不是很严重。

    当然,河东、河洛等经历过战火的地方,民生依然凋敝,但却也已经比刚战争刚结束时要好了很多。

    虽说修养生息,然而这两年魏国仍旧未停止对外小规模的动兵。前年,魏国派刘季为主将,率兵由郢城出发,向南渡过江水,夺取了楚国的长沙等地,并设立了长沙郡。

    去年冬季,刘季又率兵由州、夏浦两地出发,乘船渡过江水,夺取沙羡、鄂等地,而后魏国改夏浦为江夏,在这里设置江夏军,官吏江夏、州、沙羡、鄂等周边数城。

    因为魏国的强势崛起,此时天下局势彻底被改写。如果说这两年魏国是一直在攻略楚国的话,那么北面的赵国则是一直在攻略燕国。

    公元前二百三十二年冬,赵国国相李牧领兵十万,由武遂出发渡过易水,直扑燕下都武阳。燕国虽然在武阳集结了超过二十万的人马抗衡李牧,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二十万大军便已经被赵国打得仓皇北顾,李牧顺利占领武阳。

    而后马不停歇,李牧又接连攻克了涿、方城、临乐等周边数城,直到大军到达燕都蓟城南面的治水河畔,大军方才回师。

    而到了公元前二百三十一年,李牧再度率领大军北伐燕国。此番李牧统兵超过二十万,大有一举灭燕之势。燕王喜惊惧不已,急忙派出使臣向秦、魏两国求救。

    而此时魏国正攻伐楚国,无暇北顾,且魏国与赵国关系又一向和睦,自然不会支援燕国。

    至于秦国,虽然有救燕之心,然而河东已经被魏、赵两国瓜分,秦国如果想要攻打赵国的话,势必要经上郡跨过西河,攻打赵国的蔺、离石等地不可。可西河天险,并不是那么容易跨过的,且赵国早已经在伐燕之前在西河东岸做了充足的部署,故而秦国只能在口头上威胁一下赵国,而后便不再关心。

    无奈之下,燕王喜只能在蓟城集结了超过三十万的重兵,寄希望能够以兵力优势击败李牧。

    然而李牧是何等样人?况且其麾下又有二十万大军,又岂是区区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