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

第369部分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369部分

小说: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逸牢记刘和的吩咐,一身轻松地陪着荀彧上了路。

    此时已至深秋,兖州来的访问团沿着邺城通往高邑的道路行进,道路两旁随处可见高耸的草垛和农人在晒场上忙碌的身影。十岁的曹植,一脸好奇地询问荀彧:“先生,不是说今年北方发生了大旱灾么,怎么还能见到农人收获的情景?”

    简单的一个问题。却把荀彧难住了。他也不知道这些农人怎么还能在大旱年景收获粮食,于是便下了马车,向着一处村落走了进去。陈逸也不阻拦,跟在荀彧的身后,看来是想让荀彧自己寻找答案。

    荀彧来到一处晒场边上,向坐在旁边赶鸟雀的一位老农问道:“老丈,今年北方大旱,你家怎么还能收获这么多的粮食?”

    这位被问话的老汉似乎见过场面,虽然看见荀彧这一行人衣着华丽,身后还跟着卫兵。但却不怎么惊慌,而是坦然地回答说道:“这都是托了太傅和大将军的福啊!冀州今年确实旱得厉害,但前几年干旱的时候,全村的老少爷们都被发动起来,挖了十几块蓄水的水塘,又修了一条从兴河直通村里的大水渠,加之乡里这几年搞了互助社,从蓟城那边买了一批龙骨脚踏两便的水车,还有其他的农具。所以今年就算是遇到了大旱,但我们村里的粮食也没欠收。”

    “老丈,这互助社是怎么一回事情?”

    “互助社呀,听说是从幽州那边传过来的。入社全凭农人自愿,不用交任何的钱粮,就是把周围附近的落单农户聚拢,推选出有头脑的。管着社里集资购买的农具和种子,谁家遇到难事了,便一起伸手帮上一把。老汉我不识字。也说不明白,官老爷你要是想大听个细致,可以去乡公所,那边有人每天值守。”

    荀彧对这互助社很感兴趣,以前只是听说洛阳周围在搞,这次有机会弄个明白,便不想放过。他转身问陈逸:“恒之(陈逸字),可否陪吾前往乡公所一趟?”

    陈逸点头。“文若先生若是不急着赶路,便去看看。”

    老汉也是好客之人,见荀彧真的要去,便去喊了自己的半大孙子来晒场上看着,防止鸟雀偷食,他本人则在前面引路,带着众人往乡公所走。

    所谓的乡公所,自然又是出自刘和的手笔。这是他着眼未来对大汉行政区划改革的设想,提前进行的布局。

    大汉的行政架构沿袭自秦朝,最初是由中央、郡(国)、县和乡里这四级组成,州牧和州刺史只是监察性质,并非一级行政机构。到了灵帝末期,刘焉建议朝廷将权力下放至州,从此州牧成了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大员,军阀乱世也从此开始。

    此时在县以下的行政单为有乡、亭、里,大体是百户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乡的长官为秩、啬夫,令有游徼掌治安、乡佐收税、三老掌教化;亭设亭长主管治安,令有亭侯、亭卒;里的长官为里魁。乡、亭、里的官员一般由郡、县等上级机构任免。大汉开国皇帝刘邦,当初便是一个小小的亭侯,也就是个村民委员会主任而已。

    刘和对照后世各国常用的行政架构,觉得六级行政架构比较合适于现在的国情。如果按照中央、州(省)、郡(地区或者地级市)、县、乡镇和村这六级来进行管理的话,大汉现有的十三个州显然有些太过庞大。像荆州、扬州、益州和交州,一个州就管着相当于后世三、四个省的地盘,这就使得这些大州的州牧容易成为土皇帝,如果刘和日后主政,他肯定是要充分划分各州,把一些大州拆分开来。

    除了拆分大州,刘和觉得一些郡的面积也过于庞大,不利于管理。像南阳郡、汝南郡、会稽郡这些大郡,差不多等于后世一个省的面积,如果仅是依靠郡守坐在官衙里面管理事务,肯定无法做到耳聪目明。只有把这些大郡分解开,才能更加有利于管理和控制。

    相对于拆分州、郡,刘和对于县以下的乡、亭、里三级基层行政架构又觉得过于繁琐,因此他打算去掉亭和里两级,变成村,同时调整乡一级的权力,设立乡公所这样的行政机构,上面对应着县,下面管理十几个村。

    自上而下的行政架构改革动静太大,而且遇到的阻力也大,刘和反其道而行之,先在自己的地盘上尝试着把乡公所和自然村这两级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建立起来,如果效果好的话,就可以推而广之。

    一行人来到乡公所的时候,正巧看见这个乡的乡长在召集本乡下面的各村村长开会,荀彧便站在门外静静的听了一会。

    “马上就要进入冬闲了,各村抓紧时间把该交的公粮交上来,我今天把丑话说在前面,哪个村要是以次充好,把下等粮混在里面交到乡公所来,别怪我不给你们留情面!我们乡今年秋粮收成好,县里要把我们乡收上来的粮食当做军粮送到边境去,你们哪个村好意思把上等粮留下卖钱?”

    “乡长你放心,我们不会干这种昧良心的事情!军队在边境替我们看守国门,不让胡人南下祸害我们,谁要是连军粮都动手脚,就是猪狗不如!”

    “你们也别怪我催的急,县令前几天刚刚去郡城开了会,听说今年为了赈灾,大将军把常平仓内的粮食全都拿出来了。现在秋粮收了,各县都急着往常平仓里面补充粮食,免得耽误了明年的事情。”

    “何乡长,你能不能去县里跑一趟,给大槐树村采购一台水磨和两架龙骨水车?”

    “我们冯张村也要水磨和龙骨水车!”

    荀彧仔细听了里面的谈话,感觉被称作乡长的人说话与其虽然冲了些,但似乎并没有刁难和欺压下面的意思。而各村推举出来的村长也能尽力为本村争取利益,不像那些世家大族豢养的僮客,只知道仗势压人。

    等到里面的谈话结束后,陈逸进去把姓何的乡长喊了出来,让他给荀彧仔细介绍一下互助社在本乡的运作情况。这个何乡长一看外面的架势,就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文士肯定大有来头,他在激动之余,便如数家珍一般将本乡成立互助社的前前后后都说了一个遍。

    等到荀彧问完话时,已经到了晌午时分,却是赶及前往下一个在驿站吃饭,陈逸便吩咐这个何乡长想办法给随行的两百来号人置办一顿饭食。这个何乡长也是个有能力的人,他立即发动镇子周围几十户人家,让每家都做一锅饭菜,然后再来乡公所领一桌人到自家去吃饭。

    两百多号人化整为零,分到各家去吃了一顿地道的冀州“农家乐”,等到吃完又聚拢时,便是各种议论。

    “真是没想到啊,冀州的农户不仅能吃饱肚子,平时居然还有鸡蛋和肉吃!”

    “我去吃饭的那户人家,粮仓里面装的满满的,听说只要交了公粮,剩下的就全部是自家了,想卖想存,都按自己心意,官府不得干涉。”

    以荀彧、曹洪和曹植等人的身份,在兖州时自然不缺锦衣玉食,但他们从随队前来的士兵口中听得出来,冀州农民的生活水平显然是要比兖州高出一截。

    还有一件细小的事情,也让荀彧感觉到了黄河以北与黄河以南的区别。

    在离开这个乡公所之前,陈逸从怀里掏出几张据说可以在北方通行的“粮票”,作为饭钱交给了姓何的乡长。这个乡长也不推辞,大大方方的收了,看样子回头是要拿这粮票抵消一部分本乡要交的公粮。

    荀彧心里在想,这还只是在冀州境内,一路所见所闻便如此发人深思,要是到了幽州,会不会有更多让人吃惊的见闻呢?(未完待续。。)

第四九七章 耳目一新(上)

    越向北走,天气就会变得越凉爽,而脚下的道路也会变得越宽阔。

    这是每一个慕名前往幽州的人,在初次踏上幽州这块充满了各种传说的土地时,常常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想法。

    荀彧一路向北而行,途径高邑时进去转了一圈,感觉那里虽然没有邺城宽大,但秩序却要更加井然,行走在街面上的路人看上去也要比邺城更显从容和自信。他知道邺城归于刘和掌控还不到两年,而高邑作为冀州的治城,已经在刘和的影响下经营了长达十年,所以这两座冀州最具有代表性的城池,给人的感觉有着明显不同。

    邺城就像一个年轻靓丽的女子,虽然姿容秀丽,但却内涵不足。高邑仿佛婉约端庄的妇人,虽然看似内敛低调,但内里却有一股子雍容与华贵。

    荀彧在高邑城内游览时,还特意去了最有名的童记牛羊店吃了一顿铜炉火锅,这家店是马城童记旗下的加盟店,东家名叫赵全。一开始,荀彧只觉得店东家格外的热情,为了迎接他们这一行品尝正宗的童记牛羊肉,居然将整座酒楼都清场,好歹也算是把两百多号人全都安排了下来。吃饭当中,陈逸低声告诉荀彧,这个店东家也是有来头的,他的弟弟名叫赵云。

    赵云是谁?恐怕整个黄河以北上至花甲老人,下到垂髫孩童,没有人会不知道。

    “常胜将军赵子龙,杀得胡人丧胆魂。幽燕将军张儁义,杀得鲜卑不敢啼。忠义将军太史慈,杀得袁绍向西逃……”这是一首流传在北方的童谣,孩子们在玩官军杀贼的游戏时,口中大呼小叫的便是这个顺口溜。

    赵全一家定居在高邑之后,不愿靠弟弟的军饷为生,刘和便提示由赵云出钱。帮哥嫂在城内盘下一处店面,然后与马城童记家联系,开起这家牛羊肉饭馆,如今生意却是红火的不行。

    从高邑通往蓟城的道路有六百多里,但荀彧却走得格外轻松,这条官道被修建的格外宽阔平整,听说每年还有护路队进行定期的整修护养。在笔直通坦的大道两侧,成排的杨树长得枝繁叶茂,整整齐齐。道路上来往的马车、牛车络绎不绝,牛马的腚眼处都挂上了粪兜。这样可以保持路面的干净整洁。每过十里,道路两旁就有几座供行人歇脚的茶肆、饭铺。每过三十里,道路旁边就会有可以过夜的客栈和酒楼。

    荀彧下车询问了几家店铺,得到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这些茶肆、饭铺、酒楼、客栈由路政处统一修建,然后向外承包,经营者只需在年初缴纳一笔保证金,然后每月下旬缴纳事先议定好的租金,便可在路边经营这些店面。

    荀彧觉得由官府做东,向这些经营者收取租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陈逸笑着向他解释说路政处收取这些租金后,用来给护路工人每月发薪,购置养路的牲畜和设备,以及购买补路的石材。因此算得上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

    荀彧听着陈逸口中不时冒出的新鲜词汇,已经是逐渐适应。什么“路政处”、“工人”、“发薪”,只要跟眼前所见联系起来。便知道路政处是一个专门管理道路的机构,工人指的是专门做工的劳力,发薪指的是向工人支付工钱。

    车队终于进入到涿郡境内。这里号称是幽州的大粮仓,盖因郡内河流密布,有卢水、徐水、雹水、马水、巨水、桃水、垣水、圣水、涞水等大小十余条河流,所以就算是在百年大旱面前,依然保持了丰收的势头。

    让荀彧觉得吃惊的是,为了保持道路的通畅,在这十数道大小河流上面,都架着坚固高大的桥梁,而像易水这样的大河,河面至少有数十丈宽,发大水的时候更是能有近百丈宽,想要在这样的大河上修筑永固桥梁,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对施工技术更是要求很高。至少荀彧在此前还没有见过如此宽大的永固桥梁,如果不是先从黄河摆渡北上,见识过黄河的宽度,荀彧都要怀疑刘和今后是不是要在冀州和兖州之间修筑一道桥梁。

    荀彧询问陈逸,幽州是如何做到在这么开阔的大河上面假设桥梁,陈逸便告诉他,当初这些桥梁都是以招标的方式发包给幽州最大的建筑工程队,造桥的费用则采取集资的形式,从各郡和各县的官库中支出,收入好的郡县多交,偏远穷困的则少交。

    荀彧的观察十分仔细,他发现用来造桥的材料并非木材和石材,而是一种混合了河沙和小石子的灰白色材料。荀彧问陈逸这是什么材料,陈逸说这是一种新兴的建筑材料,名字叫做灰泥,具有极好的粘力,可以与水混合,等到晾干之后比岩石还要坚硬。荀彧又问灰泥的产地,陈逸便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只听说这种灰泥采之山中,至于是什么山,那就属于军事机密,以他的身份也不可知道。

    陈逸口中的灰泥,便是后世的水泥,但质量却要比后世通用的建筑水泥要差一些。刘和在幽州大力推进炼铁和炼钢产业的发展,作为伴生产业的水泥也一直在秘密地进行实验,并在五年之前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今已经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