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

第390部分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390部分

小说: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董卓一生在郿坞聚集的大量财富,貌似最后便宜了刘和和朝廷?刘和当时可是让赵云将郿坞中的财富搬走了六成!而这也是为何刘和后来在幽州时不缺钱货的原因。

    刘和想通了其中的关窍,沉吟良久,然后对几人说道:“防止豪族大户大量吸纳和收藏金银的事情必须要做,不然我们投向市面再多货币,都无法满足他们的欲壑。至于逼迫豪族大户交出手中已经藏匿的黄金,我已经想到了一些办法,待会细说。派军队大规模挖掘坟冢的事情不能做,但可以给各州郡下令,大肆缉拿各地盗墓窃贼团伙,追缴贼赃。一旦查获,凡是举报有功之人,皆重赏,所获贼赃的四成归地方府库,六成充入制币司!另外,从普通民众手中收购黄金、白银之事,暂时不宜施行,以免引起民怨,影响内部稳定。”(未完待续。。)

第五二四章 大将军的手段

    中国一直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虽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华夏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的象征,但事实上由于华夏各朝各代在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而黄铜和白银则分别在古代和近代承担了主要流通货币的功能。

    刘和知道黄金难以承担起流通货币主角的功能,所以从一开始就把金币、银币和铜钱同时作为流通货币,而金币在这三者之中更像是后世面额上千甚至过万的大面值货币,银币则像是面值五十、一百元的常用货币,铜钱则承担着一块、五毛、两毛、一毛的功能。

    刘和之所以如此看重黄金,是因为黄金不仅具有良好的储存性和保值性,更是因为它是后世工业革命和电子技术中十分重要的原材料,刘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民众和国家对于黄金储备有一个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国内现有的黄金数量少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国家重新归于统一稳定,可以安排大量的劳力去发掘和开采。国内的黄金储量不足也没有关系,可以通过与外国通商、占领、殖民甚至是直接的抢掠来积累黄金。

    总之一句话,刘和就是要让大汉朝的民众牢记一个理念,那就是:我们的黄金必须是我们的,而外面的黄金归根结底也要是我们的!

    西汉时期国家到底有没有五百吨的黄金,刘和并不是太关心,若是真的有,只要这些黄金还在这颗星球之上,那么未来迟早会有被人发现的那一天。若是没有,那也没有关系,世界上盛产黄金的地方不是一处两处,只要能将汉人投送到这些地方上。并且站住脚跟,那么未来大汉还会缺少黄金么?

    黄金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如果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几百吨甚至是上千吨的黄金,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国内或许都不会闹什么钱荒吧?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刘和不惜将自己扮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黄金财迷,只要能让大汉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帝国”,就算被人误解又有何惧?

    当日夜里,刘和并没有让徐岳、夏侯兰和李儒失望而归,他为大家找到了一个暂时不用太多黄金、白银也能将钱行开办起来的方法。

    刘和记得后世的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国民党将国内仅剩的两百多吨黄金运到了台湾,那时候国家银行的地下仓库内估计连十吨黄金都没有,但国家一样在搞经济建设,而且一开始的速度就不低,这就说明哪怕是没有黄金白银,只要制度措施跟得上,国家照样可以发展。

    为了降低商人和百姓们在日常流通中对货币越来越大的需求量,刘和让制币司抓紧时间先印制出“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盐票”、“煤票”、“马票”、“农具票”等一大批供应类的票证出来,并且制定出详细的用黄金、白银和铜钱来换购这些票证的兑换表。这样一来。不仅不需要向市面投放大量的真金白银,相反的还可以通过温和公平的手段回收藏于民间的黄金白银。

    为什么说是温和公平的手段呢?因为刘和没有逼迫商人和民众必须要拿出各种供应票证来,但因为刘和所代表的州郡官府几乎主导甚至是垄断了北方的各种行业,只要商人和百姓有购买的需求。那他们就得用手中的黄金、白银来换购。

    比如说,幽州农具厂出品的各式农具不仅结实耐用,而且价格公道,如果是州郡内部采买。各个县和乡的采购人员可以拿着农具票直接来农具厂提货,这个交易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使用金银货币。但是,如果外州外郡的商人前来采买。或者是富家大户私人前来采买,他们手中因为没有农具票,所以要么按照出厂价支付真金白银,要么从其他渠道购买农具票,直接换取所需要的农具。

    或许,这样的交易方式可能存在不够灵活的问题,又或者容易滋生出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却不是根本性的问题。票证式的供应虽然机械僵化,但在生产力本就十分落后的农耕时代,却是十分先进的一种制度。因为大汉的外部目前并没十分强大的敌人,大汉不需要跟别的国家比发展速度,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步子往前走,至于快一点慢一点,都不会影响到大汉作为此时世界尚最大最强国家的这个结果。

    比方说,有一个五口之家,在幽州代郡以耕种为生,这一家年底时将五百斤左右的粮食卖给了当地的常平仓,乡里验粮的官员按照粮食的实际质量评出等级,然后并不给这家人支付真金白银或者是铜钱,而是开具出一张收粮的票据。随后,这家人拿着验粮官开具出来的票据前往北方钱行在这个乡所设的办事机构,换回来了五百斤左右的粮票票证。有了这粮票在手,这家人如果想要添置几件新衣,可以用粮票去置换依靠织布为生的某家手中拿着的布票,然后拿着布票去官府开办的货栈领布匹回来。

    刘和准备实行的这一套,说白了就是计划经济的雏形。在后世,计划经济遭到很多自由民主人士的诟病,但苏联就是依靠两个五年计划迅速追赶靠近了世界头号强国,而中国则依靠前两个计划经济迅速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局面。计划经济不是不好,而是要看在什么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使用,还有就是使用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

    在一个睿智有力的领袖领导之下,有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机构,再有一群齐心协力且私欲没有开始膨胀的民众,那么计划经济便是复苏国家的不二法宝。

    很显然,刘和目前拥有这三样条件。首先,他有着两世的经验,完全清楚计划经济的利弊,还有克服解决的办法;其次,此时大汉朝从上到下绝大多数的官员道德水准比之后世那些贪腐成性的那些官员而言,简直是天差地别。同样是此时,大汉普通民众或者读书识字率不高,但讲诚信、讲道德的绝对占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远不是后世那个信仰崩塌,道德败坏的时代可以比拟。最后,经过去年那场大饥荒和大瘟疫的考验,如今刘和在北方民众心目中就是神祗一样的存在,刘和只要说一句话,会有无数士兵和平民狂热地响应他。

    既然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刘和当然要毫不犹豫地采取计划经济的一些措施,为他快速复兴大汉铺出一条通坦大道来!

    即将建立的北方钱行制币司拥有全大汉最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拥有工艺最为精湛的一批制币工匠,作为首任制币司司长,夏侯兰将军深知自己的肩上扛着的是什么,所以这几天他吃住都在制币司,眼睛死死地盯着各条制版线的进度。

    夏侯兰因为赵云的关系,投奔了刘和,却凭着自己的认真和努力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赵云的精彩人生道路。从司令署内务司转任制币司司长的职务,虽然远离了军队,但他知道自己接手的这个全新岗位关乎国计民生,比内务司司长的份量更加重要。

    今后,夏侯兰和他的属下每天将要面对的是能够让人迷失心智的金山银海,只要他在铸币的过程中悄悄动头发丝那么一点手脚,经年累月下来也能积攒出惊人的财富。除了真金白银的直接诱惑,夏侯兰如果无法保证铸币技术的遥遥领先,让仿冒者钻了空子,那么他给国家和民众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正因为深知责任重大,所以夏侯兰将原本就严苛的性格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凡事都从自己做起,对于制币司的每一项条规不仅倒背如流,而且必定是严格遵守。夏侯兰虽然严苛,但却不是冷血之人,在正常的工作之余,他也很关心工匠们的健康状况和家庭处境,努力为工匠争取更多的福利。因为如此,所以制币司的内部氛围严肃而积极,并非死水一潭,毫无生气。

    经过制币司全体人员近十天的连续赶工,一整套的各式票证“样票”提前摆在了刘和的书案上面。

    刘和手持一只圆形铜柄放大镜,仔细观察着每一套“样票”的纹理、色泽和符号。

    “嗯,印制工艺非常好,样票的材质也足够坚韧耐磨,明暗几重防伪标记也处理的很细腻,外人想要仿冒还真是难如登天。制币司开门第一项任务完成的很出色,我会通知内务司对制币司上下实施奖励!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接下来的三币铸造上还能拿出最高的水准!”

    刘和的夸奖和鼓励,让夏侯兰如释重负,他的脸上终于难得地浮现了几分笑容。

    “总裁,既然这些票样通过了您的验收,是否可以开始进行批量印制?”

    “嗯,可以的。你去跟徐岳和李儒等人商议一下,看第一批各种票劵需要印制多少数量,宁可缺少一点,也绝对不可滥印!”

    “属下明白!”(未完待续。。)

第五二五章 金迷大将军

    刘和用发行各种实物票劵暂时替代流通货币的方法,顺利解决了钱行储备金不足的难题,实际上也是为日后发行纸币在试水和探路。

    实物票劵虽然也是用纸张印制出来,但却与纸币有着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通用性。合法的纸币可以买到各种商品,甚至包括票劵本身,而票劵只能购买与之对应的单一货品,更无法像纸币那样自由地兑换和流通。

    不过,无论票劵还是纸币,能够为民众接受的基础还是政府的信用。一个信用良好的政府,哪怕是用半尺白布上面写几行字,再盖上官府或者军队的公章,就能从老百姓手中换取到粮食和生活物资,这样的例子在后世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地盘上司空见惯。反之,一个丧失了信用的政府,哪怕是把各种报表数据做得花团锦簇,死命地忽悠和欺骗民众,但普通百姓从不断飞涨的物价中便能看出这个政府真正的嘴脸。解放前的“法币”,便是最好的注解。

    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盐票、煤票……不同花色和样式的票劵被制币厂批量印刷出来,然后由内务司派出卫队送往幽州的各郡,然后再由各郡分发到各县。这段时间,《大汉时报》和《丰报》都在不停地宣传官府印制票劵的用意,以及使用票劵的方便之处。

    为了带动民众使用票劵,刘和要求各军和各级官府的办事人员带头使用票劵。以往地方给军队提供的粮草,都是通过转运的方式运输实物到军中,现在司令署直接将票劵下拨到各军,再由各军的后勤军需官将一部分票劵分发给官兵,另一部分票劵则直接用在驻地周边的市场上。

    在待遇和保障条件没有任何降低的情况下,军队对于使用票劵是欢迎的,因为有了票劵之后,官兵们可以将分发下来的粮票、盐票和肉票随身带着。再也不用提着一包一包的铜钱“叮铃咣当”,也不用担心在熟睡的时候会被别人悄悄的顺走。

    各级官府的办事人员对于使用票劵来代替发放实物的做法也不抵触,他们最清楚幽州目前的实际经济情况,根本不用担心拿着票劵换不到实物,或者出现挤兑抢购的风波。

    因为有军队和官府带头使用票劵,加之首批印制的票劵数量并不很大,所以这批票劵投入到幽州之后,反响很不错,一些小问题也很快得到纠正和解决。刘和见发行票劵的进展顺利,于是给制币司下令。印刷第二批票劵,准备投往辽州、冀州。宁州和并州的经济基础受损严重,还需要恢复一到两年时间,刘和暂时不打算向这两个州投放票劵,而是保持实物交易的原始办法,先让两州的民众增加对官府的信任再说。

    除了发行票劵,刘和也开始了对各州豪族大户家中所藏黄金、白银的换购计划。

    刘和的办法很简单,却也很有效,就是用一些奢侈商品、珍惜物品和稀罕物事来打动豪族大户们的心。让他们甘心情愿、争相恐后地拿出埋在地下的黄金白银来购买只有自己手里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