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44部分

借天改明-第44部分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怔。

    “陛下,您刚才说的主要是两个问题,您看臣说得对不对?”钟进卫诚恳地说道。

    崇祯皇帝说出了心中藏着的想法后,心情舒坦了一点。他对钟进卫点点头,想看看钟进卫有什么样的说法。

    “第一,厂卫确实厉害,能侦缉到细微,明察秋毫不为过,是吧?”

    “是的。”

    “第二,掌握了厂卫的人,权势极大,很可能会影响到皇权,是不是?”现代人没有那种浸在骨子里的畏惧,加上钟进卫的性格以及与崇祯皇帝的关系,说话说得毫无顾忌。

    “这正是朕担心的!”崇祯皇帝丝毫不以为意,坦然道。

    “陛下,咱们不能因为刀子太锋利就不用了。可以想个法子不让刀子伤害到自己,那么锋利的刀子,对上敌人,不就很好用了么?”

    崇祯皇帝其实也是因为自己在成长的经历中,实在被厂卫给吓到了,然后又经过文臣的怂恿,才把厂卫给禁足了,不敢使用。

    现在做了两年多的皇帝,胆量心态都已和最初之时有所不同,钟进卫又给他细细分析,仔细想想,好像觉得自己是有点防范过头。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的神情缓和下来,知道自己说的话有效果,就继续说道:“陛下,咱们明着说好了。您说的其实就是魏忠贤吧。”

    崇祯皇帝点点头。

    “魏忠贤之所以能成为这么一个权臣,号称九千岁,就是因为天启皇帝太信任他,给他的权力太大,其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这两个部门。还是宫里的太监第一人,因此没有人再能制约他,并不是说东厂和锦衣卫本身有问题。”

    崇祯皇帝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是看着钟进卫。

    “魏忠贤的权力来自于天启皇帝,魏忠贤有劣迹的时候,肯定有忠于皇上的人想告他,或者他的对头,想取代他的,也想告他。但天启皇帝也不调查,只是信任魏忠贤,把那些人给处理,或者之后被魏忠贤报复掉,天长日久,就变成宫里除了皇帝之外的第一人了。因此,他能瞒着皇上,在宫里胡作非为。”

    “但是,和天启皇帝不一样,臣相信陛下,勤于政事,非宦官所能随便糊弄。”这是实话,虽然好像说他哥不是,但崇祯皇帝听着很顺耳。

    “另外,陛下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来防止出现宫内的大权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这种平衡的手段,只要帝王的智力,情商正常,一般都会。所以,崇祯皇帝点点头表示同意。

    “陛下,基于以上的原因,臣有几点建议。”钟进卫说完看着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点点头:“钟师傅,有话尽管直言。”

    “第一,东厂和锦衣卫不能受同一个人统管,臣知道东厂有一个职能就是监督锦衣卫,这样一来,无形中东厂厂公的地位就比锦衣卫指挥使高了,不利于平衡。因此需要东厂厂公和锦衣卫指挥使要并重,分别直接听命于陛下。”钟进卫后世在网上看过资料,知道因为皇帝更相信宦官,才有东厂的地位比锦衣卫还高的情况产生。

    “第二,东厂厂公和锦衣卫指挥使要多少年一换,比如五年,十年。这样,可以防止其专权,与信任不信任厂公和指挥使没有关系。臣知道有的皇帝也会主动撤换东厂厂公或锦衣卫指挥使,但那基本都是信任程度降低的时候或者皇权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这么做。臣所说的约定好了期限就换,对皇上还是对东厂厂公或锦衣卫指挥使本人,都有好处。因为可以避免君臣相疑,也避免权臣的产生。”

    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崇祯皇帝还是第一次听说,觉得很新鲜。

    “第三,东厂厂公不能兼任宫里的主要职位,防止其在宫内外一言堂。”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脑海中马上想到:东厂厂公,司礼监秉笔太监,御马监掌印太监等职位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

    钟进卫说到这里后,静静的看着崇祯皇帝,意思是让崇祯皇帝对刚才的话,好歹来点点评。

    “钟师傅说的有理,朕明白怎么用厂卫了!”崇祯皇帝来了个大大的肯定。不过,他马上又说道:“不过,钟师傅,厂卫在外胡乱抓人,诬陷他人的情况怎么办,朕之前是有听说过的。”

    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不是太大的问题,钟进卫答道:“陛下,把厂卫的权力缩减一点,不能把抓人,审人,定罪这些都让厂卫自己干了,这样就能减少许多冤假错案。”

    这个,崇祯皇帝不是很明白,有点迷惑。

    因为,对于古时之人来说,逮人,审讯,定罪于一体是个很正常的情况。打个比方,古代的县令,也都是几个权力于一身的。

    因此,崇祯皇帝说道:“钟师傅,请讲细些。”

    “抓人,审人,定罪于一身,犯人到底有没有被冤枉就完全取决于厂卫了。如果厂卫所用非人,那么往往容易造成冤假错案。但如果把这几个权力分开,别的部门就能参与进来,犯人也就多一条诉冤的路子。”

    “那么该如何做呢?”崇祯皇帝索性让钟进卫把话讲到底。

    “打个比方,可以让锦衣卫去侦缉不法之事,掌握了证据,就去抓犯人,然后把证据和犯人移交给大理寺啥的,由他们去审,东厂再派人去旁听。如果证据不足,可以让锦衣卫在规定的期限范围内补充证据。如果过了期限还没有证据的,就无罪释放。这样,锦衣卫和东厂的能力都能体现,而又不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嗯,这个,容朕想想。”崇祯皇帝有点犹豫。

    “陛下,如果您现在把厂卫放出来,眼下还能马上用到。”钟进卫继续诱惑崇祯皇帝。

    “用到哪里?”

    “比如这次京师救灾,陛下可以悄悄把厂卫放出去,看文武百官中那些人家富有却又一毛不拔,哪些人却又热心救灾,报给陛下,陛下就知道这些人的品行,用人的时候就可以有个参考了。还有京师的百姓对此次救灾的反应如何,最终救灾的效果如何,都可以不用只听文臣的一面之词。”

    “陛下,眼下正是多事之秋的时候,厂卫这把锋利的刀一定要用起来,只要陛下能牢牢的握住刀柄,不把刀柄给其他人就成。”钟进卫总结道。

    崇祯皇帝没有立刻回答,坐到御椅上,闭目养神了一会。

    忽然,猛的睁开眼睛,对着钟进卫说道:“朕是被以前的经历魔障了,幸亏有钟师傅提醒。朕明白了。”

    钟进卫听到崇祯皇帝如此开诚布公的说法,由衷的笑了。

    崇祯皇帝估摸了下时辰,然后歉然的对钟进卫说道:“时辰不早了,钟师傅回去先把那个纸币的奏章写出来吧。”

    “好,陛下,那臣告辞了。”

    崇祯皇帝一个人静静的待在文华殿,想着事情。

    过了一刻钟左右,崇祯皇帝喊了个内侍进去,让他去叫王承恩过来。

    深夜,崇祯皇帝终于安排好了事情,回去歇息了。

    今晚是周皇后侍寝,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崇祯皇帝今晚格外勇猛。一番翻云覆雨之后,都满足的歇了下来。

    周皇后光着身子,蜷在崇祯皇帝的怀里。心中有点好奇,抬起头看着崇祯皇帝的脸,轻声道:“陛下,今天是有什么喜事,臣妾感觉到陛下的心情比以前都好。”

    崇祯皇帝在昏暗的烛火下笑了笑,道:“钟师傅今天给朕出了好几个好法子,让朕身上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周皇后听了,想了想道:“陛下,还真别说,臣妾觉得陛下自从钟师傅醒了之后,笑容都比以前多多了,臣妾看了心里也是喜欢的很。”

    哦,崇祯皇帝听周皇后这么一说,自己一回想,好像真的有这么一回事。不由感叹道:“是啊,钟师傅给朕出了很多好主意,也给朕描绘出了以后朕的奋斗目标。远超秦皇汉武呢!”

    远超秦皇汉武?周皇后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自己的夫君真的会有那么厉害么?

第61章 布告()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五城兵马指挥司的兵丁就按照昨晚户部来的大人的吩咐,开始整理难民营。

    一些不幸没有挨过寒夜的难民尸体抬了出来,明显看得出来,死去的人数比之前少了好多了,而且这次,他们身上的衣服并没有被抢掉。

    毕竟,如果不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百姓们还是非常尊重死者的。

    兵丁们在抬走尸体之后,在难民营里面清理出了一块空地,摆上一排桌子和凳子,然后又在难民营门口也排了一排桌子和凳子。

    难民们昨晚加餐,添了火炭,又得到了承诺,心里有了期盼,精神显得好多了,纷纷在关注着兵丁们的行动。

    兵丁们摆置的差不多的时候,难民们纷纷议论起来。

    难民甲道:“昨晚那位大人说的难道是真的?”

    难民乙鄙视他:“皇上吩咐的,那有可能假!”

    难民丙老于世故,有点难以置信的道:“这么快就开始布置了,不像以前的官府啊。”

    难民丁解释道:“当今皇上乃圣明天子,当然和以前的不一样了!”

    “。。。。。。”

    难民营中有力气说话的,都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整个营地显出了一股生气。

    很快,兵丁们又安排能打工的人去排队,纯力气的,会手艺的,各自成列。

    还没排完队伍的时候,户部的吏员就到了。也不多加客套,分成两组。门口的凳子那一排坐了四个人,营地里面的凳子上坐上八个人。

    马上,难民营里面的登记就开始了,那里的吏员忙碌的记着人名,籍贯,力气活还是手艺活等细节。

    而营地外面的四个人,两个是负责登记来捐钱捐物的百姓流水,两个是负责登记做工的需求。

    现在的时间还早,不说京师的百姓,连督察院的御史都还没有到。户部的官员只是因为有户部尚书的交代,所以不得不早点赶过来,把难民营里的工作先做了起来。

    等了约莫小半个时辰之后,两个御史骑着马赶过来了。见到还没有百姓来登记,互相看了一眼,暗道这个时间点果然没有来晚。然后进了兵丁所属的房子里去喝茶等待。

    寒风时不时的刮过来一下,冬日虽然已经露出了头,但却感觉不到一丝暖意。

    时间悄悄地在流逝,屋里的御史派兵丁出来看了两回了,没见有一个百姓过来。

    渐渐地,营地门口负责登记的四个吏员被冻得坐不住了,纷纷站起来转转,看着大街的尽头,心里嘀咕着:怎么一个都没有得来。要说也是,赈灾从来都是官府的事,这回却让京师的百姓来做这个事情。来多少不知道,有没有来都是一个问题呢。

    事情果如他们所料,快到响午了,还是没一个人过来捐钱捐物的,甚至连登记用工的人都没有一个。

    营地里的难民也不时的把目光瞧向大门处,盼望着好心人能够出现。但长时间的等待,一直让他们失望着,担忧的神情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难民脸上。

    冬天的时候,百姓没有多少事情可做。更重要的是,外面很冷,所以一般都睡到很晚才起来。

    到接近响午的时候,百姓们才陆续起床,张贴的布告也吸引了一些出门的人。

    布告处慢慢地也越来越热闹,看得出来布告墙下的人主要分为两批人。

    一批是普通老百姓,虽然不认识字,但在别人宣读布告的时候,听得明明白白,但却无能为力。这几个月京师的物价一天一个价,自己都难以过活,那还谈救济别人呢!

    另外一批人,穿的体面,带着跟班,一看就是家里不缺钱的,也识得字,他们也讨论的热闹。不过更多的却是在讨论朝廷的布告怎么用了大白话,是不是朝廷没人了,写大白话,嘲笑地,讽刺地,都有。最后呼朋唤友的去吃肉喝酒了。

    这个时代,没有照片,也没有录像,所以没有经历过苦难,没有类似难民的经历,光凭文字,很难让这些人能感同身受,能体会到那些人的处境有多悲凉。

    其中就有一伙人在临街的一处酒楼喝酒吃肉。喝的痛快时,浑身被酒激得火热,就把窗户给打开来凉快凉快。

    忽然,有个人往窗外瞄了一眼,发现有几辆车子经过,上面堆满了衣食。不由的“咦”的一声,然后趴到窗户边去看个究竟。

    等看到车子去的方向确实是王恭厂方向后,回头对他的同伴说道:“速来看傻子,还真有人捐物去了。”

    还真有人嫌自己钱多,去帮朝廷做好事了?这些人有点不信,纷纷拥到窗口看热闹。

    果然,一共两辆平板车,一辆堆着一些破旧的麻布衣服,还有一些火炭,上面坐着一个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