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藏山雷学(全本文字) >

第23部分

藏山雷学(全本文字)-第23部分

小说: 藏山雷学(全本文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点,如果我们欲把年柱改成命元,可能还需使用星神断命法〔即数理断命法〕,并且其命元之旺相休囚应与日柱之命元不同。日柱论命是以五行生克来断其旺衰,若改用年柱论命也许需要以十干长生帝旺的形式来判其旺衰。事实上,早期的以年柱为命元的命理,也正是如此操作的。

现行的日柱论命,以五行生克为主,酌用星神。我们以为,星神论命是五行生克论命的互补逻辑,故作为互补逻辑的星神不应从日柱出发,而应从年柱为准的。此说可在实践中以证实之。

命元——

命元之所以取日干为逻辑中心起点,其原理与前面的中道极化图以及横图八卦的生成原理相类似。因四柱中的八个干支相当于天地雷图中的天盘与地盘,这个错动的天干地支也是一个遁甲系统,而在遁甲系统中找破缺点的方法肯定只有中道极化原理。我们已知,满足中道极化原理的破缺点必须是两个;换一个说法,四柱如同八卦,日干和月支就相当于震巽二卦,故四柱以日干为体为我,相当于甲木、寅支,月支为用,相当于壬、申仪〔运气的作用体现在以月支为起点所排的大运中〕,也就是说:日干为命,月支为运。


'六'


地支藏干——

子宫癸水在其中,丑癸辛金己土同;寅宫甲木兼丙戊,卯宫乙木独相逢;
辰藏乙戊三分癸,巳中庚金丙戊丛;午宫丁火并己土,未宫乙己丁共宗;
申位庚金壬水戊,酉宫辛字独丰隆;戌宫辛金及丁戊,亥藏壬甲是真踪。

地支藏干可用下表示之:

'图,地支藏干表'

从“地支藏干表”可看出,地支藏干的第一层,各会局先藏本局五行所属的天干,按“阳阴阴”的规律配入本局的“初、中、末”三支之中,水局为“壬癸癸”,木局为“甲乙乙”,火局为“丙丁丁”,金局为“庚辛辛”。其中四土之支所藏的天干与四正相同,因为子丑相合,午未相合,卯辰相害,酉戌相害;相害也是相合,相合就是自我相关,就是同一,故藏同样的天干。

其次,地支藏干的第二层,四维地支各配相合的天干。水局为“甲己合化土”,木局为“戊癸合化火”,火局为“乙庚合化金”,金局为“丁壬合化木”。至于所配相合之干是根据“辰戌丑未”四库的属性决定的:丑为金库,丑藏辛金,辛己同宫,配入“戊癸”两合之干;未为木库,未藏乙木,配入“乙庚”相合之干;戌为火库,戌藏丁火,配入“壬丁”相合之干。且四库所藏之干全为阴干。

最后第三层就谈不上什么规律了。如果采用多种逻辑标准当然也可以牵强附会说得过去,如己辛同宫、丙戊子母相随;戊癸相合,戊土能生庚辛;己土原配坤二宫,等等。但这些话等于没说,够不上“规律”二字。

作者观察过各命理书中大量命理实例,有些命理书断命就干脆不用地支藏干的杂气,只用本气来断命,并且也能非常精确应验到被论者的生理特征、出生环境以及每年的逐月的命运变化。这也许是因为地支藏杂气之说太不成熟,可以不予理睬的缘故。
作者又从收集到的一些论命书中有实证的案例中发现,论命者在排四柱时虽然也排了地支藏干之杂气,但案例分析中的大量应验的事件,几乎全都是本气的应验,极难见到杂气的应验。

是不是地支藏干中的杂气全无应用价值?作者很难作出回答。也许地支藏干之杂气只在取命理之格局时才会有作用,但取格局的手法却是一种类似星神的论命方法,而不在常规的五行生克的论命范畴。况且,不少论命大家就主张此类格局为多余,论命者只要严格地遵守五行生克来论命,就一定能精确地应验。

如果情况真如上述事实,即杂气无显著之用,只有本气有实用,那么地支藏干的本气就一定有极强的规律可推。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地支藏干的本气就是地支所属的五行之干,如寅木藏同极性的甲干,辰土藏同极性的戊干,余可类推。

但这里却有一个怪现象,即为什么“巳、亥、子、午”四支藏干本气却是极性反相的天干之气?

这个问题纪昀对此曾有论述:“……以八卦之位向,乾、坎、艮、震及辰为阳;巽、离、坤、兑及戌为阴。阳以亥为首、巳为尾,阴以巳为首、亥为尾,而主阴阳相得,颇有义理。……《宋史·艺冲志》五行类有《相宅经》一卷,疑即此书,在术数之中,独最为近古者矣。”这里的所谓“近古者”,是指《相宅经》之说渊源悠远,是最接近各种古老易学成书年代的学术传承。

我们暂且不管这些考古证明,只要我们运用“太乙八卦”、“太乙地支”图与易位洛书图合在一起研究,就能明白“巳、亥、子、午”之所以特殊的原因。

'图,以纯粹地支构建的超对称性图'

图注:分析该图就立即可以明白:这种亥辰为阳、巳戌为阴是站在遁甲系统的角度上来说的。

在图中,四阳卦之宫的地支是从辰土至亥水为阳气渐衰,即“4、3、2、1”阳数的退气之象,故辰土为最旺之阳支,亥为最弱之阳支;在四阴卦的地支是从戌到亥为阴气渐衰,即“6、7、8、9”四阴数退气之象,故戌为最旺之阴支,己为最弱之阴支。千万要注意,作者这种论述是站在遁甲后的数理角度上讲的,希望大家不要搞乱了思路〔按:其实无论哪一门术数在古籍中都有这类有悖于常理的说法,这些说法估计是源自于更早的远古易学的传承——很可能就是《连山易》、《归藏易》的传承〕。

太乙地支图中的地支由于亥水定义为阳支,子水改成了阴支,这时整个十二支的阴阳定义也会全部转变,即亥阳、子阴、丑阳、寅阴、卯阳、辰阴、巳阳、午阴、未阳、申阴、酉阳、戌阴。我们把地支转换成天干五行,照理说也须按这种新对应天干之五行极性,如辰为阴,其藏干之气为阴干己土,其余之支也可类推。但又为什么并非所有地支之藏干都是这样处理,而仅仅只有巳亥子午四支遵守这一手法呢?

实际上这种操作手法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有过一次体验了。我们把属于先天逻辑范畴的天干与后天八卦及十二地支配宫后,我们在纳甲时,后天八卦配先天之干就只有震卦奇点处反相配卦的。同样,在这里地支的起点有两宫,此两宫有四个地支即巳、亥、子、午,故把地支转换成天干时,只要起点处进行反相转换就可以看成是整体的反相转换了〔当然,我们不要遗漏了戊随丙意和辛随己意之理〕,所以,正确的地支藏干本气如下:

'图,地支藏干本气表'

图注:再从地支藏干的杂气上来讲,地支藏的杂气可以是无限多的,只是如果地支同天干配合同时进行运算时,就只有所藏之本气之干了。这个道理同前文中的“粒子波”的反相原理是一致的。

从地支藏干本气表推求,我们还可证明古人的某些错误,即子、午、卯、酉本为四正之地气,得气最纯、最精,故所藏之天干之气最少,也就是说一支只能藏一干。但古人误把丁己相随作为一种规律处理,从而误把午火所藏之天干配成了两个——丁与己。  
 
藏山雷学,上册,《方术点评·易数他说》'卷七'
藏山雷学,上册,《方术点评·易数他说》'卷七'

石在天
孙逐明




第一节  子午龟灵


'一'


针灸之取穴法有两大派别,一派是常规的病穴取穴法,一派是非常规的时间取穴法。

时间针灸主要产生于宋元之间,其主要人物有何若愚、窦汉卿、徐子伯等人。究其源则可上溯至《黄帝内经》一书,其中有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时辰干支之说,并指出经脉气血流注的路线,即始于寅经,途经卯经、辰经、巳经、午经、未经、申经、酉经、戌经、亥经、子经,最后到丑经终止,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十二经流注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时辰 经络     穴位
寅时 手太阴肺经 太渊
卯时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辰时 足阳明胃经 中阳
巳时 足太阴脾经 太白
午时 手少阴心经 神门
未时 手太阳小肠经 腕骨
申时 足太阳膀胱经 京骨
酉时 足少阴肾经 太溪
戌时 手厥阴心包经 大陵
亥时 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
子时 足少阳胆经 丘墟
丑时 足厥阴肝经 太冲

后世医家结合术数,发展成繁复的纳甲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形式。我们先简单介绍各法的基本方法:

纳甲法──

纳甲法分两种,一种是阎氏纳甲法;一种是徐氏纳甲法。

两种纳甲法都要在人体中找出井、营、俞、经、合五种气穴来,十二条经脉共有六十个这样的气穴〔再加上六个原穴就是六十六个气穴〕,且每条经脉的五大气穴都分布在手足两端。

针灸流注中的气穴在阴阳经上所配五行天干有所不同,凡阳经都按庚金、壬水、甲木、丙火、戊土流注,而阴经则按乙木、丁火、己土、辛金、癸水流注,与五大气穴相配则为:

'图'

作者以为,不论哪种纳甲法都是错误的,其理由有四点:

第一、《内经》中虽有时间与经脉的对应关系,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所有的井、营、俞、经、合在各条经脉上的具体所在,〔5×12〕个气穴皆为后人所创。

第二、井、营、俞、经、合全部位于手足两端也是极不合理的。不可想象,本应在周身如环无端进行流注的气血,竟然会在十二时辰内局限在手足两端的五个定点上经过。

第三、纳甲法违背了依病穴治病的基本常识,所取之穴竟然与病证无关。

第四、纳甲法有不少时辰出现死穴,即有的时日会连续十个小时没有气穴流注,虽然后人加入了合穴等手法使“死穴”变活,但极其人为,这显然是因基础理论的错误而产生的修补手法。

不仅纳甲法是错误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也莫不如此。我们不妨也了解一下其操作过程:

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是取所谓的交经八穴,即:

冲脉──公孙〔乾〕;阳乔──申脉〔坎〕;阴维──内关〔艮〕;阴乔──照海〔坤〕;
带脉──临泣〔巽〕;任脉──列缺〔离〕;阳维──外关〔震〕;督脉──后蹊〔兑〕

此法是把交经八穴与后天八卦相配,后天八卦所对应的洛书数就是此八穴之本数。而灵龟八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就是按当日治病时的日干支与时干支进行一番计算即可。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日干+日支+时干+时支)÷9取余数,或〔日干+日支+时干+时支〕÷6取余数。

两种方法是根据阳日除以“9”、阴日除以“6”来计算,余数即为某穴位之本数。另,如余数为“5”时,则寄于“2”宫。

各种干支计算时的本数为:甲己辰戌丑未数为“10”;乙庚申酉数为“9”;丁壬寅卯数为“8”;戊癸丙辛巳午亥子数为“2”。 

这四个数很显然是根据河图数而来,即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而土“10”、金“9”、木“8”、火“7”是河图之数,即各干支之数基本根据河图数而来,其中丙辛合化水并入了火数而造成混乱。而除以“9“和除以”6“也是根据的所谓老阳为九老阴为六而胡乱想象而成。

飞腾八法──

飞腾八法计算开穴的计算方法则有所不同,它与京房八卦所纳天干有关,即根据干对应卦而卦对应穴位而求得,各卦所对应的穴位则与灵龟八法相同。

大家如果明白了术数学的原理,就可以知道,这两种方法全都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第一、灵龟八法的八穴之数与洛书之数相配,而计算则以河图之数计算,且各干支计算所用的数极混乱,其中河图内圈之数就没有使用,这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呢?

第二、前文早已证明,干支运算之数一定非得是洛书之数,且得按天地雷图的配宫给出,况且洛书各数之间的运算都必须是使用平行的乘法才行。

第三、京房的八卦纳干本来就是错误的,他是根据所谓月亮运行规律人为编造出来的,其纳干方法非常丑陋。我们怎么能指望“丑的理论”是正确的呢?

第四、上述两种求气穴流注的方法都与“病穴”或“病脉”无关。

第五、交经八穴所属八脉与后天八卦相配,牵强无理,混乱不清;再者,二五宫同时寄用,更是不明易理的人妄猜的破绽所在,因五宫是寄于八宫的。

那么,这样一来是不是没有正确的时间针灸法了呢?我们能否根据雷学原理找出一条极优美的、简单的、与“病穴”或“病脉”有关的,且无时间制约的时间针灸法来呢?


'二'


胡剑北氏曾在《河南中医》87年第5期上撰文对上述三法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主要观点为:

1、纳子法比纳甲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