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

第30部分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第30部分

小说: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语:肺五行属金,阳井为金,火巳犯金,针刺金井关冲,有泻火育金、生津灭火之功。故对急性咽喉炎确有立杆见影之速效。
  2.液门
  【取法】第四、五指指缝间。
  【主治】头痛
  【机理】泄肝胆火。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李美琪、胡葵:用液门穴治疗肝胆火盛的少阳头痛有效。
  操作:用28号或30号毫针,进针0。3…0。5寸,得气后采取重插轻提手法,使针感上传。
  典型病例:王xx,女,54岁。1989年11月13日来诊。主诉:头痛10余年。患者自诉10年前因儿子车祸受刺激,引发头痛。呈阵发跳胀痛,时轻时重,经用中西药物,久治未愈。伴心烦、急躁,夜寐不实,口干,纳谷尚可,苔薄黄,脉弦细。属肝郁化火,循经上扰。用液门穴1次见效,针后当天只痛1次,先后共针4次头痛消失。
  3.中渚
  【取穴】握拳,手背侧。当四、五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
  【主治】⑴急性臀上皮神经损伤 ⑵急性扁桃体炎 ⑶手握不能伸(脑炎后遗症) ⑷肩周炎 ⑸舌震颤(乙脑后遗症、神经官能症) ⑹胃脘痛 ⑺胸闷 ⑻牙痛 ⑼腰疼 ⑽手腕无力
  【机理】中渚为三焦经输穴,五行属木,输主体重节痛,木气通于肝,肝主筋,故有较好的舒筋止痛作用。
  【刺灸法】斜刺
  【治疗经验】
  ◎何树槐:用中渚穴治疗急性臀上皮神经炎取得良好效果。
  操作:用30号1。5寸毫针,沿经脉循行方向斜刺,得气后行捻转手法,使针感沿经走行过腕,过肘,如能过肩则更好。有少数病人,其针感可直达病所,效果尤为明显。如无针感传导,可采用苍龙摆尾法,诱发针感。针感传导后,再用龙虎交战法约1…2分钟,至患部疼痛显著减轻或消失,活动时无明显痛感为止。留针10…15分钟。
  典型病例:朱xx,男,25岁。1988年9月10日初诊。主诉:腰部急性扭伤2天,左侧腰臀部剧烈疼痛,行动困难。下坐和立起时疼痛加剧,连及左侧大腿部,由他人搀扶来我处诊治。检查:脊柱正中,无侧弯和压痛,骼嵴下凹陷处有明显压痛,痛而难忍,局部软组织可触及条索状硬物,如筷子粗,直腿抬高试验阴性。x光摄片无异常发现。诊断:臀上皮神经炎。治疗:取右侧中渚穴,用1。5寸长毫针刺入,行手法后,针感沿少阳经传至肩部,再行龙虎交战手法1分钟,令病人活动腰部,自觉轻松,再让患者站起,自述疼痛明显减轻,令其在室内走动,行走自然,再作坐下和立起动作,已无明显痛感。检查骼嵴部条索样软组织已消失。翌日复诊,诸症均除,局部亦无压痛,停止治疗。后随访无不适。
  按语:急性臀上皮神经炎,多由于闪挫、扭伤筋脉,气血瘀阻所致。病变位于骼嵴部,该部属足少阳经脉循行部位,取手少阳经穴中渚,属同名经取穴。中渚属手少阳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且阳经“输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肝主筋,故本穴功于疏筋止痛。
  另外,在手法上有苍龙摆尾法,针尖沿经刺入,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象手扶船舵或左或右,有推动经气运行直达病所的作用。在手法中还有龙虎交战法,左右反复交替捻针,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翟兴明、翟润民:用中渚穴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止痛效果迅速,有针到痛止之效。日1次,一般l…3次可愈。重者日2次,一侧效不佳,可两侧同取。
  操作:用28号毫针,进针稍向上斜,得气后,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捻转4次,将针提至皮下行提插术,再如前法捻转,留针30分钟。若痛未止,再重复前法。
  典型病例:于xx,女,26岁。1989年4月2日诊,诊断:急性扁桃体炎。患者咽喉疼痛2日,伴恶寒发热。检查:两侧扁桃体红肿,体温38℃,WBC总数13000/mm3,中性81%,淋巴19%。穴取中渚,得气后如法操作,术毕疼痛止。留针30分钟,间歇运针2次,共针2天痊愈。
  ◎秦德铨:用中渚穴治疗脑病后遗之手握不开,取中渚调三焦气机,如把握治疗时机,只要不变形,约1…3个疗程可恢复。
  操作:右手持针,微向上斜刺,得气后,以左手帮助患儿慢慢将其手指伸开,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行针并活动1次。
  典型病例:陈xx,男,4岁。1977年7月5日就诊。患儿系乙脑后遗症,手握不能伸开,针中渚穴,25次恢复正常。
  ◎戴铁城:用中渚穴治疗老年肩、落枕和手臂痛,其镇痛效果甚好,轻者1…2次治愈,重者3…5次奏效。
  操作:用28号1。5寸毫针,针尖向肩部方向斜刺进针,令针感循经向肩部传导。
  典型病例:孙xx,男,54岁。1987年4月10日就诊。诊断:老年肩。该患者3天前,抬重物后感到右肩部疼痛,高举活动受限,逐渐加重,今日右肩不能高举,活动时疼痛难忍。当即针刺右中渚穴,针感传至肩部时,让病人活动肩部,立刻减轻,留针20分钟起针。次日又针1次告愈。
  ◎李美琪:用中渚穴治疗舌震颤均1次见效,舌震颤停止。
  操作:用30号1。5寸毫针,取双侧中渚穴,针尖略向上斜刺,得气后,双手作大幅度提插捻转,加强刺激,使针感上传。
  典型病例:林xx,女,43岁。1981年11月4日就诊。诊断:郁证(神经官能症)。患者3年前因精神受刺激,加之感受寒邪,致周身关节疼痛如针刺,有电灼感,伴头昏晕发胀,脘部胀满不适,自觉有气上冲头顶和两胁,少腹冷如冰,有时发热如火烧样,周身有抽搐和抖动感,情绪易激动。胃纳一般,寐差,大便干结,2…3日一行,舌震,舌质紫,苔白腻,脉细弦涩。经针中渚穴,进针后作较强的提插捻转,约10分钟左右舌震颤缓慢,40分钟即停止,第2天复诊时未见舌抖动。
  按语:此患者为七情郁结,化火上逆心包。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三焦与心包经相表里,故中渚有开窍、清热、宣导三焦气机之功。
  ◎孙明一:中渚穴能舒郁行气,临床治疗胃脘痛、胸闷、胁痛、牙痛、耳中痛,对症治疗,每有卓效。轻者1次可解除痛苦,重者3…5次可愈。
  操作:取30号1。5寸毫针,迅速刺入皮下,进针3…5分,捻动得气,再捻20余下,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出针后揉闭针孔。
  典型病例:许XX,女,48岁。1989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胃脘痛10余年。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及五更泄病史。现症:生气后后背与胃口相引作痛,纳少,头昏而胀,困,浑身不适。诊见:神倦,面色苍白,舌质红,苔微白,脉沉细(右兼弦)。即针中渚穴,得气后,捻动50下,留针20分钟,胃脘连背相引痛显著减轻。3诊告愈。
  朱xx,男,53岁。1989年11月25日诊。牙痛2天。检查:右下牙痛,右下第3臼齿色暗,已浮动,齿龈淡红微肿。舌质赤,苔白薄,脉细数。即针左中渚穴,得气后牙痛立轻,再捻动30余下,即不痛。留针10分钟,起针。3次而愈。
  ◎吴丽艳:急性腰疼时,往往在中渚穴上下有过敏点。
  操作:用30号1寸毫针针柄,按压穴位反应点,闪腰痛的患者该穴明显疼痛,即在痛点进针0。3…0。5寸,得气后嘱患者活动腰部,直至腰疼消失,留针20分钟。
  典型病例:林xx,男,42岁。1985年11月5日就诊。主诉:昨晚突然腰疼,不能弯腰、穿衣,起床要人扶持,更不能扣鞋。今早由几个人扶来门诊,当时坐立困难。检查:左侧肾区腰肌疼痛、板硬,脊柱无弯曲。小便常规检查无异常。当即针刺中渚反应点,5分钟左右活动腰部,转身弯腰疼消过半,不用人扶走出诊室。第2天再如前法针治1次痊愈。
  黄xx,男,26岁。1988年10月15日诊。主诉:右手腕乏力,五指不能分开3天。3天前因搬家劳倦,当晚喝酒,醒后发觉右手乏力,不能伸展及握物,曾自用跌打酒外擦未效。诊见:右手垂腕,五指下垂,手指不能分开,以另一手分开时,随后又恢复原状,脑血流图检查未发现异常。即针中渚穴,每日l次,20次痊愈。
  4.外关
  【取法】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
  【主治】⑴急性腰扭伤 ⑵落枕 ⑶肩周炎
  【机理】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并通于阳维脉,具有较好的解表祛风、活络止痛作用,故对于急性腰扭伤、落枕、肩周炎等病可获良效。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衣振云
  操作:用28号1。5寸毫针垂直刺入外关穴,得气后捻转3分钟,并嘱病人做患处活动,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再捻转加强刺激。
  典型病例:陈x,男,40岁。1978年6月12日就诊。患者3天前因抬东西,当即腰不能动,稍动剧痛,经药物治疗3天病情加重。抬来就诊。查体:腰部左侧骶棘肌紧张,呈板状。局部压痛明显,疼痛向左下肢放射。诊断:急性腰扭伤。予以针刺双侧外关穴,得气后捻针3分钟,并嘱病人做腰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活动。留针30分钟后,腰痛完全消失,活动如常,只剩下局部痠困感,起针后患者步行返回,告愈。
  李xx,女,49岁。1983年3月6日来诊。患者左右肩关节疼痛4月余,遇劳累、阴雨天及夜间疼痛尤甚,局部有凉感。手臂不能上举,穿衣梳头均困难。查体:双肩均有压痛,以右肩为重,右臂内旋5°,外旋25°,后伸40°,外展70°,前上举130°,内收乳中线。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证属风寒痹阻经络所致。诊断:肩痹症(肩周炎)。治法:先在肩部压痛点处进行点穴按摩,然后针刺外关穴,用强刺激泻法,并嘱其活动患肩,当即能上举150°、外展80°,经20次治疗,疼痛消失。各项功能活动达正常标准,治愈。随访半年一直未复发。
  5.支沟
  【取法】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胁痛(肋间神经痛)
  【机理】胆经布胁肋,心包经循胸出胁,此二经与胁肋关系甚密切,三焦与胆同气相求,三焦与心包表里相通,支沟能泻三焦相火,故可治疗因胆经气血瘀滞所致之胁肋疼痛。
  【刺灸法】斜刺
  【治疗经验】
  ◎程隆光:针刺支沟治胁痛系家父所传,临证医治各种胁痛疗效可靠,对治疗气结胁痛(俗称岔气),多为l次治愈。对肝阴不足,瘀血阻络,痰饮内停等胁痛,以支沟为主辨证选配行间、曲池、肝俞等穴,疗效亦佳。
  操作:用1寸半毫针呈60度角,斜向三阳络方向刺入1。2寸,得气后提插数次,令患者深呼吸,吸气时以拇指向前捻转至针被缠紧,呼气时,手指离开针柄,患者吸气时,拇指再向前捻转,如此反复捻针至疼痛缓解,留针30分钟。行针期间,视病情可再捻2次,痛解针出。
  典型病例:曹XX,男,39岁。2天前打喷嚏时突感右胁痛,深呼吸及大声讲话时痛剧,活动受限,夜间影响睡眠,胸透、B超无异常,经服药及理疗未效而求治于针灸。查:右胁沿5、6肋间疼痛,压痛不显,舌淡苔薄,脉弦紧。针支沟(右)得气后配合患者深呼吸行单向捻针,当即疼痛缓解,留针20分钟,出针后呼吸、活动自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而告愈。
  6.天牖
  【取法】胸锁乳突肌后缘,与下颌角相平。
  【主治】⑴耳鸣耳聋 ⑵头项痛(外伤后) ⑶肘部撕裂伤 ⑷胃脘痛
  【机理】手少阳三焦经脉,循属上、中、下三焦,上项,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天牖为三焦经穴,故可治疗上述病证。
  【刺灸法】直刺,温针,指针
  【治疗经验】
  ◎李美琪:该穴为经验方,运用于临床治耳鸣耳聋确为有效。
  操作:用30号毫针,直刺0。6…1寸,使针感上达于耳根部。
  典型病例:翁XX,男,56岁。1984年6月25日来诊。自诉:因本年4月某日夜间,因受惊骤起两耳鸣响,以右侧为重,终日不休,甚则如棉絮阻塞不闻声音。曾服药和用高压氧治疗10次不见效,面色红赤,神情忧郁,烦躁,苔薄,质淡红,脉弦细。证属营阴素亏,情怀不畅,复受惊郁怒,致肝胆元气郁结,气郁化火,壅塞清窍。治以舒肝解郁,滋阴降火。取穴:听会、翳风、外关、太溪、太冲、足临泣,每日1次,经10次治疗后耳内阻塞感仍不减,遂改用天牖穴针5次后阻塞消除而愈。
  ◎吴穆:笔者用本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本法经得起重复验证,只要严格按法操作,无任何危险性,且无需针具,简便易学。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用10cm高的枕头垫在前胸,使头低下靠床,医生双手中指沿少阳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