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

第35部分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第35部分

小说: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兰翠英:针刺阳陵泉治疗肋间神经痛,效果满意。
  操作:选用28…30号毫针,直刺2…2。5寸,用捻转或提插手法,使患者出现酸、麻、胀感,并向上传至胸胁部,针感以患者耐受为宜。5分钟行针l次,留针30分钟。
  典型病例:张xx,男,23岁。1989年3月4日就诊。主诉:胸胁部疼痛l天。患者昨日搬重物不慎自觉胸胁部憋胀,刺痛,夜间疼甚,咳嗽加剧,痛处固定。诊断:肋间神经痛。证属瘀血停留。治则:活血祛瘀止痛。处方:阳陵泉。沿胫骨后缘斜下刺入,深2…2。5寸,得气后,捻针时嘱患者作深吸气活动,泻法,行针后顿感痛减大半,留针30分钟后疼痛完全消失。(留针期间隔5分钟行针1次,加强刺激)
  ◎陈仓子:独取阳陵泉治疗肋间神经痛,疗效满意。
  操作:捻转进针深1。2寸,得气后施以泻法,留针20分钟。
  典型病例:李xx,女,40岁。1988年10月25日就诊。右侧胸部疼痛3天,咳嗽加重,痛如针刺,无外伤史。曾被西医诊为肋间神经痛,治疗无效。检查:第5肋间隙右锁骨中线外侧2cm处有明显压痛,舌淡苔薄白,脉微弦。辨证:气机阻滞,经脉失畅。治以调畅气机,取穴阳陵泉,如上法操作,针治1次而告愈。
  按语:胁居两侧,为厥阴、少阳经脉所过。肝胆有疾,气机阻滞,经脉失畅,气血瘀阻,常可引起胁肋疼痛。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为筋会穴,具有疏理气机之功。
  ◎吕景山
  典型病例:刘xx,女,85岁。1989年5月14日就诊。主诉:腰痛(扭伤)1天。昨日上午不慎将腰扭伤,疼痛难忍,不能自行穿、脱鞋袜,咳嗽加剧,由丈夫搀扶而来。取右侧阳陵泉针之,行针同时嘱活动腰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逐渐用力。行针l分钟后,疼痛减轻一半,休息片刻,又依法行针3次,留针半小时,痛除病愈,活动自如。
  封XX,男,39岁。1968年7月6日就诊。主诉:左膝关节疼痛1周。病起于7天前,左膝关节疼痛,痛引小腿外侧,抽掣,屈伸不利。查无异常,苔薄白,脉弦细。辨证:风寒袭络,邪留关节,气血阻滞,关节作痛,筋肉失养,发为筋痹。治宜舒筋活络,通闭。处方:阳陵泉(左)。用28号3寸针,刺入2。5寸,施捻转泻法,令针感向小腿放散为度,留针半小时,连针3次,膝腿疼痛消失,小腿屈伸自如,病即告愈。
  徐XX,女,27岁。1964年5月10日就诊。主诉:小腿肚转筋10余年。患者于10年前罹小腿肚转筋,每属初春、秋末之际,频频发作,每夜入睡之后均要发作1…2次。每次发作,小腿后肌群抽成一团,持续3…5分钟,甚则达10分钟之久,每遇阴雨、感寒加重。经某医院诊为“腓神经炎后遗症”。经内服中、西药,电疗,注射VB12等,均无效。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步履时右小腿发直,有轻微拖地之状。辨证:风寒内袭,经气闭阻,血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治宜温经散寒,舒筋活络。取穴阳陵泉。用28号3寸针,向阴陵泉透刺,针上加温针灸10壮。针灸并施,连治3次,病情缓解。又治10余次,病告痊愈,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腰扭伤、膝关节痛、小腿肚转筋,均为经筋为病,阳陵泉为筋之所会,有舒筋通络之功,故用之其效显著。
  ◎曾祥龙:阳陵泉穴治疗急性胆囊炎,及时止痛效果甚好。每日针1次,一般1…5天疼痛消失。
  操作:用30号3寸毫针直刺1。5寸,得气后,拇指向后强捻转约1…2分钟,到患处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留针30分钟。
  典型病例:王xx,女,35岁。1973年6月16日夜12时,因服冷饮诱发右上腹剧烈疼痛,其爱人急来邀余出诊。诊查:右上腹剧烈疼痛,且放射到背及右肩,时欲呕,呻吟,舌苔黄腻质红,脉弦紧,此系饮食所伤,湿热蕴积,气机阻滞所致。针刺阳陵泉,用泻法,行针2分钟后,疼痛明显减轻,留针30分钟后,疼痛基本消失。
  ◎喻喜春:带状疱疹此穴放血,每天1次,2…3次之后,能减轻定状,3…6次之后疼痛多能消失,疱疹亦干燥结痂而愈,未见留下后遗神经痛者。小儿麻痹症2…3天放血1次,5次为1疗程,需5…7个或更多的疗程,多能改善症状。落枕为急性者,每天放血1次,1…3次即愈。
  操作:成人此处常有大小隐静脉吻合,络脉外露,以细三棱针点刺,出血约5…10ml,小儿取患侧穴位点刺,挤出血8…15滴。
  典型病例:凌X,男,21岁。1989年11月2日就诊。诊断:左肋间带状疱疹。患者先感左胁部疼痛,3天后出现水疱,大小不等,疼痛异常,周身不适,水疱满布第7肋间隙,患侧阳陵泉穴处有明显之络脉外露,以细三棱针点刺出血约5ml,当时即觉疼痛减轻,当夜能入睡,又刺3次,疼痛消失,疱疹多数干缩结痂而愈。
  ◎朱玮:此穴治疗面瘫,疗效甚佳,且痛苦小,方便易行,一般3…10次可愈。
  操作:用28号或30号1寸半毫针,针尖略向下斜刺,针感要求传至脚趾,手法: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典型病例:新xx,女,3岁。2天前不慎摔于床下,当时口角向右歪斜,左眼不能完全闭合。查体,患儿发育良好,心肺无异常,脊柱四肢正常。诊断为左侧面神经麻痹。于1989年7月10日来我科针灸治疗。取穴:左阳陵泉,依上法针刺3次后,诸症消失告愈。
  ◎邢克利:只是口苦一症或诸症中以口苦症为明显者,独取阳陵泉一穴,一般1次治疗后可消失。
  操作:用32号或30号寸半或2寸毫针,取一侧穴直刺得气后,行缓慢提插捻转手法,同时示病人作深呼吸约2…3分钟,留针5分钟,行针1次,口不苦时起针,仍有口苦感者,可再针刺另一侧阳陵泉穴。
  典型病例:郭xx,女,31岁。1974年10月12日就诊。自诉:半月前患感冒治好后,唯有口苦不除,食物入口中均感苦,余无其他消化系统症状。取右侧阳陵泉刺针。得气后,行缓慢提插捻转手法,同时嘱患者深呼吸片刻,口苦减轻,又取左侧阳陵泉穴刺之,行针片刻、留针5分钟后,口苦消失。
  按语:口苦乃胆腑为病,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合治内腑,故口苦一症取之显效。
  ◎郑心仪:笔者多采用此穴治疗痿证、腓神经损伤、胆道蛔虫症,取得疗效。
  操作:取30号1寸半毫针直刺5分至1。2寸,用捻转、提插或平补平泻手法行针,使痠、麻、胀、重感沿膝关节外侧上下感传。
  典型病例:吴xx,男,40岁。1985年7月8日就诊。主诉:双下肢发软,步行乏力2月余。患者2月前始出现双下肢发软、步行乏力,小腿外侧灼热感,入夜尤甚。西医诊为:“神经炎”,治疗未效。近2周症状加甚,白天不能正常工作,夜不能入眠。检查:膝关节无红肿,无肌肉萎缩,活动正常,双膝反射减弱,舌质淡,苔薄黄腻,脉濡数。辨证:患者伤于水湿,水湿滞留经络、郁而化热,筋脉受湿热蕴蒸致使宗筋弛援,不能束骨利关节而出现下肢痿弱无力。治则:泻湿热,舒筋通络。取穴阳陵泉。如上法操作,续行针5分钟,留针10分钟,再用捻转手法行针5分钟后出针。病人当即感灼热感减轻,次日复诊,昨晚能安睡,续用上法,再计3次,诸症消失。
  黎xx,男,12岁。1972年9月3日就诊。主诉:右足下垂跛行1个月。1月前因肌注青链霉素出现右臀部疼痛不能行走,热敷后疼痛消失,唯右下肢乏力、垂足、跛行,西医诊断为“右腓神经损伤”,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未效,遂来求诊。查:右足和足趾不能伸展、外转,右侧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障碍,无肌肉萎缩。辨证:伤筋(亦称筋痿)。治则:舒筋活络利关节。取穴:阳陵泉。直刺7分,行针3分钟,留针5分钟,再行针3分钟后出针。行针时针感向上传至大腿,向下传至外踝处。针5次后,足可以背屈,跛行开始改善,又针15次后,症状消失,行走正常,随访3个月,无异常。
  黎x,女,7岁。1970年5月17日就诊。右上腹痛,阵发性加剧3小时。患儿于3天前大便下蛔数条,昨晚服驱蛔灵2片,今晨起床突然右上腹疼痛,阵发加剧,哭闹不停,曾注射阿托品未效。查:右上腹痛拒按,墨非氏征阴性。舌淡苔白,脉弦。诊断:胆道蛔虫症。取穴:阳陵泉。直刺7分,强刺激快速捻转5分钟,留针5分钟后腹痛开始缓解,停止哭闹,再次行针5分钟,留针20分钟,腹痛消失,次日便下蛔10余条。
  8.光明
  【取法】在外踝上5寸,当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取穴。
  【主治】⑴近视 ⑵面肌痉挛
  【机理】光明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络”穴,与肝经相联络,胆经起于头面,其经别系目系,肝经连目系,故光明穴治疗眼病以及面部疾患而能获效。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林凡:用光明穴治疗近视眼,取双侧,3日1次,3个月即可维持在正常范围。
  操作:用2寸长毫针,快速进针,中强刺激,向上放射甚佳。
  典型病例:刘xx,男,13岁。1976年10月13日就诊。主诉:近视4年,加重1年。在某医院经眼科诊为“真性近视”,即配镜娇正视力。针前,裸眼视力:左眼0。1,右眼0。05。针后,左眼0。2;右眼0。15。嗣后每针1次,均增加0。1,13次后,左眼1。4,右眼1。35,停针观察半月,基本上稳定。
  ◎李美琪:此穴治疗面肌痉挛有一定效果。
  操作:用30号1。5寸毫针,刺光明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用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典型病例:王xx,女,32岁。1989年6月19日就诊。主诉:左侧面颊抽动4年余,曾服镇静药效不显,而来针灸治疗。检查:左侧面肌抽动,面色少华(常感头晕),舌质淡,苔薄,脉细小。症属气血亏虚,筋脉失濡。针刺右光明穴3次后,抽动显著减少,共针11次而愈,至今已7个月未复发。
  9.悬钟(又名绝骨)
  【取穴】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老凹陷处取穴。
  【主治】⑴腰扭伤 ⑵白细胞减少症 ⑶颈椎综合症 ⑷落枕 ⑸下肢疲劳
  【机理】悬钟是胆经经穴,具有疏通经络之功,又是八会穴之一,为髓会。故可用于腰扭伤,落枕,白细胞减少症等病的治疗。
  【刺灸法】直刺,斜刺
  【治疗经验】
  ◎伍杰、郑启明:
  操作:针灸前先令患者作腰前弯后仰,左右活动的动作,以检查其活动受碍方向与角度。然后用28号3。5寸针直刺2…3寸,行强刺激,边捻转,边叫患者往原来活动受阻方向与角度活动,至腰痛减轻,活动自如即可出针。针后3天内避免持重、骑自行车、睡软床。
  典型病例:蔡X,男,40岁。1978年7月3日由数人抬来。诉:腰痛已3、4天,晨上厕所后即不能起立,坐卧均痛,不能活动,动则痛更剧。诊为:闪挫腰痛。叫二人将患者扶站起,用22号3。5寸针,直刺悬钟,行强刺激。嘱患者将腰向四周活动,患者一直喊叫痠剧受不了,勉强活动腰部,只听咔嚓一声,患者立说不痛了。起针后,嘱其3天内应注意事项以善其后。
  ◎李国安:白细胞减少症,祖国医学属“虚劳”、“气血虚”范畴,笔者以养髓补血之法为治,取髓会绝骨,用温针灸法,疗效甚佳。
  操作:以单手刺入缓慢进针,使之得气,然后紧按针柄,上下提插约2分钟,使患者感到在穴位处有温热感,再施温针灸法,日行7壮。隔日针1次。
  典型病例:xxx,女,34岁。1988年5月14日就诊。主诉:头晕乏力6个月。白细胞常在2000/mm3左右,经服中西药物无效。感疲劳乏力,头晕。近2月以来,胃纳不香,夜眠不安,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腻,脉细数。乃脾肾两亏,气血俱虚之证。处方:绝骨。如上法操作,共针20次,复查白细胞达4000/mm3,已不感疲倦,食欲增加。随访2个月,效果甚好。
  ◎韩祖濂
  操作:取同侧或对侧绝骨穴,向上斜针,产生痠胀感应后,将针柄左右摇之,约10余下,然后再进针1分,行轻微震颤手法,如此反复进行约2…3分钟,痠胀感经过膝、大腿抵髋继而有温热感向上经胁肋部抵达颈部,留针10分钟。
  典型病例:宋xx,男,59岁。主诉:右颈臂剧痛3天。2个月来由于劳累而致右肩臂疼痛,逐渐加剧。3天来右肩臂剧痛如灼,彻夜不眠,饮食不思,全身乏力。检查:右肩疼痛拒按,尤其于肩髎,天井,外关等穴有明显压痛,不能上举,转动不利,外展40度。X片示颈4、5、6推体前后、上、下缘均有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