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617-古今医统大全 >

第100部分

617-古今医统大全-第100部分

小说: 617-古今医统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食快气。 
方见脾胄门。 
第二百八十八、x杏仁煎x 治伤寒声重暴嗽,语言不出。 
桑白皮 五味子(各一两) 杏仁(三两) 紫菀 贝母 木通(各八钱) 蜜( 
二两) 
上将五味同煎,水四五碗煎至碗半,去渣,再将杏仁及连皮生姜两半同蜜擂成膏,入药 
汁内,一处收贮。每服以匙挑入口噙化,日四五服。 
第二百八十九、x应手方x 治伤寒舌出寸余,连日不收。 
梅花冰片(为末擦舌上,应手而收,重者须用一钱方收) 
第二百九十、x白颈蚯蚓x阳证欲死,结胸,无可药者。 
白颈蚯蚓(十余条,插烂入蜜半盏、冷水半碗灌服。无蜜用砂糖亦可) 
第二百九十一、x逍遥散x伤寒汗后血气未平,过劳者谓之劳复,犯房室谓之阴阳易。 
此证最难治,曾有舌出数寸死者多矣。此汤极妙。 
人参 知母 竹青 柴胡 黄连 甘草 滑石 生地 黄犀角 韭白及根(各等分) 
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入烧 末一钱调服,有粘汗出为效。 
第二百九十二、x再造散x 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医家 
不识此证,不论时令,遂复用麻黄重药,及火劫取汗,误杀者多矣。殊不知此者为阳虚不能 
作汗,故名曰无阳。 
人参 黄 桂枝 甘草 熟附 细辛 羌活 防风 川芎 煨生姜 夏日加黄芩 
石膏 
水二盏、枣二枚,煎一盏,温服。 
第二百九十三、x黄龙汤x心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医家有不识此证,便呼 
为漏底伤寒,即用热药止之,是犹抱薪救火,误人多矣。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粪 
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曰饮汤药而利也,名曰积热利证,宜急下之。身有热者宜用 
此汤,身无热者用煎六乙顺气汤。 
大黄 芒硝(年高及身弱者去之) 枳实 浓朴 甘草 人参 当归 
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服。 
第二百九十四、x芩连消毒饮x 治天行时疫,大头痛,发热恶寒,颈项肿,脉洪,痰痹, 
此方治之。 
柴胡 甘草 桔梗 川芎 黄芩 荆芥 黄连 防风 羌活 枳壳 连翘 射干 白芷 
先用大黄煎利二三次,后根据本方去大黄加人参、当归调理。水二盏姜三片煎,有痰者加 
竹沥姜汁调。 
第二百九十五、x六神通圣散x 治时行三月后,谓之晚发,头痛身热恶寒,脉洪数。先 
用羌活冲和汤,不愈后服此汤。 
麻黄 甘草 黄芩 石膏(各一钱) 滑石(钱半) 苍术 川芎 羌活 细辛(各 
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豉一撮、葱白一寸,煎八分服,取汗中病止。 
第二百九十六、x气渐x凡入病家须避其气渐,不使染着为上。此一医人之患也,不可 
不知,故并附方于后。 
x雄黄丸x 
雄黄(一两) 丹参 鬼箭羽 赤小豆(炒,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空心温水下五丸,虽与病患同床合被,不能染也。 
又法∶以雄黄末涂鼻孔中,行动从容位而入。男子病邪气出于口,女人病邪气出于阴 
门。其相对坐立之间,必须识其向背。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六法方钞
属性:六法者,汗吐下利温和也。治法盖不出此六字之外。伤寒并杂病,知此六法,其庶乎 
得仲景丹溪之旨也。 
【汗法】桂枝汤、麻黄汤、双解散、升麻汤、参苏饮、香苏饮、小柴胡汤。 
余法加连须葱、桃叶,蒸法出汗。凡邪之在表者,宜汗之而愈。 
【吐法】栀子豉汤、大瓜蒂散、人参芦盐汤。 
余法加三山丸合解毒散煎。凡病之在胸膈者宜吐之。 
【下法】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川散、舟车丸、破棺丹。 
余法加牵牛丸甘遂末。凡病之在里而邪实于肠胃者,宜下之。 
【利法】五苓散、天水散。 
余法用田螺、麝香敷脐。凡患小便赤涩,阴阳不分者,利之而愈。 
【温法】理中汤、五积散、四逆汤、姜附汤、三建汤。 
余法用硫黄丸烧酒煎服。凡病阴证虚寒脉沉迟者必温之。 
【和法】小柴胡汤、建中汤。 
凡病非表非里,不寒不热,不可汗下者宜和之。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制煎煮法
属性:【制药法】伤寒门药之最要者,莫如麻黄、大黄、附子、茱萸之属,其制法不比泛 
常,是故不可不附于后也。 
麻黄∶去节,先以滚醋汤略泡片时,捞起放干备用,庶免太发。如冬月严寒,腠理致 
密,当生用,不必制。 
大黄∶须锦纹者佳,切片,用酒拌匀燥干备用,不伤阴血。如年壮人实热者,生用不 
必制。 
x附子∶x顶正圆平大者佳,去皮脐,先用盐水姜汁各半盏,用砂锅煮五七沸后,入黄 
连甘草各半两,再加童便半盏煮七八沸,住火良久捞起,瓷器盛贮,伏地气一昼夜,取出 
晒干备用,庶无毒。 
x茱萸∶x用半熟盐汤泡片时,炒燥备用,庶无小毒。 
x猪肤∶x伤寒咽痛下利而烦者用之,和蜜粉煮羹,本草中未载,今人用之不审,通用浓 
皮,而尚连肉在上者有之,若带肉于上,则反作殃。所谓肤者,惟削薄皮面一层而已。其皮 
肉之皮亦不可用,方为肤也。 
x甘澜水∶x取水一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上有水砂数千颗相聚一团,取用之。 
x潦水∶x行潦之水,取其急流而有声,亦通达之义也。 
x大青∶x要茎叶兼用。 
x饴糖∶x即米与麦共熬者,如蜜样佳。 
【解药法】伤寒治法,无非汗下温凉。有汗之而不止者,即用麻黄而不得其法也;有下 
之而不止者,即用大黄之不得其法也;有温之而至燥热者,用附子之不得其法也。凡犯此者, 
必知其解救之法,庶可矣。 
用麻黄后汗出不止者,将病患头发披水盆中,足露出外,用炒糯米半升,龙骨、牡蛎、 
防风各一两,研为 
细末,周身扑之,随后秘方用药,免致亡阳之祸。 
用大黄后泻泄不止者,以乌梅二个、炒粳米一撮、干姜三钱、人参白术炒各半 
两、生附皮一钱甘草一钱、升麻少许、灯心一握,水煎去渣,入炒陈壁土一撮,调服即 
止,土气以助胃气也。 
用附子后身自红者,乃附毒也。用萝卜捣水二盏,入黄连、甘草各半两,煎至八 
分,去渣入犀角,磨汁三钱饮之,解其附毒,红即退而愈。每见不知解法,迟延既久,耳 
目口鼻出血而死。如无萝卜汁,用子研汁。无子,用地浆水澄清用。 
【煎药法】凡煎药者,必以主治为君,先煎一二沸后入诸药,且如 
用发汗药先煎麻黄一二沸后,入众药同煎。 
用止汗药先煎桂枝。 
用和解药先煎柴胡。 
用下药先煎滚水入枳实。 
用温药先煎干姜。 
用血药先煎当归。 
用破血药先煎桃仁。 
用利水药先煎猪苓。 
用止泻药先煎白术。 
用止渴药先煎栝蒌根。 
用止腹痛药先煎芍药。 
用退黄药先煎茵陈。 
用化斑药先煎石膏。 
用止呕吐药先煎半夏。 
用劳伤药先煎黄 。 
用解药先煎羌活。 
用消暑药先煎香需。 
用 药先煎防风。 
用湿药先煎苍术。 

卷之十五中寒门
病机叙论
属性: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 
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脏之道也。 
逆之即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又曰∶阳虚生外寒者,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阴盛生内寒者,因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泄。不泄则温气去,寒独留,留则血 
凝,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又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 
痛。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 
热则痛立止。 
寒气上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 
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积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出,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得复反则生 
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 
《原病式》曰∶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下利清白,吐利腥秽,食已不饥, 
坚痞,腹满急痛, 瘕癫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卷之十五中寒门
病机叙论
属性:中寒候,世俗所谓阴证伤寒,悉以房中受寒伤冷而归患家,患家本无房事,坚不肯认。 
阴证中寒之剂,固拒不肯服,惟任他证处之,则乐从之。呜呼!每每误死者,不可胜纪。 
殊不知中寒之候,先由五脏不足,元气太虚,寒邪冒中,直入阴经而为中寒之候,即为阴证是 
也。拘于房室,岂不误哉! 

卷之十五中寒门
病机叙论
属性:《玉机微义》云∶中寒则仓卒受病,邪气直入于三阴,急痛拘挛,战栗强直,昏迷厥 
冷,口噤失音,此中寒也。以温中散寒为主。伤寒之人,因其旧有郁热,风寒外来,肌腠自 
密,郁而为热,寒邪客于经络,先头痛,身热,恶寒,此伤寒也,当以仲景例治之。 

卷之十五中寒门
病机叙论
属性:中寒候因寒邪乘其肤腠疏豁,直入肾经,不循经络,无热可发,故卒暴厥冷,口噤,腹 
痛,唇青,昏危如中风之状。若治稍缓则必死矣。 

卷之十五中寒门
脉候
属性:《脉经》曰∶迟紧为寒,迟涩沉细为寒。脉坚弦或沉细皆中寒也。中寒脉散者死。尺 
脉迟滞,寒在下焦。 

卷之十五中寒门
治法
属性:寒中三阴,一时暴卒,昏不知人,口噤失音,四肢强直,挛急疼痛,亦似中风。若 
以风药治之,即死,急以附子理中汤。若厥逆,唇青,囊缩,无脉者,用葱熨法,仍灸气 
海、关元二三十壮。脉渐出,手足渐温,乃可生也。 

卷之十五中寒门
治法
属性: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治宜理中汤;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治宜五积散加茱萸;寒中 
厥阴则少腹疼痛,治宜四逆汤加茱萸,倍加附子。 

卷之十五中寒门
治法
属性:温肾御寒如干姜、附子、川乌、天雄辈,佐之以养正灵砂丹。然寒伤荣血,徒知温 
肾,不知温血,恐未必有十全之功,是则官桂、当归为温血之上药也。 

卷之十五中寒门
治法
属性:韩氏着三阴经方,立温中例,虽不言中寒而深得中寒之旨,所以有急用姜、附温中救 
里之法,大有见焉。 

卷之十五中寒门
药方
属性:x附子理中汤x 治五脏中寒,口噤强直,失音不语,手足厥冷。 
熟附子 人参 干姜(炮) 白术 炙甘草(各一钱) 
上咀,水盏半煎八分,口噤者灌之。 
x韩氏温中汤x凡病患两手脉沉迟或紧,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脉短少,及力少于关 
尺者,此阴盛阳虚也。或胸膈满闷,腹中胀满,身体拘急,手足厥冷,急温之。 
丁皮 丁香(各五分) 浓朴 干姜 陈皮 白术(各一钱) 
上水盏半,葱白、荆芥穗同煎。 
(《良方》)x姜桂散x温中散寒。 
干姜 良姜(各钱半) 辣桂 木香 半夏曲 甘草(各一钱) 
上水二盏,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x沉附汤x 治虚寒无阳,胃弱干呕。 
熟附子 干姜(炮。各一钱) 沉香(五分) 白术 甘草(各钱半) 
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x附于散x 治中寒阴证,唇青面黑,身背强直,四肢厥冷,诸虚沉寒。 
熟附子(三钱) 官桂 当归 白术 干姜(炮) 半夏曲(各一钱)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发明》)x参姜汤x 治气血两虚而中寒者。 
人参(钱半) 干姜(一钱) 当归(五分) 薄荷(二分) 炙甘草(二分) 
上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热服。 
x茱萸四逆汤x 治厥阴中寒,小腹痛甚。 
吴茱萸(泡) 附子(炮) 干姜(各二钱) 炙甘草(钱半) 
上水盏半煎七分,热服。 
x术附汤x 治中寒,中气,四肢逆冷,口噤,牙关紧急,痰盛脉弱。 
白术(一钱) 附子(炮,二钱) 甘草(二钱) 
上作二服,每服姜三片,煎七分,化苏合香丸,并连进三服有功。或气短,头晕,手 
足厥逆未退者,可进养正丹三十粒至百粒,效。 
x养正丹x(方见头晕门。) 
x人参养胃汤x 治外感内伤,诸寒虚证。 
人参 苍术 浓朴(姜制) 半夏(泡。各三钱) 陈皮 茯苓 藿香 草果(各三分) 
炙甘草(三分) 
上水二盏,姜七片、乌梅一个,煎七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