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南宋不咳嗽 >

第390部分

南宋不咳嗽-第390部分

小说: 南宋不咳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为什么火枪兵不能过于突前和追击敌人的原因。没有足够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严格的训练,拿着火枪战斗力反而会下降。

    至于说蒙古帝国能不能仿制出这种燧发前装滑膛枪,答案是肯定的。这玩意并不是太高端的技术,只是古人没有这种成熟的思路,现在亲眼见到了火枪兵的犀利,又获得了火枪的样品,只要想仿造,一点都不难。但是造出来并不意味着可以形成战斗力,靠手工打造枪管,速度太慢了、成品率太低了,于是成本就被人为抬高了,高到一个难以承受的程度。

    这样弄出来的火枪兵,不仅提高不了蒙古军队的战斗力,还会拖后腿,极大浪费他们有限的资源。在失去了掠夺这个主要财政来源之后,蒙古帝国没有资本再和南宋来一次装备竞赛,不管火枪如何好用,他们也得放弃。

    就像民国时期的军阀们一样,很多枪炮国内也能仿制,但是枪管、炮管必须进口,再加上工艺不够精细,还得大批量从国外进口成品,能自己修理修理,就算很会过日子、很有战略眼光的军阀了。据其原因,只有一个,基础工业、化工不给力。在这种情况下,给你先进的武器,不是帮你,而是害你。

    当然了,缴获了这么多火枪,也不是一点用没有。这些火枪可以让蒙古军队更熟悉它的具体性能,从而为以后的战斗提供足够的参照。很快蒙古军队就会找出对付火枪兵的办法,火枪兵也就不再是一种可以出奇制胜的武器了,战争也就会更难打。

    其实更该担心的是那十几门改装成陆战炮的甲板炮,只要蒙古军队塞上火药就能打响。由于发射药的质量问题,顶多是装填慢一些、射程和威力小一些,不适用于骑兵快速作战,但是用于守城还是管用的。至少以后南宋军队就不能依靠这些小炮去远程压制敌人了,双方都有,互相喷呗。

    同样,也不用担心蒙古人会大量仿制这种甲板炮,因为它是用熟铁外壳包裹着钢芯铸造的,不管是钢芯还是熟铁外壳的冶炼、热处理技术,都不是蒙古帝国的能玩的转的,想仿造没有可能,连大概像的可能都没有。如果蒙古帝国高层脑袋抽抽了,想大量复制这种小炮,洪涛就太高兴了。这又等于一次装备竞赛,别看熟铁比铜便宜,照样能让蒙古帝国吃不消。

    而且陆战炮不像舰炮,多几百斤少几百斤无所谓,只要能装上船就可以。陆战炮是要跟着部队一起移动的,超过五百斤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按照这个年代的路况,就算装上后世的橡胶轮胎,照样随时随地趴窝。也就是南宋这样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可以勉强带着这些大家伙慢慢走,换成蒙古骑兵,能把他们急死。

    “这样我就放心了,先让郑清之着急去吧,我先休息两个月再说。他们怎能出尔反尔,原本说好的指挥新军作战要依靠咱们的参谋,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要是在坚持两个月,说不定已经把汴京攻下来了!”听了洪涛的解释,文南彻底放心了。既然不会对帝国造成什么影响,那就不着急了,拖一拖也是外交手段中很重要的一环,现在该是大宋朝廷着急。

    “恐怕还休息不了,大宋朝庭是比较糊涂,但北伐还得进行下去,如果这次再失败,他们今后几十年恐怕都鼓不起勇气再试一次了。我有个建议,你先听听,如果觉得合适,就拿到部长会议上和大家商量商量。”洪涛虽然还没得到详细战报,也没亲自和大宋朝廷有过什么接触,但是他更理解大宋朝廷里那些人的思维模式。

    这些人与其说是在北伐,不如说是在拿北伐当政治斗争的延续。如果这次主战派失败了,肯定会在朝廷里失势,接替他们的肯定是主和派,这些人肯定会想办法去和蒙古帝国和谈,这不符合金河帝国的利益。

    如果这个时候南宋朝廷向蒙古帝国摇起了橄榄枝,蒙古帝国肯定不会装看不见,他们自己内部也正乱着呢,根本不想和南宋打仗。先不说南宋和蒙古帝国和谈能获得什么结果,让它们这两个大国和平发展了,帝国的武器卖给谁去?周边的小国有几个能用得起这么贵的装备?

    除去军火销售问题之外,让蒙古帝国长期占据黄河流域也不符合金河帝国的利益。蒙古帝国是只狼,现在只不过是受了重伤,千万不能给他们养好伤的时间,不能说趁它病要它命吧,也得趁机把它赶回老家去,别占据中原这块好地方,想养伤就去北方苦寒之地慢慢养。

    但是想把蒙古人赶回去,金河帝国做不到,没那么多兵,就算有也犯不着举倾国之力去做这个赔本买卖。帮忙归帮忙,除了情谊之外,主要还是利益,没有利益就算洪涛愿意帮、文南愿意帮,别人都愿意帮吗?靠行政命令强迫帝国自己出血去帮大宋?让帝国人民拿自己的钱去帮助别的国家?他们乐意不?

    所以还得哄着大宋朝廷继续北伐,让他们出兵出人。受到挫折了没事儿,帝国帮你解决困难。有点害怕也没关系,帝国给你撑腰!就这么仗义!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句话,自己的事情不能指望别人代替,战胜敌人可以让一个懦弱的朝廷多几分勇气,也能给这种懦弱的文化注入一些血性。

    “陛下请说!”文南又拿出了小本子,用膝盖垫着,准备记录。

    “我建议帝国为大宋朝廷提供一笔借款,不过不能直接给他们钱,这笔钱摸都不能让他们摸到,否则给多少没多少。直接用这笔钱帮他们购买三千套火枪和二十门陆战炮,弹药振州的火药厂不是自己能生产了吗?那就省了!我听说原来还有几千新军训练好了但没有武器装备,正好,把火枪和火炮都给他们,连训练新兵都省了,搞几次实弹演习就能拉上去了。”

    “另外加派二十名军官负责帮他们指挥新军作战,再提供几百匹驮马,我估计经过这么一次大败,大宋朝廷里那些人得消停一段时间,不会再插手新军的指挥,现在新军是个烫手山芋,他们都等着看郑清之的笑话呢。不能让郑清之一派受到的打击太大,和其他人比起来,这些主战派的底线还稍微高那么一点点,留着他们在大宋朝廷里对帝国有好处。”

    “这次新军虽然败了,但我觉得他们虽败犹荣,至少没有全军投降,在被全军包围的情况下,还坚持了十多天,非常难得。这件事儿必须要大力宣传,不是在帝国宣传,而是去大宋宣传。要让每个宋人都知道,前线的军人并不是白吃饭的,他们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没有当逃兵,他们是国家的英雄,理应受到尊敬。失败不是他们的责任,也不是火枪无能,而是朝廷里有人瞎指挥。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人民有权利知道原因是什么。”

    “这次不用顾忌大宋朝廷的脸面,监察部和宣传部可以发动手中控制的一切资源造声势。就算因此有损失也没关系,这两个部门就是做这个用的,损失了我们再重建,我倒想看看大宋朝廷这次又该罢免谁了。对了,孟珙一定要保住,战败不是他的责任,换一个人指挥还不如他呢。”洪涛准备要对大宋下手了,前几年的海商罢市证明自己对大宋的影响确实有,而且是根本性的,这次他要再检验检验这些年对大宋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是不是仅停留在海商这一个阶层里。

    (。)u

018章 谁算计谁() 
“这样做会不会把他们逼急了,对两国的合作造成负面影响?”文南更了解大宋朝廷里那些人的秉性,被敌人怎么揍都能忍,但是不允许自己人随便揭短。︽,他们的脸皮、自尊都是长给自己人民的,对外全是笑脸,一句话概括,窝里横!

    “嘿嘿嘿……你又把帝国当成大宋了,咱们也是外国,比蒙古帝国还狠的国家,大宋敢翻脸吗?海商罢市的事情,傻子都知道有帝国在后面怂恿,结果呢?朝廷捏着鼻子认了。就像祸害女人,只要头一次她没反抗,第二次、第三次她就都不会反抗了。这也是人性,怂人都是这个逻辑。既然他们能忍,那就接着忍吧。”

    “但也别直接撕破脸,借款的事情交给海峡公司办,让他们以海商的名义把这笔钱借给朝廷,让朝廷有点面子。舆论宣传上也别由帝国直接出面,据说这几年沿海城市都出现了报纸,很多都是由当地人办的。这就很好嘛,和伊一说,这种资源要充分利用起来,咱们还得接着当幕后黑手。”说到兴头上,洪涛真的把手伸了出来,呲牙咧嘴的比划着。

    “陛下,南一直有个疑问,不知道能不能问……”文南听到这里,停下笔。

    “你都敢带着儿子女儿来找皇帝麻烦,还有啥不敢的。”洪涛撇了撇嘴,这种废话都多余说,不让问你就不问了?

    “是文浩的事情!慈部长辞职之前特意和我提过,说是您不让监察部对他采取特别手段,但是您没说原因。我想问一问,是不是因为他和我的关系?”也难怪文南会想起他那个表弟,一说起大宋、尤其是海商,就很难不扯上这位新任的南洋宣抚使大人。

    这个职务在宋代并不是一个常设官职,有点像钦差大臣的意思。哪个地方有麻烦了,朝廷就会找一位重臣担任宣抚使,专门去处理这件事儿。可是现在不一样了,由于金河帝国的出现,不仅繁荣了整个东亚、南亚地区的海商贸易,也给大宋带来了切实的威胁。光靠原来的市舶司、军镇以不足以应付目前的局面,朝廷迫切需要一个懂海商、了解金河国,又有一定政治手腕的朝中重臣来坐镇沿海几路,这个人非文浩莫属。

    而且这个职位也没人和他抢,朝中大臣们谁也不乐意来当这个受气包。因为他们从心眼里怵金河国,不光是金河国的海上武力太强,它的治国理念、行事方式也与大宋截然不同,张嘴闭嘴就是钱钱钱、利益利益利益、交换交换交换,一点风度都没有,比奸商还奸商。这种人朝中大员们对付不了,文浩愿意去正好,大家全支持,也不再提什么资历问题了,在他们看来,这个职务和流放无异。

    不过文浩这个南洋宣抚使还真不是流放,整个广南西路、广南东路、福建路都归南洋宣抚司辖制。他的权利非常大,不仅能够奏辟、举荐官员,对辖区内官员有权进行督察和奖惩,还在地方贩灾、开垦农田、招纳流亡户口、兴修水利等民政领域也保持了重要的参与权力,甚至连辖区内的科举考试都可以插一腿。

    当然了,理宗皇帝也不是无条件相信文浩这个新兴势力代表的,在用他的同时,也要防着他。原本宣抚使这个职务是在制置使之上的,还可以辖制军权,但这次大宋朝廷把宣抚使的职权变了变,成了和制置使同级的存在,和文浩一起上任的,还有一位南洋制置使。他们这一宣一制,就是三路的最高军政长官,有点像后世的省长和军区司令,一个管民政、一个掌军事,都是直接听命于中央,谁也别干涉谁。

    既然都是独揽一方的朝廷大员,文浩脑子很清楚,没去和制置使往一起凑合,人家把衙门设立在了泉州,他就再往南走一走,充分体现了一个后辈的谦逊,自己去了广州,把南洋宣抚司设在了这里。更有意思的是他把宣抚司建在了海峡公司总部旁边,由于海峡公司来得早,占据了街中间,两边还有海峡银行等一大堆机构,宣抚司就显得有点小,埋没在了一堆三四层高的水泥楼房中间。

    但是文浩这个举动也给他换来了利益,对于一位刚刚上任、心气正高的朝廷重臣,能够不利用手中的权利强占海峡公司的房产,甚至都没提让海峡公司出让、出卖房产的事儿,这就是对海商们很大的尊重,让海商们对这位本来就不陌生的新任官员充满了好感。

    文浩这一招玩得很漂亮,这种事别说放在宋朝,就算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建省政府大楼,让哪个民营企业搬家不得老老实实搬?谁听说过政府大楼会缩在一个犄角旮旯里?你走遍中国大陆,任何一个省市区县,地理位置最好、建筑最雄伟的永远有政府大楼一个。不管这个县市是否穷得叮当响,还欠了一屁股债,办公楼一定要按照北上广的五星级写字楼招呼。这就是历史传承,不是后世官员素质低,而是老祖宗就这么干的,几千年传承嘛,对自己又没啥坏处,干嘛要废除?

    “特别手段?你就这么恨你表弟!应该是你堂弟吧?都姓文,你就这么乐意看着他死!”洪涛属于姥姥奶奶不分、堂表亲不分的那种人。从小他就没受过这方面的熏陶,京城里这种家族文化很淡,这些名称只是当做称呼使用,能让人大概明白叫的是谁就够了,不深究。

    “可是他对帝国没做过什么好事儿,还打着帝国的名号出去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