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南宋不咳嗽 >

第546部分

南宋不咳嗽-第546部分

小说: 南宋不咳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觉得他们已经很尊重大宋朝廷了,那不是还有大宋的旗子嘛,您咋就装看不见呢。”面对洪涛这种嘴不由心的挑刺儿行为,泊蛟予以了坚决的回击。对这位老皇帝千万不能太客气,你假客气的时候他就当真,专门趁机占便宜。

    “按你这么说,这座港口是专门为大宋建的?”洪涛好像刚明白过来。

    “也能这么说,只要把炼钢厂和矿山的机械运输完,您要是有人就可以接手这里的防务,帝**队绝不插手。”泊蛟给出了明确的保证。

    “那你早说不就结了,它现在还没有名字吧?既然是大宋的城市,那我就不客气了啊,我来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天津吧。你赶紧找人给我刻个大牌子先挂在港口上,再通知帝国国防部,以后地图上别瞎写,这里叫天津!”洪涛搞清楚了这里的建设目的,又开始犯起名的瘾了。至于说这里到底是不是后世天津的位置,谁管得了那么多啊,大概差不多就得了。

    “成,您说叫啥就叫啥,可算到地方了,难受死我了,以后我再也不去内6瞎转,太大。”泊蛟没兴趣和洪涛抢名字玩,他也没这个爱好。这次从临安来涿郡,足足走了三个半月,也让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啥叫大6。吕宋岛、爪洼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他都去过,但和大宋内6一比,还是有点小,人也少。

    直沽寨,这才是新城的名字,这条河在地图上早就有,这个军事要塞当年洪涛也来过,还在这里放过一把火。不过现在已经看不到直沽寨的影子了,皇家海军直接把这座已经被蒙古人废弃的军事要塞给拆了,在它的基础上又建起一座更大的深水码头,专门用来停靠从海上驶来的运输船。其它的附属设施都是军营和库房,看着占地面积挺大,其实人口并不多,连6军带海军也不过三千人,剩下的就是一支从福建路调过来的裁撤厢兵。

    和做生意一样,沿海城市对北上开荒的热情同样很高涨,尤其是在听说要跟着老洪皇帝去开荒之后,第一时间就把已经被缴械的当地厢兵送上了船,也不管他们乐意不乐意,一口气就驶到了登州,再换上皇家海军北上的货船,直接送到直沽寨来当农垦兵团了。

    可惜这里光有荒地却不可能给他们分地分房子,因为洪皇帝还没到呢,这里也没有大宋官府,第一任官员也是跟着运输船一起来的,他都没有办公室呢,哪儿顾得上给别人分房子分地。

    可是这么多人也不能整天待着吃闲饭啊,这位刚刚上任的地方官充分理解了一下将在外该自己做主就自己做主的精神,大笔一挥,这五千多厢兵就成了直沽寨的建设队,帮助皇家海军一起建设新城,这才有了今天洪涛所见的天津城。

    “你们俩是合格的地方官,在地方政务上,不用事事等待朝廷指示,只要不违背帝国利益,不违背法律,该怎么干是你们的权利。这次做的就不错,好好干吧,我看好你们。”洪涛对这两名分别来自墨西卡和金河帝国的年轻地方官员很满意,这就对了嘛,什么事儿都等着朝廷拿主意,自己、罗有德、文南都累死也治理不好半个大宋。

    洪涛并没在天津多待,略作调整之后,就带着队伍继续北上。现在他的情绪略好了一点,因为这几天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北京城并不是一片荒地,它早就有了。

    这个消息是当地人告诉洪涛的,这里的百姓又和河北路东西路、山东东西两路不太一样了。这里基本没有什么北方豪族势力,因为这里已经和北方游牧民族融合了几百年,汉人政权在这里的影响力并不大。北方游牧民族到了这里也放弃了原本的生活习惯,不管是汉人还是游牧民族,在这里的生活状态都差不多。

    相对于南方的汉人、北方的汉人,这里的人反倒更容易接触和交流。他们脑子里并没有太重的国家观念,也没有太深的文化传承,判断谁好谁坏全凭你怎么做,根本不管你怎么说。说太多道理他们也不懂,因为识字的人太少,有些人甚至连汉话都说不利落。

    其实这种民风更符合洪涛的习惯,在忽悠百姓的问题上他还真比不过那些专业政客,但在做实事上他能甩专业政客八条街远。不光是他能这么干,刚刚来到此地准备建立新政权的年轻官员们也是这种思想,甚至连金河帝国派驻此地的皇家海军也是和他一脉相承的。

    直沽寨虽然被蒙古人废弃了,但在这附近生活的当地百姓并没放弃。这块地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建设,水路交通连接着海路,不管是农业还是渔业都比附近其它地方达一些,更利于居住。皇家海军到达此处接管了直沽寨以后,并没依仗武力强征暴敛,而是用更温和的方式和当地百姓达成了一**生的关系。需要民夫就出钱出物雇佣,需要粮草就和当地人等价交换。

    当地人也乐意和这些来自海上的军队做生意,因为这些人能给他们带来大量的生活物资,比如说食盐、酒、茶叶、布匹、铁器工具等。这些货物在这里还是很紧缺的,通常都得靠一些胆大的海商从南边贩运过来,数量少价格高。最让当地人喜欢的就是医疗,皇家海军和洪涛一样怕死,每去到一个新环境里长期驻扎,营地里第一座永久建筑必须是医院。

    这些军医除了熟悉传统的中草药之外,更擅长处理各种外伤和使用阿拉伯人、欧洲人的医疗手段。他们也乐意在手中工作不忙的时候去周围村子里转转,主动去问问当地百姓有没有病情,不光能帮当地百姓治病,还有意把这种交流视为与当地百姓互相熟悉的一种手段。

    。8

067章 中都城() 
在这个年代里,缺吃少喝能够克服,只要饿不死、冻不死大家就觉得没啥,因为祖辈就是这样过来的,都习惯了。但受伤得病生孩子之类的问题却无法克服,一旦谁病了、伤了、怀孕了,富人还能请大夫,穷人就只能用简单的草药治疗,能活下来算运气,死了也没辙。当时别说正经医生,谁能懂点药理知识,那就是半神啊,走到哪儿都是受众人尊重的高级人物,谁敢说自己一辈子不得病呢。

    现在好了,不光来了会治病的人,而且一来就是一大批,啥病都会治,还不收钱,这不是活菩萨嘛。有了这些军医,不管是皇家海军还是大宋新政府的官员,被当地人接受的度就快了很多。再加上公平交易、物资互补,直沽寨基本已经稳定了下来,不能说可以完全控制周边几十里之内的百姓吧,也算是部分得到认可的一股强大势力。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已经愿意接受这个他们也不太清楚来由的政府管理了,因为他们能从这里得到保护、得到利益、没有过多的剥削。

    当然了,直沽寨的驻军和政府也不是一味姑息妥协,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你,你敢冲我呲牙咧嘴,绝对大巴掌抽过去。当地也不是没有宵小之辈,甚至一点不比南边少。相对来讲这里的民风更彪悍,还保留着一部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风俗,嘴上说的少,没事儿就乐意用武力解决问题。

    在这一点上皇家海军绝对不怂,比起怀柔政策,他们更擅长真刀真枪的对付敌人。如果不是因为帝国政府一再强调这里不能像侵略其它新殖民地时采用过于强硬的手段,他们才不会如此好说话。按照帝**队的一贯作风,用大炮和步枪开路,有多少人抓多少人,全当奴隶使唤才是标准作业流程。反抗就镇压,有强大的帝国做后盾,你爱怎么反抗就怎么反抗,一年杀不光就两年,两年杀不光还有第三年,这辈子都杀不光还有下一辈儿呢。

    至今为止,帝国扩张了那么多地方,民风更彪悍的也不是没见过,好像还没有能抗住一年以上的。爪洼岛上几百万人口,现在不照样就剩不到一百万了嘛,一个个温顺极了,好几年没听说有人敢提为父辈报仇的事情,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时候的北京城据当地老人讲是由金人建造的,是不是真的洪涛没法判断,他记忆里的北京历史是从元大都开始的,再往前根本没概念,也没接触过更早的资料。至于说金人建造的北京城是不是后世的北京城,洪涛觉得可能靠谱,因为这时候的北京叫做中都大兴府,距离直沽寨一百公里出头,方向北偏西,大概位置和距离都和后世差不多。而且大兴府这个地名与后世北京的一个区同名,搞不好就是从这时流传下去的。当然了,这是洪涛的猜测,到底是不是他也不清楚。

    金国人在灭了辽国和北宋之后,占据了中原地区,立刻觉得这块地方真好啊,待着很舒服。可是趴在地图上一看,哎呀,现了一个大问题。啥问题呢?离都太远了。

    金国的都在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子一带,距离中原真能称之为不远万里,这要是回都开一次会,来回估计得走一年,道路还不太好走。再赶上岁数大点的人,这一次会议估计就得成为人生中的最后一会,回都回不来了,太不利于长治久安。

    金国的第四任皇帝完颜亮决定仿照宋朝和辽国,再弄一个都。选来选去、权衡来权衡去,觉得还是燕京这块地方比较合适。这里离原来的都不算太远,距离中原也比较近,两头都合适。于是就把这里定为了新都,调集了近百万民工,只用不到三年就建好了。自此,原来的都就叫做上京会宁府,新建的都则叫做中都大兴府,也就是后世北京这嘎达。

    后来金国又学习被它干掉的辽国,也弄了五个都,分别是北京大定府这个北京不是后世的北京,而是北方京都的意思,大概位置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东京辽阳府;南京开封府;西京大同府。中都大兴府是正式都,其它四个京城都是陪都。

    原本的上京大定府让这位皇帝给拆了,不光把原来的都城拆了,连皇帝家的祖坟都搬迁了,搬到了中都西边的大房山重新埋葬。看来这位皇帝也是个狠人,为了让金国里那些抱着老家不放的人死了回家的心,踏踏实实的拿中原当家,他真是做到了以身作则。

    一提起大房山这个名字,洪涛就更有把握相信此时的中都城和后世的北京城位置比较接近了。房山也是后世北京的一个区,确实也在大兴区的西边,相距不过十多公里,从距离上推算也比较合理。

    大兴、房山这两个地名一旦确定了,洪涛就能大致的勾画出中都城到底在北京城的什么位置,它应该在后世北京城的西南角,稍微错开了十公里左右的位置。到底是不是这样,还得到实地去看一看,找一找附近的相关地名和标志物,说不定就能更准确的勾勒出具体方位。就算找不到也没关系,大概差不多就成,洪涛又不是来这里挖祖坟的,差几公里就差几公里,不过就是个念想而已,看一眼就踏实了。

    “这就是中都城!?”从天津港出,在几位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向北又走了三天,一条破破烂烂的城墙终于出现在洪涛的望远镜里,然后他就泄了气了。这座城市完蛋了,大倒是挺大的,可全城基本都是废墟,根本看不到比较完整的高大建筑,就和被拆迁的工地一样。

    “总理大人息怒,当年蒙古人来的时候,在这里打了好多天仗,死了不少人,破城之后就一把火把这座城给烧了。城内的居民死的死逃的逃,这些年才慢慢有人回来居住,顺便在城边上种种地。”向导的领头人是个中年汉子,姓是伊尔根觉罗。他的祖上就是金国人,但母系是汉人,还有个汉人名字叫赵安。

    “唉,命不好啊,本来想捡个便宜,没想到还得帮别人收拾烂摊子。这要是重建的话,没个三五年估计建筑垃圾都清理不完。”洪涛此时连进城看看的兴趣都没了,他原本打算借着金国中都城的基础,稍微改动改动就弄出一个新城来,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此大的一片废墟,基本没啥利用价值了。不光是没利用价值,要是想在这里建新城,还的先把废墟清理干净,反倒增加了难度。

    “大人想在此建城?”赵安有点听明白这位留着短头却没胡子、穿着奇怪老头的意思了,据说这位是南边大宋朝里的大官,整个直沽寨都是他的手下。这一路上自己还琢磨过,这么个大官没事不在南边享受荣华富贵,干嘛非跑到这种苦寒之地瞎溜达,原来是要来建城的。

    “差不多吧。赵安,你说我要是在这里建城,你们是高兴啊还是不乐意?”反正偷奸耍滑的机会没了,洪涛干脆也不着急赶路,下了马慢慢的向前溜达,顺便和这个向导头子聊聊,摸摸他们对新政策的态度。

    “大人您说的都是大事儿,像我们这种小民,哪儿懂这么多。”赵安没有正面回答洪涛的问题。

    “不懂也得有态度,如果谁都不说意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