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回到明朝做塞王 >

第10部分

回到明朝做塞王-第10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朝做塞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是以强大的制造业立足的。因为当今社会人们所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大都是制造业生产出来的。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再有钱也不能成为强国,典型代表就是沙特,连面积比它小到不像话的以色列都打不过。许多大国领袖都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就可见一斑。

    农业发达了,人们吃喝不愁的时候才有功夫琢磨别的事情,英国的工业革命之前首先是农业革命,大农场式的生产方式取代了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农业的长足发展。

    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也必须重视,因为这是科技进步的主战场,来自后世的朱知道,未来的世界是科技的世界,所以这一块绝对不能丢弃,他将会用后世的先进制度来管理这一领域。

    至于商业,朱只把它看成是互通有无的手段,最多只是利用,但绝对不会扶持。

    朱仰望着这个直径达到二十米的大水车,心潮澎湃,将来的农业大发展就靠它了,这个时候朱也只能种种小麦。虽然他也很想种高产的土豆、玉米和红薯等作物,但那玩意儿还在美洲大陆呢。距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一百年的时间,纯粹就别想了,这个外挂开不了。

    朱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与其他人理解的不同,别的穿越小说的主角一上来就航海,发现新大陆,掠夺资源,似乎这是中国发展的捷径一样。

第十八章 世界局势

    殊不知,世界列强的崛起根本上靠的是工业革命,而不是航海掠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只靠掠夺的国家最后也不是没落了?而德国这个没怎么参与过航海的国家不也是很强吗?更何况老子被封在了内地,想航海也没有港口啊。

    所以朱将自己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农业和手工业上,当然对理科不甚精通的他也不期望在自己这一代弄出个工业革命,但历史发展的走向一定要告诉后人,让他们不再走弯路。

    当然朱也不会故步自封,闭门造车,既然海陆走不通,那还不是有陆路吗?朱所在的位置虽然与西方世界相隔遥远,中间国情复杂,但大体上来说分为以下几个势力。

    首先,朱的西边是哈密、沙洲这些后来被统称为关西七卫的小部落,力量较弱小;哈密西边就是东察合台汗国,也就是明朝人所说的回鹘;回鹘的势力一直到了今天的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东部一带;回鹘再往西就是朱最担心的帖木儿帝国,是由西察合台汗国演变过来的,占据了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到伊朗伊拉克的广大地域,这一地域在古代被称为波斯,实际上帖木儿帝国也只是波斯的一个朝代,相当于中国的唐宋元明清;过了波斯往西南走就是阿拉伯半岛,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大食;波斯往西北走就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今天的土耳其一带,控制着黑海,由于奥斯曼土耳其是突厥人建立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突厥势力;过了土耳其就是欧洲,一直往西北走就可以直入欧洲腹地,到达德国,德国再往西就是法国、西班牙,是大陆的尽头。当然,还有两点要注意,就是代表波斯势力的帖木儿帝国的北边是金帐汗国,控制今天的俄罗斯一大部分;另外就是南亚的印度诸邦,也是个繁华富庶之地。

    如果朱像唐僧取经一样,一路西游,就可以和近代文明的中心欧洲接轨,将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彻底改变封建末期的中国固步自封的状态,使自己的子孙后代避免落后挨打。当然这是很不容易的,上面提到的任何一种势力地盘都比他大至少几十倍。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不干点困难的事,那岂不是白穿越了?铁木真一开始的地盘也不大,哥还比他多几百年的见识呢。

    朱面带笑意地注视着这个大水车,暗道:那就让一切从这里开始吧。

    古人干什么都讲究个黄道吉日,朱也不例外,他特地为水车的开动选了一个吉利的日子六月初八。

    大明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底,甘州右卫、甘州中卫建成,老朱知道自己的儿子冒险去了张掖,一向护犊子的他命令甘州右卫、甘州中卫火速开往张掖,与肃王汇合。

    六月初二,甘州右卫、甘州中卫在指挥使范朝西、孙显荣的带领下,开到了张掖。朱在自己的府邸内升帐议事,召见了两位指挥使,一起参加的还有先一步到来的甘州左卫指挥使瞿能、王府的甲乙丙三护卫指挥使张龙、赵德用、李勉,王府长史司左右长史(正五品)魏延赏、纪君用,王府两个围子手所(负责外围警戒)千户洪福、崔天佑,仪卫司(负责王府的侍卫仪仗,相当于藩王的锦衣卫)仪卫正(正五品)车岗。

    这是目前肃藩所有机构的一把手,也是朱的班底。其中,指挥使和千户是军事机构,主要负责屯田和打仗。长史司长史是行政司法机构,负责王府行政诉讼事宜,并且负责规范藩王的行为,如果藩王有错,则对长史问责。长史司率其下属单位总览王府庶务,由于其下属单位比较繁杂,又都是管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故本文只做简单介绍。它们分别是:

    典簿厅(管文书账目的)、审理所(管理刑狱监察的)、典膳所(做饭的)、奉祠所(管祭祀的)、典宝所(管大印和符牌的)、纪善所(管学习的)、良医所(治病的)、典仪所(管各种仪式的)、工正所(搞工程的)、孳牲所(养动物的)等部门。

    在这套班子中,各指挥使和千户是无条件服从朱的,这是老朱的命令。仪卫正就更别说了,侍卫长要是不听话那还要他干嘛?真正麻烦的是长史司长史,因为老朱规定左右长史除了处理王府的庶务外,还有规范藩王行为的义务,其实也是一种监视,而且一旦藩王犯错,一向护犊子的老朱是不会处罚儿子的,那么负责规劝藩王行为的长史自然就成了背锅侠。所以,到藩王府内当长史的官员,睡觉都睁着一个眼睛,生怕藩王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影响他们的前程甚至身价性命。其实,明初的时候,到王府里当一名长史还是很有前途的,任满后大多都会被重用,有的甚至做到了尚书的大官。只不过越到后来越不行,进士们都不愿意去,只能找一些举人们充任。

    对于藩王来说,左右长史是最难缠的,既要依靠他们,又要防着他们,生怕他们挑自己的毛病给老朱打小报告。当然,一些嚣张的藩王是不在乎这些的,仗着老朱的宠幸为所欲为。但是朱是不会这么干的,他还想要大的发展,所以不愿意给老朱留下不好的印象。

    朱见人都到齐后,清了清嗓子,道:“诸位都是我肃藩的栋梁,今日将诸位聚集到这里来,是想和诸位商量一下我肃藩发展的大计。”

    左长史魏延赏第一个发言,道:“回禀殿下,藩国的发展大计陛下早已经指示过了高筑墙、广积粮。我等只要照着做就行了。”老朱规定以左为尊,所以左长史算是行政机关一把手,对于发展问题自然踊跃回答。

    朱心里十分没好气,暗道:我还不知道高筑墙、广积粮?关键是怎么筑?怎么积?表面却和颜悦色地说道:“敢问先生有何良策?”

第十九章 筹划变法

    魏延赏道:“我们只需要按照陛下说的大兴屯田,然后爱惜百姓,百姓和军士自会努力生产,自给自足,殿下就可以垂拱而治了。”

    朱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所谓垂拱而治其实就是无为而治,不是说不行,只不过见效太慢了,汉朝无为而治了六十年才敢跟匈奴叫板,他可等不了这么长时间。

    朱问道:“之前甘州左卫的将校已经跟本王说过这个问题了,我肃藩的军户一户可以分一百亩地,看着是不少,但问题是哪一户能种得了一百亩地,所以实际上分到手里的有用土地并不是很多,大部分还得荒着。”

    魏延赏一时语塞,用眼睛瞄了两眼朱道:“那依照殿下的意思…。。”

    朱没有正面回答他,继续说道:“我肃藩大军在此地屯田,军粮可曾自给自足了?”

    魏延赏眼珠转了一下,拱手道:“尚需朝廷拨付。只不过不只我们肃藩如此,其他的藩王也需朝廷拨粮,更何况他们还有贪慕开中法之利的商人的支持。”

    开中法在本文中已经出现过了,在此简单介绍一下。简单来说,开中法就是商人向边境运送一定数量的粮食,便可获得相应数量的盐引,然后可以凭借着盐引去国营盐场支盐、贩盐获利。后来商人们嫌从南方运粮到北方耗费太大(古代走陆路运粮耗费十分巨大,往往运过去的粮食还没有消耗掉的多),就在边境附近买地雇佣当地的农民耕种,然后再将粮食交给边军换取盐引,这就叫商屯。

    朱道:“依照本王的意思,我们肃藩必须改变这种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这个模式的效率太低了,而且小门小户的抗风险能力也很差,稍微有个天灾就扛不住。”

    魏延赏的心思转了好几个弯儿,脑子里的那根弦一下子崩地紧紧地,眼睛使劲盯着朱,似乎是要看穿这个年纪轻轻却又深不可测的王爷的心思一样,道:“敢问殿下想要采取何种模式?”

    朱想都没想,斩钉截铁地回答,道:“雇佣。”

    魏延赏差点跳了起来,这明显是挑战朱元璋定下的制度,要是让老朱知道了,自己这个官算是当到头了,小命能不能保住还两说,立即严词拒绝道:“不可!孟子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陛下实行军屯的目的就是寓兵于农,让军士们可以自给自足,不再浪费百姓一粒米,给军人们分田地也是为了稳定军心,让他们可以安心戍边。而殿下今日要把他们的土地拿走,让他们变成无产的佃户,这样一来,军心岂能不大乱?殿下又如何向皇上交待?”

    坦白来说,魏延赏的见识算是不错的,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佼佼者,但是朱拥有比他们多几百年的见识,自然不会局限于老朱定制的规则。在他看来,老朱就是纯粹的小农思想。

    朱不慌不忙地说道:“军士们真的可以自给自足吗?所谓‘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真的做到了吗?若是真的如此,那各边镇为什么还需要朝廷运粮,为什么还需要商屯呢?”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不敢说话了,朱引用的那句话是老朱引以为豪的话,谁敢往这句话上泼脏水纯粹是找死,他们都用震惊的眼神盯着朱,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皇子敢说出这么大逆不道的话,难道真的是天高皇帝远吗?

    在朱看来,老朱的那一句“养百万兵不费百姓一粒米”完全是他自己的理想,现实中根本没有实现,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就是没有人敢说破,自己要是不说破,那后面的话就没法接着说,道:“我们都是陛下的臣子,敢问做臣子的如何才能为陛下分忧?”

    众人都是老于世故的老官场,知道朱这是一句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所以谁都不说话,等着朱继续往下说。

    朱接着道:“是默守陈规,坐在这里等着父皇费心费力地救济我们?还是穷则思变,想办法做到自给自足,不让父皇他老人家挂念?”

    魏延赏还是不肯让步,拱手道:“自然是努力做到自给自足,但是敢问殿下,殿下如何就确定用雇佣的方式就能做到自给自足呢?如果失败了,我们就是既让皇上担忧,又破坏了他老人家制定的制度,该如何收场呢?”

    朱知道后世的大农场的生产效率,绝对不是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可以比拟的,而且大农场资金雄厚,既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又有足够的实力去研发推广新技术,就说朱制作的那个大水车,普通的小户人家拿造的出来?

    但现在的问题是,朱是穿越过来的,他明白的事明朝的人就想不明白,他们的观念里就是老百姓一旦失去土地就会变成流民,一旦变成流民就容易造反,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是提倡耕者有其田,图的就是一个稳定,至于效率如何,那就先不管了。

    还是商鞅说的好:“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朱道:“魏长史的担心不无道理,只不过本王以为,稳定人心的不是土地,而是粮食,土地再多,打不出粮食来又有何用?至于魏长史所提出的问题,本王暂时不能回答你,怕是说了你也不信。将来就用实际效果来检验吧。”

    “当然,请魏长史放心。本王不会逼着军户将土地让出来,本王会让他们自愿接受本王的主张的。”

    朱可不傻,像魏延赏这种小农思想的人为数不少,他要是来硬的,怕是会激起兵变,这样就反而不美了。应付这种局面只能慢慢来,让军士们认识到朱的方式对他们有利,他们就会自愿接受。

    魏延赏还想说什么,朱一把打断他,道:“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