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回到明朝做塞王 >

第131部分

回到明朝做塞王-第131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朝做塞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就算到了现代社会也一样,欧美的那些发达国家,在重视智力教育的同时,也很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他们的体育课是真的上,而不是上室内课,因此他们的身体强度确实比其他地方好,这也是他们的一大优势。

    锻炼身体这项工作必须提上日程,而且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不光自己要有决心,还要将课程表给王后和后妃让他们监督提醒,没有哪个女人是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有一副好身体的,因此朱相信她们肯定十分乐意的去监督。

    不光是自己要锻炼,将来有了孩子也要督促他去锻炼,朱要在祖训中加上这么一条:凡是肃国的国王,都必须时刻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最起码要活到继承者二十五岁之后才可以去世,否则就是不孝,死后不得入皇陵。

    之所以要立下这么一条规矩,就是因为,根据人的一般生长规律,人一过二十五岁就不再天真了,不会再相信别人会一直无私的帮助你这样的话了,也不会喜欢看主角都是滥好人最后还有美好结局的那种电视和小说了,开始明白利益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立场和品德这个至关重要的道理了。

    说直白一点,就是不再那么好糊弄了。否则向天启和崇祯那样,十六七岁即为当皇帝,母妃都已经死了,李选侍也被东林党挤兑跑了,一旦有什么事,身边没有一个知心的大人可以商量,十分容易上当受骗。

    天启还好一点,一开始信任东林党,结果辽东的局势是一败再败,先是丢了辽阳和沈阳,再是丢了广宁,明军一度退到了山海关以内,结果那些所谓的“众正盈朝”的东林党们,非但不检讨自己的失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反而是一副关我屁事的态度,不仅把责任都推到前方将领的身上,还整日的互相掐架,你弹劾我生活作风有问题,我弹劾你长得不够帅有辱皇家体面,将骂人当做事业,借以博取忠直之名,丝毫不干实事。

    天启皇帝朱由校其实很聪明,不相信的书友可以去翻《明熹宗实录》,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你会发现他很有头脑,知道这帮人这么搞迟早会坏事,于是屡次下诏书制止说:“现在敌人都打上门来了,你们却还在忙着吵架,不干正事。今后谁要是再无故弹劾别人,朕就治他的罪。”

    结果没用,大臣们就当没听见一样,该骂谁就骂谁,将骂人当做最大的事业,似乎是骂的越大声本事越大一样。而且是谁的官越大谁挨得骂就越多,干活总是容易出错的,无论你干的多好,别人要是卯着劲挑你的毛病,总能找出一堆不足。

    东林党人就最爱干这个,谁执政他们都看不顺眼,每出一道政令都会被骂的体无完肤。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大明朝,官最大的不是尚书,也不是首辅,而是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爱的骂也是很多的,后世的一些史学家谈起明朝的大臣来总是津津乐道,认为明朝的大臣是最有骨气的,不怕骂皇帝,不怕被皇帝杀头,因为一旦被皇帝杀头,就会名留青史了。

    其实,他们没有看到至关重要的一点,那些人敢于骂皇帝,敢于捋虎须,不是因为有骨气,而是因为有组织。

    明朝的文官都是有组织的人,当然不排除海瑞那种孤单英雄,但是他绝对是极少数派。有组织的人一旦出了事,组织一定会救你的,否则这个组织就不会严整,人心就会涣散,也就不能够使得众位文官抱起团来对抗皇帝。

    因此,一般情况下,皇帝就算是特别讨厌一个言官,豁出去背个骂名也要杀了他,那也是办不到的,因为底下的人不会执行,会一直劝谏,劝到皇帝改变主意为止。内阁首辅是可以封还皇帝的诏书的,他也一定会将皇帝大人的命令退回去,当做没有听见。

    万历就是吃了不少这样的亏才一气之下不上朝的。而那个骂了皇帝的人最多是丢官,但会获得很大的声誉,将来东山再起的时候,仕途也会像做直升机一样向上升,实在不是因为骨气,而是因为这是一桩怎么看都会很赚的买卖。

    过了两年之后,天启皇帝终于看清了这群所谓的道德君子的真实嘴脸,开始疏远他们,培养自己的班底,但环顾四周,他是那么的孤独,父皇和母后都死了,皇后出身贫寒,没有势力,家里唯一的长辈李选侍也被东林党人排挤到了冷宫,退出了政治舞台。

    天启皇帝发现,他一夜之间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没有人跟他站在一起,底下的那群大臣们都是跟江南地区的大地主大商人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有的人甚至自己家里就是大土豪,他们互相勾结,将本该交到国库里的钱都搞进了自己的腰包,弄得国库空空如也,前线局势一败再败,没钱增兵,没钱打造新的器械。形势十分吃紧,而他们却还在后方紧吃,继续挥霍着国家的财富。

    天启皇帝怒了,想要增加税收来筹钱练兵,结果这帮人却打着祖制的旗号,主张增加农业税。这个方案被天启皇帝断然拒绝,因为万历时期为了打努尔哈赤已经增加过一个农业税了,再加的话,农民的负担就太大了,容易后院起火。

    皇帝想要增加商业税,从那些富的流油的人身上搞钱,这些人主要是江南的大地主大资本家,他们对此早已有了应对,他们砸重金扶植起来了一个叫做东林党的政治组织来把控朝廷,每每以违反祖制为由反驳天启想要增加商业税的想法。搞得天启皇帝搞钱充实国库的愿望频频落空。真是开了国际玩笑,努尔哈赤都打到家门口了,祖制有什么用?难不成朱元璋先生还能从坟里爬出来暴打努尔哈赤一番不成?

    就在天启皇帝彷徨无措之际,一个糟老头子向他伸出了热乎乎的大手,这个人就是魏忠贤。说来也巧,魏忠贤原名李进忠,是被东林党人挤走的李选侍的贴身太监,也不知道是李选侍暗中的安排,还是怎样阴差阳错的缘分,总之一把年纪的魏忠贤走进了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视线。

    此后,早已过了仕途黄金年龄的魏公公一发不可收拾,先是挤走王安掌握内廷,再是搞掉东林党掌握住整个帝国,开征商业税充实了国库,进而给了辽东军和毛文龙的东江军以巨大的支持。光是火药一次就往辽东运了九万斤。

    世人都说孙承宗的关宁防线厉害,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被打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厉害,是明末第一劲旅。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所谓的防线,所谓的铁骑都不是孙承宗和袁崇焕凭空变出来的,而是用钱堆出来的。

    钱是哪来的?当然是魏公公搞得。世人都说孙承宗搞屯田厉害,一年可以收入十五万两白银,非常的了不起,有他在,后金就过不了山海关,可是诸位可以查一查明朝末年辽东一年能花多少钱?七百万两。若是光指着孙承宗的屯田,辽东军估计裤子都要当了,还打什么仗?

    除了防线、铁骑以外,所有的刀枪、盔甲、火器等等都得用钱去砸,就连打伤努尔哈赤的那门红夷大炮那也是用真金白银买的,价格还不便宜。

    就连李云龙打仗那么野的人,都知道让手下去搞装备,搞副业,更何况是辽东的明军,没有这些个家底,他袁崇焕敢跟后金联队硬碰硬的拼刺刀?做梦!

    然而,刚刚露出中兴之像的明朝,却因为天启皇帝的一次意外落水而终结了,天启的这次落水确实有点蹊跷,不过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阴谋还很难说,由于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本文暂且不论。

    崇祯上台后,什么都没干,上去先干了为老朱家卖力干活,卖力搞钱的魏公公,还将各地的监军太监、矿监等所有太监撤到宫里,全面取消工商业税,压制东厂和锦衣卫,全面信赖大臣,想着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做一个亲贤臣、远小人的明君,中兴大明,结果就被这些所谓的正直无私的大臣狠狠地涮了一把。

    由于杀了魏忠贤还不过瘾,崇祯还将他的党羽即所谓的阉党一网打尽,这就使他完全失去了对朝局的掌控。因为所谓的阉党其实就是帝党,魏忠贤算个屁啊,一个死太监而已,若不是他的背后站着皇帝谁会甩他?扫大街怕是都没人要。从此之后,崇祯发布的圣旨,尤其是涉及征收商业税的圣旨大多都被与江南资本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东林党否决,崇祯对此也无可奈何,最后穷死了。

    阉党其实是天启皇帝培养的嫡系势力,完全服从皇帝的领导,无论是搞钱还是搞人绝无二话,不会像东林党那样站在皇帝的对立面,专门用祖制来跟皇帝过不去。

    其次,将所有的监军太监撤到宫里就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也失去了自己的耳目,无法了解前线的情况,前方打了败仗,几个人商量一下掩败为功皇帝也不知道。就算不敢明目张胆这么干,打起仗来肯定就没有之前卖力了。之前有监军在后面盯着,谁也不敢耍滑头,因为监军就是皇帝的耳目,就相当于皇帝在后面盯着,谁不好好打,监军都看在眼里,到时候向皇帝参你一本,保证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然而,崇祯将这些监军都撤了,前方的将领们自然欢呼雀跃,因为没有人盯着他们干活了,他们可以偷懒了,可打可不打的仗就会不打,真打起来,比划两下子就撤,不肯出死力。回去就跟皇帝说对方如何如何势大,我方处于如何如何的不利地位,找一堆借口来逃避处罚,反正皇帝也不知道。

    崇祯皇帝撤掉监军之举,是造成明朝末年将骄兵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拿西北的例子来说,其实一开始造反的不是李自成那种吃不饱饭的流民,就他们这些流民就算是闹也闹出不什么大乱子来,因为他们纯粹是乌合之众。

    西北民变的骨干其实就是军人,根据《明季北略》记载,最初是一群苦大兵欠了一个举人的钱还不上,那名举人仗着自己有功名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苦苦相逼,最终把这些兵逼急了一刀宰了那名举人,顺势反了他娘的。

    如果崇祯不将各地的太监撤回去,不压制东厂锦衣卫,说不定就不会有西北的民变。因为我们知道,西北刚一开始闹灾荒的时候,是崇祯刚上台的时候,有前任留下的老底子,手头还是很宽裕的,因此立即下令拿出十万两银子来来赈灾。

    结果钱刚到西北,就被那群当官的装到了自己的腰包里,十万两银子最后花到老百姓身上的还不到五千两,别说喝粥了,连糠都吃不上,简直是欺人太甚,不反还能干什么?

    这些当官的之所以这么大胆,完全就是因为崇祯将这些地方的太监都撤了回去,将东厂和锦衣卫的人束缚住,让他们足不出户。这完全是自挖双目,自断爪牙的举措。之前有东厂的人在这一带蹲着,那些当官的虽然不会像海瑞一样清廉,但最起码还过得去,都会把大头留个老百姓,自己沾点小便宜,否则万一被东厂的人抓走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有那些凶悍的士兵,对东厂和监军太监其实是很忌惮的,有他们坐镇,这些士兵说不定就不敢闹事,不敢参与变乱。

    而现在,这群阎罗王终于走了,不趁这个机会狠狠地捞一把怎么对得起自己这十年寒窗?怎么对得起自己这些年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于是就将赈灾的钱全拿走了。士兵们也变得无法无天了,为了钱,闹饷、哗变,甚至直接叛乱的事也频频发生。西北的局势就此糜烂而不可收拾。

    崇祯的初衷是好的,想学着史书上那些著名的君王励精图治,中兴大明,可是他不知道,史书是谁写的?都是那些文人写的,谁会说自己的坏话,刨自己的祖坟?所以纵观中国的史书,一个王朝的兴盛,完全是因为统治者礼贤下士,尊敬他们这些读书人,一个王朝的灭亡要么就是君主昏庸残暴,要么就是太监干政,要么就是外戚专权,要么就是武将割据,反正就是没有他们的责任,就算是有也是因为皇帝没有好好任用他们。

    其实,这个谎言并不难以识破,一个人若是将自己宣传的毫无缺点,那肯定是假仁假义,稍微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可以识破,可是偏偏天启和崇祯上台的时候都太年轻了,一个十六岁、一个十七岁,诸位书友想一想你们十六七岁的时候都会干什么?怕是除了泡妞打游戏外别的都干不好吧。

    这个年纪的人太天真,太烂漫,总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爱,相信自己遇到的都是好人,所以才最容易被人欺骗。

    天启和崇祯这两个可怜的没爹没娘的孩子就是在自己最天真,最容易相信别人的年纪里,被手下的一群老滑头骗了个大的,最后导致内忧外患,丢了祖宗留下的产业。

    这不能怪他们傻,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