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回到明朝做塞王 >

第177部分

回到明朝做塞王-第177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朝做塞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家宴,你是做叔叔的,你这么做,让允心里也难受,今日就都放开了。只行家人之礼,不行君臣之礼,等过了今天,你们再叙君臣之礼。”

    朱和朱允互相对望了一眼,心里都接受了老朱的主张,因为很明显可以看出来,老朱今天很开心,不论是做儿子的还是做孙子的,都不好扫他老人家的兴致。朱允于是将自己的酒杯放低了一点,低过朱的酒杯,重新像朱敬酒道:“十四叔,允敬你一杯,多谢你对允的关照。”

    说实话,来自后世的朱也觉得叔叔向孙子一样巴结着侄子十分地操蛋,后世的家族企业中,就算是老董事长挂了,他的儿子继位,新董事长也不敢这么对他的叔叔。只不过既然来到了明朝,那就应该入乡随俗,老实拿出一些现代的观念批评古人,小心被按上一个禽兽的罪名浸猪笼。

    现在,既然老朱亲自发话了,朱也就不想在憋屈着自己了,十分坦然地接受了朱允的敬酒,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笑道:“允,你不必客气,这都是我这个当叔叔的应该做的。当年大哥在的时候对我们兄弟就很关照,我一直都没有机会报答他,现在他不在了,我只好将他对我的恩情报答在你和允两兄弟身上。你只管放心好了,将来你要是做了皇帝,有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敢造反,不需要你动手,叔叔我第一个去收拾他。”

    这话倒不是他当着老朱故意装逼说的,而是他的心里话,其实大多数藩王跟朱的心思一样,他们当中或许有想做皇帝的,但没有特殊情况大部分也只是想想算了,就像朱和迪丽娜扎一样,关起门来yy。

    人生在世,除了利益之外,还要将个“义”字,平心而论,大哥朱标对他们兄弟几个都很不错,他们有的人犯了错,即将面临朱元璋的责罚的时候,朱标都会努力的从中调护,保护了很多藩王,因此在诸王心中的威望很高。

    而现在,当年对自己十分不错的大哥英年早逝了,那他的那一份家产,理应由他的儿子继承,这是天经地义的。子承父业,是谁也不能说什么的铁一般的规则,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时候。需要说明的是,宗法制在古人的观念中是有崇高地位的,嫡长子在继承家业上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先权,现在的国人虽然在这一点上观念淡薄了,但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韩国,还是有着很强的宗法制的观念,许多大企业的财产都是有长子继承的。

    如果这个时候,你这个曾经受过朱标大哥恩惠的藩王,突然跳出来反对他的儿子,明刀明枪的去欺负自己的侄子,甚至去造反,去抢那份原本就不属于你的家产,那不需要朝廷派兵打你,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淹都能淹死你。

    就算你的脸皮实在够厚,受到千夫所指也不在乎,像朱高煦那样依然一门心思的想要造反,那结局也只能像朱高煦那样,成为一个笑话。

    在朱的心里,朱元璋能给他这个庶子四个郡的封地已经不少了,已经尽到了他做父亲的责任,他是不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抢原本属于朱标一系的家产的,因为朱标对他确实不错,而且,朱标和他的儿孙们当太子继承皇位也是天经地义的,谁也说不了什么。

    人活着,不能只计较利益,钱赚多少才算是多?权力有多大才算是大?作为一个藩王,他该有的都有了,地位、名声、财富、既得利益等等等等,实在是犯不着为了那个皇帝的名头去做遗臭万年,受人唾骂的事情。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要问心无愧,他发展自己的封地,去和外族人交战,那都是应该的,抢外族人的地盘,抢多少心里都不会有愧疚。然而,让他调转枪口,去抢之前对自己很好的大哥的儿子的地盘,就算他成功了,就算他可以像朱老四那样篡改历史,那每当夜深人静地时候,他的内心就不会受到折磨,不会受到谴责吗?

    李世民用不光彩的手段登上了帝位,在史书中描绘的无限好的贞观盛世的阴影下,我看到的是一个瑟瑟发抖的身影。

    他害怕,他非常害怕,他害怕人们因为他得位不正而不服他,进而像杨广一样众叛亲离,他害怕自己在史书中留下难以入目的一笔,因为他才异常敬业,努力克制自己的**,兢兢业业的去打造了一个贞观之治,想着用政绩来洗刷自己这一生最大的污点。

第二百四十九章 朱家人的心思

    虽然他的事业进行的很成功,但是他仍旧是逃脱不了因果循环的报应,在他的晚年,他的几个儿子相继手足相残,就像他当年的那样。为此,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一度想着自杀,在被群臣劝下来之后,又只能靠着丹药来缓解精神上的折磨。

    许多读历史的人都很纳闷,为什么像李世民那样的千古圣君也相信长生不老的谎言,进而猛磕丹药将自己磕死了。

    其实,他还是因为害怕。他怕他死了之后会见到他曾经的亲人,他的父亲、他的兄长、他的兄弟、他的那十个侄子,最小的被他杀死的时候还在吃奶。说白了,他真的没脸去见他们。

    虽然经过他的大力修改,玄武门之变在史书中已经成了一次光荣的、成功的、胜利的夺权运动,但当年的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心里很清楚。比谁都清楚!

    李世民为此也尝到了苦果,武则天上台后,为了巩固皇位,将他的嫡系子孙基本都杀光了,这不知道算不算是冥冥中自有因果。

    如果他老老实实的做一个秦王,说不定就不会受这些折磨,由此观之,行不义之事一定会遭到报应,谁也逃脱不了。

    听到朱的这句话,朱元璋高兴的眉开眼笑,他是帝王不假,但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慈祥的父亲和爷爷,在朱元璋心里,没有什么能比他们兄弟叔侄几个和睦相处,共同守卫他给他们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更加开心了。

    朱元璋出身赤贫,年轻时吃了不少苦,差一点就饿死了,而他的父母死后竟然连下葬之地都没有,要不是邻居好心施舍了他一块地,他的父母肯定就要暴尸荒野喂野狗了。

    好在老朱运气不错,赶上了贫农翻身的大好时代,最终凭借着自身的智慧、运气、敢拼敢打敢玩命的精神,打下了万里江山,成为了大明朝最大的地主。

    丝逆袭,走向人生巅峰的朱元璋最担心的还是自己儿孙们,他年轻时吃了太多的苦,遭了太多的罪,他不愿意让他的子孙后代们再受一点委屈,生怕大明朝再出现王莽、曹操、杨坚、赵匡胤这样的奸臣篡夺了他们老朱家的产业,使得他的儿孙们横遭屠戮、流落街头。

    因此,他费尽心思,参考了历朝历代的治乱之道,设立了藩王制度,将大明朝的军队一份为二,一部分交给皇帝统领,另一部分交给藩王统领,使得明朝内外相制,就算朝廷内部出现了奸臣,也会因为畏惧藩王的兵力而不敢轻举妄动。

    朱元璋永远认为自己人远比外人可靠,他把国家的权力给了宗室藩王和勋贵外戚,让他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占据了大明朝几乎全部的国家资源,进而可以很轻易地去统治其他阶级的人。

    不过这么做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那就是大家都能想到的藩王尾大不掉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朱元璋作为古今中外最为传奇的皇帝,绝对是绝顶聪明的,别人能想到的事,他一定也能想到。

    为了保证藩王能服从中央的调遣,朱元璋设计的制度是,大明朝的资源皇帝拿大头,藩王拿小头。而且藩王众多,单单是一个藩王,是没有实力跟中央对抗的,只要皇帝能掌握好平衡,让这些藩王互相制约,那相信没有一个人敢跳出来反对他的统治,否则就会立即陷入被群殴的局面。

    只可惜的朱允一上来就得罪了所有藩王,削藩的手段太狠辣,直接将一个堂堂的藩王废为庶人,让他从大明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皇子一下子变成了一无所有的老百姓,这种落差,这种屈辱,是常人很难忍受的了的,所以才会有藩王不愿意受辱而自杀的事。如果朱允不这么蛮干,像朱棣那样只削他们的护卫和权力的话,相信他们也不会有这么大意见,护卫少一点就少一点,权力小一点就小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是所有的藩王都留恋权势,都喜欢带兵打仗的,只要能让他们继续过着高高在上,鱼肉百姓的生活,他们也犯不着跟皇帝翻脸。

    若是朱允不得罪他们,就算朱棣造反他们也不会帮着朱棣,因为他们本来就已经是藩王了,位极人臣,这辈子不可能再升官了,就算帮助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还是藩王,况且还会为此而背上一个乱臣贼子的骂名。而朱棣出于忌惮他们的心理,肯定还是要削弱他们的势力的,宁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从人的阴暗心理来看,他们也不会帮着朱棣的,本来大家都是藩王,平辈论交,称兄道弟,我吃饱了撑的倾尽全国之力帮你当皇帝,然后我在给你下跪称臣?

    乞丐不会羡慕百万富翁,但会嫉妒比他要饭要的多的乞丐。这些藩王大致就是这个心理,朱标当皇帝他们心里是不会吃醋,不会嫉妒的,因为他是太子,是大哥,皇位本来就是他的。朱允当皇帝他们大多数心里也不会吃醋,不会嫉妒,因为皇位本来就是他老爹的,他这一系继承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可是,若是原本跟他们平级的朱棣一跃而成了皇帝,他们的心里就难免会吃醋,会嫉妒,会酸不溜秋的,凭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朱棣当了皇帝后,还有藩王想着造反的原因。

    所以说,如果朱允上台之后,跟他的这些叔叔们搞好关系,不要去在意他们违法乱纪、强抢民女这样的破事,不要草木皆兵,把所有的藩王都当成坏人,那就算朱棣造反,他也可以下诏让这些藩王勤王。相信这些藩王是乐意帮忙的,因为前面说过帮朱棣是没有好处的,而帮皇帝平定叛乱是有好处的,除了会得到奖励之外,还会得到一个忠臣的好名声,名利双收,岂不美哉?

    可惜啊,朱允没有领略通透朱元璋设置藩王的用意,不明白他的爷爷是为了防止朝廷内出现奸臣篡权,给大明朝的天下多上一道保险,才设置在外领兵手握重权的藩王的。他一直都觉得他的爷爷太过偏袒这些藩王,再加上有的藩王仗着是皇帝的叔叔,对他说话做事也不太礼貌,他就将所有的藩王当成了坏人。

    有了这些心理基础,最后再加上黄子澄等人故意用什么七国之乱的故事危言耸听的挑唆,将藩王们描绘成了成天就知道觊觎皇位的混蛋,朱允就在心里彻底与这些藩王们决裂了。

    他上台之后,就开始用残酷狠辣的手段削藩,抓住藩王的一点小把柄就废为庶人,让他们从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变成了丝,让所有的藩王都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心理。朱允这么做,估计是有的藩王太不拿他这个皇帝侄子当回事了,他想先废掉几个刺头立立威,没成想这样一下子就将所有的藩王都逼到了对立面,让他们都开始希望朱棣能赢,最起码朱棣不会废掉他们。

    所以我们看到,靖难之役爆发四年之久,都是朱允的军队在和朱棣打,其他的藩王都按兵不动,像宁王还跟朱棣合伙造反,许多藩王都和朱棣眉来眼去,就连远在四川成都的蜀王朱椿也跟朱棣暗通款曲。

    如此一来,朱允就硬是把能群殴朱棣的局面,变成了他跟朱棣单挑,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再加上用人不当、运气不好等这些次要因素,终于失掉了天下,得罪藩王,是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他不得罪这些藩王,跟他的叔叔们搞好关系,再用推恩令这种慢刀子割肉的方式慢慢地削减藩王的权力,或者直接将朱棣从北平调到其他地方,那朱棣是不敢造反的。

    因为他若是盲目起兵的话,不仅要面对朝廷的讨伐大军,还要面对忠于朝廷的其他藩王的勤王之师,像宁王、晋王、代王、谷王等就在他的封地四周,分分钟就可以和朝廷联合起来群殴他。

    到时候,就算朱棣在能打,怕是也没有什么卵用。

    朱元璋看朱的话说的真切,老于世故的他一眼就能看出来,朱说的是真心话,并不是当着他的面故意伪装,心里大为畅快,这才是他最想要的局面,笑眯眯地对朱允说道:“允啊,你十四叔对你这么好,你该怎么表示表示啊。”

    朱允打心眼儿里是对这些藩王抱有警惕心理的,尤其是朱这样的强藩,因此对朱说的话,并不是特别相信,只道是这是他故意当着老朱说的场面话,不过既然朱元璋让他表示,他肯定不会当面反驳,又举起酒杯十分客气的说道:“允多谢十四叔关照,允再敬你一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