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回到明朝做塞王 >

第191部分

回到明朝做塞王-第191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朝做塞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养老保险,自古以来,不都是儿子来养老的吗?”

    “咱们这位王上做事一向别出心裁你又不是不知道,不说别的,就说他之前弄的那个义务教育和现在还在进行的扫盲运动,之前你听谁弄过?”

    一名尖嘴猴腮长着老鼠须的大叔,贼眉鼠眼地看了看四周,然后压低嗓子,故作高深的说道:“我听说王上要建造大王宫,广选后妃,他是想用这种方式筹钱。”

    “你可别乱说话,小心被官府抓走。”另一位白白胖胖,长相敦厚的大叔被这个人的语句吓了一跳,斜着一双小眼睛,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小声的说道。

    “你看你那胆儿?就咱们兄弟几个怕什么?我是信得过你们才跟你们说的。”那位贼眉鼠眼的大叔十分鄙视的看了那个长相敦厚的大叔一眼,轻佻的说道。

    话题既然扯开了,人们也就无所顾忌了,桌子东边坐着的另一位穿着长衫,读书人模样的大叔摇头晃脑,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说道:“非也,非也。咱们这位王上还是很励精图治的,据老夫所知,他是不会因为盖宫殿,选秀女这样的事情来跟民众要钱的,我看,八成是又要打仗了,他是在筹集军费。”

    “言之有理,言之有理。还是张秀才说的话深刻。”众位大叔又是一齐奉承道。

    “哎,哎,哎。都别说了,官差来了,官差来了。”那位长相敦厚的大叔由于胆子比较小,一直在四周张望,防备不速之客的到来,见到迎面走来了一队官差,虽然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但这种事决不能挡着他们的面讲,于是立刻给同伴示警。

    在座的几位大叔也都不是傻子,见到官差来了,立即闭上了嘴,优哉游哉的喝起了茶,莫谈国事,莫谈国事。

    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一经公布出来,肃国的国民包括官差都跟这几个大叔一样,持的是观望态度,不知道朱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相当一部分人都是认为他在变相加税,因此都犹犹豫豫地不肯交,给工作的进展情况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对于这样的事,朱知道急不得,如果硬来怕是会引起不和谐的事情,但是他知道,这个制度是被后世证明了的十分良好的制度,因此不管有多少人反对,他都会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作为一个国王,若是连这点魄力都没有那怎么可以?

    果然,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在那个茶馆,又有一群人在讨论这件事。

    “哎呀,我真是后悔没有缴纳医疗保险啊,你们不知道,我的邻居二狗子家的孩子前段时间得了重病,二狗子实在是拿不出钱来了,都想着把房子卖了,谁想着人家按月缴纳着医疗保险,官家竟然一次性给他报销了八成的药费,看把他们老两口感动的啊,都泣不成声了,嘴里一直念叨着咱们肃王的好啊。”

    “现在知道后悔了吧,当初我让你入你非说那是骗人的,现在你儿子的腿摔断了,所有的医药费都得自己掏腰包吧,没人给你报销吧。”同桌的一名大叔摆出一副让你不听我的样子教训道。

    “哎,后悔又有什么用?后悔药有没有地方卖。我已经按时缴纳了医疗保险了,养老保险也交了。咱们这个王上还真是心系万民啊,又聪明绝顶,设计出了这个惠及万民的政策。今后,咱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了,就算是那个小王八蛋不孝顺我,我也饿不死了。”

    “哈哈哈。”茶馆里传来了一阵阵爽朗的笑声,看得出来,他们是真的开心,从此之后,养老不用愁了,看病不用愁了,人活着一下子没有了后顾之忧,你说开心不开心?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已经来到了洪武三十年的冬天,又经过一年的发展,肃国的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这个惠民政策,吸引了众多民众纷纷来到肃国定居。

    等到了洪武三十年冬天的时候,肃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四百八十多万,距离朱破五百万的小目标不远了。

    四百八十万也好,五百万也罢,都是代表肃国当今的实力今非昔比了,可以同时发动对瓦剌和回鹘的战争了。这一天朱已经等了很久了。

    必须要趁着老朱还活着的时候吞并这两个国家以壮大自己的实力,等老朱一死,局势就难以预测了,他是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必须要趁这些未知的事情到来之前壮大自己的实力,好让自己将来有更多本钱去做出不同的选择。

    这一天的早朝上,气氛异常严肃,因为这段时间以来,肃国又开始了一次总动员,所有的军户都在检查装备,每个保甲都出了壮丁从军,军械、盔甲、棉袜等物资也都发放了下去。

    男人们热血又一次被点燃了起来,因为他们知道,王上又要去打仗了,而每次打仗,都会让他们收获很多财富,收获很多美女,收获很多异族人敬畏和巴结的目光,说真的,他们很享受这种目光,甚至是有一些上瘾了。

    就连国内的妇女和儿童们也都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忙着生产粮秣,运送物资,为肃国的男人们能缴获更多的战略物资,拓宽肃国的生存空间而奋斗。

    说句心里话,他们很拥护现在的王上,这位年轻的大王不仅彻底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让他们每天都能吃上肉,还开办义务学校,让他们的子女免费读书识字,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解决了肃国国民的养老和看病问题,可谓是善莫大焉,功德无量,这么好的一个大王,自己凭什么不拥护呢?

    就在这一天,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了,所有人都知道,今天将会是出征的日子,所以所有的大臣都穿戴的整整齐齐地来到了朝堂之上,等待着这庄严的一刻的到来。

    尤其是肃国的众位武将们,全都披挂整齐,戎装上殿,神情一脸肃穆,眼神之中释放着灼灼火热与渴望,因为他们知道,今后的日子里,他们才是主角。这段时间以来,肃国都在搞建设,他们没有什么立功的机会,他们已经等得太久了。

    朱穿上自己的九章衮龙袍,以示对这次会议的重视,沉着脸,用一双虎目扫视了堂下站着的一班文臣武将,见人都来齐了,提了提精神,用无比威严的语气说道:“诸位爱卿,瓦剌、回鹘这两个挑梁小丑屡屡与我国搞摩擦,寡人本着睦邻友好的原则,不与他们计较,没想到他们却是变本加厉,丝毫不知悔改。是可忍,孰不可忍,今日寡人就决定征伐他们,以显示我天朝上国的威严,让四夷都知道,我大明是不好惹的!”

    “臣等愿为王上效命!王上千岁,千千岁!”“杀敌立功,剿灭蛮夷!”

    堂下的众臣的热血又一次被点燃了,发情似的举着拳头高声呼喊道。

    眼见堂下士气可用,朱十分高兴,刷地一声站起来,手按重剑,用泰山压顶般的气势威严地喝道:“前将军瞿能,后将军范朝西。”

    “末将在!”“末将在!”瞿能和范朝西互相对望一眼,然后双双站出班来,冲着朱作了一揖,大声喝道。

    “命你二位为征北总兵官、副总兵官,率领十万铁骑,北征瓦剌!”朱按着重剑,沉沉地命令道。

    “末将领命!”“末将领命!末将绝对不会让王上失望,必将擒斩马哈木之首献于大王阙下!”瞿能和范朝西分别高声叫道,他们身上的热血已经被燃烧了起来。

    “好,好,好。”朱见二位爱将士气如此高昂,心下十分高兴,大声笑道:“寡人将亲自率领十万步军攻取回鹘,倒时候看看咱们谁先立下大功如何?”

    “末将谨遵大王指令!”瞿能和范朝西又向朱作了一揖,高声大叫道。说罢,又互相对望了一眼,那眼神儿的意思很明确,很明显是在说就算你是大王,在这种事情上我们也不会让着你,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立下大功。

    部署完毕之后,大军随即开拔,一路由瞿能和范朝西率领,共十万铁骑,分别从哈密的东西两边出发,夹击瓦剌。

    另一路由朱率领,共十万步军,从吐鲁番出发,进逼高昌城,也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分兵的办法来对方游牧民族不是不可行的,明朝末年的萨尔浒之战只是一个例外。

    萨尔浒之战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杨镐四路进军的原因,而是因为西路军大将杜松轻敌冒进,给了努尔哈赤以可乘之机。

    杨镐选择四路进军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先说其合理性,历史上许多战例都是采取分进合击这个战术取得成功的,比如说唐朝灭亡东突厥的战例,共派了六路大军。明朝征伐土司杨应龙的战例,也是分几路围着打。后来的老蒋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也取得了成功。

    为什么他们能取得成功呢?原因就是把握住了这个战术的关键要点,说白了就是四个字齐头并进。

    只要你派出去的这几路大军能严密配合,计算好时间,齐头并进,不给敌军抓住空档,那他们只能被你围在中间群殴,冲也冲不出去。

    如果敌军派主力攻打你的某一路,那另外那几路就会趁着这个时间趁虚而入,掏了他的老窝,进而将其反包围。老窝都被人掏了,就算是你侥幸逃生又有什么前途?只能像石达开那样被人慢慢地耗死。

    所以说,这个战术不是不能用,关键是要把握好各路进兵的时间和节奏,确保各路兵马齐头并进,不给敌军抓空档的机会。

    但是,明军的西路军主将杜松就违反了这个作战原则,他率领着主力提前三天到达了萨尔浒,过于突出,给努尔哈赤创造了绝佳的集中主力围攻出头鸟的机会。更为要命的是,杜松到了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死期将至,不听副将的话,安营扎寨,等待其他三路赶上来,而是将这为数不多的军队一分为二,去主动渡河进攻后金,其结局自然是被努尔哈赤吃掉。

    杜松这种举动就相当于刀塔里的傻叉白牛,仗着自己是主力,有点装备,上高地的时候还没等队友跟上来一个猛子就扎进去了,本来想着抢头功,抢人头,超神的,其结果自然是被对方围杀。而他又是主力,他一死,后面的脆皮小弟就站不住了,只能被人家收割团灭。

    一代雄主万历皇帝对杜松的评价就是:“杜松贪功轻进以致丧师,深可痛恨!”万历是皇帝,而且是萨尔浒之战发生时的皇帝,作为一代雄主,他可能通过当时官员的奏折和严密的东厂锦衣卫制度掌握了当时最全面的资料,所以他的评价应该是最中肯的。

    个人认为,万历的评价要远比后世或者当时的一些历史评论家和所谓的学者要客官的多,因为他们都不可能掌握当时的全部情况。

    再说其必要性,杨镐之所以选择四路出兵,是因为他不得不这么做。大家可以翻开地图看一下,马林出兵的开原和刘挺出兵的宽甸基本上是在一条直线上,它们的中间部分就是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开原和宽甸与西南方的抚顺,也就是杜松出兵的地方,正好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将赫图阿拉围起来,所以分别进兵是最好的选择。

    若是选择一路进兵的话,势必要放弃开原和宽甸这两个地方,那这两个地方的老百姓就会收到努尔哈赤的屠戮。况且,从开原和宽甸兜个半圆,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到抚顺,再从抚顺进攻努尔哈赤,那得费多少周折,费多少粮草,放着直线的距离不走,非要走弯路,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再者,抚顺地区的粮草也供应不起这十万大军,供应杜松的三万主力尚且有余,若是让这个城市供应十万大军,怕是把里面老鼠的存粮都挖出来也不够。

    最后,努尔哈赤不是傻子,更不是木头,你派十万大军从一个方向过来攻打他,他不会跑吗?他会傻乎乎地待在赫图阿拉等你?前面提到的开原和宽甸都是很好的跑路方向,你都白让给人家了,人家还会跟你客气?

    顺便说一句,努尔哈赤是不会往北边跑的,因为那里基本上算是不毛之地,康熙年间索额图签订尼布楚条约路过黑龙江和吉林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靠打猎来维持生计,很少能找到人家。

    后世的警察抓个土匪还讲究四面围堵,把所有的道路都封死呢,你去打一个巨寇猛寇,只派一路过去,还指望着人家在那里傻乎乎地等你,实在是太天真了。

    后来的洪承畴救援锦州的时候,之所以采取一路进兵的方式,不是因为吸取了杨镐的教训,而是地形原因,从宁远都锦州就一条大路,想分路合击也没办法分。

    说这么多就是想向大家解释清楚,分进合击这个战术不是必败的战术,只要你能控制好各路进兵的时间,提前和每一路的将领说好,某月某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