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回到明朝做塞王 >

第68部分

回到明朝做塞王-第68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朝做塞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伯你可不能推辞,否则就是坏了规矩。”

    正说话间,门外传来了一阵嘈杂的喧闹声,夹杂着一阵阵的战马嘶鸣声,朱听到后,高兴地对众人说道:“这么快就来接本王了?看来我肃国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还是蛮高的嘛。”

    话音刚落,两名衣着华贵的美貌妇人一前一后的急急走进院子里,正是王后孙云琦和淑妃黛昱竹,她们身后还跟着诚惶诚恐的王府左护卫指挥使张龙。

    孙云琦和黛昱竹亲眼见到朱平安无事,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是落了下来,三步并做两步地走到朱的跟前,双双跪到地上,略带一丝激动的哭腔道:“臣妾叩见王爷,王爷千岁,千千岁。”

    朱赶紧扶起两位夫人,十分温柔地说道:“王后,爱妃,快快请起。本王只不过去祁连山深处探探地形,你们何必哭泣啊?”

    孙云琦缓缓站起来,抹了一把眼泪,嘟着嘴道:“都这个时候了,王爷还有心情开玩笑。你不知道这两天臣妾等是怎么过来的,王爷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让臣妾等该怎么活下去啊?”

    朱帮孙云琦和黛昱竹擦了擦眼泪,分别搂了搂她们,以示安慰道:“好了,好了。本王这不是回来了吗?你们放心吧,本王答应保护你们一辈子,是绝对不会丢下你们自己去西方享福的。”

第一百三十四章 扩军备战(二)

    孙云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眼睛突然落在了迪丽娜扎身上,只见她虽然穿了一身农家粗妇的衣服,但还是难掩天生丽质,西藩女子果然有一种有别于中原女子的美,怪不得王爷会对她上心。

    但孙云琦此时顾不上欣赏美人,更顾不上吃醋,眼神落在迪丽娜扎身上时,突然变得锐利起来,冷冷地说道:“听说公主乃是女中豪杰,不知那头雪豹追到了没有?”

    迪丽娜扎冰雪聪明,看她的表情,听她的语气就知道她是在怪自己带着王爷孤军深入,遇到了危险。虽然当时两人的立场不同,可以说是各位其主,迪丽娜扎觉得当时自己并没有做错,但毕竟朱救了她的命,而且她也打算嫁给朱了,既然要做肃国的王妃,肯定是要跟王后搞好关系的,学着中原女子的样子对孙云琦盈盈一拜,道:“臣妾知道错了,请王后责罚。”

    这话说的孙云琦和黛昱竹面面相觑,就这么两天的功夫,传说中的冷若冰山的哈密公主就被收服了?咱家王爷的魅力也太大了吧。

    朱见自己一后一妃的表情,知道她们的大脑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觉得自己有必要跟她们解释清楚,但这件事实在是说来话长,太过曲折离奇,中间还有一些少儿不宜的情节,实在是不知该从何说起,只能先尴尬地干咳一声,道:“王后,爱妃,这件事本王之后再跟你们解释,我们先回宫吧。”

    随后,便带着一干人等返回了张掖,临行前问了救他们的老伯的姓名,并表示一定会有重赏。

    王爷找到了,这对于肃国的文武官员和后宫来说是莫大的喜事,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一行人大张旗鼓的返回了张掖城。

    迪丽娜扎还是回到了驿馆,毕竟她跟朱的事情还没有公开,在大庭广众之下冒然的卿卿我我不太妥当,传回哈密之后,难免授人以柄。她可不想当她提出投靠肃国时,那些主张投靠回鹘的人拿这件事情说她徇私。

    朱回宫后,首先安抚了自己三个惊魂未定的老婆,然后就派人将六曹判书、五将军府将军、监察院都监察御史都叫来,商议军国大事。因为他知道,哈密一旦主张投靠肃国,回鹘必定不会善罢甘休,到时候肯定会有一番腥风血雨。

    来到王宫的几位肃国大员听到朱宣布迪丽娜扎决定与肃国结盟后,全都一脸惊愕,没想到事情进展的这么快,这才两天的功夫,这件军国大事就谈下来了?看来男人和女人谈判还是一对一比较好,有别人在场,说话不太方便。

    兵曹判书管子玉第一个站出来,作了一揖,道:“启禀殿下,哈密既然决定投靠肃国,那回鹘知道之后,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应该早做准备才是啊。”

    朱端坐在大王座上,右手轻轻地搭在扶手上,一脸威严的说道:“这正是本王宣众卿进宫的原因,希望众卿好好商议商议,我们肃国该怎样应对回鹘的二十余万大军。”

    虽然这件事属于军事范畴,但既然朱叫其他人来,那就表明了他们都可以参与军国机要,这么好的机会若是浪费了就实在是太可惜了。吏曹判书纪君用向左跨出一步,忙向朱作了一揖,抢先道:“启禀殿下,臣以为我肃国此刻应扩军备战,加紧修建北边的防御工事,好在将来能集中力量对付回鹘。”

    这条战略也是管子玉想说的,没想到被纪君用抢先了,但管子玉并不打算就此和纪君用抬杠,毕竟人家是王府里的老人,自己只是个新来的,根基不稳,只能作了一揖,道:“臣以为吏曹判书所言极是,臣附议。”

    号称天官的吏曹判书和号称大司马的兵曹判书都同意了这个战略,群臣也就没有别的意见了,纷纷作揖附和道:“臣等附议。”

    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朱的目的,接下来就是具体实施了,朱霍的一声站了起来,手按宝剑,王气侧漏地说道:“既然众卿都附议,那本王就下令从今日起,我肃国处于战时状态,所有人都必须为战争服务,违令者严惩不贷!”

    群臣慌忙跪倒在地,齐刷刷地叩头道:“殿下英明,臣等遵旨!”

    朱的虎目扫视了一遍群臣,最后落到了后将军范朝西的身上,一脸正色的说道:“后将军,我肃国目前有多少兵力?”

    后将军范朝西,忙跪直身子,作了一揖,高声唱道:“回殿下,我肃国共有十二个卫,一个镇夷千户所,加上王府的护卫和围子手所以及殿下从囚徒之中挑选的精壮,共计八万八千八百二十名军士。之前与西藩诸贼大战时受的损失已经全部弥补,各卫所都是齐装满员的状态。另外,按照殿下的法令,我们在被征服的诸贼中又选取了一万兵力,因此我肃国目前所有的兵力加起来是九万八千余人。”

    九万八,偏偏是这个数字,要对付回鹘还是恨少啊。朱又将目光停留在户曹判书张文远的身上,威严道:“户曹判书,我肃国现有多少户口?民户有多少?”

    身为户曹判书,肃国的人头账和钱粮账张文远早已背的滚瓜烂熟,当即跪直身子,拱手道:“回殿下,我肃国共有户三十万,男女口一百零三万人。其中,民户有二十一万户,男女口八十六万人。”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肃国能有这番景象还是令朱很欣慰的。朱微微地点了点头,随即以不容置喙的口吻说道:“传令下去,民户之中,一甲之内出两名成丁从军,其所需粮草器械由该甲十户人口共同负担。所出成丁必须为该甲之内最为精壮之人,若是徇私舞弊,则必追究甲长、保长责任。另外,一甲之内还仍须出一名成丁或两名健妇修筑边墙,他们的口粮,由国家发放。”

第一百三十五章 扩军备战(三)

    一旦出现了战争,就可以充分体现出保甲制度的优越性,它可以使朱掌握住全国的人口资源,随时激发国家最大的潜力来应对敌军,而不是像汉朝末年那样人口和土地都落到了地方豪强手里,打个黄巾军还得靠各州县自己募兵,最后落了个群雄割据的局面。

    按照朱的法令,肃国还可以再征兵四万两千人,加上之前的九万八千余人,肃国的兵力可以瞬间达到十四万余人,再加上哈密的联军,足以对抗回鹘了。

    十户出两人从军一人修墙是朱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的,对明史比较熟悉的他知道明朝末年孙传庭担任陕西巡抚时,为了对付越来越壮大的民军,曾令陕西人三户出一丁从军,当时的陕西民众虽然有怨气,但没有人造反,可见这是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之内的。

    诸葛亮治理蜀国时,蜀国上下也就九十多万人,而他却能发动十几万人北伐,用的就是朱的这个办法。刘备死之前让他的儿子多读法家的书,说是可以增益人智,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修边墙的事,朱也不打算再等了,耽误农时就耽误农时吧,不就浪费点粮食吗,反正现在国家的仓库里也有不少存粮,安全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自己和回鹘大战期间,瓦剌突然率兵攻打肃国的侧翼,而肃国又没有任何防御措施,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此令一出,肃国顿时进入了战争模式,每个人都在为将来的战争服务,农夫努力种地纳粮,士兵努力操练本领,就连妇女也在努力为将士们生产粮秣。肃国上下又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干场景。

    朱下令,第一批士官选拔要加快进行,时间定在了三月的下旬,好为将来的战争早日培养出骨干。

    根据朱的估计,肃国能符合他所设定的条件的人应该在八千到一万左右,这一万来人集中起来虽然是一把尖刀,可以在关键的时刻直插敌人的心脏,但朱却对他们另有用途。

    按照朱的计划,所培养出来的士官并不集中使用,而是下放到新招募的部队里充当战斗骨干。

    朱的这个设想灵感来自于解放军的三三制,所谓的三三制是东北野战军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具体来说就是一个班十人,分为三个战斗小组,分别由班长和两个老兵担任组长。

    每个战斗小组只有三到四人,打仗的时候由小组长负责把握节奏、意识以及走位这种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剩下的两三个新兵就负责躲在小组长后面放枪,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战斗力。

    这就好比你在打王者荣耀的时候,队里有个人是大神,那么节奏、意识、走位等方面的事就自然由他来负责,你只需要躲在后面放技能就可以了,有一个大神带着,整个团队的战斗力都会提高,这是被多次实践证实了的真理。

    三三制的好处在于既可以指挥到每个新兵,提高军队整体的战斗力,又可以避免敌军集中火力一轰一大片,因为在三三制下,士兵都是以三四个人为一组分散站位进攻的,不会出现一堆人拥挤在一起冲锋的场景。

    来自后世的朱知道古代打仗有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主将对一场战斗的决定因素实在是太大了,远的不说,就说刚过去的酒泉之战,朱之所以能够以一万人的兵力打败四万哈密军队,就是一炮干掉了哈密王的大旗,导致哈密军群龙无首,军心崩溃。

    自己能这么干,别人也能这么干,万一有一天自己的大旗被人打掉,或者是倒霉透顶被风吹掉,那自己这边的军队是不是也是会陷入一片混乱,任人宰割?答案是肯定的,没有指挥的军队,就是一群绵羊,不管是哈密军还是明军,都逃脱不了这个真理。

    为了避免自己的军队在将来的战斗中陷入一片混乱,朱决定引入后世的军衔制度。军衔制度最早是由西班牙人发明的,目的就是在部队被打散的情况下,还能有人继续指挥作战。

    有了军衔之后,当你的部队被打乱,找不到自己长官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急,只要扭头看看周围的人,谁的军衔最高就听谁的就行了。毕竟军衔高的人不是立过大功,就是战斗经验比较丰富,听他的终归是比较稳妥一些。

    这样一来,所有的士兵就可以在战场上迅速结合成一个有效的战斗整体,不会出现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的场景,可以有效的提高军队的抗打击能力。

    至于军衔的级别,朱也不想创新,直接将解放军的军衔制度拿过来照抄。第一等为将军衔,分为上将、中将、少将,肩章的标志是一颗麦穗三到一颗星;第二等为校衔,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肩章的标志是两杠四到一颗星;第三等为尉衔,分为上尉、中尉、少尉,肩章的标志是一杠三到一颗星。

    最高级别的上将自然由瞿能等五将军府将军领受,往下以此类推,到百户这一级一般授予上尉军衔,副百户授予中尉军衔,总旗官授予少尉军衔,小旗官则授予上士衔,小组的战斗组长则分别授予中士以及下士衔,下士之下就是小兵。

    这样以来,肃军在打仗的时候就不会担心找不到自己的长官了,看到军衔比自己高的就服从他的命令即可。

    将整军备战的大纲定下来以后,接下来就该对肃王失踪这一重大事件进行追责了。作为当时的护卫长王府左护卫指挥使张龙的责任肯定是跑不了的,本来以这件事的严重性,张龙的官帽子肯定是保不住的,搞不好还要蹲大狱,但朱念在他之前大战哈密有功,这次以身犯险自己也有责任,就给了他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