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20-伤寒恒论 >

第18部分

120-伤寒恒论-第18部分

小说: 120-伤寒恒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闡釋】本條是三陽合病,但以太陽和陽明證最重,所以稱做陽明中風。

重點在於陽明,邪熱在經,禁用下法,否則引邪深入。仲景未出方治,鄭氏說:總宜照三陽並病法治之可也。筆者認為三陽經症同見,即以三陽之方治之,一舉祛邪外出,桂麻各半湯加柴、葛、苓、夏主之。

十七、陽明病,茫《o,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而)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躁〕,心懀鼞|①,反譫語;若加溫針,必休惕②,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隔,心中懊憹③,舌上苔者④,(宜)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茫“l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原文221、222、223

①懀鼞|:煩亂貌。

②休惕:恐懼貌。

③懊憹:煩悶不舒。

④舌上苔者:是舌上有黃白薄膩的苔垢。

鄭論:論陽明證,而揭出數端,學者當細體求,探其病情,相機施治。但身重二字有铡厥巧磔p,與陽明證方符,若是身重,則又屬少陰也,與此不合,原文變換太冗,俱宜按病治去,不可固執。

【闡釋】此條亦三陽並病也。然冠以陽明病者,以其中陽明病居多也。茫《o,表邪未罷,太陽也;咽燥口苦者,少陽也;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腹滿而喘者,陽明也。若汗、下、燒針,俱不可用。如铡弥桶l生原文所說病變。這些病變都是由於裏熱加劇,則當用梔豉湯治之。若前證外,更加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為陽明經氣之燥熱,則用白虎加人參湯以解熱生津。若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是陽明飲熱並盛,津液不得下通,豬苓湯利小便,以瀉下焦之熱也。故鄭氏曰:“原文變換太冗,俱宜按病治去。”是教人細心體求,不可粗心大意。

豬苓湯方(校補)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迹⒛z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本方滋燥利水,豬苓、澤瀉都能利小便以瀉腎與膀胱之濕;茯苓利小便以滲脾肺之濕;滑石利福篃幔话⒛z育陰潤燥去煩渴。治療陰液不足,發熱水氣不利的疾患,有很好療效。近代推廣本方以治膀胱炎、尿道炎、血尿、淋病等,以其利尿作用來治療上述諸病有顯效。

十八、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眩龕汉粐I,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若)〔如〕其不病人不惡寒(但)〔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鞭,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原文244

鄭論:據茫蟛∏椋颂柦涀C,本桂枝湯法,非可下之法,若未下而見不惡寒,獨發熱而渴,此陽明的候,乃白虎湯法。至小便數,大便鞭,不更衣,十餘日無所苦,雖在胃腑,其邪未實,故不言下。所雲渴欲飲水,亦非五苓的候,當是小便短數而渴,方是五苓的候,學者須知。

【闡釋】本條整個內容都是辨證,可分為四節,自“太陽病”至“此以醫下之也”為第一節,此表證與裏證之辨;自“如其不下者”至“此轉屬陽明也”為第二節,此铡鲁善εc未铡滦皞麝柮髦妫蛔浴靶”銛嫡摺敝痢盁o所苦也”為第三節,此承氣證與脾約證之辨;自“渴欲飲水”至“五苓散”為第四節,此胃燥口渴與停水口渴之辨。總之治病必求其本,必須審證精確,才能施治無铡

十九、陽明病,茫《o者,(自)必潮熱①,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②。原文201

①潮熱:有定時的發熱,有如潮汛一樣。

②盜汗:睡眠中出汗,猶盜僦鰶'于夜間,故名盜汗。

鄭論:按茫【o,乃風寒之征,陽明之茫瑧婇L、大、洪、實,乃為的候。此言浮緊,自必潮熱,但浮者,必盜汗出,是亦懀}而定病,未必盡當。潮熱,亦必審其虛實,盜汗,亦必究其源委,若執茫裕址钦ā

【闡釋】茫【o、發熱、惡寒,是太陽病。若陽明病茫【o而見潮熱,是熱蒸於外,邪實於裏,故潮熱發作有時;茫《痪o,此為熱越在外,盜汗乃出。故鄭氏說:"懀}而定病,未必盡當。”故臨床詳嗌希仨毭}證合參,不能輕率。

二十、陽明中風,茫腋〈蠖虤猓苟紳M①,茫录靶耐矗冒粗畾獠煌á冢菐郑坏煤梗扰P,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③,耳前後模В讨〔睿獠唤猓∵^十日,茫m浮者,與小柴胡湯。茫。瑹o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原文231、232

鄭論:稱陽明中風,是邪已確在陽明,至所現病情茫螅瑢嶊柮鞫嫔訇枴⑻杻山浿C,三陽病勢彌漫已極,理應照三陽並病法治之。至所主柴胡、麻黃二方,皆是相機而行之法。

①腹都滿:作腹部滿解。

②久按之氣不通:言不按氣已短,若久按之氣愈不通,蓋言其邪氣充斥也。

③噦(yuě月,上三聲):嘔吐。

【闡釋】此節稱陽明中風,而兼及太陽少陽之證也。而曰陽明者,以陽明症居多。本節證情比較眩s,不論是辨證或治療,都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必須針對著病情的趨勢而因勢利導,故先刺足陽明三裏穴,宣洩經絡椋d之熱。原文“刺之小差,外不解”,是知針刺後裏熱已解。至所主小柴胡湯、麻黃湯,杖玎嵤纤f:“皆是向機而行之法也”。又原文中有“耳前後模А奔础秲冉洝匪^發頤。

俗所謂痄腮也,鄉間稱寸耳寒,西醫稱流行性腮腺炎。此病小兒患者很多,筆者常用麻桂各半湯治之,一、二劑即愈。

二十一、陽明病,茫t④,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⑤。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茫t故也。原文195

④茫t:即茫鴦拥寐

⑤穀癉(dàn淡):指食不消化症。

鄭論:此論而推其所以然之故,曰茫t。遲則為寒,寒甚即不消穀,理之常也。本非熱結可下之證,即下之,而脹仍如故,是下之更失宜,欲作穀癉,亦陰黃之屬也。小便難者,亦中宮轉輸失職之所致,學者當于遲字處理會可也。

【闡釋】下之腹滿如故,此不當下也。茫t則寒,陽明虛寒,其滿不過虛熱內壅,非結熱當下之候。法當先行溫中,如理中湯、甘草乾薑湯,然後少與眨赋袣猓⒑臀笟饪梢病9劝D,水穀之濕,蒸發而身黃也,亦即陰黃證,可用附子理中湯加茵陳治之。此條亦見於《金匱》黃癉病篇。

二十二、陽明病,若中寒(而)〔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①,此欲作固瘕②,必大便初鞭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③,水穀不別故也④。原文191

①濈(jǐ及)然:汗出貌,濈,本義為水外流。

②固瘕(jiǎ甲):是一種寒氣結積的病證,其特徵為大便先鞕後溏。腹中結塊謂之瘕。

③胃中冷:指胃陽不足,消化機能失職的意思。

④水穀不別:水濕停滯,不能從小便而去,而與穀物相混。

鄭論:按中寒故不能食,不食則中宮氣衰,轉輸失職,故小便不利。手足自汗者,脾主四肢,不能收束脾中血液也,(具)〔其〕所以然之故,曰胃冷,其所現一切,俱胃冷所致,毋庸別議。至於固瘕者,蓋溏泄久而不止之謂也。

【闡釋】本條是胃陽不足,眩泻暗年柮髦泻C。不能食、手足汗出、大便初鞭後溏等,俱胃冷所致。法當扶脾胃之陽,陽旺則諸症自愈。筆者認為可選用理中湯加砂仁治之。

二十三、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眨淙斯枪澨郏怍馊缬袩釥睿偃话l狂⑤,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⑥,與汗共並,茫o則愈。原文192

⑤奄然:忽然。

⑥穀氣:即水穀的精氣,在這裏可作正氣解。

鄭論:其所稱陽明病,初欲食者,是胃中尚有權也。胃中有權,轉輸自不失職,何以小便反不利?不利者,是病在膀胱,而不在胃也。觀胃與大腸相為表裏,胃氣尚健,故見大便自眨枪澨郏馊蝗鐭釥钫撸菤鈾C鼓動,邪從骨節而出,翕然如狂,濈然汗出,是邪從汗出而解也。書雲:“戰汗而解,狂汗而解”,即此。其中全賴水穀之氣勝,而邪並水穀之氣而出。茫o者,言氣機盛。非指邪盛也。

【闡釋】此承前條,而論陽明中風證也。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皆是表證,而裏熱未成,所以始終病從表解,一汗而愈。鄭氏所論極是,筆者從之。

二十四、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原文194

鄭論:經雲:胃熱則能消穀。此雲不能食,明是胃寒不能消穀也。即或有挾熱情形,當于溫中藥內,稍加一二苦寒,則得眨浦睢H魧l豆幔粶刂校M非雪地加霜,能不致噦乎?

【闡釋】陽明病不能食,既有屬於實熱的,也有屬於虛寒的。此條之不能食,實由陽明胃腑虛冷,若铡テ錈幔瑒t病呃逆,必犯虛虛之禍。這時的救逆,原文中未出方法,可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以祛寒降逆而止呃逆。

二十五、茫《t,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必噦。原文225、

鄭論:按外熱內寒不利,法主四逆,頗為合宜。又曰胃冷,飲水必噦,胃冷已極,而又以水滋之,陰氣更為上僭,烏得不噦?

【闡釋】茫楸頍幔t為裏寒,寒者胃中虛也。胃中虛寒,下利清穀,此時手足厥逆,冷汗出,胃中陽氣垂絕,必用大劑四逆湯以回陽,乃得轉危為安。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則中陽自敗,較前證更重,飲水則呃逆,非重劑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以救之不可。若投以尋常治噦之橘皮生薑湯、橘皮竹茹湯,決不能奏功也。

二十六、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①,此以久虛故也。原文196

①於“其身……”句:形容身癢之狀。

鄭論:陽明法多汗者,以其內有熱也。熱蒸於內則汗出。其無汗,身如蟲行狀者,內無大熱,而氣機拂郁於皮膚,由表陽太弱,不能呋鲆病

【闡釋】陽明病因是熱薰蒸,津液被迫,本應多汗,今反無汗,此不但陰虧,津液不足,更兼陽虛失其溫化之力,不能使汗達表,致汁液欲出不得,故有身癢如蟲行皮膚的感覺。此證宜用《金匱》防己黃芪湯略加麻黃,使汗從皮中外泄則愈。

二十七、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原文198

鄭論:按頭眩,能食而咳,咽痛,皆緣邪火上攻,若不咳、不咽痛、是邪火雖盛,而未上攻也,更宜察之。

【闡釋】本條不惡寒而能食,其為陽明證中風無疑。由於風熱之邪上幹,所以頭眩,犯肺所以咳嗽,咽喉為呼吸之門戶,肺受熱侵,自必影響及咽,故咽痛。若不咳,說明肺未受熱侵,故咽亦不痛。

二十八、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原文197

鄭論:陽明病固屬多汗,今無汗而小便利,雖雲陽明病,其實內無熱也。二三日嘔而咳,至手足厥,苦頭痛者,必是陰邪上幹清道,椋溥行之機耳。果係陽厥,則茫⒙曇簦笥卸☉{。又曰:不嘔不咳不厥者,頭不痛,可知全係陰邪上幹清道無疑。學者切不可執定一陽明而即斷為熱證一邊看去,則得矣。

【闡釋】本條是陽明中寒,陽虛陰盛,挾有飲邪。有如鄭氏所雲:“必是陰邪上幹清道,椋溥行之機耳”。由於胃陽衰弱,水飲內聚,胃失降下,上逆則嘔,射肺則咳,胃主四肢,不能溫於四末,則手足厥冷;水寒上逆,必患頭痛;小便自利,正反映本病陽虛陰盛的真相。筆者認為可用溫中化飲降逆之理中湯加吳茱萸、半夏治之,則咳嘔、手足厥冷、頭痛等證自愈。

二十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原文228

鄭論:既雲下之,其邪熱必由下而解,自然茫o身涼。,方可全瘳。茲稱其外有熱,手足尚溫,必然肌肉之間,而邪未盡解,雖未結胸,是邪熱未伏於隔間耳。其人心中懊憹,是裏氣雖因下而稍舒,但表分之邪氣拂鬱未暢,暢則曠怡,不暢則心煩不安,此懊憹之所由來也。饑不欲食者,是脾氣已虛,而胃氣不摺<嬷^汗出者,陽氣發洩於上,有從上解之機也。但梔豉湯,雖曰交通水火,似覺未恰。

余意當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