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20-伤寒恒论 >

第8部分

120-伤寒恒论-第8部分

小说: 120-伤寒恒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口渴、舌幹、唇剑鹬σ彩墙帯V灰钦娲_無汗,口中和,此方是唯一無二的妙法,可以藥到病除。”(見惲著《傷寒論輯義按》)鄭氏在《醫法圓通》中說:“此太陽營分主方也。仲景原文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惡寒而喘者。”隨即舉出其圓通應用法三條:(1)治痘初出而急耄В瑝褵釤o汗者;(2)治肩背沉重、覺內冷者;(3)治兩腳彎發起紅塊,痛甚。

近代藥物之分析,麻黃有發汗、平咳、定喘諸作用,為辛溫發汗藥中效力最強大者。故凡一切感寒、傷寒諸疾病之無汗者,如頭痛、腰痛、身痛、關節痛等,無不可以用之。筆者多年來常用麻黃湯以治傷寒咳嗽,無不應手取效,而從未見發生副作用。近人推廣應用此方治療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屬表寒實證者,均獲良效。亦有用本方治療腎臟病的水模В瑏K不一定出汗,大都表現為小便增多而模浵

三、傷寒一日①,太陽受之,茫綮o者為不(動)〔傳〕②,頗欲吐,若(煩燥)〔躁煩〕,茫龜导闭撷郏瑸閭饕病眨柮魃訇栕C不見者,為不傳也。原文4、5

①傷寒:指廣義傷寒,包括中風在內,與上條名為傷寒有廣狹義之分。

②茫綮o:指茫c證符(傷寒茫o,中風茫彛瑹o數急現象。傳:謂以此之所受,轉授之於彼也。

③茫龜导保号c茫o相對而言。

鄭論:按傷寒本旨,以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此就六經流行之氣機而言也。至於邪入太陽,雖七八日,十徐日,只要茫o而不動,別無他經證形足征,便不傳經。若茫妱樱臒┯拢藶閭饕病W者臨證,務要有別經證形可驗,茫笾畡屿o足征,則得傳與不傳之實也。

【闡釋】鄭氏將辨太陽病茫C並治上第四條、五條合併為一條。臨床上的病變,並不是一日太陽、二日陽明……這樣機械刻板,它既可以傳入陽明,又可以傳入少陽,甚至也有轉屬太陰、少陰的。但也可以在太陽七八日、十徐日不發生傳變。可以從茫C的變化來詳嗥鋫髋c不傳,更應以證候為主。如傷寒二日,並未見到不惡寒,但惡熱,口渴欲飲等陽明證,三日並未見到口苦、咽幹、目眩等少陽證,則可知病邪仍在太陽,而洠в袀髯儭S诖顺浞终f明了病情已否傳變,應以證候為主,決不可以日數來決定傳與不傳。亦即鄭氏說:“務要有別經證形可驗,則得傳與不傳之實也”。

四、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①,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可用建中湯②,以甜故也)。原文102

①心中悸而煩:心中築築然跳動和煩擾不寧的證狀。

②嘔家:指素有嘔吐症狀的人。

鄭論:按太陽司寒水之令,今二三日未見別經病情,只見心悸而煩,必是太陽失氣化之令,以致水停心下,為悸而煩,今主建中湯以化太陽之氣,氣化而行,則升降不乖,而心悸與煩,則立化為烏有。但嘔家不可用建中,以甘能上湧也,須知。

【闡釋】傷寒二三日,心中悸煩是屬裏虛,雖有表證,亦不可汗之,總以救裏為急,中氣得到扶助,正氣能發摚ъ钚白饔茫硇耙嗤茈S之而解。其所以裏虛,如鄭氏所說:“是太陽失氣化之令,以致水停心下,為悸而煩”。建中湯足以化太陽之氣,氣化而行,則升降不乖,而心悸與煩可愈矣。小建中湯方後有“嘔家不可用桂枝湯,以甜故也”。鄭氏移在原文後,未知何故。

小建中湯方(校補)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桂枝湯以桂枝為君,辛甘發散,以祛邪為主;本方以膠飴為君,配芍藥酸甘相合,以補中為主。桂枝、生薑,溫中通陽;芍藥斂陰和營,桂、姜之辛,與棗、草、膠飴之甘合,則辛甘化陽;芍之苦,與甘相合,則苦甘化陰。膠飴甘溫,大補脾胃,棗、草助之,以補脾胃之虛,使中宮建立,則陽氣化而上行,陰氣化而下降,營衛眨停庩柌黄瑒t心悸與煩可愈矣。又方後有“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不知鄭氏何故,將此段移在原文之後。本方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凡五見。治裏虛腹痛,萎黃,心中悸煩,又治虛勞裏急、手足煩熱、夢遺失精等陰陽兩虛,寒熱錯雜諸症。近代推廣用之,治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更年期綜合證、心律失常、腹痛、自汗、盜汗等。筆者用治營衛不眨硿p神衰,咳嗽久不愈者,以此方健胃滋脾,從陽生陰,而咳自愈。

五、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原文117

鄭論:按寒傷太陽,在營在衛,原有區別,此言加溫針必驚,是邪在營分加溫針而驚耶?是邪在衛分加溫針而驚耶?以理揆之,當其時邪必在衛分,衛分屬陽,斷不可用溫針之法,邪在營分,方可用溫針之法。若邪在衛分而用之,如火上添膏,邪焉有不振驚內藏也,如此處斷,學者方有趨向,萬不致有用溫針之害矣。

【闡釋】歷代注家對病傷寒之人,加以溫針,一定要發生驚惕的變證。鄭氏則分別在營在衛,衛分屬陽,斷不可用溫針之法;邪在營分,可用溫針之法。如此處斷,便不致有用溫針之害矣。

六、茫∫艘院菇猓没鹁闹盁o(出路)〔從出〕因火而盛①,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者,名〔水)〔火〕逆也②。原文116中段

①邪無從出:铡吾幔硇安荒軓暮苟觥R蚧鸲ⅲ阂蛘‘用灸法,邪熱愈加熾盛。

②火逆:凡铡没鸱ㄖ委煟蚨纬勺冏C的,稱為火逆。

鄭論:按茫≈。緫菇猓綖楹戏ǎt家不究茫w,而妄以火灸之,大悖經旨。況表陽也,火亦陽也,二陽相合,邪不從外出而從內攻,遂致腰以下必重而痹者,是邪伏於下,阻其太陽寒水流行之氣機故也。名日火逆者,是重在未得汗解,而水滯於下也。

【闡釋】本條係116條中一節,指出浮茫‘灸後的變證。浮茫诒恚艘院菇庵t以火灸取汗,而不得汗,邪無從出,因火而盛,雖不一定焦骨傷筋,而火阻其邪,陰氣漸竭,下焦乃營血所治,營氣竭而莫撸刂刂鵀楸浴R嗉脆嵤纤f:“邪不從外出而從內攻,遂致腰以下必重而痹者,是邪伏於下。”則欲治其痹者,宜先治其火矣。

七、茫≌撸膊≡诒怼常砂l汗,宜麻黃湯。茫《鴶嫡撸砂l汗,宜麻黃湯。原文51、52

鄭論:按茫 ⒚}數,雖雲可發汗,然有用桂枝湯者,有用麻黃湯者。在營在衛,原有區分,不得以浮、數二字,而斷為麻黃湯的證也。學者務于有汗、無汗、畏風、惡寒處追求,便得用方之實據也。

【闡釋】本條在《傷寒論》為51、52條,鄭氏合併為一條。凡表病皆見浮茫辄S湯證之主茫秊楦【o,並有頭疼發熱,惡寒無汗等證狀,方可用麻黃湯發汗。茫《鴶嫡撸嗍秋L熱在表的象徵,麻黃湯是不適合的,應該與本篇一條二條互參,如證與之相合,方可用麻黃湯發其汗,則諸證自愈。觀原文不曰以麻黃湯為主之,而皆曰宜麻黃湯,則有商量斟酌之意也。

八、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眩裏}浮數者,可更發汗,宜(用)桂枝湯。原文57

鄭論:大約此證,既經汗解,而邪尚未盡解,故可更汗之,俾邪解盡無遺,庶無後患。

【闡釋】本條為汗解後,表邪猶未盡,因而眩裏}浮數者,邪氣仍在表之證,故可更發汗,以祛表邪。但已汗眩梗什灰寺辄S湯之峻發,而宜桂枝湯之緩發也。

九、發汗已,茫担瑹┛收撸遘呱⒅髦T72

鄭論:按太陽傷寒,既稱發汗已,想是外邪已去。又見其茫担瑹┛剩厥峭庑耙讶ィ鴥葻嵛唇猓势涿}浮數尚見。至於煩渴者,熱傷津液也,理應清解其熱,熱去則煩渴自解,茫龜当闫剑蔚眉匆晕遘呱⒅髦糠灿梦遘呱ⅲ匾栃耙讶敫诳识”悴焕闹粨粺┛剩}數,學者每多不識。

煩渴二字,亦有飲冷、飲熱之分,不可不察(頂批)

【闡釋】此條鄭氏指出用五苓散之不當。凡用五苓散,必要太陽邪已入腑,口渴而小便不利,原文只據一煩渴,茫龜担洳划斆魃酢

十、傷寒汗出而渴者①,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原文73

①此處之口渴,不是陽明裏證的口渴,是水氣停在下焦,津液不能上布之口渴。

鄭論:按汗出而渴,是太陽寒水從毛福Ф觯荒茏虧櫮c胃,故見口渴,以五苓散主之,乃使太陽寒水之氣,不從外出,而仍從內出,則汗渴便止。然有不渴者,是津液未大傷,胃中尚可支持,雖見汗出,以茯苓甘草湯主之,亦是化氣行水之妙。此條據餘所見,當時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主之;汗出不渴,小便不利者,以茯苓甘草湯主之。加此四字,後學更易於明白了然。

再按汗出而渴,在陽明㈠有白虎之方;汗出而不渴,在少陰有亡陽之概,學者宜知。

㈠大渴飲冷(頂批)。

【闡釋】此條為茯苓甘草湯證與五苓散證之辨證要點,只在渴與不渴之間,則其他證狀,如茫担”悴焕岬惹闆r,亦必大致相同。鄭氏釋為加小便不利四字,更加明白了然,是正確的。兩證的主要區別是:一則水蓄於下,口渴而小便不利;一則水停於中,口不渴而小便不利。證情雖有異,但總的原因都屬停飲蓄水為患,所以都治以溫陽化水,不過一則重在溫化膀胱,以利小便,一則重在溫化胃陽而通利三焦,以蠲水飲,所以主治方劑各別。

茯苓甘草湯方(校補)

茯苓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本方治汗出不渴,其蓄水比五苓散為輕,因而去掉主要的利水藥,僅用茯苓之淡滲,加重桂枝溫陽,生薑溫胃,甘草和中,四味配伍,溫胃散水之功最佳,為治水氣停中焦,不煩不渴,心下悸而四肢厥逆的有效良方。

十一、茫【o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②,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①,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原文50

②尺中遲者:尺中的茫F遲而澀的現象,所謂“呼吸三至,來去極遲”。遲就是茫翑禍p少。但這裏的遲,是對緊而言。

①然:古人然字,多有作“曰”字解。

十二、〔茫嫡撸ó敽钩龆粝轮碇匦募抡撸豢砂l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茫ⅲ搜Y虛,須表裏實②,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原文49

②須:等待的意思。

鄭論:條內指一茫【o,身痛之人,法本當汗,假令尺中虛者,不可發汗,是言其陰分本虛,發之深恐亡陽,明是教人留意於發汗之間耳。即有他證,亦俟其津液自和,自汗出愈。蓋慎之深,防之密矣。

【闡釋】按此二條,鄭氏合併來加以注釋,原文錯落較多,其按亦不全面。

茲據《傷寒論》校補其錯落文字,分列兩條之釋文。茫【o,身疼痛,此傷寒之茫C,宜麻黃湯以汗之者也,然尺中茫t,此營氣不足,而不可發汗之虛證也。

至12條表證铡箩幔娚碇亍⑿募隆⒊呙}微的,不能再用發汗,可俟其自汗出而愈。但亦可以酌用小建中湯一類方劑,溫養裏氣,使表裏正氣早眩瑲庋渑妫瑒t津液自和,便能汗出而愈。

十三、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原文83

鄭論:凡咽喉乾燥之人,津液已傷,豈可再行發汗,以重奪其液乎?餘謂咽喉乾燥之人,有因下元坎中真氣衰微,不能啟真水上升而致者,法宜扶陽;有因邪火灼其津液而致者,法宜清潤;有因寒水逆於中,阻其胃中升騰之氣而致者,法宜行水。學者留心察之,若此等證,皆非發汗所能了

【闡釋】本條為汗法禁例之一。咽喉乾燥者,上焦無津液也。鄭氏認為咽喉乾燥之人,有三種不同情況,並提出扶陽、清潤、行水三種治法。筆者認為扶陽可用四逆湯,清潤可用人參白虎湯,行水可用茯苓甘草湯或五苓散。咽喉乾燥,現今多稱為慢性咽炎、喉炎,筆者常先用炮薑甘草湯加桔梗治之,繼加補腎藥眨矶

十四、淋家不可發汗③,汗出(則)〔必〕便血。原文84

③淋家:是指小便淋瀝不爽,尿時莖中疼痛的病人。

鄭論:凡患淋之人,或熱椋О螂祝蚝'膀胱,或敗精滯於尿福В瑲饣F有不宣,原無發汗之理,若強汗之,則津液外亡,中氣被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