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606部分

一世富贵-第606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平摆了摆手:“游戏之作,闲来取个乐子罢了。”

    王尧臣摇了摇头,却道:“诗言志,正是无心时才表露心迹。云行这些日子好读柳河东文章,五柳先生诗,恐怕不是一时兴起。自年后以来,《富国安民策》编成,你的意志却有些消沉了。你虽然不说,其中的道理大致我们也能猜到。”

    徐平强行笑了笑道:“哪里有什么意志消沉,只是书已编成,去了心中一件大事,自然就放松下来。读读这些文章,也能放松心情。”

    “陶诗虽然多写乡村情趣,恬静淡然之情天生,但却是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避世才写得出。韦诗、柳诗何尝不是如此?读着是有闲情,却自有一个苦字,他们的闲情都是从苦中化出来的。云行,我们还正当少年!”

    说到这里,王尧臣按了按徐平的肩膀,就此收住,不再继续这个话题。点到即止,王尧臣不是婆婆妈妈的性格,他也知道徐平不是。

    拿了凳子在旁边坐下,王尧臣道:“各地的公文都已经回来,定在下月十三,京西路州主官在邓州集议。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我们是不是要好好准备一下?”

    “自然是要的。编《富国安民策》说是地方州县都参与,其实主要是我们北部的几个州县,南部的能够所有的人都看过就不错了。”

    王尧臣皱着眉头道:“而且,我还担心到时他们不一定都同意。南部各州一向与我们联络不多,很多州的幕曹官你都没有见过,具体会怎么样可是说不上来。贾提刑和方副使虽然一直支持新政,但底下到底是个什么情形,云行,难说啊。此次集议之后,晏学士是一定要回京了,能不能让他支持我们,也就看这一次了。”

    自范仲淹被贬后,晏殊的顾虑明显比以前更重了,对于新政也不那么热心。虽然只是距离几百里路,京城的情形这里实际还是很难把握,如果晏殊知道现在京里下面的底层官员怨声载道,对于施行新政充满向往,或许就不会这么犹豫。陈执中这两年是倒了霉,自从徐平走了,下层官员的待遇明显变差,怨气都发在他的身上。阻止新政的吕夷简一样受到编排,钱粮发不足,你说得天花乱坠也不行,读书人的嘴可是很毒的。

    其实何止是晏殊,自从范仲淹被贬,徐平都变了很多。吕夷简可以压住不让官员讨论此事,但如何能够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越是压得紧反弹的力度越大。徐平看在眼里,心里的想法慢慢就有些改变。以前他总是认为,只要照着自己说的去施政,大家能够过上好日子,顿顿有肉吃,自然就会支持自己,现在却有些动摇了。

    家国天下,真的仅仅是用利益就能把人拉到自己一边?全心全意拥护范仲淹的人,有几个是认为跟着他能够升官发财的。做诗学韩杜,为什么这样?是因为这两个人的诗比其他人的都好吗?不只是如此的。韩杜的诗是好,但李白等人难道就差了,这个年代尊崇韩杜是尊崇他们的那种精神。五代乱世,真地是把大家杀怕了,让国家富强,永远不要再发生那种惨剧是时代的唿声。而且入宋以来虽然还算平静,但社会的阶层变动剧烈,人心总有一种不安定感,找到一条治国安民的路是许多人的志愿。

    到这个时候,徐平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说上层建筑不仅仅包括政治结构,还包括意识形态。范仲淹官位不高,职权不重,他的能量从哪里来?从意识形态来的啊。数十年在地方为官,以身作则,诗文呐喊,范仲淹已经站在了这个年代意识形态的高地。吕夷简可以把范仲淹贬出京城,但却斗不倒他,在意识形态上,吕夷简根本不配与范仲淹相比。

    范吕相争让徐平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把新政立即推向全国的意愿已经不那么强烈了,让自己的理论随着这一套《富国安民策》站上意识形态高地,才是徐平最希望做到的。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才可以真正称得上立万世法。

    这一策不是治国之术,而是徐平带给这年代的治国之道,只有到这个高度,才能真正传承下去,不再像以前的桑弘羊、第五琦和刘晏等人的政策一样,只是昙花一现。

    正是因为思想有这种变化,徐平的热情才会慢慢冷却下来,意志却更加坚定了。

    后人常学说唐宋八大家,不说宋朝的六家,唐朝的韩柳实际上在宋朝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北宋学韩愈,学的是那一种含蓄深沉,奋勇勃发,到了南宋柳宗元的地位才真正超脱出来。为什么最近徐平喜欢读柳宗远的诗文?王尧臣说的不错,柳诗的那一种闲适是从寂寞孤苦中脱出来的,正因为诗人当时的孤苦,才有闲情的深沉悠远。

    繁华褪尽,方现锋芒。如今的徐平,跟刚到洛阳时意气勃发野心勃勃不同了,某种意义上思想获得了一种超脱,有了一种跨越时代的孤独。(未完待续。。)

第198章 邓州集议

    邓州,古南阳郡,为武胜军节度,正位于南阳襄阳盆地的中心位置。北部洛阳郡,南部襄阳郡,中部南阳郡,挑起了的京西路的骨架。邓州正位于宛洛古道和宛襄古道的结合处,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为帝都之选。

    把集议的地点选在这里,正是考虑到了京西路南北被山地阻隔,交通不便,定一个大家都方便赶到的地方。这也显示了徐平的决心,这次是要各州官员全部赶到的。要么是知州来,要么是通判来,每州必须来一个能主事的。

    赵贺平时并不怎么管事,此时却忙得不可开交。本州虽然是京西路提刑司驻地,但集议却是由转运使司提议的,只能由邓州来操办。

    四月十一日,徐平到达邓州,宿于城内驿馆。赵贺以邓州的名义,为徐平接风,包括京西路提点刑狱贾昌龄在内,全部赴会。

    十二日,各州知通到来,包括正在京西路的晏殊。徐平一边准备,一边迎接众人,为晏殊接风,同时召见以前没有见过的各州主官,了解他们对《富国安民策》的意见。

    四月十三,借地城南龙兴寺,京西路众官聚齐,正式讨论《富国安民策》。

    众官向坐在上首的徐平和晏殊唱诺,纷纷落座。徐平对晏殊道:“学士,今日所议之事无非钱粮,便由贾提刑监议如何?”

    晏殊有些心神不属,点了点头随口说道:“如此甚好!”

    李遵勖是武官,安抚使也是主管军事,他今天并没有来,地方官便以徐平为尊。提点刑狱为宪司,一向都是在漕司之下。

    让贾昌龄监议是早就定好了的,此时问晏殊不过是走一个过场。他点了头,当下徐平便就高声宣布今天由贾提刑监议,让他选责人手。

    贾昌龄离位,向众人致礼过了,便就在自己提刑司和邓州衙门选了几位公吏,同时让邓州观察支使做自己的副手。观察使是宪职,虽然此时实际职事早已经跟监察无关了,但这种时候还是尽量用古意,以示郑重。

    诸般忙碌,贾昌龄带了选好的监议人员到徐平和晏殊对面坐了,摆好纸笔。公吏先清点今天到的官员,一一录名。这不是随便开会,是要留案存档并上报的,不能马虎。

    最后贾昌龄起身,朗声道:“岁在丙子,夏四月辛酉,京西路众官依转运使司命,集于邓州龙兴寺,议去年新政,及本路合撰《富国安民策》。提点刑狱贾昌朝依令监议。众官对所议之事,各陈己见,凡有一言可用,必载之于册,上达天听。集议之时,所论限所列需议之事,不得别涉他事,不得攀扯不相关之人,不得妄言,监议官依例弹纠!”

    说完,贾昌朝把定好的今天所议之事一一大声宣读,众官应诺说听明白了,才对上面的徐平拱手:“今日主议,京西路都转使、龙图阁直学士徐平,学士院晏内翰观礼!”

    徐平回礼,贾昌朝才宣布正式开始。

    集议由徐平主持,倒不需要他自己来讲,只要把握住走势即可,保证不偏题。杨告站起身来,站到公吏拉出来的一块大板前,开始分条讲解集议的内容。

    按照以前惯例,这种时候多是由相关公吏出来读这些内容,读一遍,如果没有人说听不清楚,便就开始了。这就要参加的官员记忆能力最少过得去,不会一下子就把要讨论的内容忘了,所以人数越多,讨论的议题就越简单。徐平是按他前世的习惯,用板把议题列出来,就摆在那里,防止有人连要议什么都搞不清楚。这样做,最大的好处便就是讨论的内容丰富了,参与人员精神也不用那么紧张,可以从容讨论。

    这个年代的集议可比后世的开会严肃多了,监议官不但是要记录内容,还负责弹纠纪律。不要说是开小差,就是坐姿不正衣冠不整都会被喝斥,这说明态度不正。

    议的内容来之前徐平早已经和身边的人讨论了无数遍,烂熟于胸,根本不用听杨告所讲的,只是看着坐在下面的人群,想着心事。旁边的晏殊同样是心不在焉,讨论出什么结果其实可以预见到,今天集议最大的意义是通过这样一种正式的场合,确认京西路的官员对徐平的支持。在这种至关重要的事情是跟本路转运使作对,估计是没有那二的。反正得罪了朝廷由转运使徐平扛着,找不到下面官员身上来,自然乐得附和。不然的话,徐平的打击报复可能就先来了,以他的身份收拾个知州还不费事。

    官做得久了,这种门面功夫先练了出来。徐平和晏殊两人各想心事,表面上却都严肃认真,端坐上首,面相威严,看不出任何跑神的样子。

    最开始的议题是对去年新政的回顾,杨告列出各州的钱粮数据,让主官确认。完毕之后开始讨论各项新政的利弊,气氛就活跃起来了。这个时候发言,并不一定就真的是对新政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大多数官员,都是为了给上面的徐平和晏殊留个印象,还有一部分纯粹是坐得麻了,站起来活动活动。

    到了这一步,纪律便就不像刚开始那么严了,交头接耳私下讨论也在允许范围之内。

    晏殊的眉头越皱越紧,终于忍不住,低声对身边的徐平道:“如此大事,怎么不见孟州李相和郑州陈相公来?李附马和张太尉是武臣,不来情理之中,怎么他们”

    徐平淡淡地道:“李相公虽然没有说要来,但也没有说不来,而陈相公则是说好了要来的。孟州在最北,郑州在西北,到邓州最远,两位相公又年事已高,来得迟了很平常。”

    李参和卢革是早已经到了的,他们本就是编《富国安民策》重要人员,还走在徐平的前面。按一州一主官来算,李迪和陈尧佐是不必到的。但今天最大的意义,不是来听本路官员的意见,而是要获得他们的支持,则两人到与不到,意义就重大了。特别是对晏殊来说,徐平能够获得两位相公支持,可以给他足够的信心,回到朝廷之后就能不顾吕夷简的意见,按自己的意思回报。如果没有两人的支持,那就要打折扣了。若论事权是此时徐平这个京西路的都转运使重,但身份地位他如何能与两位前宰辅相比?而且两人在官场的人脉深厚,只要露一下面,就能在朝里获得无数官员的支持,这是徐平远远不能比的。(未完待续。。)

第199章 三司的难处

    太阳慢慢西垂,没有了正午时分的酷烈,看上去不再刺眼。

    徐平看着那惨白的太阳,面色沉重,一言不发。集议并没有意外,地方长官只是提出了一些施行中的小问题,无关大局。这当然是因为前期的工作做得细,还有杨告和方偕对徐平的支持也功不可没。特别是方偕,独自在襄州建司,掌管京西半路,他的态度对南部各州主官的表态非常重要。到现在,徐平已经得到了京西路官员的一致支持。

    然后呢?以京西路的名义上《富国安民策》,不说把新政推向全国,最少京西路的改革不能中断,不管用什么办法,河南府的飞票必须兑付。徐平有把握,这次吕夷简不会再反对了。把范仲淹贬出朝堂,吕夷简看似没有损失,实际上影响力遭到了巨大的削弱。人心说起来虚无缥缈,但又无处不在,再反对新政吕夷简的能量不够了,而且正给倒吕的一派口实。吕夷简为官多年,做到这个地步,不会自己去引爆反对他的火山。

    新政会进行下去,但吕夷简不会用自己,对此徐平心知肚明。不但不会重用,而且还有可能被发配远方。理由都是现成的,不管是河北路,还是陕西路,很多地方都要求徐平这个级别的人去镇守,给徐平提一两级官对吕夷简也是惠而不废。

    走了一个范仲淹,吕夷简不会再让一个与自己不对路的徐平进京,不然徐平学范仲淹与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